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3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三、业果强弱。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痛苦的果报,当然也出现过很多安乐的果报,这些痛苦的果报跟安乐的果报,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完全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严格的来说,其实这个心不是诸位现在的心,是你过去的心所变现的果报,所以我们讲一切唯心造。

当我们对现在的果报不满意的时候,那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应该善用你心灵的力量──只有你的内心,能够改造你现在的环境,你不必向外追求!

那我们怎么利用心灵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命呢?

首先,你要发愿!你希望你未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先有一个目标:我希望我以后变成一个有福德资粮的菩萨,一个人没有福报,障碍很多的。第二个,我希望我以后要有智慧,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看修行再怎么修,心有千千结,打不开,没有办法化解你内心的障碍。

那么你设定目标以后,你开始要去培养一个随顺于你目标的思想:

你要培养福报,你要有布施的思想;你有随喜赞叹别人的思想,别人有好处,你要勉强自己去赞叹他。因为你要得到福报,你必须培养一种随顺于你目标的思想;你要有智慧,你要培养经常读经、思惟法义的一个思想。

总而言之,你未来的生命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你要先做好你心理的准备。所有佛教的修学,都是从内而外的,先做好心理建设,然后再付诸行动。你心理建设没有做好,你外在的修学根本就是沾不上边,这个叫做心外求法。

所以你未来的生命,其实是你现在的心来决定!

你可以设定目标,可以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来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人你要善用你心灵的力量,这个力量是非常广大的。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力量,心灵有很多力量,那我们现在来探讨:我内心有很多思想、有很多的愿望,到底哪一个力量最强?怎么判断呢?我们就来判定这个业力的强、弱:

(三)业果强弱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未来的果报是由业力来决定的,而业力受三种因素影响:第一、心力;第二、境缘;第三、相续。

第一、心力

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坚定的愿望,你今天做这件事情是充满了意乐、坚定。你看有些人做这件事情是犹豫不决的,那这样子的业是很薄弱的。

比如说我们刚刚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刚刚拜了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在一起做了一堂功课,其实虽然大家一起做功课,下了殿以后,每一个人的功德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主动的去拜佛;有些人是没办法,常住排的功课,不去还不行,勉强行之,这样的心就是犹豫不决。你这一堂功课做下来,功德很有限的,花同样的时间,我们所缘的都是同样的所缘境,但是你心力薄弱。

所以第一个你的心是不是很坚定,你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两个人未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你想要往生,那你还有很多很多的空间;那你一定要往生,那你是没有退路了;这两个人往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个你的[心力]决定你业力的强弱。

第二、境缘——即你的所缘境。

一般来说所缘境有三品:

1、上品境——父母、师长、三宝,这种所缘境,你在那个地方造业,这个力量是很强的,上品境,父母、师长、三宝。

2、中品境——是人道的众生,所有是人道众生所造的业,不管是善业恶业都是第二强的,是中品的。

3、下品境——诸天、鬼神、畜生,这个叫下品境。

所以你在造业的时候,你心中所想的东西、你所想的这个境缘,也会影响你业力的强弱。

第三、相续(最重要的是)。

其实你来生会去哪里,你不用问别人。

你一天当中起的念头,哪些念头是特别坚固的,而且这个念头是经常出现的,它出现的时间非常的多,那这个念头不管是好、不管是坏,它对你的来生有很大的牵引的力量,因为它是你的熟境界,它对你是特别熟悉的。

除非你现在开始用止观,把它扭转,否则你的生命已经受了某一种力量在牵引了,因为它次数很多,这个就是一种征兆出现。我们讲事出必有因,每一个结果要出现之前,其实有很多征兆的,最容易的征兆就是──观察你的念头,这是最好的征兆!

我们在戒律里面讲到忏悔,这当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法门叫责心忏。责心忏就是说,当你起一个恶念的时候,诸位你生起恶念的时候,不要放过它,你一定要诃责它。因为你放纵它,它以后一定会再出现,而且势力愈来愈大,所以你应该诃责它:这个念头是不对的,这个念头会带引我承受痛苦的果报。你用过失来诃责它,那它的势力就薄弱了;我们生起一个好念头,我要为常住做事、我要多拜佛,这个念头你应该要赞叹它,这个时候它的势力就强。

你想要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你要注意你现在的念头──它的坚定与否、它的所缘境是什么、第三个它生起的次数。其实你能够好好调整你的心态,你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佛法讲生命是可以创造的,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你要善用其心!

