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家是修行的最佳道场

2015/02/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家是修行的最佳道场

以感恩心还旧债

我们常听人家讲:“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又说“五百年才修得同船渡”。这无非都是要我们珍惜因缘,我想能够结为夫妻是缘,不管是好缘或恶缘,这一世遇上了,就得珍惜这份“姻”缘。再说,佛教讲“因果”,讲“欲知今世果,前生做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也都相信好因必得好果,恶 因必感恶果。

过去生中结好缘的,今生相遇得好缘,是最好不过的事,但在享受这份善缘的同时,若能加上感恩惜缘的心,时时感恩,鼓励对方和自己学佛一起修行,这将会带给自己和家人无限法喜。若不幸遇到恶缘,两人经常恶言相向,晨昏比赛谁的“怒目金刚”凶时,也不要气馁,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也应该高兴、感恩。人人都知道“欠债总是要还”的道理!躲得过今生,未来际就不一定能躲得过了!

欢喜甘愿是还;怨天尤人、自艾自怜也是还。同样是还,结果却不同。前者有一份感恩,一份忏悔,一份甘心情愿和一份勇于面对的心,在承受苦果的同时,有一份承担和一股了却旧债(业)不再造恶缘的决心,有了这股觉知,在承受当中就不以为苦。这样,横陈其间的恶因缘,自然能消除得无影无踪!后者就不一样了,在不甘不愿的前提之下,往往把错全归他人,怨天恨地,在“受”苦果的同时,非但没消融前世所结的恶因缘,还把这世的苦果也加上去,等于被割破的伤口,伤口就快结疤之际,又在伤处撒盐,在伤痕处再划上一刀,这样只有加深伤口的裂痕,使伤口恶化,无事无补。由此看来,面临恶缘,正是我们修行,也是考验我们的最好机缘,此正是佛教讲的“逆增上缘”。

不舍一众生

夫妻相待如此,朋友相处也是如此。社会进步,虽然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人际关系却是最难处理的事。唇齿相依,也有咬到对方的时候,更何况是人际关系!一位善知识常告诉我:“在行菩萨道中,一定要做到不舍一众生,不要随便得罪人。”他说:“如果这一世我们得罪了某人,在六道轮回之中,将来这位曾经得罪的人,与我们结为眷属时,就是我们修行上最大的阻力!”譬如有些人,不但家教、家世都好,也很热心助人,精进修行,照说他应该有个好家庭、好眷属,可是他却有个不听话的孩子,或专门与他作对的伴侣!让他成天操心,无心工作!因此在菩提道上绝对不可舍弃一位众生,不要结恶缘,当误会或成见发生时,就要设法解释,消除其间的差距。

人在顺境中,碰到的事情,都是顺顺利利,平平稳稳的,顺久了,自然而然,就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少了那份知恩、感恩的体认,就不易看出自己的功夫是否进步!由于“一直”处在顺境中,对逆境失掉了免疫力,当挫折来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起!由此看来,逆境现前,对我们而言反而更增强我们学佛修行的决心!

家是修行的道场

身为女人,我们的生活重心就比男人小了一些。在承先启后的延续中,或多或少,我们已被塑造出中国妇女三从四德的风格。母亲总是告诫她们的女儿:“在家要从父,出嫁则从夫”,在这种教化中,婚后的妇女自然都以丈夫为主,尤其是家庭主妇。我们经常以丈夫的喜怒为依靠,受丈夫的情绪支配著,看先生寒著一张脸回来时,自己也跟著冷了起来。这样不但自己的情绪受影响,连带的家人也受波及。因此看到先生寒著脸回来时,不妨先自我省视一番。一个经常自我反省的人,常会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当作是修养的良药。

看看家里还有那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已经尽心尽力,先生仍寒霜待人时,则退一步想想,也许是他在公司受到什么委曲,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在别人的国家做事,自然比在自己的国家做事要辛苦好几倍!适时送上一杯水,一声关怀的问候,都可以消融 那一脸的寒霜。

现在您的孩子还小,照顾孩子和先生,自然工作量大,压力也大,但时间总是会过去的。人不可能永远都活在痛苦无奈的深渊里,回想以前孩子还小,从小学开始课后活动接接送送,我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下班从办公室“冲”回家的路上,就盘算著晚上的菜单,想著进家门后,要先送老大去练球,或是先送老二去学琴;要先洗米煮饭,或是先把早上准备好的菜下锅!盘算著如何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接送孩子及准备晚饭,让全家高高兴兴的享用晚餐,那种生活比上战场还紧张刺激!

每天早晨起来,更是冲锋陷阵,一家三张口的早餐,谁先谁后各有秩序,真是分秒必争,直到三个都送出门后,才轮到自己出门上班。如今两个孩子上大学住校去了,留下两老相伴,时间调配自在许多。饭后不必再为伴子读书而伤神,我们有较多的时间去读经去静坐修行。因此您不要气馁,这段艰辛的日子总会过去的。这好比倒吃甘蔗,甘蔗的尾巴虽然甜度不够,不太好吃,但也不能丢弃,专挑甘蔗头啃啊!

