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人为什么要恭敬三宝

静波法师  2021/05/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人为什么要恭敬三宝

《诸经要集》引用《宝性论》说:“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

我们为什么要尊敬三宝?希望大家要注意一点:佛、法、僧,他们本身不需要我们来尊重,但是恭敬三宝会使我们自己受益。

就我个人而言,别人给我问讯、顶礼,我都会有压力,没有那种神气和享受的感觉。没有!我们是有压力的:我们何德何能;我们是反省的:自己真的做到了吗?我们是清醒的:依然要努力。因此,我们没有那种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的想法,也不敢有这种想法,因为人越学佛越觉得自己是渺小的,是无所谓的,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人越学佛就会越有自在的感悟,而不是越学佛越膨胀,越学佛越觉得自己是什么高僧大德,或者越学越累……真正的高僧大德不应该是这样的!当然,我们也不会认为,这从而反衬出我们是高僧大德。因为简单了才自在,简单了才可以解脱嘛!要不然,你如何去解脱?如何去自在?对佛法僧之所以被认为是“宝”,《诸经要集》有更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

1.稀有义

三宝稀有难得。确实如此,“莫把容易得,当作等闲看”,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缘你能来吗?你不可能来。

“如世间的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

就是特别贫穷的人,怎么能得到世间的宝贝呀?得不到的。比如金银,他们得不到,所以难得。

“三宝也如此,薄福钝根众生,百千万劫不能得遇,故名为宝。”

可能有人会说:“我就很容易得到了,而且得到了很多皈依证。”如果不是宿世因缘,那就只能是皈依证而已,并不是真正皈依三宝,这一点是要清醒的。虽然你皈依了,而你没有做到,那么这个皈依还是没有完成;如果你做到了,这才叫成就。

2.离垢义

“如世间的珍宝,体无瑕秽。”

比如说,琉璃是通透的,而通透的、没有杂质的宝更珍贵,其价值无与伦比。

“出世间的三宝也是如此,随离诸漏,故名为宝。”

各种各样的执着都没有,没有任何的瑕疵,所以它称为宝。它能够让我们走出轮回,这个宝是出世的宝。

3.势力义

势力,有非常大的力量。

“比如世间的珍宝,能除贪去毒有大势力。”

世间的珍宝,你贪,它可以满足你,哎呦,一段时间内很满足,但这只能暂时去除你的贪心,你仍然会轮回;如果你皈依三宝后,拿世间珍宝做三轮体空的布施,慢慢地会得到解脱。同时,有很多世间的珍宝能够解毒。所以世间的珍宝具有非常大的力量。

“而三宝也是如此,具足不可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

六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三宝具足六种神通的力量,无比殊胜。所谓具足,是三宝同时具足,不是一宝具足。所以三宝不可思议,大家要刮目相看。

4.庄严义

“如世间的珍宝,能严饰我们的身体和头部,令身姝好。”

身上戴的各种各样的珍宝首饰,能够庄严我们自己,使自己的身体更庄严,更有气质。身体穿的衣服有宝,头上戴的是宝,大家一看珠光宝气,觉得这人很高贵。可见,人仗衣服马仗鞍,如果身上戴点儿珍宝,人就会显得更加自信!

但是,如果过度地打扮就很俗气。黄金虽然很漂亮,很珍贵,但如果戴多了,反而并不会显得高贵,而是显得很俗气。内心很自卑,人不自信才这样,自信的人绝不会在外表上过分地去打扮。而且黄金戴多了招摇,导致危险!反而成了无事生非!很多人不安全,都是因为自己张扬或张狂;如果不张扬或不张狂,也就不会有风险。

“三宝也是如此,能庄严修行人清净身心故,故说为宝。”

皈依三宝能够庄严自己的身心。有了三宝,活着就自信,活着就坦荡,活着就无所畏惧,活着就自在。这个庄严比世间珍宝的庄严更有意义!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拥有三宝信仰的庄严。活得简单,活得自在,活得快乐,活得助人为乐,活得与别人共同分享,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5.最胜义

