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成功的原则--不忘初心

南怀瑾老师  2016/07/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成功的原则--不忘初心

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现在你们是年轻人,我们老年人也都是年轻过来的,年轻人一出校门满怀的抱负,满怀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过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很弯曲的心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

一般认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一个人,实际上,社会的环境不足以影响我们,如果自己有独立的造诣修养,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环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永远保持开始出来那个心情,这是最高的修养。中国儒释道三家,有个名称叫做永远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开始的那个心理状况,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很纯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染污,永远保持那个光明磊落、坦白纯洁,如老子所讲的“如婴儿乎”!

一个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修行之路由平地的凡夫而到达成道成佛,哪有那么简单啊?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没有的啦!所有的人“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修越远了。要想有所成就,“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去出家,那个心情永恒保持下去,一定能够成佛。

所以《华严经》上佛说的,“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这句经典的文字可以多种解释,第一个念头看清楚参透了,就是菩提,就成佛了;也可以说最初动机出家,那个诚恳真诚的心永恒如此,就不得了,一定成佛。做人做事也是一样,开始对这个人诚恳,对这个人有礼貌,对这个人好,永远如初,那就不得了,就怕不是哦!

像我在当年闭关,上山下山我早晚还是一样拜佛,一个人没有断过。譬如我几十年每天晚上施食,等于你们说放焰口,每天晚上施食从来没有断过,出家如初,学佛动机开始就是这样。换句话,我几十年生活,念念求得菩提中,没有变过。现在拜佛我比你们还拜得厉害,假使拜,还比你们轻快灵便,也是一种功夫啦。

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

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这是讲那个人一念真心出家的时候,那个诚恳的决心,没得话讲。出家人一辈子修持都像开始出家的那一下子的精诚的话,那他就成佛有余了。

《华严经》也有“菩萨初发心时, 即成正等正觉”的道理。“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要检起来,不管它一天半天,乃至还有一秒钟,要检起初心来。那个诚恳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大家都要警觉,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觉反省。

我能够体会到什么呢?我就是肯遍学一切法。你说你文章好,好!我就搞搞文章,搞到差不多也会了,又把它丢掉了。反正你说这一套你会,我也必须要会一点。你说你科学了不起吗?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你那个常识我也要摸一点,知道了,就丢掉。但不能不知,要知而能舍,才可学佛学道。

但是我有一个专门深入,锲而不舍的,那就是我必须要如何证道。就是这个事,其余的那些都是花花朵朵,不足挂齿。文人慧业虽然不是好事,但也不能不知啊! “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千万不能够抱到头陀心情,只求自度而已。修持的方法上呢?要走方便多门,归元不二的路子。先抓到一个来求证,这是初修的方法,等到一通百通,大事了毕就好了。

所谓“初正则终修”,所以修道最困难就是入手,要认识清楚,开始走的是对的正路,则“终修”,到了最后还是对的。因此我常常告诉大家,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所谓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不对的话,什么都错了。

所以学佛修道要讲道德行为,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常简单的两句老古话,个个都会讲,人人做不到。如果第一步不对,以后修了半天还是不对,你这个中心基本不打好,想求到最高深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像你们又修道又学佛又学密宗,其实我当年也一样,反正有道我就拜。密宗也好,显教也好,我都搞了很久,最后我一道都不道,才晓得道原来还在我自己,我何必外求呢!

可是不先经过那些冤枉路,死不了心。所以现在这些在家出家的同学,想要到外面学,我说赶快去!赶快去!因为我有过经验的,引用憨山大师一句话,是“以绝他日妄想”。你现在趁年轻学完了,将来年纪大放下来去做工夫,外面再怎么闹热,说死了你都不听,因为你都会都懂了。可是啊,话虽如此,以我的经验,就在外面迷糊,永远转不回来的也很多。所以“干立未可持”啊,乱七八糟地学那些枝节,心性基本修养没有搞好,光是学了一大堆工夫,最后什么都不是。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要大家好好修学,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没有“勤修清净波罗蜜”,你们外表确是规规矩矩坐在禅堂里持咒,而内心离精诚专一尚有一段距离。你们心不清净,所以影响到声音不够清越空灵,精神的透发力不足,根本的问题出在菩提心的发起不是很真切。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的说就是求道这一念心,普度一切众生这一念心。只要有这么一念心,精神就来了。

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证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恳切真诚,恒不忘失,随时随地“善护念”,有一点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惭愧心、忏悔心,因为即使暂时或忘,些许懈怠,都是很严重的。假如真能昼夜二六时中道心不忘,则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清净波罗蜜是括尽一切到彼岸的法门,只要是能使大家达到清净境界的就是。

这种向道济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兹在兹,即是清净波罗蜜,所谓“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办。只要保持刚开始那种心境来修,一路下来,绝不白搞的,自然能够“灭除障垢无有余”。无有余是一切业障都没了,罪业一切消除净尽,不再有任何的阻碍,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复何难?!

我经常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也就是最高深的。老子也告诉我们“慎终如始”,青年同学们对这几个字要好好记在脑海里,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则。他告诉我们,到了成功的时候,你要保持开始时的那个态度,那个本色。即使做了最伟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时候,也要心中无事,就像在妈妈怀抱里一样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后果,不要因为成功就得意,因为学问、事业有成就而满足得昏了头。这样马上就会“几成而败”,失败了。在爬到最高的时候,始终保持开始时那个心情,你就永远是成功,因为你不自满不骄慢,很平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满足,永远保持开始第一天那样的心情,则永远没有失败,永远是进步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南怀瑾老师文章列表

我们看人生,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

我们讲到一种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没有错误,生命的本...

你有自我概念后,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后,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为...

【推荐】娑婆世界有多苦,肿瘤医生亲历患病众生相

出家前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常常有病人会问我:医师你几...

为什么倒霉事总找上我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感慨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刀口之蜜--人生的实相

佛教有一段譬喻,说人生如一座枯井。 有一位旅人,在...

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

据说,在这世界上,每天有36.5万人诞生,有15.5万人停...

人生不过一个「赢」字

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

人生是业力说了算

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情关难过,欲界难出

佛陀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

妙莲老和尚《持戒念佛》

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陀涅槃之日,佛陀入涅槃,...

容人与结缘

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以及成长的生...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

【佛教词典】财供养

二种供养之一。以香华、珍宝等世间之财宝,供养诸佛菩...

【佛教词典】点净

(术语)比丘得三衣坐具尼师坛等而受用之,以少分之故...

吃五辛的五种过失

还有「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这部经是给谁谁谁...

至诚念观音菩萨就能逢凶化吉

在佛法里面,有很多经典都在介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

印光大师痛斥弟子少管闲事

马契西居士对佛法深信不疑,对印光大师更是佩服得五体...

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应该怎么观

辛五、池观 (一)结前启后 次当想水。 (二)明标池体...

我身有无

有人旅行远方,独宿于空屋中。半夜里有个鬼,背着一具...

帝释的行善敬长

有一天,佛在毗舍离猕猴岸边的大讲堂中说法。当时有一...

不生净土,何土可生

我们常常说净土法门圆顿,在教理方面,我们要深信一念...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种,行...

不要轻易地去批评别人

一位医生在接到紧急手术的电话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普贤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妙用呢

我们先解释普跟贤这两个字。因为名以召德,一个菩萨的...

做善事不忘念佛

有些人抱着一些疑惑,有的要求子,求健康的,也做了许...

二十三条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一: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