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

净界法师  2023/09/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

诸佛菩萨,他一方面想办法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一方面在广大的人事当中积功累德,这个积功累德当然不会白费,成就他的身心世界有十种自在,他这个「六波罗蜜多」,刚好是配四种自在。

【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业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

菩萨的身心世界有十种自在,刚好是配六波罗蜜。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布施,他的未来的果报有三种自在:第一个寿命自在。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世间,他住世的寿命,能够长短自己决定,他这个寿命能够自在。第二个心自在。寿自在是法施,经常用佛法布施,就会招感寿命自在;这个【心自在】是无畏施,这个心自在,就是佛陀的那一念心,不受一切世间法之所染污。

我们常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你经常用这种安慰、鼓励的言词来开导众生,使令众生离开怖畏;这样你在整个修行当中,就容易得到心自在,外在的这些干扰,你就不容易受干扰。你说:诶,有些人很容易受干扰。这个经常安慰别人的这个人,他不容易受干扰,心自在。

【众具自在】,这个是财施,这个众具指的是生活的资具,他不会匮乏,这个地方就是你因地的时候,喜欢用财物布施。譬如说:佛陀有一个阿罗汉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在所有的阿罗汉当中,他的特色就是成就众具自在。他在出家前是个王子,一天,他跟王宫大臣玩游戏输了很多的饼干,他跟他的母亲要饼干说:这个饼干不可能没有的,应该是随时充满的。结果他母亲说:你不相信,我把这个空盒子打给你看吧。她一打开的时候,这个空的饼干盒又充满了饼干。阿那律尊者后来出家,他跟那些师兄弟去托钵,有时候遇到富贵人家,也有时候遇到贫穷人家供养比较差;但是任何一种粗劣的饮食,一进到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就转成甘露味,他的钵里面不允许有这种粗劣饮食出现。有时候吃不完,他把这个钵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其他的师兄弟,这个饮食一离开他的钵,又变成粗劣的饮食。所以这个【众具自在】,是说他的生活资具是没有缺乏的,当然这个是跟他的财富布施有关系,这个地方讲布施。

讲到持戒,一个喜欢持戒的人,在他未来的生命相续当中,他容易得到二种的自在:一者【业自在】,二者【生自在】。这个业自在指的是他的身口意随心所欲,自然能够成就庄严。我们讲身口意的庄严,一般人意业容易庄严,我内心当中保持清净;但是他讲出的话,别人不见得喜欢听,他的动作别人也不见得看得欢喜,所以口业、身业的庄严是不容易的。

你看忏公师父,有一个在家居士,他是做生意的有钱人,带点憍慢,他说他第一次到莲因寺的时候,不知道谁是忏公师父,他远远看一个老和尚过来,他就被他那种威严的身业所摄受,然后就很自然的拜下去,从今以后就归依三宝。就是说,一个人持戒久了以后,他的内心调柔清净,调柔清净的时后,他很自然所示现的身业口业,就得到一种庄严自在。当然这个地方的持戒,不是四众戒而已,是那个微细戒都持得很如法的,他的身口意就很自然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得到这种「业自在」。

「生自在」,这个「生」指的是在三界受生,能够随愿往生而得自在,他想要到哪里去,他就可以到哪里去:他要到初禅、他要到这个欲界的天,到哪一天都可以的,因为他持戒的关系。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人很富贵”,其实富跟贵是不一样。这个人他喜欢布施,如果这个人不喜欢持戒,那这个人他很有福报,资具很丰富,吃得很好、住得也好、穿得也很好,但是你看他就是没有贵气,看起来很俗气。

如果你因地的时候,只喜欢持戒不喜欢布施,你这个人会有贵气,但是你的资具不一定会很充足。如果你因地的时候喜欢布施、又喜欢持戒,你会有福报、又特别有庄严的贵气,他这个自在是因果的招感。这个佛菩萨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相续当中,因为持戒的关系,得到身口意三业的自在,以及这个三业受生的自在。

【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胜解的意思,是说他的内心能够转变一切所缘的境界,比如你看到这个地方有一堆火,热恼的火,但是菩萨说这个火是一个清凉水,它就转成清凉水。为什么呢?因为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经常修习【忍波罗蜜】,你用任何的恶因缘去刺激他,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安忍不动的力量,于诸境缘安忍不动。他每一次受到刺激,就累积一种忍辱的力量,这种忍辱的力量不可思议;等到这个忍辱的力量功德成就以后,他就可以用那个忍波罗蜜的力量,得到【胜解自在】。

