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度过人生种种难关,要做到这四点

弘恩法师  2017/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度过人生种种难关,要做到这四点

在寺院日常接待事务中,应酬最多的恐怕就是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与障碍,有来自生活与工作,也有来自家庭、身体健康,还有专门来算命看相,不一而足。来求助者大多面容悲苦,心有戚戚焉,令人卒不忍视。

在此,首先必须郑重澄清声明:佛法是禁止算命看相的!凡是穿着僧装,或以在家学佛居士之身份,装模作样给人算命、看相、打卦,妄说吉凶祸福者,有违佛陀的教诫,皆非真正的佛弟子。

佛陀如实了知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亦即是因果,开示众生苦乐顺逆的决定思想是善恶两种业。因此,若欲依佛法来改善命运,必须从身、口、意(行为、语言、思想)三个方面修正自己的过失缺点,改过迁善。

作为一位刚遇到佛法的人,若想依佛法迅速安顿身心,改变困境,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虔诚与信心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根。”信,是决定我们能否从佛法中得到利益的根本与关键条件。佛法是世间上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能断一切苦,得究竟乐,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王公庶民,皆从佛法的信心中得到了种种利益,在此无须赘述。

众生皆以因缘而得度,因缘者,即是敬信。若半信半疑,抱着“有病乱投医”试试看的态度,多半会出现抱怨佛法“不灵验”的结果。世人说“心诚则灵”,诚,即是虔诚与信心的意思。

二、恭敬祈祷,称诵圣号

佛经中记载的诸佛菩萨,非同民间神话故事中的虚构人物,他们是能够完成“自觉,觉他,乃至觉行圆满”的觉悟者,他们乘着无尽的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于有缘众生之中种种化现,以无量的智慧方便度化众生。

诸佛菩萨的名号皆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力,是世间之中最吉祥殊胜的名称,经中说:“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如果我们能以虔诚清净的心来称诵圣号,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感应与加持。历史上持诵圣号而消灾免难的故事不胜枚举。《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信能度。”愿有缘之人皆能断疑生信,得大利益。

三、努力反省,改过迁善

事出必有因,就如同人会生病一样,一定是坏习惯的长期累积才导致疾病的出现,人生的障碍与痛苦,也是因为自己在身、口、意方面的恶习沿袭累积而成。“善为乐因,恶为苦因”,这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当遇到人生种种逆境时,最忌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钻入牛角尖,不断扩大负面情绪的蔓延与影响。

佛法所言觉悟者,首先是能够时时自我反省。佛经中说“一切唯心造”,我们的整个人生乃至眼中的世界,都是自心的显现。譬如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内心欢喜的人,看一切的外境都是明媚向上的,而内心充满烦恼的人,眼里所见的一切外境都是阴暗的。

人生一切的障碍皆起于从前累积于身心的恶业。众生之所以迷惑不解,找不到症结所在,是因为没有智慧所致,而智慧的短缺,正是因为“情生智隔”的缘故。所谓的 “情”,佛法中叫做“情执”,也叫“我执”,亦即执著色身为我,并执取种种观念,自是非他,认为天下只有自己是“善人”,一切的过错皆是他人的,因此内心充满着抱怨与不平。

这种人生的重惑,将会引导我们进入颠倒痛苦的境地。因此,欲要远离种种痛苦,人就要常怀惭愧,常省己过。

《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开示说:“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孔子说:“求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为人,失之则为禽兽。”从上诸圣,皆为我们开示改善人生的大道,若不遵从,出苦无路。

有禅师曾为观世音菩萨画像题赞曰: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此语,当深思之。

四、布施修善

悭贪吝啬是众生另一种深重的习气。经常会有世间苦恼之人来到寺院,多是“急来抱佛脚”,以烧香拜佛与佛菩萨做交易,希望菩萨保佑消灾免难,诸事如意。

这其实是一种侥幸之心,就如同以微薄的投资期望获得亿万财富的回报一样,遥不可及。

若欲改变当前逆境,消灾免难,一定要修诸善法积累功德,而修积之法,对在家人来说,财物布施最为当机。《大智度论》中说:“出家重持戒,在家重布施。”布施在菩萨修行的六度法门中称为“第一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译为“度”)。

