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法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

净界法师  2022/09/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法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

作为一个空中的云,作为一个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去造恶、造善(云也是一样),都是平等的。 那么这个平等的云跟雨,为什么众生受益不同呢?以下就讲出草木受润有别。我们看下一段。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这讲到,当雨水从空而降的时候,它遇到不同的草木。

这个草木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有“山川险谷”。过去每一个人的业力所得到的五蕴,他有他的色身,他有他的感受,特别是他有他的思想。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这个思想里面包含了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有些人想要得到快乐,有些人想要得到涅槃寂静,有些人想要往生西方,这个五蕴身心各有各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深邃所生”。那么在整个五蕴的深处含藏了每一个人的根机跟烦恼,就好像是“卉木药草,大小诸树”。就是说,不同的五蕴酝酿出不同的善根跟烦恼。就好像说,你生长在东边的土壤,你生长出东边的药草;你生长在西边,你是得到夕阳的照顾,得到西边的药草。所以人生,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这是事实。雨水也照顾到这个问题。

所以造成了这种“卉木药草,大小诸树”。这一段是讲三乘的根性。就是不同的山川险谷,不同的幽邃,造成了三乘的根性。或者说是“百谷苗稼”,这个是人天种性,人天种性就是五谷杂粮,就是提供我们基本饮食。“甘蔗葡萄”,这个就是更殊胜了,特别的甜美。这表示人天种性。

总而言之,不管是药草,不管是百谷,不管是甘蔗葡萄,都得到一个法雨的滋润,而每一个人都各取所需,得到满足。所以,作为法雨是“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同一个云所出,同一个云下的同一味的雨,但是众生的草木的、丛林的五乘根性,每一个人随顺个人心中的希望各自受润,这样差别就出来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烦恼不同。

就是说,反正作为雨水是没有意见的,它就掉下来,你吸收多少就算你的;吸收不了,这个雨水就自然地流掉了,它也不强迫你。

我们看下一段。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所以,所有的三草二木,这种上中下根,每一个人面对雨水的时候是各取所需。你的根有多大,你的茎、枝叶、华果能够吸收多少水,你就要你的水;得到这个水以后就各自生长自己的根茎枝叶乃至于华果光色。总而言之,在同一片的法雨滋润之下,每一个人得到自己的光泽跟枝叶华果的殊胜。

这段经文主要讲到佛法的包容性。就是说,每一个人学佛,为什么那么多差别呢?你现在把佛教徒里面只要学佛超过十年以上的找出来,你问一百个人说,你认为学佛是什么?每一个人讲的都不一样。有的说,学佛很简单,所谓佛法,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他学了十年,他的认知就是这样。也没错,这也是佛说的。就是说,他不管学什么经典,他学到最后的总结就是:我得到了这个法,不管你下多少雨,我要的是这一块,就是人天的业果。

你再问另外一个人,什么是佛法真实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法就是要我们看破、放下,追求空性的寂静。这个人二乘种性。就是说,这个人,你带他去拜忏也好,打佛七也好,打到最后他的结论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他是树,他只能够吸收他树相应的水,你讲什么都没关系。当然,你问大乘的种性说,什么是佛法真实义?他会告诉你,佛法就是要空有无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方面安住无所得的空性,一方面发菩提心、广修六度。大乘种性!

所以,你学得好不好,这不是佛法的问题。就是说,一片的雨水是普遍的。你看过雨水有不同的滋味吗?不可能。东边的雨水跟西边的雨水同一个滋味。但众生怎么样?各取所需。就是说,佛法是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它不会说你这个人善根太差了,档次不够。没有。佛法是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只要愿意学,都有你可以学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大藏经有一百部。你看其他宗教可能就一部而已,就没了。因为佛法的包容性太强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说法。他隔壁附近有一个小国,这个小国的国王叫普达王。这个普达王虽然年纪很轻,但是用慈悲来治国,所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有一天普达王就带了文武百官到他自己的国家(其实古代的印度一个国家就等于一个小城)去城中巡视。用车子带着文武百官,突然间到了一棵大树下面,普达王就觉得有感而发,就说我们在这边休息一下。

