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印顺导师  2011/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净瓶与杨枝代表了观世音菩萨普救世间的伟大悲行。

世间如火宅。现实人生的种种缺憾、内心的种种烦恼,众生心中充满了热恼。在热恼煎逼下的苦恼众生,谁不想得到清凉?就如天旱时稻禾需要雨水的灌溉一样。

观世音菩萨时时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

可是,人们不到苦难当头,却想不起观音菩萨,就是信仰,也不恳切,也不能真心诚意地接受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有智者决不如此。真正信仰观音菩萨,不仅是临时救急,更应重于平时的实践。在忠实的实践中得菩萨的感应,自能解脱现生的苦痛与内心的热恼。也唯有在平时奉行菩萨的言教中,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法财。

如信任医师,就得处处听医师的嘱咐。若你在病时,信任医师的诊治,一旦病好,就把医师嘱咐的卫生之道——多运动、慎饮食、注意清洁等完全忘却,这怎能求得身体的长久健康?不但有了病需要恢复健康,无病时更需要维护健康、促进健康。所以我们在平时,必须遵守医师的嘱咐,注意运动、饮食、清洁等。信仰观音菩萨,也应重视平时的忠实奉行。若平时的行动与菩萨的教诲相违,等到身临苦难时,即使得到菩萨的救济,也已是下策了。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苦痛,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就要在平时忠实奉行菩萨的教导。

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是以身作则的。他自身精进地修大悲行,也教众生修大悲行,他从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了无量功德,远离了生死苦恼而得究竟的解脱。我们若依菩萨的言说奉行,最低限度也能解脱现生的苦恼,获得人生应有的福乐。若能生生世世修大悲行,即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参访观音,当时他求观音菩萨的开示:“应如何学菩萨行?”观音菩萨直接地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渐渐地学行大悲,经过长久时间的学习,终于深入了大悲法门广度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而得无上的解脱。我以大悲法门修菩萨行,一贯的目的在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们,使他们免除怖畏。”

众生欲得菩萨的护念,无有恐怖,应修学观音菩萨的大悲法门。但大悲应如何修学呢?学习大悲的方法极为简单。凡见人类的苦痛,不管他与我有什么关系,都能平等地予以同情,愿意为他减轻现有的苦恼。如果能平等地同情一切众生,时时想减轻他们的痛苦,这即是菩萨的悲心。悲心本来每一个有情都是有的,但是众生的心境狭隘,不能扩大同情成为菩萨的悲心。从前我还未出家时,记得姊姊在某一晚上得病,我听到姊姊痛苦的呻吟声,心灵也感到非常的苦痛。因不放心姊姊的病,心急不安,不能入眠,可是越是心急,越觉夜长,干急的等天亮了,好去请医生。由我对姊姊痛苦的同情,推知他人的同情,如父母见自己儿女得病,心里总有深重的同情,而且着急得很。

人人对自己的亲人怀有深切同情心,但不问别人的苦难,甚至亲见亲闻悲惨凄切的境界,还是若无其事,如此就离菩萨的大悲义太远了。世人何不能扩大同情成为菩萨的悲心呢?这因我们无始来就被烦恼所迷惑,为自私的情见所包围,所以不能现起平等的悲心来。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深。常人以为自己的亲属朋友才有关系,其实,农、工、商、兵等,哪一界人不与你有深切的关系?你想:若没有他们,你哪来资养生命的食物?谁来保障你的生存?谁给你转运别处急需的一切物品?你这样一想,整个人类都与你有密切关系,当然全人类都是你的同情对象。若再深一层观察,一切有情都是与你同样的,是具有心识的动物,你与他都是障深业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有过亲密的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扩大同情心生出平等自救救他的悲心。

有人说:我没有权势,或没有财力,如何救人?其实这都不是不能悲恻援助的理由。真正悲心激发,即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就献出多大的力量。力量可以有大小,却不会完全没有。如见小孩跌倒,难道没有扶起他的力量?再不然,难道没有呼救的力量?我们如存悲恻拔苦的心肠,决不问有多大力量,只是脚踏实地地随分随力地做。观音菩萨起初也与我们一样,但他修学大悲法门,愈修愈深,悲心愈深,功德力愈大,如今观世音已是将入佛境的大菩萨了,但他也还是由凡夫渐渐修成的。若我们能发愿生生世世地修大悲法门,将来不也可以成为观音菩萨吗?大悲是趣向佛境的极要法门,有大悲行,才能积自利利他的无边功德,趣证佛果,否则即没有成佛的可能。大乘佛法的实践者,即在于具有深重的悲心。悲心虽然人皆有之,但没有菩萨的广大,若能不断地修学,悲心即能渐渐地发挥出来,成就无穷的深广。

