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2015/01/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性,但人们对于“福”的认识和态度,却有着高下之分天渊之别。现代商品社会以鼓动人们的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商家挖空心思用各种手段招徕顾客,诱发人们的购物欲望,藉以刺激市场的繁荣。如果人们的消费观念基于正当的物质要求与精神要求,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过分地刺激消费,就会纵容奢糜之风,造成巨大的浪费。

此种奢靡享乐如果是不惜耗损地球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那就是祸及人类遗害子孙的更大的罪过了。愚人只知道祈福和享福,智者才懂得惜福和造福。惜福,自古以来始终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

我在静思精舍上了三堂生动的“惜福课”,那是我与证严法师三次同桌用斋的宝贵收益。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映的连续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四皇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在用餐时不仅吃素,还在吃光饭菜之后用白开水涮净碗碟里的汁,全部喝下不浪费一滴油水。青年观众会以为这样描写一位皇帝未免有些夸张,殊不知虔诚的佛教徒都是这样做的。剧中多次说他笃信佛教,再没有比这一笔更有说服力的了。

看到此处,我一下子又回忆起来了当初和证严法师共进斋饭时的同一细节:餐桌上放着一把洁净的茶壶,却没有备茶杯,用餐时大家也没有动那壶。我正在猜测茶壶的用途,只见第一个吃完的慈师父拿过壶来倒出一些白开水,用水把碟涮净倒入碗中,再把碗里的水晃了晃将油水涮净后一饮而尽。证严法师和他所有的弟子都是这样做的。这种珍惜食物,杜绝浪费的动作像一个定格镜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从那以后,我自己和家人极少浪费盘中餐,到饭馆有应酬也把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事情虽小,但问题不止于饭菜,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已经享受到的幸福。

我们离开花莲后,辗转台中到东海大学作文学讲演。回到台北以后,听说证严法师来到台北对随众作开示,我为有缘份再见到他心里非常高兴。我们一行赶到了佛教慈济会台北分会,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证严法师的讲演。证严法师娓娓动听的话语,至今犹在耳畔。

“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的,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他柔声问到,然后作出解答:

“佛陀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另一层意思是: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会往上看,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

听了这一席话,我才懂得了佛门弟子见了人垂首敛目的原因了,原来他们这也是随时随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记起了证严法师多次强调“佛陀要我们懂得惜福”的教诲。在《静思语》中,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享福,惜福,造福”的关系,劝告世人不可放纵贪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间物质原只是一种潮流,太平年代金银玉石是宝,而战乱时期米粮布衣是宝。世间所谓‘有价’的东西,完全是在于人心里的潮流及虚荣心的作祟。”

“道心即是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我想,不应该把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箴言警句看作是布道劝善。无节制的放纵物欲并未给现代人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孤独.空虚.烦恼.冷漠等“现代人综合症”。无论是从保护地球环境的需要,还是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返朴归真,去贪就简,古老的佛学思想都是医治人们心理疾患的一剂良药。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白居易的知足常乐思想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

送画观音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

荣西法师卖佛「金装」救饥民

日本禅师明庵荣西(公元11421215),于南宋乾道四年(...

少欲知足,诲众清约

少欲知足 宋宏觉禅师戒徒众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

圣严法师《心怀大悲,世界大慈》

在中国文化之中,代表慈悲的是女性,所以母亲被称为慈...

念佛行人应当吃长素

《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

海獭的故事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是一位出家僧人的亲自口述,他讲...

【推荐】欲望很高的人往往比较愚痴

作为一个菩萨,他不应该这样(贪欲),所以他要常念知...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佛说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拥有了吗

人活著,总希望能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有些人观念、...

道业未成,白白吃了常住这么多东西

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讲的因果,大乘经讲的都是因果。...

六根的见闻觉知,全是自己的东西

我们一生当中,你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全部是你自己的...

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

临命终的人往生,他必须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这个很重...

【佛教词典】那伽阏刺树那

(人名)Nāgarjuua,菩萨名。龙树。新曰龙猛。西域记...

【佛教词典】去行

指离秽土之行,即为往生净土而修之各种行持;或指以往...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净土法门修行的第一关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

杀子求子

天下父母心古代的人都希望多福多寿、多子孙。子孙多即...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修行最怕的两件事

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

应病与药

人之病,有肉体之病,亦有心灵之病; 治病之药,有物...

去除无明的习气

人从无始以来,常因无明和习气而使得自己意乱情迷、颠...

心中无「诚」,损失的是自己

侨萨罗国的国王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喜欢玩剑。 因为...

净土宗怎样才能做到随念往生

随念往生这是我们净土宗最期待的,就是说,我们今生造...

念佛要用真心来念

一九四零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

降低罪业的势力,因为罪业会让你临终痛苦

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调伏烦恼,这叫正修。 折伏现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