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入心的「修行」

2014/0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入心的「修行」

当我们朝着光亮行走,除了保持好姿态,更别忘记内在的重心。午后的禅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一个小和尚却躺在禅凳上睡觉,还发出呼呼的鼾声。

这时,老方丈推门走入禅堂。小和尚听见声响,微微睁眼瞟了一下,翻个身继续睡。首座和尚则目不斜视,打坐用功。

“啪!”只见老和尚举起香板,重重打下去!香板落在首座和尚的肩头。

首座和尚大为不解,忍不住询问:“师父,我在打坐,他在睡觉,为何您不打他,却来打我?”

方丈不由分说,又是一大板子:“打的就是你!人家睡觉都在用功,你却坐在这里打妄想!

“啪!”如果这一板子打在你身上,你会作何感想呢?

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日复一日做着修行的功课时,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义?

是的,我们学了很多佛理,会念长长的经文,会持诵复杂的梵文咒语,会双盘打坐,长期素食……我们很辛苦地做到这些,得到别人的赞叹,于是认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们渐渐把这些“外相”当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这些“功课”,就是在精进,就又向着解脱近了一步。

殊不知,我们把修行变成了一种新的习气。一边念着佛号,一边和人争辩是非;一边念经打坐,一边妄想纷飞;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可遇到事情还是着急上火,半点亏也不肯吃。“本性毕露”,却还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训、数落别人。

以为自己在“修行”,在“精进”,实质却徒有其表,内在没有任何改变。这种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真正的修行,是“历境验心”,是时刻保持醒觉。外在的形式或功课不重要,重要的是觉知每个起心动念。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骂都是清净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

全然地、全新地投入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当下的修行之中。保持精进心,而不是陷入惯性的生活模式,被其麻醉而不自知。

修行的核心是修心,通过修心外化为言行,这才是真修行。别让修行麻醉了我们,不要被“修行”的假相所迷惑,不自欺,不欺人,老实用心!

修行者,即非修行,是名修行,行起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明影法师的的学修经历

我学佛20多年了,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是全身...

让这四种观念常存你心

佛经有指示我们应该怎么修,叫做四念处,四念处,四念...

修心十德

1. 若闻讥讽 心能堪忍 不管别人的嘲笑,讥讽,打骂如...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

莲池大师的自规自警

提起莲池大师,大概在佛门弟子中没有几个不知道他的鼎...

做人请牢记十个字

第一个字:清。 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不要,不要授人以把...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修学佛法不要永远停留在「知道」

这个地方为什么讲勤修加行呢?古德注解上说,一个菩萨...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寺院与钱财

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出家人和寺院来说...

佛陀示现灭度为何对众生有益

卯一、不灭有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

省庵大师《四念处颂》略解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阐述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和心...

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

【原文】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

【佛教词典】影略互显

(术语)犹言慈父悲母。父非无悲,母亦非无慈。是各举...

【佛教词典】不受食戒受食处

亦名:受食处 资持记释云:“空中不成,谓能受在空;若...

情动入胎和临终接引

情动入胎。没有断见、思惑都应该是叫凡夫。凡夫都是有...

惟贤长老:人间佛教就是以做人为主

人间佛教就是太虚大师最早提出来的人生佛教。信仰佛教...

善恶会影响寿命的长短

古语道:善恶一念间,境界全不同。善恶不仅属于道德范...

舍不得爱情就等于舍不得三界六道

问: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还仅仅是觉得自己信了?我...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我们出家人上早晚殿、过堂这功德是一堂佛事。这堂佛事...

星云法师《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

为什么会被鬼神所扰

很多同修有被鬼神、一些异常现象所困扰的问题,比如鬼...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禅斌法师:算命的果报

世人不相信因果,却热衷于算命求签。话说有需求就有市...

如何让父母现世安乐,临终生净土

【原文】 汝欲母往生西方,欲父身心康健,生享安乐,死...

由杀生宴客转为戒杀吃素

人之入道,各有时节因缘。《劝戒类遍》载,福建浦城令...

反观自己,不向外求

每当我们拜访佛寺时,总是见到许多佛像以打坐的姿势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