习禅修定得自在

给自己一点时间修行,每天留一点时间让自己静一静非常重要。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受外境影响,眼睛一打开,很容易就看出别人的短处,如同镜子很清楚容易的,就照出别人的美丑,而本身却不容易看到蒙尘其间的灰尘!在这种情况之下,看到好的,我们的心就起了贪爱,设法想去占有它!看到不好的,也会起嫌恶之心。我们的心如同一杯掺有杂质的水,每天随外境变化而动荡不已!杂质无法沉淀,水如何能清呢?想把这杂质沉淀,唯有把杯子放在静处,时间久了,杂质自然会沉淀下来。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透过静坐,透过禅修,才能把心静下来。

有一年,我去参加“麻州正观禅坐中心”十天的禅修训练,十天之中完全止语、严守八关斋戒,不与外界沟通,没有早晚课诵与过堂,那颗心完完全全的止静在禅堂里,经过了十天训练,仿佛让我脱胎换骨一般的迎向新的人生。因此建议您,无论如何要让自己有一点修行的时间。透过了这一连串的禅修后,再回来拜佛,您才能真正体会出拜佛的乐趣,体会出那份“如实”待人接物的法喜。面临挫折时,您就有能力自己去消融!就能体会出这一切的挫折不悦,都是自己的心所致!佛教讲“无我”,正是要我们放下执著与我执,凡事不执著,天下又有什么可争可恨、可吵可闹的呢?只要念头一转,天堂与地狱如翻掌一样的容易,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和愿不愿意翻转而已!

念佛消业

佛经讲:“念一声佛号,能灭恒河沙之业”。无始劫来我们所造的业不知多少,现在走上修行之路,想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在涛涛巨浪中一艘超载的船,载著我们航向彼岸,试想当船离岸准备航向彼岸途中,会不会沉下去?当船下沉之际,如果我们“肯抛掉”超载的东西,则船不但不会下沉,还能平安的把我们送到彼岸。因此,平常念佛、拜佛、诵经、持咒、修菩萨道、行六度就是帮助我们把超载品抛掉,趁现在年纪轻,赶快消掉一些业,将来修行障碍才会少 些。

我们算是幸运的一群,世间多少人想闻佛法,却苦无因缘,遇不到善知识,今天我们幸得人身,并且都有因缘得遇善知识学佛,这份因缘得来不易,若不好好珍惜,一旦失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遇!愿我们共勉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佛法让我找到利益家人的最好方式

凌晨12点刚过,老公把我叫醒。他说接到姐姐的电话,说...

慧律法师《谈初发心》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好,心情放轻松...

婚礼上的一百元纸钞

前日去参加一个婚礼(天主教仪式),神父在弥撒当中,...

【推荐】佛法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对待逆境与业力

人处在这个世间,你是不是非得要追求那么顺利?遭受一...

修净土的人是专修好,还是圆修好

问: 有法师说,净密双修的功德最大,单修净土念佛法门...

比丘尼谈出家后如何对待两性欲望

很多朋友问我,出家后我如何对待两性欲望。 这确实是...

想出离六道生死,先要把这三法修好

我们要想出离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度化母亲学佛的历程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充满着智慧与善巧方便,最终目的都是...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人生有四事最为浪费时间

担忧 庸人自扰是为难自己,让自己每天神经紧绷、忧心忡...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

素食7日功

古人说:肉食者鄙,素食者智。于是现代人更有了吃素食...

佛讲般若的十个原因

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

【佛教词典】境界有对

【境界有对】 p1289 俱舍论二卷一页云:境界有对,谓十...

【佛教词典】加行果

即由加行而得之果,亦即依不净观等之加行力所生之无漏...

心的容量

古时候,一位老和尚有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老和尚决定...

证严法师与弟子的对答

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美?什么样的衣服穿在身上最漂亮...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原文】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

多学习在逆境中念佛

人说世间的境缘,正是自己修行的助缘。以这个痛来说,...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原文】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

学佛的人,一定要有宽恕的心

宽恕是一种美德。夫妻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夫妻的...

磨练自己内心的光明

修佛的人,我们磨练自己内心的光明,不是和别人斗的,...

一个家庭两代人,母亲和儿子都出家了

出家,就是看破红尘,辞亲割爱,摆脱世俗之家,舍弃世...

皈依与出家有什么区别

凤凰网: 谢谢宗舜法师刚才对佛教给我们的解释。社会...

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呢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

食用含有动物的保健品是否如法

问: 当今社会食用保健品、保健酒的人数很多,其中有...

星云大师《如何了生脱死》

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身体必定会有死,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