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净界法师  2016/0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续以人的身体,修学佛法而增上,叫作增上生。

第二个,从净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当然我们净土宗没有来生——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它能够保障我们的临终让罪业的势力降到最低,让善业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在一种身心安稳的情况之下提起佛号。这就是净土宗受持五戒的意义,能够让我们身心世界的障碍降到最低。

五戒的修法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严持四重,尤其是前面只要是讲到上品不可悔罪的,你都要注意。因为佛陀讲,这个根本重戒,它的势力一发动出来,像暴风雨,像龙卷风一样,你的心念扛不住的。

所以你千万要断掉,尤其是这种上品不可悔罪,如果你过去犯的话,现在要赶快断掉,因为你不能让它产生数数现行,业力最可怕的就是一种相续的力量。一旦它累积的力量到成熟的时候,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那个暴风雨一来,所有的善根、佛号的力量全部连根拔掉了,你临终佛号根本提不起来。

所以你不应该把自己的临终推在一种暴风圈的状态,最好不要给自己临终添麻烦,你要严持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这是第一个,严持四重。

第二个,勤修忏悔。没有其他方法,犯了罪以后是不可取代的。

诸位要知道,其他宗教说,你犯了罪用布施来取代,这是两码事。造罪有造罪的果报,布施有布施的功德,这是两码事。我再讲一次,犯了罪以后,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只有如法忏悔。你要让过去的罪业消失掉,只有如法忏悔,其他通通没有用。

所以我们受持五戒,两个心态:第一个,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码这个重大的风暴不要让它起现行,先守住重戒;第二个,就是勤修忏悔,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去生有没有这种业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把戒持好,自然有护法神护你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大家要好好发心用功,不是开玩笑...

作为佛子,你真的是在学佛吗

1.热衷于跑道场:有的佛子,对跑道场很感兴趣,乐此不...

为了让你拜,我来做点怪

问: 有一些同修讲,广东某一寺院有某法师讲自己随时可...

三种持戒之人

智者大师将持戒清净的相貌分为三种: 第一种上品持戒...

伤害菩提心的六增上戒

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嗔恚,我慢跟懈怠,它的出处是从《菩...

妙莲老和尚《持戒念佛》

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陀涅槃之日,佛陀入涅槃,...

三业没清净,有这些现象全是假的

【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

【推荐】学佛第一要知见正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订正,...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阿赖耶识种子具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

造塔、礼塔、绕塔的功德

佛塔虽然是一种建筑物,但是人们却可藉此积累功德。在...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

【佛教词典】尼与僧作不礼法并解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尼与僧作不礼法者,大僧上位,...

【佛教词典】三戒坛

(杂名)三戒坛之作法,宜标准四分律,此虽为小乘法,...

【推荐】圆因老法师《放生问答》

1、问:什么叫做放生? 答: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异类...

勇敢面对人生,无论到遭遇什么困难

落榜、失恋、失业现实中,你是否四处碰壁、伤痕累累?...

初学者应读的几部经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

持诵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神咒,全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

「至信」与「至乐」的含义

至信就是深信,里面不夹杂怀疑。法相宗里说信是一个善...

在家菩萨戒的精神所在

问: 请大略地重点解说在家居士菩萨戒的精神所在。 妙...

18种抗癌果蔬英雄榜

最新科学研究证明,以下18种果蔬因为分别含有针对性的...

学佛人常犯的三个毛病

第一个就是佛呆子,在生活中间不知道运用佛陀的智慧,...

净土念佛什么时候成就呢

问: 净土是念佛往生成佛,密宗是现今成佛。请问净土...

此到穷年,亦不得受用

【原文】 经云: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印光大师说: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性德;因果报应,实...

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