(四)结示法要:

佛教把众生分两类:一、觉悟的众生,二、颠倒的众生。

觉悟的众生我们叫做菩萨,颠倒的众生我们叫众生。一个菩萨跟众生在面对生命的时候,他们两个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他是活在未来,他是着眼在未来,所以他要的是他内在心地法门,他每一件事情,重视他心中所造的业力,他重视他的资粮。而众生是活在现在,所以他把果报看得很重要,他为了追求现在的果报,可以牺牲未来去造恶业,你看这种人是这样,他可以不管未来,他要的是现在快乐。所以菩萨跟众生这二个心态不同,当然我们从心态也可以看得出来未来的结果不同,所以我们讲

生命的相貌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 心随境转——凡夫(流转门)。

第二、 境随心转——菩萨(还灭门)。

生命受了两种力量的影响:

第一、外境的影响。

第二、心灵的影响。

我们讲过,佛教是重视心灵力量的,所有的戒定慧都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如果你放弃了心灵的力量,那你一生当中完全由外境来主导,你活在业力当中。所以你这个人一出生,你的业就被算的准准的,你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怎么样、什么时候死掉,清清楚楚的,标准的生死凡夫——心随境转,因为你完全没有培养一种心灵的力量,你对未来没有一个愿望,没有培养一个好的思想来对治自己,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顶多活在现在。身为一个菩萨,他心灵培养一种美好的力量、去创造未来。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今生是由很多的过去所累积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很难摆脱过去的,真的是如此。我们内心当中很多是过去的等流习性,直到有一天,诸位知道你们生命真正变化是什么时候吗?对了!受戒的时候!一个人产生最大方向改变的是受戒!

你看你受戒的时候,你面对三宝的境界,发自内心的许下你心中的誓愿:我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这个愿望的可贵,他是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境界出现,不影响我断恶、不影响我修善、不影响我度众生。

你说一般人他也可以断恶,也可以修善啊?但是一般人断恶修善,那是靠外在的环境,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伤害我、我就伤害你,一般人断恶修善是心随境转。受戒人不是这样,我不管外境怎么样的变化、别人怎么样的刺激我,我心中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一点也没有改变,由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的生命,他不是用外境来引导,这个人生命开始变化。

我们讲过我们生命有二种力量:一个是外境的力量,一个是心灵的力量。如果你经常是由外境来牵引你的,你可能没有美好的未来;如果你日常生活完全是由心灵来引导外境的,你现在可能不是很满意,但是我保证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你的生命当中不断的在进步、不断的消业障。所以你一定要用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不能用外境的力量来引导你,这个很重要!

你怎么知道是外境来引导你?或者心灵来引导你呢?

我们之前也讲过,一个人一天当中都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跟着感觉走,你就是外境给你刺激什么,你就做什么,你经常做你喜欢做的事,你就很难有美好的未来,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就对了!

那么心灵的力量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讲一个佛在世时的小公案给大家体会一下:

诸位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做鸯掘摩罗,这个人以前在家是杀人魔王。他为什么杀人呢?因为他受了他师父的误导,他拜一个婆罗门的外道做师父,他师父告诉他说:你要生天啊,很简单,你先去杀一千个人,杀死以后把他们的手指剁下来,串成一个像花鬘一样的项炼,挂在身上,然后我再告诉你种种的修学法门,怎么样持咒、怎么样观想,你很快就生天了。

这时候鸯掘摩罗产一个邪恶的思想,以杀人为功德,就拿着刀子去杀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把整个城里面的人几乎杀光了,不是被杀死、就是逃走了,几乎没有人住了。这时候鸯掘摩罗心想:我的功德没有圆满,还差一个啊。他就想到家里面还有一个母亲在等着他。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什么事都敢做,就要去杀他母亲。这个时候大慈悲的佛陀现前了,鸯掘摩罗看到佛陀就想要杀佛陀,但是他不管怎么追佛陀,佛陀都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鸯掘摩罗追得很累,说:沙门啊,你停下来,停下来,不要跑那么快!佛陀说:我早就停下来了,你的心没有停下来,我早就停下来了!鸯掘摩罗这个人善根很深厚,他知道一观想,唉,心停下来,把心带回家。他的心马上寂静下来,他的嗔心邪见就消灭了,就觉得自己不对,向佛陀忏悔,之后跟佛陀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证阿罗汉之后,他还修慈心三昧,来忏悔他过去杀人的罪业。有一天他去托钵的时候,看到一个妇人在生小孩,释放出那种很痛苦的叫声,鸯掘摩罗觉得很感动,就问佛陀说:我要怎么做才能够帮助这个妇人,减轻她的痛苦呢?

