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

2012/06/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因此在个人物品方法,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中说:“谓一类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钵,余无所有。”戒律中并且对其形式、大小、颜色、缝制法、穿法等皆有所规定。

关于比丘常应随身携带三衣一钵之事,《摩诃僧祇律》卷八中说:“出家离第一乐,而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称衣钵。至后世,比丘临入灭时,常将此衣钵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称呼主要弟子为“衣钵传人”的称谓。

兹介绍三衣如后: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下来也称为五条,这种用语传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间。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及劂修罗,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颇有异说。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衣,以别于外道衣;佛到南山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由相裁制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载,佛鉴于比丘众渡恺河时现杂乱相,遂制三衣之数。《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则载,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讥嫌,故佛制比丘须著三种坏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为非法,应破坏之,染成茜、泥、木兰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数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则大衣二重、余二衣一重;若属故衣,则大衣四重、余二衣二重;若新故两者并用,则大衣新一重、故二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学佛者应从恭敬三宝开始

学佛者当从恭敬之中求,尤其是对出家师父。为说明此事...

为何出家人每半个月要布萨诵戒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 【注...

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

欢喜恭敬出家人,母狗投胎成为公主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在佛法盛行的时候,有一位虔诚的居...

手持锡杖时的发心

《华严经 净行品》第四十七首偈颂,文殊菩萨云:手执锡...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

抱年轻女人与抱一条死狗的感觉一样吗

若受离一切所应远离身语业,安立第四苾刍律仪,一切不...

出家人给众生治病收费是否合适

问: 法师给众生治病收费是否合适? 大安法师答: 一个...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为何居士互称师兄,而不称师姐

男女平等,意指佛性上的平等,人人均有佛性。然而,我...

供品、佛像、四大天王的含义

寺庙不是用诚心换利益的市场,而是用诚心求真知的学校...

佛家上香的仪轨

供香及礼诵持念等种种法门,其妙要在于诚敬二字。供佛...

如何辨别自己的皈依是否如法

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

【佛教词典】梵天后

(天名)梵天之后妃也,佛法中之梵天,离欲清净,故无...

【佛教词典】垂迹

谓由佛菩萨之本体示现种种身以济度众生。此种思想系源...

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

一个老总问他迷惘而困惑的下属,你知道毛毛虫是怎么过...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经文当下令我...

圣严法师《工作不只是保住饭碗》

什么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正确、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呢?时...

子女夭折该如何对待

少子夭折,人情于此种境界,每起怨尤,生懈怠。须知人...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如何理解佛教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

【推荐】为什么供养了僧人,我们还得感谢僧人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种福田。就犹如我们有种子,...

大安法师:如何读诵佛经

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

净慧长老问禅寮答问系列

修禅的上根利智 问:修禅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很担心自...

念佛决定往生的依据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

关起门念佛非大乘,不能成就吗

问: 有人说,关起门念佛非大乘,不能成就。我们是否还...

参禅如何起疑情看话头

参禅用功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这个道理呢,就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