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净界法师  2021/07/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第二种情况就是,一个人他积集的善业强,那么在临命终的时候呢,他这个善业是强者先牵,善业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这个人是从黑暗趣向光明,所谓黑暗趣向光明就是说,他来生会比今生更加的快乐。怎么知道呢?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昏睡的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这个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临终之前,他不管是在打瞌睡,或者正在睡觉,他看到的景象都是光明的。比如说,他经常看到他在一个花园里面玩耍,看到宫殿,甚至于看到佛菩萨。那么这种使令他欢喜的相貌,我们知道这个人的善业即将起现行,就是这个善业要出现之前,也是有征兆的。

就是我们不管是罪业要起现行或是善业要来临的时候,都有征兆。就像那个山雨,那个广大的雨要下之前,你看气候也有一些变化,会先出现乌云、黑暗,然后再下一场大雨。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临命终人他梦境梦到什么境界,或者你自己判断,你也就知道你到底是善业要表现出来,或者是罪业要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判断方法。

就是说,我们在谈到临命终的一个往生的因缘,第一个,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因缘,这是第一个因缘。那么第二个就是随念往生,随念往生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能够生起一个坚定的信念,能够扭转这个业力,由这个心力来扭转业力。

我们看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两个偈颂:

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

龙树菩萨他讲出两句话:第一个、从生作善,一个人假设他一生当中积集很多的善业,也就是说,他在内心深处的阿赖耶识,善业的势力是强大的,按照业果招感的道理,是强者先牵,由强大的业力先得果报,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一个非常坚固的恶念,那么这样子也会使令他堕三恶道。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信奉三宝,当然信奉三宝,他有积集很多的善业。但临命终的时候,他的一个婢女为他扇扇子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个扇子打到他的头上,结果他生起一个非常坚固的嗔心。那么他这个善业本来要表现出来之前,因为他突然间起一个非常坚固的恶念,嗔心的念头。那么这个恶念本身,它就有滋润业力得果报的功能,就像水有滋润种子使令这个种子开花结果的功能。

所以,他这个恶念就会去引导他过去生曾经造的罪业,把这个罪业调动出来,他的善业就暂时隐没下去了。结果他因为嗔心的关系,就变成一条蛇,毒蛇。当然他的善业没有失掉,但是这整个得果报的时间被延后到来生再得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他临终生起一个坚定的恶念。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那么反过来说,假设一个人,他一生当中什么恶业都干,杀盗淫妄什么罪业都做的,但是他临终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因缘,生起一个很坚定的善念,这个人便生善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一个妇人,她是信奉婆罗门教的。婆罗门教经常要杀生来祭祀这个天神,所以这个婆罗门女造了很多的杀业。那么按照正常的情况,这个罪业的因缘,她应该要到三恶道去的。但是有一天她回娘家的时候,就带着她的小女儿回娘家。

当时遇到大雨,那么在过桥的时候,结果这个桥断掉,她的女儿就掉到河水去。她一心一意要救她的女儿,她也跳到河里去,结果那个河水的速度太快了,两个人都淹死了。那么这个妇人她在临命终之前,她一心一意要救她女儿的心,这是一种施舍的善心,那么这种施舍的善心非常地坚定,所以就使令她过去生的善业先得果报。

所以,当我们临命终生起坚定的善念,虽然你一生积集很多罪业,但是它会使令你的善业先得果报,便生善道。

那么这一段的整个内容是说,影响我们来生的因缘,有业力的因缘跟我们心念的因缘。

当然,从一个佛弟子的角度来说,刚开始应该断恶修善,因为你这个业力强,你临终的时候障碍就会特别多,罪业表现出来的力量就特别强。所以刚开始要先断恶修善,但是从净土宗的角度,你要培养一个对弥陀皈依的心念,那又特别重要。

我们一般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有两种情况:如果你不是修行人,你的心念只有一个相貌,就是心随境转,你的心都是向外发散的,心光外泄。所以正常的没有修行的人的心念,到临命终的时候,都是在昏睡状态。我们一般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看那样子,整天在睡觉,这是正常的。

因为他的心念,平常都没有在摄心,所以临终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随念往生,根本就没有念。那么没有念呢,一般人就是随业流转,就像空中的羽毛,风往上吹它就往上飘,往下吹就往下堕。所以我们一般人很难用心念来引导业力,因为你这个心念薄弱。

那么我们修习净土宗的人,因为我们平常经常在静坐、修止观,对弥陀的皈依那个心念点点滴滴地在累积。到临命终的时候,又有善知识的开导,那么这个时候,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这个善业在鼓动的时候,你会出现一个很清楚的正念,正念分明,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那么这样的一个念力,它就会去引导我们净土的善业,使令这个净土的善业先得果报。

所以在临命终的角度来说,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的最大差别就是修行人他能够把他平常的正念表达出来,那么非修行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念,心思是散乱的,那么只好随业流转。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把这个往生的一些差别因缘先做一个总相的说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凡夫层面上,有病还是要到医院看

问: 有重病不吃药,不看医生,仅专注在阿弥陀佛佛号就...

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何还要破妄显真呢

问: 有人说末法时期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破妄...

禅是佛心,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心

问: 有师父提倡禅净双修,强调戒定慧,主张打坐,要学...

阿弥陀佛跟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缘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

念佛十法

(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

信愿念佛,癌症痊愈

我是一个命运多舛之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车祸失去...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

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佛陀出世目的主要是宣扬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主要思...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

何必再为过去唏嘘不已

生活的河流日夜不息,岁月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前奔驰。步...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净界法师:测试自己有没有出家的因缘

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想到什么?我们也可以测试一下你...

【佛教词典】三世如来

又作三世佛。指弥陀、释迦、弥勒,配于过去、现在、未...

【佛教词典】巡列仪

指抬神像列队巡游之仪式,各宗教行此仪式者甚多。起源...

真正的六度,重点在调整我们的心态

这个六度的功德,它每一个法在心中操作的时候都能够灭...

修行不计过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人都有佛性...

春节寺院普供仪轨合集

大年三十(除夕)至正月初二,依汉传佛教丛林的惯例在...

天人的寿命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仙、天仙,他们是长生...

除虎记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 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

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出家因缘

王舍城中,住着二位智慧非凡的婆罗门,精通一切书论,...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

心净国土净

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

仅仅了解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生起观照

下面这一段庚二,诫劝,作一个告诫跟劝修。这当中有两...

某某师是佛菩萨再来,此话该不该说

问: 常听说某某师是佛菩萨再来,不知有何根据?此话...

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恩赐而不是惩罚

有一天,阿难尊者顶礼佛后,觉察到佛身体有恙。阿难尊...

世间上有五件事无法避免与脱离

一天,佛陀带领弟子们入舍卫城托钵,途中看到一名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