“如世间的珍宝,譬诸物中胜。”

世间的珍宝,如金银珠宝等,在各种物质中,它最殊胜,最有价值,最稀有难得。

“三宝也是如此,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

三宝,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所以称它为宝。为什么?因为佛最殊胜,佛法无比,僧众第一。不该要的不要!不该贪的不贪!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一般人,也就是说说而已,能真正做到吗?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说到了就做到了,那么国家就好了,就强大了,社会就和谐了,人心就向善了。人生最远的距离,往往是嘴和手的距离!所以导致社会人心不和谐,会有很多问题出现。那么我们现在需要怎样做?要诚实守信,即是言行要一致。

6.不改义

“如世间的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金子的本质。”

真金不怕火炼。

“三宝也是如此,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困扰,故名为宝。”

世间八法是什么呀?利益、衰退、毁谤、赞叹、称扬、讥笑、苦、乐。皈依三宝,世间八法不能动摇。也有人说:“我学佛了,皈依三宝了,为什么别人还说我坏话呀?为什么我依然痛苦呀……”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地皈依三宝。如果你是真正地皈依三宝了,那么,你的心里绝对会有抵抗力、免疫力、转化力……最终你发现,哎呦!这个三宝真是宝啊!

所有说别人的人都是心里消化不了的人,都是是非的人,都是很痛苦的人。他试图通过发泄喧嚣来引起别人的注意;通过对他人人格进行贬损来达到自己心里的平衡,使自己在心里错觉上有一种优越感。但是最终呢,如果别人不接招,那么,自己会更加痛苦的。根源就是缺少智慧。

往往我们的皈依三宝只是名字上的皈依,没有真正从智慧上去相应、去感悟、去改变,所以我们依然是比较痛苦的。只是,作为过程是可以的,结果不能永远如此,所以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转移、拐弯、回头,这正是吉祥如意的内涵!从而感悟人生,历事炼心!顺境感恩!逆境锻炼!茁壮成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静波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要先懂得佛教道理

我国有五大宗教,总的说都是劝人为善,大家都做好事。...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什么是佛

佛是佛陀一词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是Buddh...

星云大师《命运的不同》

人一生的境遇, 往往由于各种的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

【推荐】为何得不到观音菩萨的感应,问题出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有求必应。《普门品》...

佛法化导,救人心之陷溺

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

【推荐】佛教中开光的真正含义

开光,即便是在非佛教界人士那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肉鸡蛋和菜炒到一块,光吃菜不吃肉行吗

问: 学佛两个多月,肉不吃,鸡蛋不吃。请教师父,肉、...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是为向前

很多时候,得不偿失,好好想一想;很多小偷,很多损人...

采访极乐寺静波大和尚

您对南华禅寺举办禅悦行夏令营活动是怎么看待的? 我...

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古德法华偈颂云: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意广含藏,白...

静波法师: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应该说在佛光寺举办的第三届佛教常...

【佛教词典】梦

(杂语)梦中所现无实事,以譬世间之诸法无实性。维摩...

【佛教词典】如来身会

指密教胎藏修法中,所结诵之大慧刀等二十五印明,为遍...

气质的培养

一:沉稳: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不要逢...

问问自己的修行有没有把握

当你两只眼睛一闭,寿命尽了,能不能解脱?如果没有把...

秤锤祖师散财施妻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

佛号如摩尼珠

原文: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

没有吃素可以念咒吗

问: 我没有吃净口素,但念咒的时候,念净口业真言可以...

法显大师西行记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

圣严法师《为什么而忍》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当山挡在前面,一味退让,永远也...

欲为三界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本

首先了解欲的体性、作用、分类以及欲为根本苦的原因,...

人最宝贵的就是良心

引言:不伤害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害人者必害己。 这个...

心可以转业

一个人如果正当你原来的业力,要系缚你的心要来报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