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净界法师  2022/10/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大乘行者回家的过程

问: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种种譬喻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与佛陀的善巧安排。对大乘的修行人,佛陀的布局为何?若以〈信解品〉喻说的方式,大乘行者回家成佛的过程为何?

净界法师答:大乘的行者回家的过程,我们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种因缘观来说明。

我们先看小乘是怎么回家的。小乘人是要解决生死业力才回家的。他因为出离心重,所以佛陀让他回家以后扫厕所、除粪,就是透过五蕴身心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跟业力,追求涅槃寂静。所以,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于出离,就是灭除罪业,灭除生死业力。

那么菩萨是怎么回家?我们看赖耶缘起。菩萨回家之前,他是有两个特点,菩提心跟空正见。什么叫菩萨?就是他在因缘当中多少开始修六度了,可能他有所偏重,或者重视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观,所以菩萨的回家跟声闻人回家过程不太一样。

声闻人回家的重点在扫厕所;菩萨回家以后,他第一个先掌管家务,他不会解决业力的问题。就是,菩萨的重点要积功累德,净罪集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重点是创造功德。菩萨一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一定让他先掌管家务。

声闻人的回家还有一点不太一样。声闻人对家的认同是很薄弱的。我们看,声闻人回家以后,他工作的时候是在家扫厕所,你知道他晚上睡哪里,你知道吗?他没睡在家里面,他是“止宿草庵”。声闻人不敢在家里面睡觉,他在外面盖一个小茅蓬,晚上的时候去那边睡觉。所以,他是没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当作打工。

菩萨一回家,他一定会在家里面睡觉,他对家是认同的。所以菩萨理观的时候是直通正念真如,声闻人只能够观照空性。所以严格来说,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工作。

但是,菩萨也有问题,他两个问题。虽然菩萨的回家级别高一点,他直接掌管家务,但是他是一个凡位的菩萨,他还是有攀缘心。所以他的心态会在安住真如跟心外求法当中不断地流动。

一下子正念强,他安住真如,知道无所得,生命的重点在历练,我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任何东西,人生的目的只是托彼六度、显我自性。他认为说,我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的,开显自性的功德。他有时候正念现前,是这样。

但有时候,资粮位菩萨,你也知道,就是心不决定,他有时候一动攀缘的心,他也是心外求法。所以菩萨的回家是不稳定的,这一点比声闻人还糟糕。声闻人相对稳定,声闻人他息诸缘务,他专心地追求涅槃,虽然他没有回家,但是他厕所每天扫。而菩萨会在回家跟离家出走中间不断地变化,一下子又跑掉了,一下子回家了,一下子跑掉了。当然佛陀都包容,佛陀没有任何意见。

当然,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引导力,只要你不放弃,慢慢地你回家的次数、时间就会慢慢拉长。拉长以后,菩萨最后他要继承家业,一定有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回去,还是要扫厕所的,因为生死业力迟早要了的。

所以菩萨回家以后,他是先掌管家务,因为他以前就是在六度里面,他知道这功德的进出,什么东西要利他,什么时候自利。他对珍宝的操作,他在没有回家之前就做这事了。所以回家以后,他掌管家务一段时间,他迟早还要去扫一次厕所,可能他扫厕所的时间会短一点。

就是说,菩萨要了生死,他也是要面对业力的问题,除非他往生到净土去,这是一个捷径。他只要不离开,不走捷径,他到了十信位走完以后,资粮位走完进入加行位的时候,他就要解决业力的问题了。你库房管完你一定要有段时间把厕所扫干净的。

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厕所是一定要扫的,是早扫晚扫的问题。就是扫厕所跟掌管家务这两个是一定要做的。当然菩萨他的智慧高,他的我执、法执如果相对淡薄,他在解决生死这一块会快一点。最后他回去扫完厕所就直接入了初地,就进入法界缘起,授记作佛。这个是菩萨回家的过程,不太一样。

问:师父慈悲!在凡夫菩萨这边,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有人又分类说,有的人理观特别强,有的人事修特别强。那师父是不是可以在譬喻下面再详加说明:理观强的人、事修强的人虽然都是菩萨,可是他们在回家的过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谢谢师父!

