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别让这三种烦恼障碍​你

静波法师  2019/02/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别让这三种烦恼障碍​你

所谓“意三者:嫉、恚、痴”:十善业中身业我们说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就是: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那么意业又是什么呢?

“意业三类就是不嫉、不恚、不痴,其实嫉、恚、痴就是贪、瞋、痴。嫉是嫉妒。”

1、不嫉

有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自己是一棵草,旁边也是一棵草,他恨不得旁边那棵草燃烧……大家想想看,如果旁边那棵草燃烧了,它这棵草是不是也要被烧?它好像从来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又如同一个人,他觉得另一个人什么都比自己好,后来神就同他说:“我现在满足你一个条件,但是对方是双倍的?”他就说:“我愿意自己没有一只眼睛!”结果对方的两只眼睛全瞎了!他没有一只眼睛,对方的双眼瞎了;对方的眼睛瞎了,他也瞎了,值得吗?为什么大家不能都拥有眼睛?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湖上,与其你死我活,不如大家都活!”大家都活多好啊?那叫双赢!所以嫉妒是最可怕的!

嫉妒,说实话,是人性最大的弱点!一位诗人这样感慨地说:嫉妒是肥胖的母鸡吗?什么叫肥胖的母鸡?母鸡肥了,它就不会下蛋了,知道吗?专注于一点,另外就被忽视!可能扯远了,但是这说明嫉妒是人性最大的弱点!

尤其是佛教徒,没有任何理由嫉妒!向佛菩萨学习!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就有“随喜功德”!什么叫“随喜功德”?人家做的好时,我们要赞叹,这就是随喜;当我们赞叹别人的时候,那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功德跟他的完全一样。如果人家做的好,而我们在那儿说风凉话,“那个家伙怎么怎么样……”,不但不障碍别人的优秀,而且对于自己是一种伤害!那是人性的弱点——贪瞋痴的内容,我们消化不了,结果就很悲惨。道理谁都懂,但是人性往往做不到!

嫉妒不容易被改变!因为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狭隘、嫉妒的痕迹,所以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嫉妒的可怕。在学佛的过程之中,也会看到有人嫉妒,比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炫耀:我师父是谁……;我师父是某某高僧大德……;我师父比你师父更有名……;我师父是好几个寺院的方丈……而另个人说:我师父在国外哪……一个比一个能吹,一个比一个烦恼,事实上就是这样的现象,忽略了自己应有的信仰!“其实,我的师父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你自己认真学习,拥有慈悲和智慧,很快乐、很自在,所以不用去比“帽子”,要比信仰的内容!

2、不恚

“恚是瞋恨。”

瞋恨呢,佛教用什么来代表?毒蛇!瞋恨心非常可怕!嫉妒别人就会恨别人:“他怎么不倒霉呢?”就像一棵草一样,它希望另一棵草燃烧,如果另一棵草燃烧了,它这棵草也完了!所以瞋恨像毒蛇一样,咬人一口,肯定会置人于死地。佛教用慈悲对治自己或者他人的瞋恨!从而不再恨!不再消化不良!

3、不痴

“痴是不信因果,不知道缘起法。”

痴是愚昧,不相信因果,不知道缘起法。缘起法是什么?缘聚缘散而已!面对现实:得到了,不要得意;失去了,不要伤感!缘起,拥有的东西,必须准备向它再见!因为拥有只是过程,必然要缘聚缘散,所以它不是一个定法!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得意什么呢?不需要得意;当我们失去的时候,不要伤感,因为条件不具足,或者缘已分散,是一种正常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你若能够认识到这缘起的深义,那么你就入道了!否则入不了道!虽然号称学佛,却是与学佛的内容没有关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静波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执和法执带来的障碍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相状是虚妄的,障碍是自己捏造的

佛为什么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

观无常是断除烦恼的殊胜法门

在寺院里,经常有好多游客或是居士来求教,问题多是关...

互相嫉妒猜忌,导致无谓的纷争忧扰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

【推荐】不在烦恼摄受范围的执着是贪吗

问: 我们做事情,如果所执着的事情,不在烦恼的摄受...

不净的羹汤

过去,曾有人种了许多白草。这种草需于特定时节采收,...

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吗

在日常生活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放下...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音菩萨为何会示现成面然鬼王

《梵网经菩萨戒本》说:人命无常,过于山水,壮色不停...

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都是有副作用的行为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向佛陀学习,常随佛学。现实需要提...

积蓄的终会散失,享受的就此没有

我们布施给别人:别人正是需要的,我们来帮助他;我们...

世俗谛与真谛对生命问题的看法

我们讲第一个问题:世俗谛与真谛对生命问题的看法。什...

【佛教词典】楞伽经义疏

(书名)四卷。明释智旭撰述。其后序曰:犹忆初发心时...

【佛教词典】世主天

通称世主。又作世王天、梵天、大自在天。玄应音义卷二...

春节寺院普供仪轨合集

大年三十(除夕)至正月初二,依汉传佛教丛林的惯例在...

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出家因缘

王舍城中,住着二位智慧非凡的婆罗门,精通一切书论,...

向菩萨求财不灵验的原因

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可有时为什么...

仅仅了解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生起观照

下面这一段庚二,诫劝,作一个告诫跟劝修。这当中有两...

老人念佛,老有所依

现在由于我们很多人从小对宗教对佛法不了解,他容易站...

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恩赐而不是惩罚

有一天,阿难尊者顶礼佛后,觉察到佛身体有恙。阿难尊...

慧律法师《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

调伏妄想的方法

原文: 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

知止

李叔同(弘一大师)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

五母同悲一子

昔日,有一个小孩,名叫沙弥罗,年七岁,喜好修学解脱...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彻悟大师参禅都是开悟了的,教下也很通达,但是对净土...

地藏经消业障法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经中的孝经。佛在忉利天为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