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达照法师《修行基础与皈依》

达照法师  2011/04/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中国的佛教在逐渐地恢复发展,我们大家现在学习,特别是汉地的佛弟子,在学习佛法的路上存在三种缺失:第一种是缺少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没有一个真正带我们修行,或者说一直指导我们修行这条光明大路的师父;第二种是我们学习了以后、皈依了以后,不知道如何进步,就是学习修行的次第不清楚;第三个关键的是,我们大家的福德、发心不够,或者说不准确、不正确。早上我在车上和济群法师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说这可能是现在汉地佛教在修行问题上感到迷茫的三无状态:无师资,无次第,无福德。

实际上,佛陀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确确实实是非常科学可以具备量化的一个修行过程。早上济群法师提到的三皈依的一些条文中,我们在皈依三宝之后,内心对三宝生起什么样的感受才算是标准的,才算过关,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在皈依了以后,我们要问自己具体发什么样的心,发心完之后,我们需要具备很重要的福德,实践,就是三皈依的戒律,个人按他自己的修行状况,控制自己的戒律,这个是大小乘佛法所共许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打开知见,大开圆解,理解佛法的精神,达到自己对佛法般若共识的通见。

在这个有般若智慧的指导之下,有这种见解正确了以后,我们再来修习禅定、止观,乃至念佛,这样几步有条不紊。所以我们以前对学习佛法感到迷茫,主要是自己学习的次第不清楚。那么以后大家有机会把次第弄清楚了,自己每个过程都让它过关,这样我们在修行路上目标就非常明确,焦点就聚集在自己身心行为的当下,所以三皈依是入门最好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我们学习三皈依,在内心没有生起皈依的感受,没有依赖感,归宿感,那么在以后的修行中,就像法师所说的一样,会变得轻飘飘的,随时都有可能随外在的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一般的大乘佛法,我们以前也和大家讨论过落实在自己的实践中,而这个见地的实践,还是建立在福德的基础上,福德主要是三块,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皈依,就是上午法师带着我们修行的这个次第,不仅增加对三宝强烈的皈依感,还要对世间轮回、对世俗痛苦生起迫切的出离心,对社会的疾苦我们生起透彻的悲心,怜悯一切的众生。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中修皈依,我们知道佛法确实可以给我们从始至终有明确的指导,所以有这样一个信心之后,抓住这重点,始终不能离开三宝的加被。

第二个方面是要发心,在发心上,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解脱心,对现在个体轮回的状况,对我们现在不宁的心绪、混乱的生活、杂乱的念头、不安的心情,我们给予管理。大家都愿意成就自己的庄严自在、美好洒脱的生活状态。这是小乘人的发心,只是我们不为别人,就为自己已经又有这个可以修行的暇满人生,生起无比的珍惜。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就个人来说,完全的责任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的一种出离心,这是一个修行解脱福德的基础,这种心态很重要。第二个发心是发菩提心,我们不但看到自己的生命中有这样不安的状况,而且还要看到我们身边的、社会的,乃至九法界的一切众生,他们的生命都存在这种凌乱无序的状态,非常可怜,生起同体大悲,生起一种我不愿意痛苦、别人也不该有痛苦,生起这种心,这是我们大家凡夫的时候就可以生起来的发心。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适当地学习戒律规矩,戒律特别重要的是根本五戒,在五戒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各种行为准则,因为居士到寺院里也好,出家师父到四方参学也好,他必定要有一定的规矩,规矩学好了,懂得规矩了,放之四海而皆准,到那里去人们都欢喜,都欢迎。

当我们发起解脱心、菩提心的时候,如果作为居士,他落实在自己心里,那我们去寺院里也好,去亲近出家师父,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那只可以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我为了解脱痛苦来这里,另一个是我为了帮助别人解脱痛苦来这里。你到寺院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可存在这两种心态,除了这两种心之外,不可以有别的心。别的心生起来,说明我们发心有问题,所以存在这两种心,你到寺院里去,比如说这个寺院需要我做什么,去当义工,去帮忙,平常在生活中,发发心,然后再来扫地,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发菩提心、解脱心,然后再来扫地,护持佛法,这样才能培养自己有福德的状态。

我自己在出家十几年的修学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对生活态度认真的,对自己负责,对别人也负责的人,他学习佛法,肯定是越学越好,越学越相信,越学越有效果。所以一个人能够很勤劳,很认真地做事,我们说这个人发心很正、很好、很大。那他的福报,不是在将来,而是在当下。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一个人,他很认真,做事很小心,而又不为自己求安乐,或者这个人愿意去解脱,生起脱离心,没有世俗的贪嗔痴慢,任何一个人都愿意和这样的人接触,都欢喜和这样的人结缘,这就是他的福报。

什么叫福报?它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看得到,当下就有结果。同样的,在家居士,在自己家里生活,如果在家也是发菩提心、解脱心,也愿意提家人和其他人分忧解苦,希望他们能够领悟到,从眼前的简单的痛苦,到最后的究竟的痛苦,全部解脱掉,这就是大菩提心。所以,有了这样的发心,有了这样的归属,我们在皈依上又有了一个生命的归宿。这也是修行基础方面的重要内容。

皈依、发心、持戒这三个条件具足了,这个人是真正具有修习佛法的福德,宗喀巴大师说过,善知识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大家不具备这种弟子相,也就是还不具备作为学习佛法的弟子的资格。所以才看不到善知识,相遇不到善知识。实际上如果大家具备这三个条件,你内心对三宝生起一种究竟的归属感,你的发心就是为了解脱痛苦,或帮助别人解脱痛苦,你又是一个懂得规矩,又有规矩的人。你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善知识随时会出现在你身边,不求没有善知识,不怕没有善知识。观世音菩萨也说过:“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如果大家具备了当弟子学习佛法的学习条件,即使其他法师没有出现,观世音菩萨也会现身指导学人。所以发心特别重要!

