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对治禅修中的五盖

明海法师  2018/1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对治禅修中的五盖

学习坐禅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一般性到特殊性。一般性,就是不管你修行什么法门,坐禅有一般性的要求和规律;特殊性,就是你自己专修的那个法门的特殊要求。

要了解坐禅一般性的要求,有一本著作不得不看,就是隋朝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又叫《小止观》。这个书并不厚,讲了坐禅的一般性的要求、规律。

关于坐禅深入的次第境界,智者大师也有一本书,叫《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比较深、比较高一点。一般基础性的了解,就是《小止观》(《童蒙止观》)。

“童蒙”的意思就是刚刚开始,启蒙阶段。在这个书里,智者大师讲到了障碍禅定生起的五盖,这个盖就是盖覆,让禅定不能现前,不能显露,盖覆住了。哪五盖呢?第一叫贪,第二叫嗔,第三叫疑,第四叫掉悔,第五叫昏睡、睡眠。

如果这五样东西在我们修禅定、坐禅中现行,我们的禅修就难以深入。止也好,观也好,难以显现。可能大家接触了佛教的名相会发现,有些词会反复出现,比如贪、嗔,你讲烦恼的时候讲了,这里讲五盖又讲。你要知道,同样的名相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含义是不一样的。

五盖里的这些贪、嗔、疑,指的是在禅修中现行的。我们知道这些烦恼有种子、习气,种子就是现在没有现行、没有起作用、没有支配我们的;现行的是正在三业中起作用的。

烦恼在我们的三业中正在起作用,禅定就不会现前,止观就没办法进行,所以叫“盖”。至于烦恼习气的种子,它没有现行,还在那儿潜伏着,并不会障碍止观,止观到了一定的境界还会转化它们。

五盖中的贪有很多种。有的人可能贪男女的欲望,若它在禅修中现行的话,显然禅定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你的身心会热恼;还有的人贪饮食,吃得很多,心中经常现行各种关于饮食的念想,也没办法专注;还有贪名誉等。当这些贪现前的时候,心就没法专注,也没法进行深度的观察。所以第一个盖叫贪。

第二个盖叫嗔,就是嗔恨、嗔怒。你打坐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你讨厌的人,怒火中烧,那也没办法禅修;想起一件让你不开心的事,难以释怀,老是想发泄一下,那你也没办法专一。当然广义地讲,对无情也可能嗔,你对你打坐的环境、天气都可能嗔。

因为有居士给我写条子说,有的同修在禅堂打坐,其他的人老咳嗽,或者弄出各种声音,于是心理会很复杂,有的时候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有的时候又有点恼火,有的时候你恨不得过去给他一下(那叫害心),这都属于嗔的范围。

你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专一啊?没办法专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说,尽可能地不要干扰别人。但是,作为每个修禅的个体来说,你要要求自己的心不要对这些情况起心动念。

疑是什么呢?在五盖中的疑,它指的是怀疑,不是参禅的疑情的疑。疑情的疑,恰恰是信,这里是怀疑。很多人对自己用功的法门没信心或信心不够,还有的人对坐禅是不是真地能增长智慧也有疑议。实际上五盖里的疑,要是借用佛教心理学的说法,也包括不信。

在佛教心理学中,不信和疑还是两种。不信是消极的,疑是积极的。不信这种消极的状态是什么呢?是指信心不够,信心疲劳、怠惰。

疑是主动性地对某个对象不接受、不顺从,这种心态出现,也使禅修难以深入。这种状态也可能发生在你正在禅修时,当你深入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你突然会生起疑:行吗?能继续下去吗?因为担忧、怀疑,可能就此打住了。所以,疑是一个盖。

掉悔是什么呢?严格地讲,掉悔是两个心态,但这两个心态很接近。“掉”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你抓着一个东西,一松手它不就掉下来了吗?坐禅的时候,我们的心总是抓一个东西,专注于一个对象,但是经常会把它搞丢,这叫掉。

