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何五蕴的身心世界,本质却是真如本性呢

净界法师  2022/12/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何五蕴的身心世界,本质却是真如本性呢

菩萨遇到因缘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先观察——你本来没有这个因缘的,安住在一念心性,从假入空,从一个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归到一念的真如的心性。

那么接下来,菩萨要做什么事呢?——从空出假。这个空就是我们的清净心,菩萨从清净心当中又出现一个假相,又重新面对我们的五蕴的假相,从假相当中去培养我们的菩提心、培养我们的六波罗蜜,从假当中来成就菩萨的功德庄严,我们讲借假修真,假借这个假相来开显心性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调伏。这当中有三段,丁一、总标,丁二、别明,丁三、结示。我们先看第一个,从空出假的总说,看经文: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这个地方是用问答的方式。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为什么说五蕴的身心世界,它的本质却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呢?这段我们说明一下。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的果报体、生命体,其实就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看法,当然生死凡夫是完全地执着,把五蕴当真,住在我们的感受、想象,所以我们的生命弄得一团糟,这是颠倒众生,完全地投入。

二乘人对五蕴的看法是完全地排斥,你看二乘人对五蕴是修不净、苦、无常、无我,是完全没有正面的思考。所以,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我们叫作灭色取空。这个色不是色法而已,包括整个五蕴。把五蕴完全灭掉以后,安住在另外一个偏空的真理。所以,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是断灭的,完全地否定。凡夫是完全肯定,二乘人是完全否定。大乘佛法是认为,五蕴是有所否定、有所肯定。

在《楞严经》有一句话叫作“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佛在《楞严经》对五蕴的看法是说,五蕴的假相,这个你不能当真,因为它生灭变化的,这个相状是虚妄的;但是五蕴的本性却是菩提之性,这你可不能否定,离开了五蕴的菩提性,那你就不能修菩提心了,你就不能修六波罗蜜了。

所以说,小乘佛法在修学五蕴他是以断灭为他的最高指导原则,他是一个“断”字。大乘佛法对五蕴是一个“转”,转识成智,或者是返妄归真,他是“转”。他认为五蕴是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真实的,是菩提性的。这个观念你懂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看下一段了。

所以这以下对五蕴的看法跟声闻人对五蕴的看法——全盘否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对五蕴是改变它,而不是断灭它,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

好,我们看别明。别明分五段,戊一、明色蕴即藏性,戊二、明受蕴即藏性,戊三、明想蕴即藏性,戊四、明行蕴即藏性,戊五、明识蕴即藏性。首先我们看,色蕴的本质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这样讲呢?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地来正确地观察色蕴呢?佛陀先讲到五蕴的如实空义。先从假入空,我们遇到事情是先从假相当中带回空性。那么佛陀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以“清净目”,这个眼睛是健康的,它可以看清楚任何的东西。

健康的眼睛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这个所观的境也是晴朗光明的。所以健康的眼睛去看晴朗的虚空,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唯一晴虚,迥无所有——看到的结果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比喻我们众生的一念心性是本来没有这个色蕴。

你现在是一个男人的相状或者是一个女人的相状,是你本来有的吗?不是,那是后来的业力的因缘才显现的,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你说,诶,我今天这个样子,那我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我们把生命归零的时候,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不是,是离一切相,简单地讲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是很重要的思考,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以生命才可以重新捏造。如果说我们的相貌本来就是这样,那糟糕了,本来就是这样,就是它有实体喽,你不管怎么修行,它就没办法改变了。

所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所以你现在的相状也只是你过去生在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时间,你曾经造了某一个业,在阿赖耶识当中很多很多的业,其中某一个小业它成熟了,它成熟以后从阿赖耶识的藏识海中冒出来了,就变成你这个样子。跟你的过去生、或者是过去生的过去生的某一生的某一个业力有关系,你的本来面目不是这个样子的,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所出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

那么我们本来是没有的,那是怎么有的呢?看如实不空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其人无故”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他是无缘无故的,“不动目睛”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啊,我们正常眼睛是眨来眨去的,这个人突然间对某件事情产生执着,他的眼睛就用瞪的,就不眨眼睛了。

那么从本经的意思,这个譬喻的意思就是说,“不动目睛”就是说这个人开始,仁者心动,一念妄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这个人突然间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动了攀缘心以后呢,瞪以发劳,他又相续地去想象、去执取,就产生了烦恼。

瞪已发劳就是这个人产生烦恼,可能是贪爱他、或者是特别地厌恶他,总而言之,爱憎取舍的对立的思考出现了,瞪以发劳。那么有烦恼以后就造业了,则于虚空,别见狂花,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的狂乱非相,就招感了三界的果报,就出现我们这个样子。

