佛弟子文库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大安法师  2015/10/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原译本的文句、义理互有详略,句子翻译的通畅程度有浅有深。这引发了后来有些热心弘扬《无量寿经》的人,汇编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读本之心,于是就有了会集本的出现。

首先是宋代的王龙舒居士——王日休,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将除了唐译本之外的四种译本——都会集在一本中了,取名叫《佛说大阿弥陀经》。

王龙舒居士是进士出身,佛学基础非常深厚,并且身体力行地修行净土法门,临终是站着往生的;《龙舒净土文》刻板都能出舍利子。是这样的一位大德。所以这个本子一出来,深受教内的欢迎。

但是到了明朝,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对龙舒会集本进行了一翻评价,说它是流通甚广、利益甚大——成绩是有的。但同时指出了这个会集本的不足之处,就在于他有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增改的现象。

因为是“会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增改是不可取的。如果是重新用范本来翻译,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更甚的是,龙舒会集本在“三辈往生在是否发菩提心”这个文句的抉择上,高下失次。这样的一些瑕疵一经提出后,以莲池大师的德望,使得这个本子,就流通得缓慢了。

清朝的彭绍升居士也特别不满意王龙舒的本子,为了矫正王龙舒本子之过失,他选择康僧铠的译本作了一个节校本。并对节校本还作过一个《无量寿经起信论》。但由于是节校本,也很难说它是尽善尽美。

晚清的魏源居士——魏承贯,大文学家、启蒙思想家,晚年修学净土法门,也汇集了一个本子。用他的话来说:是想要一字一句都有根据,要有一个最好的善本。作成之后还没有等到流通,他就先往生了。之后有位名叫王耕心的人将魏承贯会集本进行整理,作为《佛说摩诃阿弥陀经》加以流通。

虽然他自负这是一个很好的本子,但一看内容还真的远远不如王龙舒的本子。印光祖师甚至呵斥他是“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这样就到了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大概大家都很熟悉了,很多居士常常提这个问题。

夏莲居居士在一九三二年开始会集此本,用了三年的时间,也是用心良苦,发心也是好的,也想做一个尽善尽美的本子。应该说他会集的语言还是比较流畅,很多都是选用唐译本的原句,有它的优点。但同时也确实有它很多不足之处。这个问题要讨论起来,又是一个大的话题了。

这二十年来都是会集本一统天下的格局。我们要看到,虽然发心很正——这四位居士发心都是好的,但是要把《无量寿经》会集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也是不可能的。

净土宗的几代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尤其是印光大师,对会集本都是明确地持不赞成的态度!大家要了解这一点。就怕以后人家会说“你这个本子是后人搞的,不是佛当年说的”,破坏佛经的纯正性,所以不能这样去无事生事。

引用印光大师的话来说:“何必无事生事!已经有了《无量寿经》这个名字,如果再叫《大阿弥陀经》,时间久后大家都不知道它是源自哪部佛经。久则迷失其源了。”

那《无量寿经》转为《大阿弥陀经》都不许可,现在这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更是头上安头了。

为什么说头上安头?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名称,就是清净平等觉的意思,为什么还要重复两遍呢?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了;里面的内容问题更多。但是我们不大去说这些事情——好像是斗争坚固似的。但有时居士问这个问题,就会回答:我们倡导原译本!

怎么看待这四种会集本?它们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当年有个律航法师,以将军的身份出家。他到台湾之后就想弘扬夏会本——他在大陆时就听夏老居士讲课——结果在台湾推广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他最后就谈了一个观点,还是以弘扬康僧铠的原译本为主、其他版本为辅的格局,来推动《无量寿经》。

律航法师的这个观点还是值得我们采纳的,对会集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的人为了反对会集本,有时候也说得过于激烈了,说:“诵会集本就要下地狱的。” 倒也没有这么严重,它也是让大家产生信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嘛。

我们东林寺的观点立场:《无量寿经》要以康僧铠的原译本为主。实际上这也是印光祖师一贯的立场。通过印光大师对前面几种会集本的不赞成,甚至非常严厉的态度,他已经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保证佛经的纯正性,会集佛经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不能无事生事!

附录:印光大师对会集本的态度

一、《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馀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二、《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於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证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证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

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於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廿九年八月廿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发愿生西方,永脱生死轮转之剧苦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

休念功名唯念佛,但忧道业勿忧贫

少年顷刻老还衰,须信无常日夜催。 九十六家邪智慧,百...

凡修净土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 凡...

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

昨天有同学说到学和修,善导大师曾经说过,三藏十二部...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原文】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

凡夫能去极乐全靠这句万德洪名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

到临命终时,就是凭本事了

你平常的功力如果不是坚定的,到临终的时候,你的冤亲...

大安法师:临终昏沉,有人助念能否往生

问: 总想去东林寺闭关,一直也没有去成。几年来经常...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不要用高僧大德的话,去否定另一位高僧大德的话

问: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拿着一位高僧大德的话去否认...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真正修道人不一定要在这个田地、资身用具上去预作策划...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的阿(a)念成(o)可以吗

问: 阿弥陀佛的阿字念成ō可不可以呢? 大安法师答:...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

问: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同性恋可以往生净土吗...

【佛教词典】下劣不净

【下劣不净】 p0236 瑜伽二十六卷二十页云:云何名为下...

【佛教词典】无色界中有三胜生

【无色界中有三胜生】 p1090 瑜伽九卷十一页云:又无色...

惟贤长老:宗教与封建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区别。 一、产生的...

九华山百岁宫后面有个老虎洞,洞里住着一位宏开老和尚

一九五六年,我从江西回来办户口,办好了以后,回归九...

如何对佛法生起胜解心而不退转呢

问: 请问法师,如何对佛法生起胜解心而不退转呢? 大...

只要有这个欲望,想出离就没有办法

佛要我们修道人著惭愧衣,服惭愧药。惭和愧,确实我们...

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

俗语说: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此是从小事上可反映...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

居士应如何正确学佛与用功

首先,应听闻僧宝所说之正法(而不是网络上论坛、博客...

集体皈依的仙人

中印度有一个宗教首领名叫弥遮迦的,得五种神通,领导...

沙弥的等位与类别

沙弥,在佛陀初期的僧团中是没有的,沙弥在佛教中的出...

了解阿弥陀佛之前,先了解他的特色

念佛法门,普遍在整个大众当中,是很多人修学的。 但是...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懂得因祸得福

一粒沙子嵌入了蚌的体内,蚌无法将其排除体外,就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