悔是什么呢?悔是后悔。在掉的状态,心容易浮。悔里有后悔、追悔,悔见。如果我们有时候对自己以前犯的错误难以释怀,就会有悔心所、追悔,有一个结在心中。本来这个心是要让我们专一在禅修的对象上,专注在念佛或数息上,但时不时地要放下来,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专注对象弄丢了,去追忆、追悔其他的对象、事情。这就叫掉悔。

打个比方,小孩子回家做作业,但他很喜欢看电视,于是写一会儿就放下,跑去把电视打开,看看电视。可能看着看着还是觉得要写作业,不写的话,上学不好交代,他又写一下,然后他又停下来把电视打开。这就叫掉。

他的任务本来是写作业,但他经常把这个事丢下,去弄别的。如果有这种心态的话,禅修就不容易专一。在禅修里面,这种盖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这下我们就能观察到:为什么由戒生定呢?因为戒的功德能带来一个心态,叫无悔,没有悔。在出家人的戒本前面有几句话:“说戒亦如是,全毁生忧喜,如两阵共战,勇怯有进退。”持戒就像两支军队打仗一样,勇敢的人前进,胆怯的人后退,清净的人就喜,有问题的人就忧。如果持戒不够清净,会产生一些障碍禅定的烦恼心所出来。

第五个盖叫睡眠。睡眠本来是我们人道的众生不能缺的,那么作为盖的睡眠是什么呢?过度的睡眠、打坐中的昏沉都属于盖的睡眠。坐禅中昏昏欲睡,平时生活中过度地放纵睡眠,嗜睡如命,把睡眠当成一种享受的心态,这就有问题了。

睡眠是一个不定法。它可以是一个烦恼心,也可以不是烦恼心。因为正常情况下,在我们的观照下,为了身心更好地修行,这个不算烦恼。但是,你放纵地、贪嗜地睡,那就是烦恼,一种盖覆禅定的障碍。当然打坐中昏昏欲睡,那也障碍禅定。

这就是五个盖。我们可以用这五种盖,反过来观照自己,看看问题和障碍主要出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去对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属青原行思一系。此宗以创...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

菩提心跟空正见是菩萨的根本

菩萨道在心中要产生三种力量──誓愿力、观照力跟行动...

【推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闻慧, 从听讲...

专修与杂修的利弊得失

问: 古往今来求生净土的祖师们,对于念佛是否往生的...

清净的寺院里面为什么会有灰尘呢

赵州禅师八十岁那年,被众人迎请到赵州的观音院住持弘...

不要轻慢愚人

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器生的学僧持律法师,...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

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心理素质是关键,而不是那把剑

过去有一部电影叫做《卧虎藏龙》,可能有些人看过,是...

万法一幻丛,死生一幻场

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

佛教和中国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

「十念法」到底怎么念

问: 印光法师十念法,是十口气念佛还是念十声?临终十...

【佛教词典】现法乐住

(术语)禅定七名中之一。禅定者,离一切之妄想而现受...

【佛教词典】互用罪

(术语)互相滥用三宝物之过罪也。此有三宝互用,当分...

圣严法师: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所谓「欲乐」,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暂的快乐感受。然...

法布施以劝修净土为最胜

有些做弘法利生、劝进行者工作的人,他常有个观念:一...

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

《楞严经》的法门,就是一个转,转因缘之法而回到不生...

贫穷人知因果

有一个极其贫穷的人,他住的是破草屋,穿的是破衣服,...

彭鑫博士:认为SY无害于健康的误区

传统西医认为:精液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核酸、葡萄糖...

肾水不足的人,脾气通常都比较大

肾水不足的人,火气就容易上炎,心里烦躁,脾气通常都...

净界法师:忏悔法门

(第一讲) 今天学人跟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佛教的《忏...

四个不同时期的素食体验

说来我已经素食十年了。曾为了吃饭的问题头痛不已。我...

学佛之人对于成功应有的观念

成功应有的观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业能成功,事业...

老比丘证四果

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

【推荐】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心生种种法...

恶人尚且能往生,何况善人

隋天台智者大师临命终时预知时至,梵僧预告他化缘已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