佛陀说:你可以做一件事,来减轻她的痛苦。你把你从出家以来,你内心当中,你对一切有情众生,完全没有生起一念的伤害之心,你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她。

不容易啊!对众生完全没有伤害的心。这个蚊子怎么叮我、怎么咬我,我完全没有想要伤害他,这不容易。他把那个完全无嗔的念头回向给她,对这个女众产生很大的加持力。

我们今天讲到鸯掘摩罗,说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鸯掘摩罗这个生命体是没有自性的,你看他以前是嗔心、看到人就杀,经过佛法思想的栽培以后,他变成一个完全没有嗔心、没有伤害心的念头。所以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他的生命彻底的改变过来。一个生命改变的原点,一定是从心灵发动出来的。从心灵的改变,才有你行为的改变,最后才有结果的改变。所以整个修行是从内向外发展的,所有的修行都必须作好心理建设,才有资格修学,这是整个唯识的思考。《唯识学》认为说:你心理建设没有作好,你整个修学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变化,这个叫做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你的心还是随境转,你要成就解脱,你一定要先培养你心灵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愿、愿望,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那么我们到这个地方讲到生命的两种力量:

第一、誓愿力;第二、观照力。

总之,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一定要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好,我们看第三段修习大乘止观:

乙三、修习大乘止观

丙一、感应道交

前面是讲到我们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命改变,从内心发挥他的力量,我们的一种誓愿力、观照力,这个观照当然很重要。现在我们把这样一种观照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在净土上。

前面是个体生命的成长,那我们怎么用心灵的观照,来培养对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就是两个众生的互动。前面是个体众生单独的成长,这个地方是我们跟佛之间,怎么透过我们心中的忆念、观照,来触动佛陀的加持力?

大乘止观当中,净土宗的第一个根本思想就是感应道交的观念。那什么叫做感应道交呢?这个内涵是什么?我们看以下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段经文我们分两段:第一段先讲譬喻,第二段再合法。

先看譬喻: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佛陀对于感应道交的观念,先讲世俗容易了解的一个譬喻:说在世间上有两个人,某甲跟某乙。某甲跟某乙之间,他们之间未来生命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呢?说是:一专为忆,一人专忘。某甲他经常去忆念某乙的好处:诶,这个人不错,很勤劳、很有慈悲心。你经常的忆念他的好处、他的功德,把这个人的好处经常的放在心中,明记不忘,这叫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一人专忘,但是某乙早就把某甲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甲的存在了。

这样子的话,这个某甲跟某乙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因缘会怎么样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两个人纵然相逢,你也生长在嘉义、他也生长在嘉义,但是有逢就像没有逢一样。你骑脚踏车过去、他骑着摩托车过去,两人见一个面,但是完全不产生作用。或者说或见非见,即使有见面,比如说两个人都在义德寺住,但是看到以后也没有什么感觉,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互动力量。为什么?因为单方面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

两个生命体的互动,来自于你心灵相互的忆念。所以我们知道心灵的力量很大,它不但影响你个人未来的前途,还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你忆念他,他不把你当一回事,你们两个以后还是起不了作用,这个是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

反过来说:我们看另外一种情况。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假设这两个人是互相忆念的,某甲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偶尔也忆念某甲的好处,诶,这两个人之间的因缘就比较深了。乃至于二忆念深,不但是偶尔的忆念,是经常的忆念,展转增胜。这样子两个人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可能会有一生,乃至于多生。如果你因缘浅的话是一生,因缘深的话会多生,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样,就再也分不开了。所以人跟人之间的相逢,跟你心灵有关系的,就是你是不是彼此的互相忆念。

佛陀讲出这样忆念的观念,就把这个观念讲到佛陀跟众生的相互关系了: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就是[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身为一个佛陀,在那种清净大般涅槃的心中,他的心中因为过去发了那个大悲愿力,所以他虽然证得我空、法空,但是那个大悲心是不空的,他的大悲心释放出悲愍众生的心情,就像是母亲忆念她的独生儿子一样,经常希望跟儿子见一面都好。但是身为儿子的,假设一心一意只想要离家出走、只想要攀缘三界的果报,不把阿弥陀佛的净土当一回事,[虽忆何为]?

