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净界法师  2015/04/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末法众生的特性,「神识飞扬」,这个神识就是第六意识。

我们第六意识,飞就是轻举,轻举不沉;扬就是浮动,轻举浮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心粗境细」,能观的心太粗重了,这个昏沉、掉举太粗重了;而所观的境界太过于复杂微细,所以「观难成就」,很难相应。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没办法;那么粗重的心,它没办法去观微细的境界。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佛陀悲悯,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就是称名的方法最简单,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佛号能够保持相续,就能够往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

这当中也有一个意思,不但是「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整个过程当中,也不容易着魔。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

我们能够志诚恳切的专注一心,就是你有魔境,有时候我们的般若智慧不够,熏习不够,这种胜解力不够,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妄,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去观它,你摄用归体,专心念佛。

古德说,如果说这个佛像的境界是真实的,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时候,你继续念佛,这个佛像会更加的清楚分明;假设这个佛像是一种虚妄境界,它不随顺于阿弥陀佛的清净法界的时候,你专心念佛,它就应该消失掉,要消失掉。

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够,你看到任何境界,赶快摄心,这个一定是你中间有打妄想,这个境界才会出现,你就不管它是什么境界了,你专心念你的佛号,如果会消失掉,这个佛像就是有问题,如果它继续存在而更加分明,那就对了。

所以说你志诚恳切的专心念佛,也是一个办法。

最后,「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就是要身心力行。这个是讲到「善识对治」,调治,这一段是针对于外在的魔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行香子怀净土词

几经劫难,暂得人身,因循自误又半生。荒唐过日,前路...

发五种心决定往生

厌离心:此界八苦交煎,怨家会聚故。 欣慕心:西方万...

国土有哪三种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顿断生死流

人身难得而易失,三途时长而苦重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

一句佛号,超越供养布施

一个人烦闷纠结的时候,你为他开解,那是最好的礼物。...

念佛的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推荐】借恶缘作为往生净土的增上缘

我们如果修行念佛法门,奉行净业三福,但为世间的尘劳...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以什么样的心态听法,能得到最大利益

宗喀巴大师讲一个偈颂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 亦非手拔...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

念佛有瑞相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问: 请教师父,如果是在殿堂里面念佛的时候,有闻到...

努力工作为何就是赚不到钱

偷盗的情况,严重的话来生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

【佛教词典】闇林

梵名 Andha-vana,巴利名同。为古代中印度舍卫国祇园精...

【佛教词典】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全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又称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国王...

《佛说孝子经》让你成为真正的孝子

导读:《佛说孝子经》,这一部经只有一卷,收录于《大...

色受想行识的生命

佛陀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是色蕴,就是我...

无常力最大

过去,有一个村落的长者们,听说佛陀要到村落来,立刻...

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

菩萨戒四条浅说

本文就菩萨戒中说四众过戒、不随喜赞扬戒、爱恚赞毁戒...

冤亲债主鬼神障如何破

这个业力的资持,我讲一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生命...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

弘一大师劝念佛

在弘一法师诸多开示、论述中,提及净土法门的很多,无...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清朝有一位东瓜和尚,名没有传下来,不知什么名字,喜...

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脱死出离三界

世间人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佛...

福报要省着点用(南怀瑾老师的故事)

福报,是佛家用语。福报是果,因在于修。福报不是凭空...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