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要想离开畏惧所求皆满,应该这样去做

梦参老和尚  2021/01/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要想离开畏惧所求皆满,应该这样去做

【十二缘所怖。追求苦所依。归敬地藏者。皆安住无畏。】

我们前面讲的十二因缘法,无论是过去世的、未来世的,总的来说,反正是你心里头一动起业了,这个叫业相。这个业相不会停止的,它会转变的,这个转变叫转相,它就在自心的相境界。

业、转、现三相,然后就执取相续。执著名字,完了起惑造业。所以这个苦轮是互相地迫害,这是可怖畏的,所以不要起业。不造业就不起惑,也就没有恐怖了。

我们之所以会造业,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身体要吃、要穿,同时也要求舒服。每个人都要给自己找舒服,怎么舒服怎么做,不管别人舒服不舒服——“你帮助我就行了。”人人都是这样打算,互相地争夺。越追求,苦就离你越近——你本来是追求快乐的,但是越追求,苦越多。

要想离苦,就要修法。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法门——念“地藏菩萨”就好了,你就无所畏惧了。

【若乐修诸福。正念戒闻慧。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你求福德、求智慧,要产生正念。念什么呢?念戒、念法。念法就是闻法,闻法就生出智慧,也就是念慧。凡是归敬地藏菩萨的,你所求这些戒、定、慧都能满足,使你离苦得乐。

【乐一一功德。工巧药种子。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你喜欢作功德,或者愿意当医生、当科学家,愿意教工巧技术,可是没有这种智慧做不来,就求地藏菩萨加持你,给你智慧,可以发明创造。菩萨想利益众生的时候,必须懂得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外明、因明,这叫五明菩萨。修五明菩萨,那是世间的艺术,你都得会,而且用佛教的大慈悲心来学习。归敬地藏菩萨,就能有智慧,一学就会。

【求诸谷药田。男女衣仆使。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

这一切都是现在我们所要求的,像种田的使谷物生长好,种药田的使药物生长得好。入山采药,像灵芝、人参,这些稀有的尊贵药材都能得到。希望有人帮助你,或者求衣服、找个好佣人——“仆使”者就是佣人。你开一间公司,找几个好的助手、好的职工,这都很不容易的。哪一个职工不想偷你、不想整你、不想害你?只要归敬地藏菩萨,所求的都能满足。

梦参老和尚《十轮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推荐】地藏菩萨讲因果报应的道理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

护持正法的功德

什么是护持正法? 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于不可...

怎样为亲人修福报呢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

梵网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

阿弥陀佛惠以我们真实之利,就是能够带业往生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

十方诸佛都在自己刹土,宣扬赞叹阿弥陀佛名号

仰仗佛力 由通途佛法仗自力之难,我们再来观照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德

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

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决无产难之苦

女人能从小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后来决无产难之苦。或一...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世间人都要想修福,应该怎么修

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三者修福业事。 就这么三...

背了二三十年的佛经,究竟叫你干什么呢

大家都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忏悔,或者是礼拜,或者是...

梦参老和尚讲《修行》

第一讲 学三皈依 诸位道友!时间过得很快,我离开这里...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者,觉也。当你心里念念想着众生...

【佛教词典】北齐文宣帝

(529~559)北齐初代皇帝(550~559 在位)。名高洋,...

【佛教词典】过慢

谓于等谓己胜。或于胜谓己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

虚空本不动,白云自往来

我喜欢五台山那片湛蓝的天空。更喜欢它的祥和与宁静,...

其实幸福不在远方

其实幸福不在远方,也不在梦里,就在我身边,在我每一...

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我们看第三个意业。前面是身口,身口当然是共于五戒的...

修净土法门要发起出离心

没有体悟到无我(大乘中观学派称之为空性)的人是极苦...

慈心化嗔心

有一天,佛陀在毗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向诸比丘...

第一念是哪里来的?如何让它不起

问: 当自己遇到人或事儿,刹那间就会一丝贪嗔闪过心头...

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救度之心

往生就非常纯粹的三个条件:只要你信、愿、持名。而且...

婚外情、一夜情的九大害处

古谚:饱暖思淫欲。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中国圣贤文化却...

好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恭敬父母,尽心孝养 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母者,更能...

圣严法师对付生气有一套

圣严法师教人对付生气有一套:把意念放在丹田或脚底、...

四念处观

佛陀刚成道证果时,独自在优楼频螺聚落尼连河边的菩提...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在慧远大师身上,无论是他的知见,还是他的修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