就在清净本然当中,我们过去生看到了某一个人、或者说出现某一件事情,然后仁者心动,可能动了一个善念,去造了一个善业,你今生长得特别的庄严,也可能你动了一个恶念,去造了罪业,今生长得就普普通通。总而言之,业力就是仁者心动、去造业,而出现的。所以讲,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地方告诉了我们两个真相,第一个、我们本来是没有任何相状的,第二个,由于我们在某一个时空的一念妄动,所以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个业成熟了,就暂时地出现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就是色蕴是这么回事,就是空假中三观,第一个,从空观照了心性的本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假观,看到我们心性的作用,所谓的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业力去发现你的相貌。

当然,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去年有一天在回我的房间的时候,我开门,不小心,门撞到我的头上,现在这还有一个痕迹,撞了一个包,在这里,肿很大。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问大家一个因缘观,我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你说,诶,门给我的,门撞到。门里面没有包啊,它是一个木头啊,木头怎么会长出包呢?

你说,诶,这个是从你的头上长出来的。那我头上长出来,要是没有门来撞我的话,我也不会头上长出这个包啊。那我问你,当门跟我的头接触的时候,把这个包创造出来了,头上这个包创造出来,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诸位想过吗?不是从门,也不是从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在某一生的业力成熟了。所以你业力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叫循业发现。

所以他讲“其人无故”,这个地方就是说虚妄的假相是没有根源的。佛陀讲出一个虚空的花,他说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虚空本来没有花,我们眼睛有毛病,长了一个所谓的“翳”,眼睛有毛病,我们看到虚空有花。好,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阿难,你认为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你说它从虚空而来,虚空不可能长出花;你说我眼睛有毛病,说从眼睛中来,但是眼睛也不可能有花。但是你眼睛有毛病跟虚空结合的碰撞当下,就把花创造出来。

我们的色身亦复如是,只能够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只能够这样讲。就是业力成熟了,它表现出来。等到有一天,支持你这个色蕴的业力、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说,几十年后我释净界这个相状跑哪里去了呢?回到空性去了。我从空性中来,也回到空性中去,我又出现另外一个相状。这个就是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法对于色法的看法是这样子的,它是没头没尾,只就是在当下的一个暂时的假相。但是这个假相你好好利用,它会创造广大的功德;这个假相你一旦执取,它就把你带入生死轮回。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假相的看法是说,它是众惑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

你轮回生死是靠这个假相来的,因为你执着它嘛;但是成就无上菩提也得靠它,你要靠你的色身来拜佛,靠色身来布施、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色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大乘佛法看问题是比较中道的,它不像凡夫的完全的执着,它也不像二乘人完全地排斥,它是中道的思想。

《楞严经修学应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舍弃自我,依止真如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种的修行过程所成就的,这以下就...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先破妄显真,再提起佛号

其实这个一佛乘,最妙的地方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在临...

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

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

放掉生命的假相,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性

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凡夫来念大悲咒,跟观世音菩萨来...

【推荐】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效果一定很差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 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名...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心不可得,病来逼谁,谁受病者

五观心治者。不带想息直观于心。内外推求。心不可得。...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临命终时贪心是不可取的

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

助念以佛为本,佛来比人来容易

我们现在助念团功德无量,成就了多少往生的因缘,这个...

【佛教词典】阿娑罗

(饮食)Asaru,药名。止观一之五曰:如服阿娑罗药先用...

【佛教词典】一界

(术语)一世界也。楞严经一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

反思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众生

等到临死的时候,你一生所造的恶业,都到了秋后算账的...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

舍弃悭吝

一位大财主名叫提婆,为人刻薄、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

只要遇到了净土法门,就没有空过的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昙...

【推荐】赚钱与修行--对生意者的忠告

很多居士会认为:我没有时间修行。因为我要去挣钱,等...

生活原本没有痛苦

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只屎壳...

念佛必须认真念,才能念出工夫

念佛必须认真念,才能念出工夫来,才有证得一心不乱的...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影响种性的这些种子,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

「随缘」与「攀缘」本质上的不同

问: 随缘与攀缘如何解释? 大安法师答: 这两个概念有...

东来传法的高僧:求那跋陀罗

为了追随正法,求那跋陀罗弃家潜逃,到远方求师访友。...

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该如何抉择

问: 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

在家庭工作中修行

汝上有老母,下有眷属,当以勤心照顾店铺为事。所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