观音菩萨开示善财修大悲行,他自己也如实地广行大悲,他真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大师。我们以观音菩萨为模范,渐渐地修学,大悲行总有圆满成就的一天。但在修学的过程中,不要因为菩萨的悲智如此深广,不能一天学成,便生起畏难的念头,如怕难,即要失望而停顿了。要知道菩萨的深广悲智,是他在无量劫中修成的。学菩萨不要心急,一旦确定目标,不断地去学,必能渐入圣境。心急确为常人的第一病,但世间哪有一蹴而就的易事?心急对于学习是无益的,反而有碍学习的进步。如能不畏艰苦,耐心地学习,自会越学越快。这如初读书的童子,开始连一两句都背不出来,但书读多了,增长了理解力,就是数千字的长文,也易熟背了。修学佛法,起初总觉不易,但能耐心修学,大悲力自会一天天增长,等到悲力强大,救度众生的艰巨工作就容易负担了。

真正大乘佛法的实践者,对大悲的修学极为重视。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发动。若离去了悲心,即不成菩提心,想成佛是不可能的;若具有悲心,他的一切修行都是将来成佛的因缘。所以佛经中说到修学,总是说“大悲为上首”。一切成佛的清净功德都要以大悲为领导,无大悲领导所修的一切功德,至多也不过是人天或二乘小果罢了。

扩大同情心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悲心,在凡夫位上似乎不易做到。但我们若常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我与人类的关切。当彻底透视了人我间的相关性,则不管什么人的苦难,都容易引起同情心。其次,我们要看他人的好处,别看他人的坏处。人总有或多或少的好处,但也不会完全没有错误和缺点。若过去某人与我有过节,现在他遭遇了不幸,我就开心高兴,这是幸灾乐祸心,与悲心相障碍。若我们忘记他的错误,见到他人的功德,从好处想,我们自能生起深重的同情心。

能透视人我之间的相关性,能注重他人的好处,自会逐渐引发同情,这即是向观音菩萨的悲心去学习。我们要发扬菩萨的大悲精神,向菩萨看齐,相互策励劝进,这无论对己对人,都有着无量利益。希望修学者都从学修大悲行中,成为大悲救苦的观音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古代大德诵持《大悲咒》的感应

广恩禅师:闭门绝食,念诵大悲咒。时值隆冬酷寒,霍氏...

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清净三业,一心五体投地,皈依南无十方慈父、广大灵感...

慈航普渡救水灾,慈航普渡救风灾

怒海余生(救水灾) 古今记录观世音菩萨显灵事迹多不胜...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

星云大师《黑白观音》

某位信徒拥有一尊白瓷观音。整尊观音圣像质地细致,塑...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净慧法师《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

各位大德: 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

以何心称念观音菩萨可得感应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的二大胁侍菩萨之一,...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用自己的力量来度过难关

遭遇困扰和不幸时,不要把原因推到别人身上,而不反省...

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说了算

第六意识就是说:当这个果报也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

四摄法在弘法中的运用

第一是布施 1、财布施 我们到一个地方弘扬佛法、建立...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

宗喀巴大师要我们修无常观,分三个次第: 第一个思惟今...

【佛教词典】诸佛身常非无生灭

【诸佛身常非无生灭】 p1360 佛地经论七卷十四页云:如...

【佛教词典】外教

指异于一己所奉持之教说,或指致力于心神以外之研习工...

富贵的正因和助缘

富贵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一种是绝对的。富甲天下、...

证严法师《八大人觉经》

上人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

星云大师《如何消除烦恼》

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

花朵的六度精神

佛教讲众生得度有六种方法,称为六度。从一朵花,也可...

绝症富翁的三帖药

有一个富翁得了绝症,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人世,心中很难...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大报恩经》里面,善友太子到海中取如意宝,要满众生...

怎样念佛才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

怎么才能达到与世无争的境界呢

问: 很羡慕那些与世无争的人,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能折伏情欲称为善,能灭除情欲称为圣

【原文】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

处处想到众生,结果自己最受用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我们现在修习一个善...

什么样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孙

一、什么样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孙 印光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

信愿称名退病魔,皈命弥陀获新生

病苦缠身寻出路,亲近弥陀获新生 李忠生居士,1963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