普达王看着这棵大树就掉下眼泪。旁边的大臣说,国王,你为什么看到这棵树而如此悲伤?这普达王说,你们知道先王过去有一个童子,叫做持盖童子(就是先王一出行,旁边有一个人拿一个宝盖的),给先王遮蔽太阳的那个持盖童子吗?老一代就说,我知道,那个持盖童子跟先王因缘很好,先王到哪里都带着他。然后文武百官说,您问这个干什么呢?普达王就默然不语。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有一个比丘就从这个大树前经过,这比丘是个阿罗汉。普达王就请这个比丘开示,为什么我看到这棵树会想到先王的童子呢?事实上我没有见过他,为什么想到先王的童子我会如此的悲痛呢?阿罗汉就入定给他观察。他说,你前生就是那个持盖的童子。过去你跟先王经常在一起,先王一旦出巡,他一定会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所以你跟这棵大树就结下一个很深的因缘,所以你现在看到这棵树触景生情。他就问这个阿罗汉说,那我为什么会投胎做先王的儿子呢?这个阿罗汉说,我没办法回答这么深的道理。那这样子好了,我把佛陀请过来。

这阿罗汉就用神通力飞到舍卫国,跟佛陀如是如是报告。佛陀也用神通力,带着几个阿罗汉来到这个普达王的国度。那么普达王就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前生就是先王旁边的一个持盖童子,你做了两件很重要的善事:第一个,先王受八关斋戒的时候,到寺庙的时候,你一定陪同在旁边,你也一起跟先王受八关斋戒;第二个,你慈心修善,你私底下经常用慈悲心修习很多的善法。所以你后来在年纪轻轻死掉以后,就投生为先王的这个儿子,最后继承王位。

普达王一听大欢喜,知道过去的善根、过去的因缘,所以就跟佛陀恭敬地皈依,就拜下去。拜下去,佛陀放大光明,跟他讲四谛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四谛,讲了三遍。普达王当下证得初果,证得我空的真如。

就是说,作为佛陀,他心里面没有意见的,他会顺着你过去的因缘来为你说法。这就是所谓的法雨。就是说,雨水碰到的是一个草,它会顺着草的因缘让它生长;它遇到的是一棵树,就让树生长。它透过各式各样的方便力,让三草二木随其所分各得生长。这个就是佛陀跟法雨的一种包容性。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冒死求法心不悔

佛陀涅槃百年后,当时的印度由强盛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所...

在科学时代如何生起对佛法的信心

凡夫众生根基陋劣,慧浅信薄,通常对佛法难以生起决定...

孝顺心,是学佛的第一步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你想一想,我们无始...

令师神通超人,平时是否教你们神通

美国度轮老法师(宣化上人)弟子恒某师、恒某师,来承天...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信佛,对佛学感兴趣,也愿意学佛。但...

学佛者应如何防止过失

问: 学佛者应该如何防止过失呢? 慧广法师答: 人非...

学佛是迷信吗?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做个好人收益大、成本低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人们常常产生做人难的感觉,...

为什么佛教常用莲花呢

大乘寺的法堂和图书馆,都是以莲花为主题装潢的,对佛...

身口意不离佛法,这才是真信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选择信佛?很多人是一种盲从...

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疑情不得力者。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疗治也。何以故?...

【佛教词典】四种轮王

【四种轮王】 p0428 瑜伽四卷十四页云:若彼轮王王四洲...

【佛教词典】罗睺罗跋陀罗

梵名 Rāhulabhadra。略称罗睺罗多、罗睺罗。为付法藏...

如何解脱妄想的侵犯

问: 为何念经时妄想会侵犯念经的意识?如何解脱妄想...

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一...

佛教徒为何要在中秋之夜礼拜月光遍照菩萨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一般来说,我国民间以天上月...

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

真正的庄严

一天,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正当大众在聆听佛陀说法...

不要觉得人生亏欠了我们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

守戒就是为了护好我们的心

佛陀有一段时间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他常向弟...

得到弥陀的功德摄受以后有两个好处

明光义 ─ 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

曾黎的素食心得

曾黎吃素源于偶然。食素之后,曾黎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

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

每一个佛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同,成佛的道果是一样的...

省庵大师谈做善事与念佛的关系

与茅静远居士书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

修行人四种障道缘

1、任务观 念佛诵经只为完成功课而用心。不知如何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