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如孝法师  2017/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行、证”。大家学习与付出是为了什么呢?是想走一条菩提道,一条觉悟人生的道,这就离不开信、解、行、证。

一、信: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如何发起呢?就是通过闻思。大家知道唯识这个理的话,就能够生信,并不是你主动地信或不信,而是你会发现,“噢,这个就是确实存在的一个规律。”万事万物,你把它上升到一种理论去观察的时候,它就是如此,“唯识所现,唯心所变”。

生活当中,生命当中,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球、一个宇宙,万事万物都不出这个范围,“唯识所现,唯心所变”,都是这样。这个理论如果你还不能够还原它,不能够圆融它,不能够解读它,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到唯识深层的一种运作方法,这是你没理解到,而不是说它不对。

“唯识所现,唯心所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地球人普遍使用,宇宙中也普遍存在。不在于你信不信,它就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你信它就存在,你不信它就不存在,从这个角度去思维我们能够生定解。

二、解:

智者无惑,我们到了这么一个年龄,都有一些人生经验。当有佛法这么一个很大的参照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人生有一种理解,对宇宙有一种理解,生活当中你会变得很踏实。那就是说,你已经从第一个“信”的层面超越到第二个“解”的层面。

三、行:

仅仅有解还是不够的,完全都不够。因为什么呢?理解它所缘的境界永远是意识的层面。意识的层面它给我们造出很多幻景,就好像一个金矿的矿石没有被提炼一样,它是金子没有错,但是它不能够制成任何的装饰品,它里面含了一定的杂质,当你想做成饰品的时候它会断,它会色彩不具足。总之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所以,从理论上、实践上有这么一个差别。

所以要怎么办?要行!佛陀说一个法,他的目标不只是要让你明白,而是要“由信起解,由解起行”。这是说什么呢?佛陀他所证明的这个规律,他已经在受用,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你如何来受用。你如何会受用呢?你必须要行。

这个行当中也是无量义。南北朝至隋代早期,河南焦作净影寺有位慧远大师,他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角度,让我们去掌握佛法,他用了三句话:“入佛法中有三门。一教二义三者是行。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我们如何通过佛陀的教育体系发现生命的规律,如何从它的现象明白它内在的真实,这两个相比,叫做“教浅义深”。比如我们说一个名言——“光”。“光”是一个名言,“光”这个字本身属于“教”,“光”中的境界叫做“义”,所以这个“义”字当境界讲。所谓“言不尽意”嘛!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真的是非常地扎扎实实做人,非常地踏实实做事,而且他们对于子孙的关怀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它始终不讲怎么样建立国家的问题,而是讲怎么样建立你生命快乐来源的根本。

内圣外王的先贤大德,他们一直想给我们后人把这个家底储存起来,让子子孙孙都受用,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你看几大文明能够流传到现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前人的工作做得扎实,我们后人随时都可以拿来用,乃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都是这样的。

四、证:

“义”这个境界非常地难说。一个词有无量义,这就是法界的规律。一个名词有无量义,什么叫做佛陀给你的名词当中的那个“义”呢?那个叫做“如”,就是说,生命的根源,它是由一个最独立的原理形成的。那我们现在要想明白佛陀的甚深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通过教,达到理解了,然后去行,最后求证。

最后所求的这个“如”就是“如所有智”。万事万物普遍的规律,时时刻刻每一个地方都能见到我们的清净心,见到佛性,不但没有生死之苦,而且就像太阳一样不断地照着每一个人,把每一个人的佛性点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开发。这就是不得了的事情,这个火种,就是佛陀首先带到人间的。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浇薄,但是火种在。我们通过唯识的理就知道,佛陀一整套的东西都在,这个家底都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用对,只是简单地保留在信、或者解、或者佛法的一种生活层面,那就很可惜。你没有办法种下一个成佛的因——一个无漏的清净的种子。你种下的都是什么?本来你想种下一个“跑一圈为健康”的因,可是它来源于遍计执(遍计所执性,指对于无实体之存在,普遍地加以分别思量而起妄执之心;换言之,由于心识攀缘外境,而虚妄地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得到的都是虚妄,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而当你想要成佛的时候,你不想要的好处也会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原理。

成佛是一个概念,它代表所有真实的兑现,你不敢发成佛的心的时候,你求的必然是遍计执,你必然有一个怕的东西,怕的东西就在漏。所以你可能就是“跑一圈”,你的理念都不成熟,根本就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那么你会得到一个什么果?来源于虚妄,必然成就虚妄;来源于真实,必然成就于真实。你种下一个苹果树的种子,必然成就一个苹果树的果,最后结出无量的苹果,这个辗转相续,尽未来际永不断绝,所以一劳永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慧律法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

心理学家说: 我们一定要了解别人的立场,人与人之间...

圣严法师《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

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

二十四种入魔之因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圣严法师《随相而离相》

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

不可四尽(法演四戒)

宋朝有一位禅师,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禅师。他当年在...

把每一念照顾好了,你临终就不用担心了

我们一开始在安住真如的时候,第一个先离一切相,先找...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让法宝流通起来

同修们看看这篇文章,流通经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看到...

为什么古代禅师一句话就能令人开悟

问: 修行要长期熏修,可是为什么古代禅师往往只是一句...

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

净土宗是他力还是自力呢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

【佛教词典】修行本起经

梵名 Cārya-nidāna。凡二卷。后汉竺大力、康孟详共译...

【佛教词典】佛护

梵名 Buddhapālita,西藏名 Savs-rgyas bskyavs。印度...

【佛学漫画】八闲暇+十圆满

珍惜暇满,不要去做无意义的事情...

身体查不出病因,能否如愿往生

问: 我生病十多年,发病时情绪不受控制,医院查不出...

一定要让学佛成为快乐的事

实际我个人24岁出家到现在60岁,我们师父们也可以见证...

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

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

圣严法师:逆境也是无常的

一般人遇到无常,很可能的消极:「既然无常就不要管了...

为何在佛的世界里没有女众

问: 为何在佛的世界里没有女众?就是说没有男女相....

曹溪宝林禅堂十方常住清规

惟我六祖大师说法曹溪。天下衲子归之。祖设安居。以容...

佛教如何看待命理之学

佛教并不主张算命,更不主张以算命谋生(占相吉凶,仰...

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不顺心事就生退心

问: 有一些人刚开始修行善法都很进步到后来或碰到不...

在昏沉妄想里做活计

初发心用功,怕妄想;工夫用久,怕昏沉。这是什么道理...

你无法把香蕉皮骂进垃圾桶

大学阶梯教室里,一场演讲会即将开始。主讲人是蜚声海...

佛虽广受一切供养,但心中无增减

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在竺叉尸罗国的博罗吁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