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精进佛七开示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讲)

(1-1)前 言

平常我们念佛,我们的念头大都是随着妄想而走,所以念佛的力量,刚好就跟这些妄想互相抵消了;打佛七就不一样,它是----「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是要把佛号投入到我们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坚定的善根;两种相貌完全不同。

当然,想要把这句佛号在心中建立起来,就必须要有相对的准备,就是古德说的:必须要调和你的身心世界,把身心调和好,念佛才能得力。

平常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很躁动不安的,而佛号是一种清净寂静的功德,两者基本上是不相应、不相融的。所以必须把身心世界,调整成佛号能够安住的环境;就像种树一样,必须把泥土调整一下,创造适合树木生长的环境。

正 文

怎样把身心世界,调整成跟这句万德洪名相应呢?

智者大师提出了三个原则:就是「调身、调息、调心」。这三个内容,由粗到细来看:

一、首先「调身」:我们的身心世界,最粗重的就是这个肉体的色身;而在打佛七当中,最大的忌讳就是「紧张」!你说:你担心佛号没念好。其实你越紧张越糟糕、越紧张佛号越念不好。应该要把色身放松,你一放松,气血自然会顺畅;气血顺畅,你的精气神饱满,就容易生起专注力;所以不要紧张,你一紧张就弄巧成拙了。

我教大家在拜佛、经行的时候,身体要保持一种下实上虚的状态,你的脚掌可以微微地用力,但上半身要完全放松,让你的气血能够顺畅的运转,所以身体绝对不能用力,要让它完全放松。简单讲,调身之道就是──让你的身体放松、柔软。

二、其次,「调息」: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才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大家在拜佛、经行、坐念的时候,必须让身体达到有氧的状态;氧气不足,你的精神不好就会昏沉。所以一定要让你整个呼吸─深沉而规律。呼吸最好能够深一点,不要太浅,稍微深一点;而且呼吸要有一定的规律,让它能够很自然、很规律的换气。当你念到没气的时候,不要勉强,把嘴巴闭起来,用鼻子吸气。

我一再强调:吸气的时候心里念佛,嘴巴是闭起来的,是在吐气的时候念佛;总之,必须要正常的换气,让身体有充分的氧气,来提供你的整个修学能量。所以必须要:调和你的气息,让它规律而深沉、深沉而规律。

三、调身、调息之后,回归到「调心」─调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凡夫的心,本来不复杂,但已经被我们搞得很复杂,整天胡思乱想、向外攀缘,这是没办法的事,已经变成这样子了;现在要它专注在一个所缘境上,刚开始难免会有困难,所以必须要有一些方法。

那么,我们今天想要把心安住在佛号、安住在本尊功德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印光大师教导的:「一句佛号,念、诵、听!」也就是对佛号的专注,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念从心起

内心当中,必须保持归依佛号的状态。有些人念佛,佛号只是从嘴巴生起,内心不当一回事,心中照打他的妄想──「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就是心口不相应。所以佛号必须从你内心的意乐而发动出来──念从心起。

接下来,声从口出

然后,你的嘴巴要创造一个音声。我看有些人打佛七不出声,其实不出声,对你非常吃亏,如此念佛很难上路。你要让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却不把佛号创造出来;就是应该跟着你的佛号走,而你又不创造佛号,那你要跟谁走呢?只好跟着妄想走了!所以必须要清楚、分明的把你的所缘境----佛号现前。嘴巴一定要振动,创造一个声音的相状出来;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也可以。净土法门是以音声来摄持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一种音声佛事,我们讲「诵」,就是声音从嘴巴出来。

第三个、听,再把佛号听回去

「听」!是听你自己的声音、听你当下的声音。虽然说我们有将近三百个人在打佛七,整个讲堂当中,有三百多个佛号,但是你只能取一个佛号当所缘境,就是听你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那个声音。

如果你取别人的声音,那是「向外攀缘─循声流转。」听自己的声音,那是向内安住,叫做:「反闻闻自性」。两种效果不一样、方向也不一样;听自己的声音,是向内安住;听别人的声音,是向外攀缘,越听越散乱;听别人的声音,只能够当作一种助缘,真正的所缘境是自己的声音,这个大家要清楚。

而且是听你当下的声音,不要管前面那句佛号念得怎么样、也不要管下句佛号念得怎么样,每一次就听当下的声音,听得清楚、分明。

「一句佛号,念、诵、听」。听你当下的声音、听你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一种内心的专注。简单说,在整个佛七当中:

1.调身-身体放松。

2.调息-让呼吸规律、顺畅。

3.调心-保持专注。

事实上,我们所举办的佛七特色,是一种太极拳式的念佛。

所谓「太极拳式」的念佛:是希望大家的每一个拜佛、念佛、经行动作,都能够在一种放松、专注、缓慢的状态下进行。我们这种佛七,就像流水一样。古人说是:「滴水长流,则能穿石。」那么坚硬的石头,这么柔软的流水,但是小水不断地去穿石头,终究还是把石头给穿破了。