你说来到一个不好的环境,菩萨说这个环境是怎么样的,这个环境就随顺他心里所想的,就产生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他累积一种忍波罗蜜的力量在心中。我们经常说:心跟境接触的时候,这是一个所缘境,这是一个明了的心,这二个接触的时候,关键点是看谁先动。风动?幡动?结果都不是,是仁者心动。你心一动,你这个心就被环境牵引了;你心不动,环境就跟着你走。就是说心跟境到底是谁的力量比较大?就是看谁先动,就知道哪个力量大。

【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愿就是心中的愿望,【胜解】是说这件事情已经出现了,我去改变它;这个愿就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我希望我来生能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心中有愿望。这个人他如果多生多劫是修精进的,他在修习功德的时候,凡事是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人,他做什么事,我只要发愿,我要拜三千佛,三千佛我一定把它拜完。这当中有什么挫折障碍,他完全无所畏惧的,他凡事都是坚持到底,决不放弃。他养成这样的一种力量,这个人他心中不能随便发愿,他一发愿,这件事就会出现,因为他得到【愿自在】,精进波罗蜜多就会招感愿自在。

【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神通力,这个地方指的是五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以外的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这个是由四禅的禅定【波罗蜜多】所成就的神通。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般若的法门,你经常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会产生二种自在。

第一个【智自在】,智慧,这个智慧指的是你能够善知众生根机的差别,你一跟他接触,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根机,是人天种姓、是二乘种姓、是大乘种姓。连阿罗汉都没有这种力量,因为阿罗汉他不想广学法门。

第二个【法自在】,这个法自在是我们能够安立种种的法门来摄受众生。前面是看根机,这个是施设法门。就是说,你这个人经常喜欢广学大乘佛法,听闻角度,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娑婆世界这个八相成道的这个丈六比丘相,偏重在讲赞叹这应化身的十种自在。大乘法教如理思惟,你在未来的果报当中,你的智慧会比一般人来得广大,你在观察众生的根机、你在施设种种的教法,会比一般人高明多了,这个就是「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成就的。

这十种自在,在法身当中,他所赞叹的是偏重在应化身,就是从释迦牟尼佛角度,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娑婆世界这个八相成道的这个丈六比丘相,偏重在讲赞叹这应化身的十种自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好好地念佛,世间的福报也在里面

问: 弟子一心想念佛求生净土,但世间缘分未尽,且为...

亲自去咀嚼

有这么一个学生,他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够学会老师所...

这只鹅能听闻到佛法,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

这个世界的苦难很多,一般说是有八种,就是你遇不著佛...

俗虑恼人无止境,不如时与世尊交

入门便悉弥勒笑,出寺难求俗虑抛; 俗虑恼人无止境,不...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学

从究竟意义来说,四无量心是我们每个人提升精神层面的...

没有烦恼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我们的功课是什么?我们的功课是放下。做了就放下。不...

尽物布施,得福增多

布施破悭吝,乃六度菩萨行之首。布施有种种利益,诸大...

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

一、修福 (一)福的意义与类别 何谓福?福是指人间富...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第一讲) 各位闻思讲堂莲池海会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破障篇)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

轮回就是这样来的

作为一个净土宗人,你可以每一天做一个清洁的功夫,就...

怎样保护学佛人的信心

佛教讲信解行证,如果没有信,其他的全部谈不上,解行...

【佛教词典】天华着舍利弗衣

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维摩诘为诸...

【佛教词典】佛大先

梵名 Buddhasena。又作佛驮先、佛陀斯那。五世纪北印度...

净界法师:精进佛七开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

有六种情况,必须把这个罪忏掉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

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佛出世的因缘为的什么?因为佛是觉的,人是迷的。人既...

证严法师:孝的真谛

做人要饮水思源:生命从何而来?人生如何成就?能知恩报...

无知和愚痴的杀生者

杀生者总以为被杀者是无知的、可欺的。诚不知,是自己...

哪个地方有障碍,就从那个地方观进去

在大乘的学习当中,我们观照真如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

说闲话的害处

佛陀在信众集会听经闻法的场合要阿难把糕饼分送给在场...

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

星云大师《如何正心诚意》

人与人相处,总希望留给别人好的印象,让别人觉得我们...

印光大师的高尚境界和人格魅力

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学习高僧大德是重要法门之一。近...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

(本文摘自《印光大师文钞》卷四) 悲哉众生!从无始...

吃亏是福,有着深刻的哲理在其中

俗话说,人生有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