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若能放下,即时解脱

明一法师  2016/06/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若能放下,即时解脱

最近看到苏轼的一首词《行香子·述怀》,词云: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起笔写景,把月下之夜描写得极其清新,在这样寂静的时刻,恰也是作者把酒对月思索人生之时。平日里人们追求那些虚名浮利,为它伤尽脑筋,费尽精神,其实仔细想来在这如梦一般短暂的人生里,这些都是徒然的。为了说明生命的短促,苏轼又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比喻:“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也正是由于他受到佛教思想观念的熏陶,使他能够在遭受宦海浮沉时,能够运用佛教的思想观念来对待自己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从而使自己能够做到宠辱不惊,以平常心来看待世事。因此在词的下阙中,苏轼规劝世人若能放下,即时解脱,便能得到“且陶陶、乐尽天真”的快乐心情,并且过上有“琴、酒、云”的悠闲生活。

苏轼的词多以深邃见长,此首《述怀》极有代表性。他从深夜赏月对景,尔后反省人生要淡泊功名,毕竟时光易逝,光阴催人老,所以得出结论:不如远离贪欲,退隐还乡,在悠然自得中享受一种恬淡却有情趣的人生。

从这首词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一种人生启示:若能放下,即时解脱。

可是,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恨,就对爱恨放不下;有了贪心,就对贪心放不下……而这种种放不下,使得我们像背着房子行走的蜗牛一样,活得又辛苦又压抑。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位黑指婆罗门来到他的面前,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给佛陀。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于是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再把右手拿的那个花瓶也放在地上。然而,佛陀接着还是说:“放下!”黑指婆罗门只得回答说:“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您为什么还要我放下?” 佛陀对他说:“我并没有让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才能自由自在,才能解脱。

一位心理学家说:现代人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有学会耐心等待;学会了急不可耐,却没有学会拭目以待;学会了对物欲的追求,却没有学会放下。于是生活中多了为情所困,为钱所迷,为官所累的人;多了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人;多了花言巧语,虚伪矫情,言不由衷的人。

正确的放下,是一个人生理与心里健康成熟的表现。就体育而言:棋局既已走入死局,球赛即已大势已去,何不换下主力,鸣金收兵,以图日后东山再起,一味的死打硬拼,只能空耗体力,暴露出自己底气不足——输不起!就生活而言:感情既已走入人生的沼泽地,又何必苦苦纠缠那曾经的每一句话,如同风筝的线已断了,何不让放风筝的人与风筝一同自由,留下一份记忆,一份感觉,一份曾经的拥有,毕竟彼此的牵强,只能给双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1976年英国探险队成功登上珠峰,下山时却遇上了狂风大雪,如果扎营休息,恶劣天气很可能致全军覆没,而继续前行必须放弃随身的贵重物资和宝贵的资料,还要在食物缺乏、随时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情况下前进10天。这时退役军人莱恩率先丢弃了所有的随身装备,并和队友们相互鼓励着忍受着寒冷、饥饿和疲劳,不分昼夜地行走,只用了8天的时间就到达了安全地带。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有关“放下”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和选择“放下”。而适时的放下,则是一种智慧,会让你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潜力和外界的因素,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然后才能有缜密的分析和正确的决策。适时的放下,亦是对生命的呵护。当今社会残酷的竞争带来的是沉重的压力和难言的负荷,人的思想行为常常被贪欲所牵制,成为一台名利机器,最近为其所累,而最终付出的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致使这些年轻的生命过早凋零,也许他们在倒下的瞬间才明白: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金钱也难保性命。

关于放下,著名的慈受禅师有两首偈语,其一云:人生如春花,能得几时好,朝吹与暮洗,朱颜变枯槁。花落有后生,人老不复少,万事只今朝,莫更招烦恼。其二云:人生聚散本无常,休把闲愁脑肚肠,三十年后重相见,拍手呵呵笑一场。

这两首偈语,其实都旨在规劝世人要学会看到生命短暂如花,聚散无常,且不要把那些烦恼都放在心里,过得痛苦而不安。一定要看开人生的一切得失,学会快乐的活在当下。

宣化上人亦在开示录中讲:为什么不能自在无碍?就因为还有争、贪、所求、自私、自利心,所以不能自在。你想要自在,但办不到。你不满现实,不满现在过去,总觉得人人对己皆不好,但自己对人都很好,你总是自己为自己讲道理,自己站在不败之地,这样就不能修道。修道就是不为自己讲道理,不狡辩、不谈是非。所谓“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常常守住自己的身心,不打那么多妄想,这才是真正修道人。

如果一个人执意于追逐与获得,执意于拥有,那么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必将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走向极端。其实一个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领域有所建树,要学以致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放下了那些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从中解脱出来,把握住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做人其实不需要很复杂的思想,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只要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一种明白,亦是一种结局。

放下,也许会有遗憾,会有伤感,但是却会让生活的底蕴更加隽永和悠远,让我们生活的更淡定和安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淡泊宁静,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

大福自有妙方

明白人生道理,处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痴无知...

无意义的悬想是一种自我损耗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

【推荐】佛佑中阴往生——德文法师的往生纪实

东林寺丈室衣钵德文法师,于2024年1月22日23时12分,在...

精彩的人生需要勇气和承受力

有个富二代的男孩儿,从上高中开始,就被父亲送到乡间...

人生弹指有何欢

前段时间,和几个好友相约旅行。在途中,大家喝茶聊天...

人生的财富不代表你有多少金钱

有这样一个故事,虽然很平常,却意义深刻。 瑞士是世界...

上天的厚遏

希腊哲学家季诺,经常在雅典的市场里讲授他的哲学。开...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快乐如果是真的,那它就不应该消失

一位年青的西方僧侣刚到阿姜查的森林寺院中的一家分院...

佛菩萨为何不示现来化度众生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

本焕老和尚:讲话的是谁

大家看到本焕也不打香板,也不站着讲话,要坐着讲话,...

「比丘」有三种含义

比丘有三个意思。 一个是乞士,乞食来滋养这个色身,乞...

【佛教词典】真净施主不知辄取衣戒制意

亦名:辄取净施衣戒制意、真实净不语取戒制意 戒本疏·...

【佛教词典】有漏种子

【有漏种子】 有漏种子即生起诸种现象、三界六趣受生死...

谁偷了佛祖的念珠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

荣西法师卖佛「金装」救饥民

日本禅师明庵荣西(公元11421215),于南宋乾道四年(...

净土宗十三代祖师

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以外,...

善识其心,善用其心

一个人去邻居家借斧头,边走边想:会借给我么?难说!...

修行这条路没人能够代替我们走

印度北方有一个叫做舍卫城的都市,佛陀有一个供大众内...

持咒不可作降魔想,起嗔恨心,魔是妄想

一切境界都是幻境,由于轻昏觉照不明,出现种种虚幻现...

神医耆婆未请槃特比丘的因缘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说法度众。一天,神医...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作为修行人,在行持上必须要奉行一个原则:诚敬主敬存...

作为佛弟子是否可以「卜事」

问: 作为佛弟子是否可以卜事呢? 隆宣法师答: 阿弥...

争夺的心总是让人痛苦

人类的欲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私自利的贪求,这...

看人家都没有德,其实是你自己没德

如果皈依三宝的弟子连坚定的信心都没有,对佛、对法没...

好好运用这一生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假如能好好把握时间,善用良能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