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

大安法师  2016/09/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

无作戒体的生起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就是能受之心。

能受心,即得戒之本。为什么要受戒?要发起大菩提心。什么是大菩提心?就是广大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菩萨戒里面常讲慈悲心、孝顺心,以慈悲心作为成佛的种子,展开三聚净戒的施设:摄律仪戒,就是止一切恶;摄善法戒,就是行一切善;饶益有情戒,就是以同体的悲心来普度众生,并以此作为最高的目标。

能受的心,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有上品的发心,才能感得上品的戒体。上品的发心,就是不仅自己志愿成佛,乃要令一切众生同成佛果。

第二个要素,就是所缘之境。

所缘境,即发戒之处。这个戒法是由境界来制的,无作戒体也由境界来发出来的。运心广大,所缘的境界也广大。

未受菩萨戒时,我们对法界有情和非情之境常常造恶,造恶这个恶法也就变得很广大。现在我们翻邪归正,以善心善意去行善法,所缘的境界是十法界众生的依报正报,就在法界有情和非情的境界上也生起了无量的善法。

所以,境界无量,戒体也无量;众生无量,我们发大悲心、行菩萨道来救度众生的方法也无量。

《普贤行愿品》里为什么要谈“恒顺众生”?

是因为由法界苦难的众生引发了菩萨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了菩提心,由菩提心生起了六度万行的菩萨大行,在无央数劫的过程中捍劳忍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后圆成一切种智的佛果。

普贤菩萨证得无上菩提的初始原因,是缘于有众生。既然由于众生才成就菩提,所以这个菩提属于众生。

既然菩提属于众生,成就菩提的这尊佛就一定要报众生恩,就一定要在生死苦海去救度众生。如果没有众生,这个菩萨的三聚净戒也发不起来;如果三聚净戒发不起来,戒体也就谈不上了。

《梵网经菩萨戒》不断地在点示慈悲心问题、孝顺心问题。我们对所缘之境——“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发愿,这个善法就能直趋无上菩提。

有情的境界就是十法界的有情众生: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无情的境界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树木花卉等等。

第三个要素,就是所发之业。

所发业,即无作之体。由大菩提心缘众生的境界,发起了菩萨的大弘誓愿,而且要达到目的,揽菩萨戒法归到心里面来,这样我们的心与戒法符合、相应,就生起了无作戒体。

无作戒体成就善行功德,凝聚为成佛的种子。由这个种子不断熏习我们的妄心,就自然地生起止恶、防非、修善的功能作用。

戒体是非常神妙的,这个菩萨戒的戒体直至成佛,都会跟随我们,它的作用是尽未来际的,不像声闻教是尽形寿。声闻教的戒体,是随着这一期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菩萨戒的戒体是一得永得,伴随我们尽未来际直至成佛的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律宗的大德都倡导大家来受菩萨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学戒律要有三种心

弘一大师说,学戒律要有三种心:第一、厌离有为。第二...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集颂》:1、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或作变...

净土宗的祖师们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

【推荐】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我们在受戒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菩萨...

戒律与生活

一、在家戒以五戒为根本 说到佛教戒律,主要有两种:...

如何看待师父的「不清净」显现

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是末法时期,...

佛为优陂夷说斋戒法

昔日,佛在舍卫国弘化。当时,城东有一位妇女的孩子名...

戒为无上菩提本,修行应一门深入

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是否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

问: 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

【推荐】怀的是畸形胎儿,要不要生下来呢

问: 如已经怀了一个孩子,有百分之五十可能是残障的...

这样共修是否不符合净念相继

问: 共修念佛分男众念,四音后停下来后接下来女众念...

散念佛号要做回向吗

问: 对平时的散念佛要做回向吗?应如何正确回向发愿...

【佛教词典】等起不善

(术语)四种不善之一。与自性不善,相应不善所等起之...

【佛教词典】十一切处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

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

普陀山慧济寺的「佛顶顶佛」具有哪些涵义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来朝拜普陀山呢,有一个地方...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有许多聪明好学的人,有作为、有成就者,古今中外可谓...

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规矩

今天首先跟大家讲一个题目,就是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关系...

灵山只在汝心头

忆念三宝的修行非常重要。我们时刻忆念什么,心就会和...

为临终昏迷者、聋人助念有用吗

问: 有人平素信愿念佛而临终中风失语,神识昏迷,此...

拍摄佛像的照片要注意些什么

分清是否禁止拍摄 部分佛教寺院会在寺内或佛像附近提示...

持戒保了自己一命

有一个村子里面的一个小混混,加入了当地的一个黑社会...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

中峰大师禅诗百首欣赏

01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

佛陀遭诽谤的因果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天正坐在法座上给弟子们说法,...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