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隆莲法师  2018/1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

凡一切物质,都是色蕴所摄,一切物质不外乎坚、湿、暖、动四性而构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构成)。

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

六尘中色、声、香、味、触、无表色,

都是色蕴所摄。

眼、耳、鼻、舌、身为内五根是物质的,

色、声、香、味、触是外五尘。

色尘:眼所对的显色、形色,不是五蕴中色蕴的色,色尘只是色蕴的一种,显色是显在外的各种颜色,形色是指物质的形状,有长、短、方、圆等形状。

声尘:是耳所对的,分为有执受六种,即有情所发出的,无执受六种,即无情所发如打雷,风声;有执受无执受六种,是有情和无情一起作用发出的,如打钟、吹笛,是有情通过无情的东西发出的声。

香尘:凡是鼻根能嗅到的气味都叫香,有好香、恶香等。

味尘:舌根所尝的,有苦、酸、甘、辛、咸、淡等。

触尘:身根所感觉的,有滑、涩等。

此五尘是内五根所对境,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无表色是看不见的物质,如受戒,能产生一种看不见的物质作用,受了戒能生防护犯戒的作用,修禅定也能在身上产生作用叫定果色。蕴:积聚义。佛法也是先说物质后说精神,精神主要是说对外界产生的认识,受、想、行、识四蕴都是精神方面的。

(二)受蕴:是感受、领纳,即对外境产生的感受,发生感受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五根对五尘,归纳为三种:苦受、乐受、舍受。根触境时产生感受,即心理活动。对于适悦的境生乐受,不喜欢的境就会产生苦受,不苦不乐的中庸境产生舍受。由种种感受进一步产生认识即想。

(三)想蕴:是思维、取境安名,心理学上叫“概念”,即对事物大概的印象。一个人看见东西有些什么想法呢?如果见过一次就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个印象,第二次再见到,或别人提起时就知道是什么,这个东西的形状马上会重现,就可以叫出他的名字来,故叫做“取境安名”。这是心理活动的作用,只要印象留在脑子里,不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在“百法”中的遍行心所里也有受、想二种心所。

(四)行蕴:是百法中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是心理作用,由前面的受、想蕴之后进一步在这个东西上打主意,作种种盘算,如果是自己喜爱的就千方百计想得到,采取种种办法追求,得到这个东西,这就叫行,也叫“业”。

(五)识蕴:由于受、想、行之后产生决定的认识,所有的心理活动,长久就会在心识上留下印象,唯识学叫做种子,由这个种子,以后因缘成熟就会产生作用叫种子起现行。对于佛法的道理不知道就应多学,久久熏习,让其在八识田中下个种子,久了就会熟悉的。

五蕴偏重讲心即精神方面,只有色蕴讲的是物质,其余四蕴都是讲精神方面的。五蕴也是佛法对世界万物归纳的一种,但佛法并非二元论。“元”是本体、自性义,而佛法讲世间万物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的,五蕴是“缘起性空”的。

物质、精神(是根对境然后产生的种种心理活动)都是缘生无自性的,我们应如中观宗所说的,应慢慢地思维观察,看世间万物哪一样不是缘生的,哪一样是有自性的,《大般若经》把每个法相名词都提出来说了,所以文很长,一共600卷。《心经》把《大般若经》的内容归纳浓缩为二百六十个字。

只有用智慧去观照时,才能见到五蕴(世间万物)都是缘起性空,故说“照见五蕴皆空”。在“照见五蕴皆空”的基础上,才能不畏生死地“度一切苦厄”的众生。众生之所以在生死长河里流转,就是由于不能照见五蕴皆空。人是一个四大假合之躯,有心理活动,是物与识构成的,却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我,整天跟着这个“我”转。

苏联人的哲学词典中没有“精神”二字,他们只承认有思维,不承认有精神,认为只有大脑的活动,这种看法太简单了。所谓“人我空”是说众生所执的我只是物质和精神聚集在一起(缘生)而构成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变东西(自性是空)存在,众生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因此总认为五蕴之躯就是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这个“我”并不是真实的、可靠的,只能使我们因他而起种种的烦恼邪见,造各种业,流转生死,“我执”是流转生死的动力,如果能将所执的我断尽,看成缘起性空的,就能出生死不再流转六道了。

“照见五蕴皆空”不仅是照见“人我空”,还照见世间万法都是缘生无自性,故 “皆”字是包括了人、法二空,把人、法都看成是缘起性空了,才能称之为“皆空”。断尽人、法二种我执才能真正出离生死。有的人认为小乘只谈“人我空”,大乘才谈人、法二空,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在小乘里也谈了“人法二空”,只不过着重于人我空,而大乘谈法我空时多些。

按中观宗的说法即通达人我空,同样通达法我空,如同一个数学公式一样,能按这个公式算出这道题,就能算出另一道同类型的题。摆在人我上能见缘起性空之理,对于世间万法也能见到缘起性空。所以小乘还是能通达法的缘起性空。只要照见了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下面的文了,以下的文句都是由前一句发挥出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应作何理解

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

你是属于刚强傲慢型,还是调柔寂静型

你看一个人,他完全不修无常观无我观,他在佛教界里面...

【推荐】财色名三法,就像狗啮枯骨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 当你...

用佛号来压烦恼,临终时恐怕压不住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毘舍阇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经文,那...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我们都知道,修行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

用什么心态来修学,才会比较圆满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发了愿以后...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一日夫妻百日恩」有何含义

一日夫妻百日恩,其中的时间从一日到百日,这里的一日...

【推荐】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走进了佛堂,当我们提起佛...

生活在报恩的世界里

给遗弃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给伤害...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黄龙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广为流传。偈云:春有百花秋...

【佛教词典】散心常时念佛

(术语)持散乱心不定期限,不调作法,不简时处所缘,...

【佛教词典】四加行

(名数)唯识五位中第二之加行位。有暖,顶,忍,世第...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问: 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孝心? 大安法师答: 百行孝为先...

参禅,究竟是坐还是卧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

心念不清净想入定是不可能的

宋徽宗致和三年,四川峨眉山在四月间刮起了大风,刮倒...

不经中阴身,顷刻做菩萨

如果我们都没有接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都是很昏迷...

菩萨的十重戒

菩萨十重戒,泛指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

争取时间,活在当下

在竞争激烈、分秒必争的压力下,时间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推荐】为何有些人的阴气很重

当我去台北临济寺受在家菩萨戒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去受...

在这个五浊恶世,唯有念佛才能解脱

宗门教下,纯靠自力来解决生死问题。如果说在晋唐之际...

松弛有度才是修行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

持诵佩戴楞严咒,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

星云法师《最初的根本佛法》

第一篇 缘起 壹缘起的意义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

净界法师:如何为往生做准备

首先,学人欢迎大家来到佛学院参访。我们早上参加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