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本性法师  2018/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说,慈不掌兵。孙子也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而我认为,慈能掌兵。因为,慈悲无敌。

慈悲是什么?即仁爱,即博爱,《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大慈天下乐,大悲天下苦。

慈悲,总是与包容、宽恕等联系在一起。为此,从慈悲出发,我们做人做事,总应如古人所言: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以及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使尽。也就是,正如俗话所说,为人做事要留点余地,留条后路。

佛教分慈悲为三种:第一种,小慈悲,叫众生缘慈,有分别心存在,如对父母师长等慈悲,对他人就不怎么样。第二种,中慈悲,叫法缘慈,进入无我状态,不分人我,但未达完全无分别境界。第三种,大慈悲,叫无缘慈,我们平时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种绝对无条件的慈悲。

《大涅槃经》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予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慈。《维摩诘经》说: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大众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斯也。此所说的,就是大慈悲也。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大智度论》是这么说的。佛教两大核心即慈悲与智慧,也就是悲智双运。可以说,有了慈悲,此娑婆世界,就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为此,我提倡推崇慈悲主义。在本人总结的佛教十大核心理念,即慈悲、智慧、忍让、包容、自省、忏悔、中道、圆融、和合与共生中,慈悲就被我排在首位。

那么,如何修得慈悲?我认为,第一,要修佛性观,即人人有佛性,人人将成佛,慈悲予人,就是慈悲予佛,人佛非异,人佛一体。第二,要修轮回观,因缘生法,众生轮回,无始以来,人人互为父母兄弟姐妹,慈悲予众生,即是慈悲予亲属。第三,要修平等观,众生受轮回,皆有生老病死,也都将成佛,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穷富贵,不论种族宗教,不论处于东西南北,不论属于古今中外。总之,究其本质,众生平等,无有分别。我心同人心,我意同人意。我之不欲,勿施于人。吾之乐也,他之乐也。修好佛性观、轮回观、平等观,我们人与人之间便会有同理心与同情心,就会有悲悯心与慈悲心。

慈悲,往往能够使人起死回生。

有个感人故事:主题词——绞刑台,母亲,儿子,死亡,慈悲。故事发生于伊朗,一个叫巴拉勒的男孩,17岁时,斗殴中致死另一名男孩。杀人偿命。 24岁时被拉上绞刑台。他脖子被套上绳索,脚踏凳上,死亡男孩母亲及千百人于刑场见证。当刽子手要踢开凳子的一刹那,死亡男孩母亲一下冲上绞刑台,制止了刽子手的行动,她将巴拉勒摔一巴掌后,含泪为他解除脖子上的绳索。在绞刑台下的巴拉勒母亲及见证者们一下子惊呆了,震惊了。巴拉勒母亲一下子爬到死亡男孩母亲的跟前,扑通跪下,两位母亲相拥痛哭失声。死亡男孩母亲说:已经有一位母亲失去儿子,日夜悲痛,将心比心,我不能让另一位母亲也失去儿子,悲痛日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本性法师文章列表

普陀山的和尚讲普陀山的事儿--慈眼视众生

今天我们来到了普陀山的西山景区。这边住的都是尼众的...

和黑王的醒悟

《大乘方便经》上卷中,载有一则和黑王因母亲生病而受...

大悲赞

娑婆争斗似屠场,生命如草如牛羊。 大悲能息嗔恚念,...

《大悲咒》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

和许多人一样,我每天都要诵《大悲咒》,遇到不顺心的...

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

如何对恶人和讨厌的人生起慈悲心

问: 如何对恶人或者自己讨厌的人生起慈悲心?对于冥...

知恩报恩的雁王

从前,在波罗奈城附近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有很多鱼...

忘恩负义的樵夫

从前,有一个樵夫,入山砍柴,不觉天色将晚,急忙收拾...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遣除对因果的疑惑

一、现代人漠视善恶因果规律 这个宇宙大到天体的运行,...

不论在哪里,心变了一切都变

出世的心就是出离世界的心,入世的心就是来到世界的心...

在网上烧香拜佛有用吗

问: 烧香拜佛是最常用的供佛方式,现在是网络时代,...

这样的念佛方法正确吗

问: 在念佛的时候一直用法师所教授的方法,创造念佛...

【佛教词典】本济

(562~615)隋代僧。太原(山西)介休人,俗姓宋。自...

【佛教词典】护身法

为密教之修法。又作护身加持。即真言行者修法之初,为...

现代人的心灵荒芜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为追寻美好、幸福生活而不...

凡夫为何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同样是空观、假观,这二个法门是完全一样,内涵是一样...

知行合一最实际

有几位学生,见了我说道:师父,我们急切地希望学得快...

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三毒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

慧律法师:拜佛与拜神有什么差别?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拜神、拜祖先传统的一个民族,所以拜...

佛经中的「吉祥」含义

吉祥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不鲜见:如书信里、贺年片...

天天求药师佛,为何身体还是没有起效

问: 师父,我的身体不好,有人劝我去拜药师佛,说这...

念佛行人一定要有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孝心是做人...

开发超级记忆力的窍决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 虽立是愿不思议,旋...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

原文: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

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

善根深厚的人,不会投生在这个世间

念佛不是要等的,这个因循等待可能就耽误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