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世智辩聪与般若智慧

2013/06/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世智辩聪与般若智慧

世间人书念得多,接触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观念论点多,遇事好辩,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在佛法里面叫作世智辩聪,不是智慧!

世智辩聪是所知障,佛说是八难之一。

现代人聪明,对于五欲六尘,感觉极其微细,生活中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心事泉涌,妄念纷飞,煞费苦心地执着分别着身边发生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信息。

痛苦源于何处?源于顽固的“我”执!很多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不离自我,凡事都以“我”为中心,喜欢争论,好辩斗勇,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身上,凡事我执先行,近邪不知,入迷不觉;唯务耽习外道经论,不信出世正法,因果事理不明!生活待人,量小德轻,不能容人。为己私欲,自视聪颖,遇事好辩斗勇,不知执而有碍,争而有伤,直至损气伤肝,元神大伤亦不知悔改,这就是智慧未开!“世智”与“佛智”的本质区别在于“世智”是入世的、有染的。而“佛智”是出世的、无染的。“世智”是躁动的、有欲的,而“佛智”是清净的、无欲的!

世人遇事喜欢执“我”,什么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意见、我的子女、我的钱财......孰不知这个假合之身的“我”,本身就是一个妄相!一切的烦恼、念想、执着、伤痛其实都是因“我”而起,“我”相不破,欲望无尽、烦恼不断!佛说“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要我们放下“我法”二执,去妄归真。真正知道放下的,是智者!执著不放的,那是愚夫!

聪明不是般若智慧,是“世智”。是着于六尘的,是有分别执着的,是有染的、不净的,是在俗世的“贪、嗔、痴”中生出的“小聪明”。佛家讲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中流出来的,是从清净里面生出来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才是智慧!

就算你才高八斗,经论满腹,不见性,还是一介凡夫!充其量那也只是“小聪明”。世智辩聪容易乱心性!有“辩”就会“争”、有“争”就会有“执”、有“执”就会有“恼”、有“恼”就离不开“苦”,很多文人墨客,文彩飞扬,洋洋洒洒,著书立说,那都是作者自我心识在起作用,是与世有染的念识,是蒙尘的,都离不开“境相”与“我相”,对境生心,起心分别,在自我满足中,宣泄着自己的观念与论点!或是反驳着别人的观念和论点,争来争去,一无是处,元气大伤,害人害己,得不偿失。在“我想”、“我念”、“我执”中不断迷失本自清净无染的佛性,而在“争论”、“争执”、“争吵”中感受无尽的忧烦和苦痛!

有些老太婆,大字不识一个,却深知生死事大。知道世间本苦,不可贪执,争而无益,劳而有伤,而把自己置身清净的念佛境地,无有烦恼,得自在妙乐,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修学一定要正知见!万法万相因缘生,缘尽相灭空如烟!万法万相本来为空,尘缘境相一期和合,了不可得,又何苦在转瞬即逝的妄境中起执分诤,或执空为有,或执有为空,伤人伤己,岂不痛惜可叹!

佛在《无量寿经》惑尽见佛第四十一中开示:汝见愚痴之人,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听得多,看得多,见解就多、分别就多,那是“世俗之智”,是记问之学。很多人很会说、很会分别,死的也能说成活的,强词夺理,那是大障碍,是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把读经讲经当着世间学问一样去研究,也是“世智”,学佛和佛学是两回事。

用佛教的观点修整和返观自己的心性,时时告诫自己不可落入娑婆污秽的俗智纷诤当中,转识成智,那是真智慧。佛是真实语者,谆谆教悔,如母忆子,世智聪辩,是增益邪心,当令不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华严与人生智慧

非常感恩梦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缘,能来此与大家聚会!...

圣严法师《慈悲的智慧》

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

巧媳妇的故事

从前,舍卫国的波斯匿王有一个大臣,名叫梨耆弥,拥有...

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

复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圣严法师《心无挂碍》

菩萨因为已到无所求无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罗蜜...

智慧与福报

一、福慧双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

如何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当从惭愧、忏...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未悟者,妄以假悟,自误误人

参禅人,守住无慧,不忍受苦无福,无福不能成佛,无慧...

净土法门四忌

修净土法门的,在一心念佛的时候,急遽不得,疑畏不得...

观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

在大乘佛法当中把修行人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

向外求安,自古学人之通病

学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见。殊不知知见立知,即...

【佛教词典】大方广如来藏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系佛为...

【佛教词典】择法等觉支

【择法等觉支】 p1375 集异门十六卷十页云:云何择法等...

劝化更多的人来行善

有的人喜欢个人行善,然后好自己独吞善果。见别人行善...

净土法门是不是恶人当机

问: 请教法师,我听人说净土法门恶人当机,佛又偏怜...

心能转业卖斋立毙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

临终的五趣相

众所周知:六道轮回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星云大师《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

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

古语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

龟王菩萨

大海之滨,住着一只龟王。水族子民,由于龟王的教化有...

行住坐卧都要不忘念佛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

【东林画传】净土高贤刘遗民

一、楚王后裔 弃官归隐 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

有大企图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在中国佛学院,常对学生讲起古人的一句话:志不立,天...

把了生脱死当作头等大事

有两种世间法,有两种出世间法。一种出世间法是为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