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众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济群法师  2016/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众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智慧的开发,“般若品”以阐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而展开。

般若在哪里?《坛经》开卷即告诉我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是般若的不同名称。菩提不在别处,正在众生心中。五祖退居传衣钵时,开示徒众道:“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自性乃般若之性。

五祖为选择衣钵传人,让弟子们作偈表述各自体证,观其是否成就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众生心中,不从外求。五祖看了神秀题写的“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后,对其开示道:“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就是说无上菩提须在明心见性中求得。而成就般若性,正是明心见性的功夫。

当年,六祖听讲《金刚经》而大彻大悟时便感慨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五祖知惠能觉悟本性,谓其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可见,般若之性乃众生本来具足的,清净而不生不灭。众生若能证悟到这一自家宝藏,便成佛了。

众生为什么不识般若性呢?无非是因为“迷”。《坛经》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开导见性。”因为迷,自心般若性便不得显现,需要善知识引导才能开发这一宝藏。禅宗的修行很重视行脚参访、寻师问道。由于众生本自具足般若性,故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迷”、“悟”之间。正如《坛经》所言:“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又言:“不悟佛即众生,一念悟众生即佛。”

佛与众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悬隔,这里却只有一念之距。 如何识得自心般若之性呢?《坛经》云:“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常愚迷。”般若是智慧,智慧与愚痴,犹如光明与黑暗。有光明就没有黑暗,同样,有智慧就没有愚痴。当智慧显现时,愚痴便逃得无影无踪了。

《坛经》又云:“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广大无碍的心虽不离现前以住著为主的妄识,并不即此妄识,而是远离了尘劳妄执,以智慧观照,念念不住于妄境,才是般若性显现的功用。

众生的自心具足般若性,同时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为僧智通开示《楞伽经》要义时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三身、四智在般若性中本来具足,成就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正因为一切有情自心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应于自心中修。六祖在为信众传五分法身、授无相忏悔时说:“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教理中说到戒定慧的修行,总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和仪规,在这里,统统汇归于心念的观照中了。 再看六祖是如何带领弟子们忏悔。《坛经》云:“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罪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六祖率众忏悔,并非忏悔具体的罪相,而是从起心动念,从罪业的根源贪嗔痴中至诚发露忏悔。 除此而外,《坛经》所讲的皈依三宝,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宝,而是众生的自性三宝。《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众生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无明烦恼执著而沉沦于生死流转中。所谓修行,只是消除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执著,开发般若性。一旦拨云见日,悟到般若性,也就见性成佛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真如本在自心,佛性即在自心

过去,有一个人专门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要构思、仿真...

大乘的空观与小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这个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空观。几乎所有的调伏烦...

这种大聪明与内在的性德不相干

大聪明的人在世间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发议论能够出口...

【推荐】佛陀开了两帖修学空性的药

佛陀在讲迹门的时候说开显佛慧,并不是理想化地要我们...

正因为向外贪求,才把本来佛遗失掉

我们众生向外贪著、妄想执著这一切事物,在这一切事物...

为什么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

见性是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

离开现前一念心性,没有一法是真实的

真正的修行,其实修行,实际上讲,修,就是要把我们的...

圣严法师《心无挂碍》

菩萨因为已到无所求无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罗蜜...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弘法布教可从六方面构建

对于在家信众的教育,首先应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关于此...

什么是盂兰盆会?它和孝道有什么关系

问: 什么是盂兰盆会?它和孝道有什么关系? 济群法师...

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问: 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 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从麻木中苏醒

所谓出离,就是愿离娑婆。它的心行标准,是对轮回的盛...

【佛教词典】跋提唎加

(人名)梵音Bhadrika,佛成道后,于鹿野园济度五比丘...

【佛教词典】能得慧

【能得慧】 p0893   瑜伽八十三卷四页云:能得慧者:...

书房挨着卫生间,是不是对佛像及经书不恭敬

问: 至诚恭请法师慈悲开示,家里有佛像,也有经书,但...

未成佛前,要先结人缘

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被度,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看...

「信」字,德之端也

信,德之端也。 人言为信,这是一个会意字,即只要是人...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

沦为屠夫的修罗陀比丘

有位修罗陀比丘,初出家抱着坚定心志,日中一食、树下...

清净臭秽,寄此陶炼耳

【原文】 唐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疠疾...

人类心中的那根刺

有只小鸟问它的母亲,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母亲...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脏发病的原因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脏发病的原因共有四种:第一、心态不...

逆境烦恼,最怕你下定决心

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当你下定决心,这个时...

【推荐】菩提心的十种譬喻

菩提心的十种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个。 【譬如大...

星云大师《感应的原理》

有个信佛的老太太早晚课都按时做的,也回向给众生,自...

【推荐】临终助念念佛时需注意的几个重要事项

用心照顾,徐徐念佛,切勿狂喊乱叫 如果这个人已经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