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最怕的两件事

净界法师  2023/12/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最怕的两件事

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

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最怕两件事,还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够,怕的是第一个、因地不真,你出了家以后没有真正地思惟轮转之苦而发起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那么你只是为了世间的名闻利养而修行。发心不正,这个是最害怕的第一件事。

第二个、道眼昏暗。我们发心出家修行以后,也没有如实地依止善知识学习经论,只是两个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开始修行了。什么因缘能够成佛作祖、什么因缘堕坑落堑,你完全不知道,你心里面在那边自己打妄想。这个也是最害怕的,邪知、没有正知正见的引导,盲修瞎练。这个是修行最可怕的两件事。

既然因地不真、道眼昏暗,就会发生两件的状况:第一个、或为世味所牵,世间的五欲的快乐所牵引,我修到最后就放弃了修行;或者--或为邪师伪法所误,为邪师邪见所耽误。结果呢,袈裟下失却人身--你披上了袈裟,本来是这个是解脱衣、要成就解脱的圣道,结果你因为因地不真、道眼昏暗,结果为世味所牵、为邪师伪法所误,反而堕落到三恶道去了。这个是蕅益大师俯仰时流,俯是往下观察,仰是往上观察,就是观察现在的流弊,而感到寤寐永叹,寤就是觉醒的时候,寐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对这种当时的流弊--因地不真、道眼昏暗——这个修行的两大流弊,感到感叹、感到感叹。

我们能够来到三宝地,能够出家修行,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缘,多少在过去生当中可以说是已承供养无量诸佛,植种德本,有一些善根、福德、资粮。由于这一个薄弱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支持,我们今生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多数在顺境中捱过。捱过了以后呢,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我今生短暂的这样的一个经验就是生命的真相,原来生命是快乐的,原来生命是可以向这样一个地方安住下来,是一个皈依处,使令我们没有真实地发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那谈不上菩提心。

所以说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金刚眼,他指出应该要以远大的慧眼旷观无始轮回,你应该在思考生命的时候要从你现前的身心世界超越出来,看到你过去在流转当中所受的痛苦,也看到你假设你不离开轮回你未来所将要面临的三恶道的痛苦,这个时候“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对三界当中生起真实的怖畏心、生起出离心。

出离心的生起它不是一种情绪的,哎呀……突然间你遇到了逆境、挫折,你发起出离心,其实那个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你这种情绪的因缘,会因为逆境而发出离心,一时的逆境,你也会因为一时的顺境而贪求娑婆世界。所以,这个出离心的如实的生起,是你很心平气和地、很寂静当中去旷观生死轮回,经过祖师和佛陀的法语,很冷静地去看到生命的真相,而这当中你真实地了解到“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生死当中的确是一个不安全感、不安稳感,你真实地要出离三界。是透过智慧的观察,不是一时的冲动,一时冲动那个不能持久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四圣谛、知苦,如实地了知三界的痛苦,这是一个关键,这个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方便。换句话说,菩提心它是这样——我们先观察你自身的痛苦,你自己在流转当中的痛苦,然后发起菩提心。然后再观察,一切的有情他也在三界里面流转,而这些都曾经是我的母亲,所以我自己要离开这个三界火宅,我也有一份的责任帮助一切有情离开三界火宅。

所以,当我们苦谛的观察的所缘境是面对自身的苦,那叫出离心;而这个把自身的苦扩充到一切有情在流转当中的痛苦,而生起一个使命感,要度化他们的使命感,这个就叫作菩提心。

所以,不管出离心、菩提心,都是依苦谛而建立起来的,都是依苦谛建立起来的。诸佛以苦为师,三世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关键点是因为观察苦谛而引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出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寄望的东西错误,所以才会痛苦不堪

修行,惟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你一定要用不增不减...

心律法师:莫以善小而不为

古人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环顾身边,...

人生无常,抓紧修行

2022年元旦那天,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突然晕倒,而且大小...

【推荐】行住坐卧中如何积累净土资粮

净土法门有理有迹。理是内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

五种修行心态错不得

佛教是个重实践,重自力的宗教。所谓个人吃饭个人饱,...

炷香增福

唐朝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

【佛学漫画】修行还有职业病?

修行探索生命真相,本来就是每一个生命的本分事,它并...

菩萨修行六念,把念佛放在第一

如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得断...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十二光佛度众生,一句洪名摄十二光

阿弥陀佛又称为十二光如来,其光明威神,欲广叹述,虽...

【推荐】为何平时就要常念佛

自性坚定、清净,是西方义 自性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

虚云老和尚禅语三十句

1、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善用心者,心...

【佛教词典】彼随顺法相

【彼随顺法相】 p0800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三页云:彼...

【佛教词典】景岑

(人名)南泉之法嗣也。号招贤。三十二祖传曰:岑尝与...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赚不到钱

每一个人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

千僧斋时发生的一件不可思议之事

印光大师在作《净土决疑论》时,引用了永明延寿大师所...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

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与一心称名的关系

问: 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

禅宗的无味之味

参禅这个修行方法我个人认为是佛教诸多法门中最奇特的...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梅光羲居士《心经》浅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祖师也有业障啊

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一听说哪位是菩萨示现的,马上本能...

专注听法的阿难尊者

佛陀告诉比丘们:佛起大慈悲心,想要让弟子们了解念佛...

护他即是自护

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感应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

鸟类众生好像没有信愿念佛,为何也能往生

问: 得生与否,全在信愿有无。弟子在《念佛感应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