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施与受,何者比较快乐?

惟觉法师  2015/1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施’与‘受’何者比较快乐?

惟觉法师答:帮助人、救助人,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罗蜜当中,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钱财、智慧、精神……等;依种类来分,大致可分成三类: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有功德。

行布施时,应该要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来做这件事情,才会有意义、有价值,而且未来的果报也是无穷尽的。《地藏经》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现在有些人,布施是为了打知名度,让大众知道他在做善事,为求受到大众的肯定而布施,这样子就是有条件的布施,不是清净的布施。虽然是布施了钱财,也可以得到一些福报,但并非真正的发心,得不到无量的福报。

在经典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兄弟,大哥个性好吃懒做、处处计较,甚至一毛不拔,悭贪不舍;弟弟却是很勤奋、很努力,喜欢广结善缘,所谓结善缘也就是布施,因为无论布施钱财、智慧,乃至于布施一个微笑,都有福报。

这两兄弟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有一天遇到天灾地变,两人都往生了,一起到阎王殿报到,阎王对他们说:‘你们两兄弟的个性虽然不一样,但在世的时候,也不是大奸大恶,所以都可以再转世为人,现在有两个地方可以去,第一个去处是接受人家的供养、布施;另一是专门赚钱修善,来救济人家、行布施。经过调查,这两个去处分别是:姓赵的人家,这是专门布施的,以及姓谢的人家,这是专门接受布施的,你们的意愿为何?’

结果,哥哥真的转世到谢家去,因为家贫如洗,变成了乞丐,接受人家的布施、救济,但一生受苦无穷;而弟弟投胎到赵家,赵家有很多的财富,常将这些财富拿去修善、布施,结果因为勤修布施,不但得好名誉,而且广结善缘,福报愈来愈大。所以,我们都知道‘舍得’‘舍得’,因为有‘舍’才会有‘得’,如果没有‘舍’就不会有‘得’。

藉由这个公案,我们了解布施才是一种福报。佛经上讲,要惜福、修福,修福就是要布施,没有布施就没有福报。在现今这个社会,我们行布施要基于慈悲心去做,不要存着想得到好名誉的念头,无所求的布施,社会才能够祥和,我们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觉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生不起信心该怎么办

问: 以前也知道念佛,但却不知道这句名号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佛教会具有保佑的功能呢?

问: 我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不同的法师讲法都...

三净肉可以吃吗

问: 佛教里有三净肉可不可以吃? 如瑞法师答: 那是...

可以同时修多个法门吗

问: 师父,一个修行人可否同时修几个法门?其实,很...

星云法师《佛陀会不会骂人?》

问:佛陀会不会骂人? 答:据佛经记载,佛陀是经常教训...

如何对治内心不好的念头

问: 心中常有不良的念头生起,是否有罪?该如何伏住...

法身大士为什么选择实相念佛这个难行道

问: 请益法师,念实相佛,非再来大士,难以即生亲证。...

生活安逸发不起厌离心,念佛不恳切,该怎么办

问: 弟子按照印光大师说的耳听心念的方法来念佛,但是...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今生可能是你无量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次

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样?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为何佛陀允许弟子吃三净肉

初学佛的人一般都有许多问题,有关吃素的问题也许是诸...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

不做物质奴隶的小人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多数的人,物欲薰...

【佛教词典】昏钟鸣

(杂语)昏钟之鸣时也。禅林之语。...

【佛教词典】兜率

(界名)天名。旧作兜率、兜率陀、兜率哆、兜术等、新...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

我们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

四大安静 众患消除

佛陀住世时,舍卫国中有一位已证得须陀洹果的须达长者...

佛为什么要说《阿弥陀经》

佛当时为什么要说《佛说阿弥陀经》?我们从八个意义上...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

【推荐】危机是人生的常态,不要惧怕危机

圣严法师曾在金融风暴期间鼓励台湾企业家,在面对各种...

平心静气阅读思惟净土经论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

大安法师:现代人如何做到老实念佛

问: 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

印光大师《印造经像之功德》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

世俗忍辱观与佛教忍辱观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

莫把他人过失扬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

修养二十最

人生有二十最是从生命中体验出来的,好的要保留,坏的...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 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