净界法师答:理观跟事修各有各的专长。理观强的人,我们一般来说叫做智增上菩萨;事修强的人,我们一般叫悲增上菩萨。的确是菩萨有两种。

有一种菩萨,他就是喜欢跟众生结缘,他不太喜欢在佛堂里面修止观的,这种人的确是有。那么事修强的菩萨,可能在家里面待的时间短一点,这个人容易心外求法,因为他理观薄弱,是吧?你长时间没有静坐,没有学《法华经》,喜欢跟众生广结善缘,积集资粮,悲增上就是这样子。所以事修强的菩萨,他可能不会那么快去扫厕所,他在轮回的时间会拖长一点。

那理观强的菩萨,他觉得成就功德多少没关系,他会很快去解决生死业力的问题。他知道轮回的问题要赶快解决,不能拖,所以他掌管一段家务以后,一定要到厕所,去把五蕴里面的烦恼、业力解决掉。所以菩萨就有两种:悲增上、智增上。你厕所不扫,它永远就放在那里,就这样子,这业力的问题。

当然,理观强的菩萨,也比较容易往生到十方净土去,那这个时候厕所扫不扫就不是问题了。

到净土去,他没有轮回的问题了,它提供你一个很长的寿命,它有佛陀的住世,是吧?所以他就等于是,我们套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横超三界,他是走捷径出去了,这叫带业往生。业一带走,那厕所就不用扫了,是不是?所以这是个人的选择了。

当然他也是没有选择。你说你选择,其实你也没的选择,因为你的根机就是这样,你是悲增上的,难不成你马上要变成智增上?你也做不来,是吧?一天到晚喜欢跟众生结缘的,你叫他改,他也改不了;喜欢打坐的,他发菩提心,不表示他要马上跟众生接触。

你看菩萨戒也讲,我们的三聚净戒,重点在“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菩萨重点在自利。在菩萨戒里面说,菩萨为了自利,他在修学当中不想让人家干扰,他可以放弃利他,暂时放弃利他。他可以做如是念:我不是要放弃众生,而是我现在有更多的加行要做。所以菩萨能够作如是思惟而不伤害菩提心,就是说,等我成就道业再来度化众生。这个在菩萨戒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佛陀对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是定得很严格,但是,“誓度一切众生”,佛陀是定得比较宽松,他可以让你用随喜。我看到别人做,我随喜,不表示我要投进去,不一定。就是菩萨可以先思惟,我要先解决我的生死业力,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智增上理观强,跟悲增上事修强还不太一样。你看菩萨,有些菩萨他福报很大,他人缘结得很广,但是他是生死凡夫;有些菩萨智慧很高,他是一个圣人,但是他没什么人缘,他过去生就是这么回事,因为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解决生死问题了。

你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跟众生结缘,那么诸法因缘生,那就是你的选择了。你把时间放在真如,你就要放弃因缘所生法;你把时间用来经营因缘法,你就要放弃真如。凡位的菩萨你不可能说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可能你没有那个本事。

所以你要去跟众生结缘,你就要牺牲你的生死问题,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阿弥陀佛能否灭除定业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

「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问: 请问法师,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 关...

饿鬼--奔突在饥渴与恐惧中的魅影

世人无论见不见鬼,都常说见鬼;无论怕不怕鬼,都乐于...

「自净其意」是什么含义

问: 能否开示自净其意的意义。 中台禅寺答: 自净其...

人们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东方

问: 请问法师,东方净土和西方净土有何差别?为什么一...

职业与信仰有冲突该如何处理

问: 职业与信仰的冲突如何处理?如何学佛? 宏海法师...

龙女成佛

昔日,释迦牟尼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涌...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吃蔬菜的五大误区

大多数人都知道吃蔬菜对身体好,但又有几个人能坚持每...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人来说,...

尊者阿姜曼治疗弟子们身心疾病的方法

当尊者阿姜曼住在清迈的时候,生了好几次病。如果依赖...

【佛教词典】家狗

(譬喻)烦恼随逐于身而难去,譬如家畜之狗。涅槃经十...

【佛教词典】大胜金刚

(菩萨)又名大转轮王。又名金刚手。大日所变之十二臂...

星云大师《人生是过客》

有人说,人是宇宙的主宰;但也有人认为,人是宇宙的过...

净业行人要有觉知,要在今世了脱

问: 密宗与净土都是从净门入,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是不...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问: 请师父开示,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趋向解脱的功德

前面的安乐道讲到苦乐的问题,这一块我们全部讲完了。...

信心就像如意宝稀有难得

谈这个信心的功能作用,我们也常常会引用《华严经?贤...

1000美元也可以成功

1980年的一天,刚满19岁,大学还没有毕业的美国青年戴...

入禅之门第五讲:无门关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叫无门关。我想进入这个关、禅的关...

星云大师《如何认识益友和损友》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什...

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

原文: 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

【推荐】修行就从生活中开始

佛法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会修行的人吃饭也是修行。很...

人格的熏陶

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皇宫的楼阁,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

布施的原则和功德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