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只一念间

净界法师  2015/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只一念间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途种子;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昧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好,那么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找到我们的根本的空性,站在空性的角度我们开始处理过去生留下的障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有资格来修调伏力跟引导力。

先看第十六页第一段的脉络: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我们把这段文先消一下,说一个有情众生不管你是长寿,不管你是短命,总而言之,你要过一辈子。你过得快乐也好,你过得痛苦也好,你到临终的时候,你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成佛作祖,第二个堕坑落堑。就是我们到临命终的时候,有可能你的生命是往上走,叫作增上,你来生比今生好,这是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你来生是堕落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往上,第二个是往下。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你临命终的那一念心念,整部《楞严经》十卷都在讲这个观念。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心念创造出来的。

《楞严经》把我们临终的心分成两块:一个是情,一个是想。什么是情呢?简单的说就是情执,但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触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的事情,人事的刺激,我们产生一种感受,那这个感受产生妄想,一定有一个相,然后你的心就住在这个妄想,就变成情执了,就是一种情绪化的感情,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你经过圣贤的道理的学习,你透过道理的观照产生的智慧,这叫作想。所以情是外来的,外境刺激你的,透过六根感官的刺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用,那么想是你透过内心的道理从里面自己如理思维升起来的。那么临命终的时候,《楞严经》上说如果你的情执的比例高,你是往下堕落的。因为情它是水,想是气,它是一种浩然正气。

在《楞严经》上说,做人的标准,你来生要做人,你至少要六分想四分情,就是说你理智的观照要超越你的情执。六想四情,这个是人的标准。而你如果是纯情,你这个人从来都没有读过圣贤之道,整天放纵你的欲望,你临终是直接堕阿鼻地狱,纯情入阿鼻地狱,那么九情有一分的想入浅深地狱。他是慢慢慢慢一直往上升的,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往生,你必须要把情执转成你的观想,转成智慧,这个是很重要,不是修业力,那是思想的改造。你必须要引导你的情执慢慢的减少,你的智慧的观照慢慢的增加,那么这个叫作临终的正念,所以改造思想在净土宗是很重要。

所以蕅益大师特别提出来就是说我们临终的一念心是影响我们来生的去处的,这以下引证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那么蕅益大师在发明这个道理之前,他引用世间的圣贤之道,他说这个道理不但是佛陀这样子讲,这是世间的圣贤都有这种观念。你看儒家思想,他把人分成两种,我们的一念心有人心跟道心,这个人心就是《楞严经》说的情执,欲望。

我们过去生曾经在世间的五欲里面享受过,享受过以后留下很多的后遗症就是产生很多的感情,很多的妄想,这是人心,我们对欲望的一种需求。就是说这个世间上快乐果报有什么过失呢?它让你享受快乐以后,你心中经常打妄想,你的妄想挥之不去。那么第二个就是道心,道心就是说我们也曾经在圣贤的道理当中学习得到智慧,但是在儒家的思想认为说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弱的,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欲望的势力是超过于智慧的势力,所以儒家思想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要教育,人要接受教育。

那么教育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人。他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说圣人跟一个所谓的恐怖分子、一个狂人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就谈谈我们的过去,其实我们要谈我们的过去,我们没有太多差别,套一句台湾话说七的不要笑八的,因为你做过很多错事,我也做过很多错事,我们就是有共业,所以我们才会投胎在同一个世界。如果论过去我们差别不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生长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空,因为我们有共业,我们来自于同样的过去,但是我们不一定有同样的未来,就是你今生的努力了。

从儒家的思想是认为什么是好人?因为他会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他能够启发他的道念,这个人叫作好人。他今生做出了努力,做出了学习,他做出了改变。什么叫作坏人?这个人放纵他邪恶的一面,放纵他的欲望,他也不好好学习,他就变坏人。

诸位,我们有相同的过去,但是我们不可能有相同的未来,关键就是在你现在怎么做了。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就把过去生的福报花完,该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尽情享受,那你来生只有一条路可以去,到三恶道去了。因为你放纵欲望的结果,你临终的时候你一定是起颠倒的,因为你放纵了这一块的烦恼的势力。所以我们今生好好地修学,我们临终就保持正念。

