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2014/01/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如今,不少入了佛门的人,颇费心机地四处奔走、劳身伤财,希望遇到某个道骨仙风或者慈眉善目的高僧,能够单独对自己面授机宜,传授一个神秘的法门,使自己今生乃至来世永远都能够得到幸福和安乐,并拥有财富、地位、名声等世间的一切圆满。

在佛法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法呢?有!事实上,这样的法已经被祖师大德们归纳成许多极为精炼的、脍炙人口的法语,出现在诸多论典之中。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太上感应篇》中的开篇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十六个字绝对已经概括了人天乘佛法的精华,而且是每一个众生获得暂时人天道安乐的唯一方法。舍此之外,不可能存在另外一个法,可以使我们得到人天安乐。而且,如果我们的“身口意”偏离了这句话的教导,则必将遭遇诸多痛苦和灾难。所以,作为一个初入佛门者,甚至是“老修行”,乃至那些心里不打算入佛门学佛的、但却渴望得到幸福、不想遭遇任何痛苦和灾难的人,都必须首先对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进行仔细地思考和观察,并在心里对其生起决定性的信心,然后再依教奉行。

所谓祸,就是痛苦和灾难;所谓福,就是安乐和幸福。在一般人眼里,祸福的“发源地”是外境的某件事、某个人或者某个物品等。例如,不少人认为自己的幸福来源于外境的金钱、地位、名声、住房等,遭遇的痛苦也是由于外在金钱、地位、名声的匮乏。总之,他们认为幸福和痛苦都是从存在于外境某个地方的人、物或事上面“来到”我们面前的。

但是,这个错误的观点遭受了当头棒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里,古人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说,“祸”和“福”并不住在外境的任何地方,也不会以外境的某个人、某个物品、某件事作为“门”,穿过这些“门”来到我们面前,并降临在我们身上;“祸”和“福”是我们自己对待外境的人、物、事的主观态度、思想,以及行为和言语“召”来的。

我们对待外境事物的“身口意”如何召来“祸”和“福”呢?“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像影子紧跟着我们的身体一样,当我们用“善”的态度、思想,“善”的行为和语言对待外境的人、物和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召来“福”;当我们用“恶”的态度、思想,“恶”的行为和语言对待外境的人、物和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召来“祸”。

确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如何付出,就如何得到。我们所得到的,永远不会是别的,而只能是我们自己所付出的。付出善良的当下,我们的心就已经处于善良的状态;付出邪恶的同时,我们的心没有办法不是邪恶的。付出真诚,心就踏实;付出虚伪,心就空虚。付出慈悲,我们就会得到稳固深沉的安乐感;付出自私,我们就会得到挥之不去的危机感。付出宽容,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宽松;付出责备,我们自己首先心弦紧绷。付出勤勉,我们就活得充实;付出懒惰,我们就过得无聊。付出软语,收获笑容;付出苛言,回收白眼。内心贪婪,则虽富犹贫;慷慨布施,则虽贫犹富。傲慢待人,我们就永远学不来别人的优点;谦虚应物,我们就会立即从别人那里汲取长处。嫉妒成性,则所有超过自己的人都将成为敌人;随喜众生,则一切众生的安乐都将是自己的安乐。

当一朵花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朵花本身并没有带给我们“祸”或者“福”的主观动机,是我们看待这朵花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了祸福。当用喜悦、满足、慈悲的心态看待这朵花时,这朵花就似乎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当用厌恶、苛求、愤怒的心态看待这朵花时,则无论这朵花的花瓣多么鲜艳芳芳,我们的内心不可能有丝毫的愉悦感。所以,外境的花不是祸福之门,自己看待花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祸福之门。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美的,如果你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美的;这个世界将一无是处,如果你看待世界的心是吹毛求疵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心和外境之间所遵循的规律就是这样严谨而不错乱!你的手轻抚墙壁,墙壁也会“轻抚”你的手;你用拳头猛砸墙壁,墙壁也会不甘示弱。你对着墙壁喊“我爱你”,墙壁也会回音“我爱你”;你对着墙壁破口大骂,墙壁也会如数奉还。同样,你用笑脸对待家人、朋友和同事,他们也会用笑脸对待你;你用真诚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把你当真诚的人看,并用真诚对待你。你如果对他们横眉竖眼,他们也会对你龇牙咧嘴;你如果用虚伪对待他们,你也别想从他们那里得到真诚。

所以,一个人要想得到世间的种种福报和安乐,去除种种灾祸和不幸,必须将自己的心训练得善良善良再善良,在内心培养起一切和安乐相应的美德,并将内心所具备的会召来痛苦的一切恶习剔除得干干净净。这是诸佛菩萨告诉我们获得人天安乐的唯一门径,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任何人,如果舍弃这条正确的光明大道,试图不去通过修正自心而获得安乐,而将获得安乐建立于外境之上,或什么神秘的力量之上,则必将在痛苦的大海中漂泊,就像流浪的孤儿一样,最终必然一无所获。正如《入菩萨行论》中所云:“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任何一个学佛的人,或者想得到安乐的人,都必须一遍一遍地思维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并需真正对其义理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只有这样,这个人才能真正步入佛门,步入真正的安乐之道,并会自觉自愿地修正自心,使自心趋于至善至美的境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物债易还,命债难还

现在看第二段,还债的人应该怎么还呢?他过去生把人家...

世界上最不值的交易

给你一元钱,然后你给我一百元可否?我相信古今恐怕无...

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问: 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大安法师答...

在语言上要尽量忍耐,不要骂人

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的本师释迦牟佛,昼三时、夜三时,...

相由心生,运随行改的故事

曹彬是宋朝的一位大将,他帮宋太祖平定天下,功劳很大...

不小心受伤,是否也属于因果报应

问: 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假如说一个人不...

护法神对犯邪淫者狠记一笔

中国人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

了解果报的痛苦,才能怖畏当来的果报

古德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所以从这个...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人生相报十大恩

1、父母养育之恩。十月怀胎,冒险分娩,精心喂养,呕心...

维摩诘之美:十八条在家居士的榜样

维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维摩诘,...

打坐时出现幻境,该怎么办

打坐时如果有任何善恶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告诉自己...

如何判断真心与妄心

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是永远混在一起的。我们现在修行...

【佛教词典】人中分陀利华

(术语)佛之德号。涅槃经十八曰:人中丈夫,人中莲花...

【佛教词典】戏笑白衣舍戒开缘

亦名:戏笑戒开缘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不犯者,或有...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大家观自在,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日,一般民间也称这天...

不记得前生并不意味着前生不存在

问: 法师您好,我是一个愚昧的人,佛说有三世因果,人...

改变你的磁场

人的磁场是看不见的,但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就像万有引...

不是遗传,这是共业,就是自作自受

这个无明呢,就是微细的愚痴,微细的愚痴就是对于一切...

【推荐】医院里的「生死轮回站」

世人总认为生死离自己很远,若是有人与其谈论生死,他...

对别人最深的伤害是语言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极其优秀,可是...

何谓「头陀」

南京作为十三朝古都享誉四海,玄武湖、夫子庙、紫金山...

怎样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

修行中遇到的魔障有几种?

在佛教里,什么是魔呢?大家不要把魔想得太奇怪,魔就...

最难的是了生死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

生命的十个阶段

再看人一生的情形,人有十时,就是把人的一生分为十个...

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痛苦、烦恼的因缘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