反过来说,如果在知见上,般若见,禅宗的见地,或者我们在修行上,你禅定的功力非常好,但不能够生起对佛法的皈依,敬仰的情感,生不起普渡众生的胸怀,你生活中忽略了最基本的戒律规矩,那这个修行,这个见地,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因此,我也发现很多人,有的学得不错,能讲能说,但是他的生活乱七八糟,原因在哪?基础没打好。

所以,在汉地弘法的全国各地的法师学者们从一九九九年至今,一直在开会商讨如何在汉地让佛法落实到身心中的问题,佛教教育的问题等,发现次第不够清楚。比如大家在修行次第中的“量”到了什么份上才算标准,大家都在做这项工作。其中出成果最早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济群法师,他对于皈依的指导,确确实实地把人们学佛的每一步都落实,这样我们在皈依以后,对于皈依内容生起归宿感和依赖感时。接下来会进一步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之后还有些对戒律规矩的开示,然后是大小乘经论,来开发我们内在的般若之见,中道正见。

最后,他会告诉我们每个人,哪怕是你念佛、参禅、持咒等修行方法,都有他各自的层次,修哪一步,这步的境界如何?达到什么境界是几地以上的菩萨等内容,都有详细地记载,这些步骤都把它研究出来,通过法师自身实践进而总结。虽然佛经里讲过,但大家可能看不懂,比较零散,而由法师进行组织,就是一条光明大道,这样汉地佛法就看到了希望,今后的何去何从,就非常地明确了,这是件值得祝贺的事。

早上法师说的意念三宝,当我们的心,对三宝生起观想,其实观想是最重要的,就是观想三宝的功德遍及十方虚空,无尽法界,东南西北,思维上下,一直延伸到无穷无尽,而心也跟着放宽。南怀谨老先生曾经教我们一个处处观想的方法,很多密法在修观想之前,都要有这种观想,就是把心放开,扩大到无穷无尽的虚空。像现在我们的心就在胸口,只有一点点,现在我们就闭上眼睛观想,这心就像气球一样扩大,扩大到整个身体,整个讲堂,再扩大到整个中国,整个世界,让心继续扩大,把太阳,月亮,银河系都包含在里面,包含了东方药师佛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我们能想象到十方所有佛的净土,都包括在心里,闭眼观想,看看能不能进行这个观想。一直大到没有边际,就是大到空间只有一粒微尘,也要把它包含在里面,所有外界的东西都包含在心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意思。你最大的心,是圆满的,非常圆满,非常广阔,没有相,没有任何形象,这就是跟尽虚空,遍法界,无尽三宝功德藏相应。什么叫三宝功德藏?如《华严经》说:“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在每个心念里都是一个法界……要生起这种观想,当你想到身边的一切形象,都是三宝的功德,你的心遍及一切,无量广大,然后停留在这种心态中安住,安住了以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现前大众,无不是三宝功德的显现。这种心态与佛法相应,一皈依,基础非常好。大家可以安住在这种心态中,因为法师就带我们修这种皈依念诵的,内容让我们身心舒畅,观想让自己的心停留在无量无边的广阔境界里,然后你睁开眼睛看身边的一切,非常地清净,完美,这样对三宝功德相应,皈依里就有很深的奥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达照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从古德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护法居士们: 今天是我们在...

诚哉在我,不关业障事

参禅人,第一要守清规,方能参禅。 清规者,公正清严为...

【推荐】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

【推荐】除了念佛外,调伏烦恼也是非常重要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人,穷尽一生地努力修学,主要的目标...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

对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

我们大家都清楚,新的一年已经到了,在新年开始,为了...

什么都修不进去,你就念地藏菩萨圣号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

世间的四种修行人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为比丘们开示法要...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菩提涅槃

佛在七处佂心以后,怕我们大家落入断灭见,心不在内,...

达照法师:持名念佛五字要诀

在宝坛寺讲《楞严经》,课间休息,有人提问:念佛修净...

达照法师《观音菩萨的大爱》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达照法师:人生的意义

在人生的追求中,我们往往会像猴子,看到好的东西,我...

【佛教词典】瞋

【瞋】 p1321 显扬一卷六页云:瞋者:谓于有情,欲兴损...

【佛教词典】生因

(一)因明用语。于三支作法中属于因支。为六因之一。与...

通智法师往生记

通智法师,法名寻源,号忆莲沙门,俗姓阮,扬州仪征人...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请看第八段:往西方得安稳。这是对多年修行的人,让他...

把困难都糅合在一起

有个姑娘向她的母亲大倒苦水,说最近老板扣了她的奖金...

【推荐】如何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念

问: 如何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念? 大安法师答...

圣严法师《积极的人生观》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

欲往生极乐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

功德宝山神咒的功德利益

「功德宝山神咒」的解释,我们还是讲最主要的内容啊。...

念佛暴躁转柔,预知时至

清朝时有一位克勤法师,他俗姓蒋,是湖南省湘阴人。他...

当知此念佛者,是人中的芬陀利华

大凡生存于斯世,每个人带着宿世的业力或愿力,在其人...

念佛须发长远心决定心

念佛法门,最圆满最方便,大家要真信切愿修持念佛,不...

忍一时之愤,能免百日之灾

你要想平安、想愉快,要先忍辱;一忍,百事都消失了。...

临终时怎么知道来的是阿弥陀佛

问: 请问法师,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但我没见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