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修净土都知道我们有心力跟佛力——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两种力量都不可思议。但是这个佛力,你要把它启动,你要有你的心力,你要心中去忆念祂,祂才能够启动的。你不忆念祂,佛陀的力量有四十八种力量,有等于没有。

很多人都问一个问题:说这个念佛真正能够消业障吗?说礼佛一拜能够罪灭河沙,拜佛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对啊!你说呢?你说有,它就有;你说它没有,它就没有。很奇怪!佛菩萨的加持力,就是──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认为它没有,它果然是没有;纵然有,跟你也没有关系。你说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种愿望、有四十八种加持力散发在法界当中,随时跟你感应道交。我说没有,那真的没有、那就真的没有;你说它有,它就真的有,这个佛力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你把四十八愿研究透了,你就知道:

你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他的功德非常重要!

你要启发祂的功德,你要忆念祂,当然你要先了解。所以说呢,这个地方讲到一个观念,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力量,佛陀释放四十八种力量,你要把这个力量转成你的力量,你必须要做一个工作──你要忆念他!

诸位,有些人做过人家的师长,你知道做师父的最在乎弟子什么事吗?其实徒弟有没有出息是其次,做师父的最在乎徒弟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这个很现实,因为徒弟不忆念师父,两个人的缘就愈来愈远了,真的是这样子,你以后做师父就知道;做父母亲也是这种观念,这个儿子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因为这样子才能够保持因缘,母子的因缘、师徒的因缘,彼此互相忆念嘛。

所以说佛陀的力量再大,诸位要知道:佛陀的力量再大,祂不能主动的帮助你。你要知道这个观念,祂只能够被动,你要先释放一种力量,祂才能够产生回应,这个是你修净土法门要知道的。这个回应的力量有多大?是你释放的力量有多大,祂回应的力量就有多大。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祂永远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是主动的,这样子我们就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了:

感应道交有三力不可思议:

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

佛陀的本愿功德力。这里我们不详细说明,我们从下一次以后会详细的说明什么是佛力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存在法界当中,等待你去启发它。总而言之,这是已经成就的功德。

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

这四十八种力量你要能有个代表,就是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这四十八种力量有一个共通的门,你只要找到这个门,你就能够入到四十八种力量,这个门就是法力。

第三个、心力不可思议

当然最重要就是你要把这个门打开,你要有心中的忆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议,就是你内心的力量。你看诸位身上挂了很多观世音菩萨嗡嘛呢叭咩吽的咒牌、挂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咒牌,诸位觉得那个有没有加持力?

答案只有一个:你说呢?

对啊!你不相信它的力量,它就没有力量。你说这个是什么法王加持的,我跟你讲:这个法王加持的,你不忆念他的存在,你每天做功课的时候不拿来加持一下,久了它就没有力量。你不忆念他,我们讲一句话:所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都是存在的,但是祂永远都是被动的,祂不会主动的救拔你。你要知道这个观念,你不释出一种力量,祂不会产生回应的。所有的外力,连佛陀也不例外,祂力量再怎么大,祂不可能主动救拔你,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念佛的人就知道,你一定要释放一定的心力,你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回应。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证明这件事情。在《净土圣贤录》讲到清朝有一个老妇人(百不管老媪),这个老妇人是做南北生意的,她南北货的生意做得很大,后来她先生往生了,这个妇人就独自撑起整个广大的家业。这个老妇人学了佛以后,知道净土法门,就专心念阿弥陀佛,就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孙来经营。但是这个老妇人在家里面念佛念了三年,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增上,业障也没有消除、烦恼也没有突破、对往生也没有把握,觉得功夫不上路。她就去请教一个老和尚,一个叫道源的老和尚。