所以好人跟坏人来自于第一个,好人就是克念,他能够克制自己的烦恼,那么坏人呢是放纵自己的烦恼,差在这里。所以他总结故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他举一个例子用这个事相来证明这个道理,说舜他是古代的君王,我们说他是个好人,他做了很多的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个大盗,他统领九千人到处杀人放火,做了很多伤害众生的事情,那么这两个人是生长在同一个时代,表示他们有相同的过去,那么为什么今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呢?因为利与善之间也。

一个人的心住在欲望,他的目的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那么另外一个人的心住在善念,他为了积集善业而努力。

这个是这样,到现在我们都没有谈到佛法,就是从世间的圣贤之道。世间的圣贤之道他已经知道人要能够离苦得乐,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那么调伏欲望这块在儒家的思想他的方法是制礼作乐,因为儒家思想认为人心本善,只要你教育他,他会往好的方向走,所以他用礼仪来约束你的身口,用音乐来陶冶你的性情,古代的音乐是比较优美的,现在的音乐都很躁动,是韶乐。

儒家思想它是从人性本善从一种比较正面的思考来教育我们,但是另外一个法家思想就比较悲观了,他认为人性本恶,法家认为教育没有用,法家说你一个人要造恶的时候他要去偷盗的时候,你跟他说你不要偷盗,你这样子的话你的祖先会蒙羞的,他不会听的,你用礼乐来教育他没用,说这个人就把他绑起来把他关起来就对了,所以法家是严刑峻法。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基本上历代的君王都是外儒内法,儒家法家一起应用。你善根够我就跟你讲道理,你要不听话就法家伺候。总而言之,在圣贤之道中都知道一个人要调整心态,你的生命才能够增上,那么这一点很重要。

诸位,很多人都以为说你修善你来生就会比较好,不一定哦。佛陀在经典里面说你一个人的心你如果是放纵你的烦恼欲望你就算造了很多的善业,因为你的心是堕落的,你会到三恶道得果报。善业会让你活得快乐,但是你内心是决定六道的升沉。你看现在很多的狗被人家养得很快乐,但它是畜生道,是卑贱的果报,这个人就是他放纵烦恼,但是他积集善业,所以他的果报不能得尊贵身,他不能在比较尊贵的人天乃至于佛菩萨地方得果报。

所以如果你放纵你的欲望,就算你造了很多的布施的善业,你做了很多的义工,你的善业会在卑贱的果报里面表现出来。你可能堕落一个畜生道,或做一个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你的善业,善业的安乐果报有很多种可能。所以你的升沉,六道的升沉,十法界的升沉是靠你的心理素质。

那么这段就是说明人生的整个升沉所谓的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就是生命的整个大方向的决定权在我们内心的素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

从妄想躁动归回于平静

人常常有一种冲动:我一定要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实际去...

为什么人越到晚年越要收心安住

我们平常当然理观不碍事修,理事圆融,你该拜忏还拜忏...

大安法师:万法唯心

这个鸠摩罗什大师七岁,他看到佛钵就很高兴啊,他就过...

用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竞争也日趋激...

痛苦不在工作而在内心

没有几个人觉得工作快乐,更现实的是,大部分人的不快...

万德洪名为何对每个人的加持力不一样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种佛力加被...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先看大乘,先解释乘这个字,乘是指车乘,车乘有运载的...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

心不要活得太表面,要能够更深层

我们在心中能够受持常住两个字,就能够远离三恶道。常...

本焕老和尚戒期开示

各位新戒: 恭喜你们步步高升,为什么这么讲? 你们刚...

如何面对当前纠结的婚外恋

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士神色黯然地询问,如何面对当前纠结...

【佛教词典】四满成佛

(名数)一信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

【佛教词典】烦恼

梵语 kle?a,巴利语 kilesa。音译吉隶舍。又作惑。使有...

遇到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病人该怎么办

有些人生病了,瘫痪在床上不得动弹,但又死不掉,求生...

【佛学漫画】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证严法师:离欲、精进

何谓精进?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做任何事,必须专...

一进佛寺心生欢喜,皆是过去生有甚深善根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

做到这十三条,你还会有压力吗

1、压力是是好事,它使人警醒,不会犯错。即使有错,...

净宗祖师--永明延寿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讲的这位大德,想必诸位都过...

弥勒菩萨应身——傅大士的故事

傅大士,齐明帝时东阳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业为...

惟贤长老《学佛的基本精神》

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

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子女必看)

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 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

佛经原文查不到的就能予以否定吗

问: 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

成为内外都成熟之修行人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日,佛陀告诉比丘们:...

从表相中看到真实的体性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