为什么布施如此殊胜呢?因为众生万般的贪爱执着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烦恼痛苦,皆本乎“我”,对身体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非常贪恋痴迷,甚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却不晓得,将来一口气不来,我们苦苦贪执的亲友、财物都会离我们而去,哪里还有“我”乃至“我的”?因此佛陀开示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就是一场众生无法觉醒的迷梦,与其活着的时候苦苦执著不舍而受百般痛苦折磨,不如早日看破人生这出戏,早些将财物布施作福,这样不仅能获得当下的安乐,也为将来培植福田,种下安乐之因。

这样简单的道理,奈何众生就是看不透!过去祖师们感慨地说:“明明白白一条路,千人万人不肯去。”

中国古来就有“舍得”之论,佛法布施与之同理而意圆。佛法中,布施所获得的功德大小,与布施的发心、对象相关。

所谓布施的发心,也就是布施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消除逆缘而布施,功德就很微小,如果是为了真实地利益众生,乃至希望一切众生获得成佛的果报,这样的功德与果报是极其殊胜的。

最究竟圆满的布施是《金刚经》里宣说的“无住相布施”,但这并非凡夫众生的境界。对于因布施对象而产生的功德差异,《四十二章经》如是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此外,因为佛法之究竟圆满的功德,所以在佛法中所作的布施及种植的善根,功不唐捐,现前将来都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能迅速消除障碍,增长福慧,圆满佛道。

《妙法莲华经》中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以上从四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当人生遇到种种障难时,如何以佛法正确面对解决。佛法智慧甚深广大,圆融无碍,以上见解只是自己管中窥豹,难以曲尽佛法之妙。若欲深入佛法堂奥,得大利益,须以信敬心,自己亲自学习修行始得,否则也只是“多年枉作风尘客,数他珍宝无已分。”在此,虔心祝祷:

愿诸有缘者,于佛法生信。

断除诸惑业,常持正善念。

免遭诸难苦,所求皆如愿。

今生获安乐,来世得作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拥有全面的人生》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拥有一半,不能...

别被不重要的目标阻挡了人生的方向

人的一期生命,掐头去尾,老天爷刚好把中间的五十年留...

最好的年龄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 电视节目拿这个问题问了...

换取一时的荣华富贵,你认为值得吗

歌坛常青树蔡琴在查出自己患有肿瘤后,列出家中所有的...

苦的定义就是逼迫,它来自三个方向

我们先看第一个示相。什么是苦呢?我们先知道,这个苦...

懂得因祸得福

一粒沙子嵌入了蚌的体内,蚌无法将其排除体外,就分泌...

人生只有使用权

我常说「人生只有使用权」。 当付出时就会得到欢喜,...

做事前先做好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做事的时候,一定会有阻挠或遭遇困难和挫折。因为每个...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是不是要等待因缘到了再来修行呢

问: 法师您好,我是被家人拖到群里来学《文钞》的。我...

吃五辛的五种过失

还有「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这部经是给谁谁谁...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种,行...

用五色豆来补五脏

民间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的谚语,意思是说如...

【佛教词典】三种金刚三昧

(名数)智度论四十七,说百八三昧中,三种之金刚三昧...

【佛教词典】佛法寿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为防患佛弟子违犯身、口、意等三...

要赢得信任,诚实是关键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曾为周世宗的亲吏,负责掌管...

野狐禅「不落因果」

《无门关》第二则里有百丈野狐的公案。 百丈和尚,凡...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原文: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

冤亲债主是指哪些

问: 请问冤亲债主都是指已经去世的人吗? 体恒法师答...

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

智者大师的生平与临终往生事迹

智顗【yǐ】 ,字德安,俗姓陈,河南颍川人。母亲怀孕时...

阿那律-天眼第一

无忧的童年生活 在《阿弥陀经》里记载著十六位大阿罗...

外境没有好坏,好坏是心安立出来的

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

星云大师《禅定的开示》

关于禅定,其实,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来解释它...

有四种供养因缘,使僧众心生贪爱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开示...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

洗涤无量劫来的业识种子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