道源老和尚说:你怎么念的啊?就说:我是怎么怎么念。道源老和尚说:你这样念没有办法感应道交,你嘴巴念佛,你心里面还是攀缘这些世俗的事情,你没有真实的去忆念佛陀的功德、真实的忆念净土的功德。

这个老妇人善根很深厚,她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她之前没有把心力放进去,没有善用心灵的力量,所以佛力表现不出来。

老和尚说:你从今以后专修一个法门,就修随他去,什么事情随他去。后来她自封为百不管——百不管妇人。她这个时候真正把对娑婆世界攀缘的心,全部收回来,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后来念了没多久就真实往生了,她的内心跟阿弥陀佛真实的相应。

同样一句佛号,为什么她之前没有相应,后来相应呢?

因为她前面缺乏一个心力的力量,缺乏心灵的力量放在里面。我们真实相信有佛陀的力量存在,我们真实相信,但是你要把心力放进去,所有佛的力量,都要透过你心中的忆念才能够把祂启动起来。这是你修净土宗必需要知道的,祂没有办法主动救拔你的,不可以的。好,你懂了这个,净土法门你就有资格修学了。那么当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以后,那我们再探讨它的功德利益:

丙二、功德利益

丁一、现世安乐

丁二、究竟解脱

当我们的心灵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我们未来净土的功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有两个:第一个讲到现世的安乐,第二个讲到究竟的解脱。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先看现世的安乐,看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先法说,第二段再讲出一个譬喻。

我们一个人的心力,我们要把心灵的力量放进去,放什么力量呢?

这个地方讲两种力量:第一个忆佛,第二个念佛。忆指的是一种观想,你经常要去想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经常要把心中的净土想出来,然后不断的告诉自己──这个地方是以后我要去的,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

其实一个人要把净土经常放在心中,这一点我们显教做得太差,你看密宗对自己本尊的功德、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他画一个唐卡,他不断的修本尊相应法: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我一定要去这个地方。你要把你未来的愿景在心中画出来,忆念佛陀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忆]是指观想。

[念]指的是明记不忘,就是执持名号,那是完全修止了,专注在佛号上。

我们对阿弥陀佛功德的启发,包括了忆佛与念佛两种的方式,我们一般人可能偏重念佛,忽略了忆佛这是很可惜的。那么你不断的忆佛、念佛,你现前,指的是你现生的利益;或者当来,指临命终的时候;现在见佛、或者当来见佛,必定可以见佛。

见了佛以后──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见佛有什么好处呢?你不必假借其他什么持咒、拜忏的方便,你自然可以得到心开。这个地方的心开指的是业障消除。你看我们这一念心,我们一般人很难打开,就是你很多业障盖住。

说有些人刚出家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打瞌睡、做早晚课也昏昏沉沉、暗暗钝钝的,你就是那个业障把你的心包住了,所以心没有开。那念佛的人慢慢慢慢就可以把这个业障打开,这种打开的方法,当然不是你的力量,而是透过你忆佛、念佛,启动佛力帮你打开的。讲一个譬喻: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就好像一个人经常做香的人,他身体上没有香气,但是他可以把外在的香气引到自己的身体,变成自己身体的香气,就是仰仗他力让自己有香气,这个叫做香光庄严,有香气、光明。

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的成佛之道啊,要灭除很多很多的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你有两种选择来完成你的使命:

第一个、你完全用你心灵的力量。我们前面讲到,你心中发愿,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单独的面对你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一个选择。

第二个、你想说何必这样子呢,阿弥陀佛存在这么多力量,我可以拿来善巧运用,我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可以把他力引导进来嘛。

以我打佛七的经验,我现在平均一年打三次佛七、一次佛三。我觉得念佛法门跟其他的持咒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你念佛人到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你马上感到内心一种寂静的力量产生,法喜寂静,而且身心非常的调柔舒畅,一般持咒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刚开始也不觉得为什么,后来我最近在编四十八愿的讲义,编到第四十五愿的时候,我找到答案了!

