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这世上还有人能吃得消这钵饭吗

大安法师  2024/11/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这世上还有人能吃得消这钵饭吗

二位令亲在堂,宜以净土法门,感应事迹,常时解说,令其发欢喜心,信受奉行。若不以此为孝,则纵能尽世之所谓孝者,究竟于亲有何利益。大禹,大圣人也,不救于鲧之神化为黄能,入于羽渊。观此,可不惕然惊,憬然悟,以求导亲之神,高预海会,亲炙弥陀,以证夫即心本具之无量光寿乎。

这一段是印祖对周孟由、周群铮二兄弟开示如何尽孝道。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百行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所以上古时期,我们中国的古圣先王,比如尧、舜,他的圣德无非是孝悌二字。大舜就是由于他对父母的那种诚孝、大孝,使得尧对他非常看重,选拔他为接班人,禅让天下。

那么大舜孝到什么程度呢?他有一个瞽目的瞽父,就是瞎眼的父亲。有一个后母,母嚚,就是非常顽劣。还有一个带来的弟弟。这三个人结成一帮,都要害大舜,常常要害他的生命。就在这种情况下,大舜还是非常孝顺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友爱他的弟弟。得不到父母的欢心,那是纵然得到天下都不快乐。号泣以告天。

所以大舜是终身孝父母。他在历山耕田的时候,感得大象为他耕田,青鸟为他拔草。这一念纯孝之行,扩而广之,就能够治理天下。所以孝悌者,由一个人拓而广之,把这个孝悌令天下人都这样去做,他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所以我们中国的一部《孝经》,相传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撰,但也是承继着孔子的思想。孝者是天之经,地之义。孝到极处可以光于四海,通于神明。孝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治国的根本。那么世间的孝一般都是小孝。赡养父母,不仅养父母的身体,还要养父母的养志,让父母得到欢心,承顺父母,所以孝一定跟顺联系在一起,孝顺,顺应亲心。他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在社会上要建功立业,能够光宗耀祖,这就是大孝。

那么在我们佛门来看,佛教也是注重孝道,但佛教的孝的内涵深度和广度更为深广。不仅要承担世间的孝顺父母、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这个职责,更重要的在生命的出世间上,要令父母得到究竟的解脱。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利益,但一念的孝心却是共同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门的一部孝经。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样弘誓大愿的源头就是来自孝。在他做光目女,做婆罗门女的时候,为了救度她的母亲,到地狱里面,把母亲从地狱超拔出来。同时通过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救度他的母亲之后,心量扩大,才发现地狱的众生却是自己多生多劫的父母。

所以由对今世的父母的超度,就扩展到对无量劫父母的超度,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曾经为我们父母,所以要度尽一切众生。这就是给父母究竟的利益。但在世间的孝道方面,不能由于出世间的孝,世间的孝也不尽,也同样要尽,两者都要兼顾。

比如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是在以身作则,教四众弟子要孝顺父母。有很多的经典都谈到父母的恩德:十月怀胎,三年的哺养,推干就湿,小孩尿床了,把小孩放在干的地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粮食有限,首先给小孩吃;小孩(子女)生病了,那就恨不得把病移到自己身上来,一生都在牵挂子女,无私的奉献。理解了父母的心,才会稍微能理解一下佛心。

佛视一切众生等同一子,就是父母那样慈爱的心。由此在这个世间上,对每一个人来说,最有恩德的是父母。如果不能知父母的恩,不能报父母的恩,那这种人,人都很难做成,更何况去学佛了。那么释迦牟尼佛也就基于这一点,来施以教化。

有一年,饥荒之年,原始佛教的比丘都是托钵的。饥荒之年,每个人家自己都吃不饱,所以比丘托钵也就常常是空钵而回,托不到饮食。佛陀也不例外。佛陀托钵也常常空钵而回,到了第三天还没有托到一点粮食。当时有个比丘,路上看到佛陀,又拿着空钵回来,好像身体很虚弱的样子,他就想到佛陀是世间无上福田,他都托不到粮食,那怎么办呢?他就想供养。

他拿什么供养呢?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三衣一钵,他就把这个给变卖了,换了点钱,再购买粮食。然后盛了一钵满满的饭供养给佛陀。佛陀是五眼圆明,知道他这个饭的来历,但还是明知故问,就问,“这个饥荒年代饮食难得,你怎么能得这么好的一钵饭呢?”这位比丘说:“我看到佛陀三天没有托到钵,我发心把我的三衣卖掉了,换了这一碗饭,来供养佛陀。”

佛陀说:“三衣,袈裟是三世诸佛解脱的幢相,最胜最上的。你发起这么大的心把三衣卖掉,换来这钵饭,这个份量太重,我吃不消,我不能接受你这钵饭。”这个比丘说,“佛都不能够接受这钵饭,那世界上还有人能够吃得消这钵饭吗?”佛陀说,“有。你有没有父母?” 比丘说:“我有父母。”

佛说:“你父母能吃得消这钵饭,你去供养你的父母。”紧接着佛就问,“你父母信敬三宝否?”这比丘说,“我父母还不信敬三宝。”佛陀说,“你把这钵饭供养你父母后,你父母就会信敬三宝。”这就是佛陀在以身作则,让他去供养他的父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父母是家里的佛》

问:当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时,常会在兄弟姐妹间造成紧...

做父亲很难,做出家人的父亲更难

相比于母亲节,父亲节好像冷淡了许多,子女也不太重视...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

孝养父母,功德无量;背逆父母,获罪无边

(一)孝养父母,福德之基。 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

净土行人如何对待儿女婚嫁问题

【原文】 今之儿女婚嫁,一本于自主,只可随他去。否...

不孝的人都很穷困

百善孝为先 我认识一位学佛医生,在临床干了一辈子,刚...

替母亲打扫心房

小雅的父亲去世一年多了,母亲还是没有从悲伤的情绪中...

报父母养育恩德,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天性

孝道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中,是极为重视的一种德行,所...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念佛后的回向内容

问: 弟子学佛时间较短,请问在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

在家居士除了念佛,是否还需要阅读经典

问: 年轻的在家居士,除了念佛号,是否应该多阅读经典...

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

大安法师宝贵的念佛经验

我们一天到晚妄想杂念纷飞,一弹指有九十个生灭,每个...

【佛教词典】五种三乘

(名数)始别终同三乘(小乘),始终俱别三乘(始教)...

【佛教词典】一病

于一切法执一者,亦有六种,云何为六。   一、计因果...

念佛是二力法门

龙树菩萨乃是现生证得欢喜地(初地)之菩萨,其出世本怀...

梦参老和尚:生病的时如何发菩提心

吃饭是佛法,上厕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观照下,干什么...

大学生学佛,总被别人看成另类

问: 我们大学生学佛,总会被别人看成另类,法师您对...

饮酒的三十六过失

1、资财散失;2、现多疾病; 3、因兴斗争;4、增长杀...

净土宗修学的四个重点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

对治禅修中的五盖

学习坐禅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一般性到特殊性。一般...

持不杀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杀戒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杀戒居...

念佛病愈,誓往西方

二〇一二年,末学经朋友介绍相信佛法。现在想来,自己...

两个有怨恨的人,一定是有亲厚关系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藐三菩提,常见诸佛,...

如何正确的拜佛和念佛

佛教中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五点记...

矿工方便比喻引渡工程师

李圆净居士编写《印光大师嘉言录》。他就在一篇文稿里...

罗状元醒世诗

一 富贵从来未许求 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