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中一无牵挂 才能得大自在

觉真法师  2014/1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中一无牵挂 才能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马吉,已经被上帝接去了,到了天上的家。二女儿叫马丽亚,住在英国。刚才我是在祷告,如果接我回天上的家,我就去看大女儿;如果让我去英国,我就去看二女儿,不管去哪里都一样,所以我很安心啊!”

这个老太太,真的放下了。然而,放下,不仅仅是对凡夫说的,对修行人、学佛者,更要懂得放下的实践意义。一方面,你要发菩提心,要有求道求法的诚心、恒心,但是又要把一切执著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部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乐和苦难;同时也要放下何时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与寻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发现,原来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没有离开过你,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不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成佛很难,悟道很难,往生西方也很难!

六祖慧能未出家前,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时,当场若有所悟,决定出家学道。他前往湖北黄梅,投奔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祖讲《金刚经》,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豁然开悟。在《坛经》中,他谈到无住、无相、无念,这三者实际上是相通相融的。“无住”,就是不在一个念头上或任何一种现象上产生执著、牢牢不放。比如,一个人受了批评,听到了一句非议的话,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心生苦闷,那就叫心有所住。

贪财贪色,贪名贪利,心中牵挂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贪恋,甚或瞋恨怨怒,这些就叫“有所住”。凡是烦恼、想不开、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所谓“心无所住”,当然就是身在红尘,又能跳出红尘,不受红尘困扰,不受红尘的系缚。“而生其心”,就是生“无所住心”,就是生出离心。一个学佛者,出入红尘还能救度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布施法雨、广说佛法,这就是慈悲心、菩萨心、智慧心了。

“心无所住”,就是心生无住,无住生心,生无住心。外在的现象,如梦如幻,自己不为所迷,自性清净,不会在利害、荣辱、是非、得失、人我分别中打滚,折腾,这才是真正的放下。

六祖慧能大师的那一首著名的得法偈,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慧能二十四岁时到达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来为何事?”慧能说:“唯求法作佛。”弘忍随口一问:“獦獠也想求法作佛吗?”不料慧能马上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却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好一个“佛性有何差别”!这一问,当然令五祖刮目相看,把他派到碓房去踏碓舂米,他在那里安心劳动了八个月。一天,五祖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目的是考察一下各人的见地,为日后作准备。大家都仰望首座神秀,神秀是东山会下的教授师,名望皆在众人之上,盼他写首偈来也是众望所归。

但神秀没有自信,不写又不行,于是他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到别人念了这首偈,认为他没有见性,当下也作了一首,请人代他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了慧能的偈子,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当天晚上,五祖就送慧能去九江驿,嘱他速回岭南。慧能走了,后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六祖。

其实,神秀的那首偈并没有错。茗山老法师就多次说过,一个尚未开悟、还在修持过程中的人,应该牢牢记神秀的教导,必须时时勤拂拭,老老实实地磨练自己,保持心地清净,这是一个长期用功的过程,一点也马虎不得。但六祖慧能大师已经彻悟了,境界自然不同。他认为一切都不应该执著,“菩提树”“明镜台”何须执著?智慧也不应执著。一执著有智慧,执著的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

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智慧;既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既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凡圣。只有心中一无牵挂,什么都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的开悟。正如《心经》中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的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是“本来无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得大自在。

有道是:“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爱」与「慈悲」的区别

南传《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

持咒不可作降魔想,起嗔恨心,魔是妄想

一切境界都是幻境,由于轻昏觉照不明,出现种种虚幻现...

慧律法师:心无所住就是安住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

圣严法师《放下的幸福》情绪管理智慧

简体版序: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念头一转,福报就可以变为福德

有些初发心的菩萨很执着,会产生很多疑问,佛陀既然让...

回归本来面目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讨...

真假故乡

战国时代,有一位在楚国长大、原籍燕国的人,年岁增长...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付出之后才能有回报

有一位智者曾经对我说:凡事如果能放下自我,站在别人...

彻悟大师《念佛伽陀教义百偈》

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该八教。 一句弥陀...

【推荐】与这件事相比,其他都只是「鸡毛蒜皮」

拿破仑在一场战斗中与部下失散,生命遭遇危险之际,一...

什么是加持,加持是如何发生效用的

问: 什么是加持?什么是气场?加持是怎么发生效用的?...

【佛教词典】饕餮

【饕餮】 p1463 瑜伽八十四卷十六页云:饕餮者:谓希望...

【佛教词典】杂染

梵语 sajkle?a。音译作僧吉隶烁。系指有漏法。“清净”...

为什么十方世界难与极乐世界相媲美

问: 为什么说十方世界的庄严都无法与极乐世界的庄严...

安了一个「我」,修行统统卡住了

明心见性的人,他们的心境是什么?古来大德有几种形容...

般若与人生佛教

般若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具大智慧,第二是有大悲心,第...

大安法师:放生如何才能如理如法

问: 放生的意义及其事项,怎样做如理如法?戒杀和放...

波罗奈人身贫供养因缘

佛弘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之时,那时,国中有一位大...

应怎样对治瘟疫和流行病

1、瘟疫和流行病乃共恶业感召 瘟疫和流行病,乃是众生...

圣严法师《帮忙保平安》

有次我去拜访一位相当有钱的居士,他家门口有保镳站岗...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更互为缘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

【推荐】口业清净,功德不思议

何为『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口业 妄语者,见言...

观机说法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收了两个弟子,他们都跟目犍连尊者...

佛陀五百世母亲的贫穷果报

过去释迦牟尼佛托钵游化,行经居荷罗国,与众比丘在路...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