第四十五愿说:设我得佛,十方菩萨闻我名号,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

祂说一个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能够闻我名号,能够不断的用欢喜心、专注的心、来忆念我的名号,你就能够成就清净解脱的普等三昧,这三昧的力量就是一种调柔寂静的力量。

所以诸位打佛七的时候感到调柔寂静,这个不是你自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是你心中跟那个摩尼宝珠接触的时候,祂这个摩尼宝珠有四十八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就是清净解脱普等三昧,祂释放给你的,他力的加被啊。当然也是要你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你要忆念祂,祂才能够产生反应。

如果我们能够善用佛力,其实你在生命当中你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产生更好的效果,我们不一定要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业障,不必这样子辛苦的。

我讲一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在那个《净土圣贤录》的中册,他讲到明朝有一个居士叫做杨选一。这个居士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官,娶了一个太太以后,二个人都学佛了,他太太比他还学得认真。杨夫人平常把家事忙完以后,就专心的念佛。后来这个夫人到了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下了一个男孩子,之前是生了几个女孩子,生下这个男孩子以后,她就跟杨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我已经给你一个后代了,从今以后我要专心的念佛了,希望你能够成全我。这位杨先生也不错:好吧,我们家那么大的三合院,你找一间空房子住吧,好好的念佛。

这个杨夫人就找一间空房子住,开始很专心的念佛,那时她可以说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得非常的法喜。但是念没有多久,她的背上长一个脓疮,像鸡蛋一样的脓疮,化脓流脓流血出来,找医生看都没有用。但是这个杨夫人知道找医生没有用以后,她就很虔诚求佛力加被:阿弥陀佛有四十八种力量,我一定要把这四十八种力量引导到我的生命里面来。

有一天晚上她做一个梦,梦到一个很大的鬼,拿一把刀子要杀她,她就赶快跑,跑到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更大的神像、放大光的神像,她就跑到他后面去了,这个神像就把这个鬼赶走。从那次梦境醒过来之后,她背上的脓疮就慢慢的好转、慢慢的干枯,最后脱落就完成好了。经过这件事,以后她就有信心了,她也没有做什么,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嘛。后来她念了没多久就往生极乐世界,临走之前还把她先生叫过来,说:有四个童子要迎我到净土去了,跟他道别,然后就安然的往生了。

诸位都知道,我们修行当中,最难处理的是冤亲债主,你要处理冤亲债主不是有慈悲心就可以,你还要有功德力。说你欠他一百万,你还不起,有一个大富长者说:没问题,这件事我帮你负责,你欠一百万,我给你五百万,行吧?可以。所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说明: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创造香气,重点是你要把这个香的香气,引到你的身体里面来,这才是重点。你再怎么修行,你修得过阿弥陀佛吗?不可能嘛,他是佛,你是众生。我们重点不是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比,而是说你怎么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成你的力量?

这件事很重要,这是一个人成败关键!我们今天面对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你怎么样把阿弥陀佛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0:00 / 0:00
唯识与净土1
唯识与净土2
唯识与净土3
唯识与净土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此间犹如火宅,赶紧移民极乐

信愿持名的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阿弥陀经》中...

法藏菩萨成佛以来已经十劫

【经文】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

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

临终正念需要有引导力

引导力。就是忆念净土,欣求极乐。 从小乘的角度,他只...

临命终的三个忆念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

念佛即事达理之捷径

生佛同体,方可感应道交;事理圆融,故能念佛证真。净...

【推荐】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

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问: 如果是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那么还是持名念...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推荐】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和功德

八关斋戒,是在家佛弟子在月六斋日受一日一夜内短期受...

《善生经》的启发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

正思惟与邪思惟

【原文】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

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

【佛教词典】归敬序

又称归敬文、归敬偈。即在经、律、论三藏之首,先述归...

【佛教词典】布路沙

(杂语)一作布噜沙Puru?a,又作补卢沙。译曰人,丈夫...

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

一位妇产科医生迟到的忏悔

我是一个自医学院毕业就开始从事妇产科工作整整三十年...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

怎样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

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

碰到紧急关头要记得佛号

念头一起来就是佛号,碰到紧急关头也是这个佛号。这个...

爱不必喜,憎不必怒,一切皆如梦事空花

【原文】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乌。言爱之极其至也。...

圣严法师《忙人最适合做义工》

一般人常以为没事做的人,才有空闲做义工。我却说忙人...

天地就是禅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怎么啦?老和...

父母亲属杀生食肉不听劝,该如何对待

昨接来书,不胜叹息。汝十数年来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

舍利乃戒定慧所成

梵语舍利,亦云设利罗。(此名现绝不用)此云身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