而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亦复如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像行云流水,表面上柔软,内心却是坚定、气势非凡─表面柔软,但是气势澎湃;所以念佛要带一点气势。我看有些人念佛无精打采的,这样也很难上路。我们可以外表柔软,但是心中要带一点气势,这样烦恼才会怕你。所以整个佛七最好的学习对象,就是向流水学习─柔软,才不会受伤。

我们这种太极拳式的佛七,身心比较不会出状况、也很少人着魔;不像有些人,用一些偏激的方法来修行,会出现很多状况来,因为太刚强,跟过去的烦恼罪业产生碰撞,就容易受伤。我们从来没有看过流水受伤过,但是却能够破坏坚固的堤塘,因为它是属于「外柔、内刚」的性质。

结 劝

「念佛」就是这样:面对无始的烦恼与罪业,我们必须保持柔软,但又充满了气势。这就是我们整个佛七,从第一天到第七天,希望身心世界都能保持「放松、专注、缓慢」──身体放松、内心专注而充满了力量、动作尽量要缓慢。这是我们打佛七的三大原则,也是我们调和身心的主要原则。

(1-2)前 言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的特色是修「本尊相应法」。换言之,我们整个修学功德,包括今生的安乐、来世的解脱,主要是仰仗本尊的功德加持。所以,在修学过程中,主要做的事,就是使令我们这充满业障的心,跟本尊的广大功德,能够产生「感应道交」,就做这件事,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正 文

如何让我们这念心,进入阿弥陀佛广大的功德海呢?

天亲菩萨提出了「五念法门」,会归起来,就是要具足三种心:

第一:禅定心。第二:智慧心。第三:大悲心。

透过禅定、智慧、大悲,使令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那么这三种心,由浅入深,刚开始是先修「禅定」,就是要让你这念心,对于佛号保持「正念正知」。也就是对佛号产生一种专一的「安住」,所以一定要一句佛号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音声,然后把这个声音再听回去──自己听自己的声音。

当然,佛号在我们心中,刚开始运转的时候,不会那么顺利,因为我们心中有很多妄想,这些老朋友,早就存在我们心中,所以对佛号会产生一种排斥的作用,应该怎么办呢?

印光大师教我们一种方法:当佛号在心中运转,遇到很多烦恼的抗拒,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

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

念佛人,不单是嘴巴念佛,内心当中,应该要有一种坚定的力量,就是那一份的坚持。当你坚持佛号、妄想自然就会消失,因为妄想是虚妄的,所念的佛号是真实的。很多人佛号之所以没有念好,理由只有一个:你根本不坚持佛号!一个人没有坚持光明,当然就会被黑暗打败。

问题是:如何对佛号产生坚持呢?

你看打佛七,一路念佛,有些人很快就能够把佛号抓住,使令佛号在心中相续的运转;有些人佛号虽然在心中,但是没办法生根,就是留不住佛号,念没几句就跑掉、念没几句就跑掉。我想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原因----「事出必有因」,佛法说是「诸法因缘生」。

如果你觉得你的佛号,好像在心中留不住,那表示你对佛号,完全没有一种「归依」的心情。所以印光大师说:如果你的佛号老是念不好,那你就要好好思惟----念死无常!

你要思惟:我们是一个将死之人,即将面临死亡。这时候,我们所打的妄想:财富的妄想、眷属的妄想、事业的妄想、各式各样的妄想,当死亡到来时,全部都会被破坏掉。在这个时候,真正能够帮助你、引导你超越死亡、带你到安乐处,这个最忠实的朋友,就是这句佛号了,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你今生花了那么多的精神、体力,所追求的财富、眷属、名声,此时万般带不去,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而已。所以:透过无常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朋友、什么是一时的朋友。」这个你要很冷静的看清楚!

一个人对于佛号,能够产生真实的归依,其实是要带有一点「智慧」的。一个人迷迷糊糊、一天过一天,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一时的因缘,很难珍惜这句佛号,不会把佛号当一回事。所以念佛人要有智慧,才能真实的看到生命中,什么只是昙花一现的因缘,什么是临终决不离开你,而且能陪伴你、帮助你渡过最困难的死亡过程,然后带你到更安乐的地方去,这个才是你最真实的朋友,你要看清楚这个相貌。

印光大师说:我们要不断的思惟----念死无常。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必须面临死亡。但是等死亡到来的时候,再来想这件事,那就太晚了;到时候手忙脚乱,根本就分不清楚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客人。所以必须提前观察死亡,跟你最真实的朋友,慢慢建立一种非常坚固的感情,就是我们说的:「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心情,否则等到临命终再来培养,来不及了,因缘太薄弱了!

这一份坚持的力量,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是从你那一念归依的心,所发动出来的!宋朝有一位居士叫「吴琼」,从小出家,后来因为遇到特殊因缘,就还俗了。之后回到家乡,住在偏僻的小乡村;他们家是做杀业的----杀鸡、杀鸭,因为他没有其他的专长,只好跟着家人做这件事。当然,他曾经出过家,也知道因果的道理,所以多少有一点惭愧心,但是为了生活还得去做。

过了几年之后,有一天,早上醒过来,头上长了一个肿瘤,像石头一样的肿包;他内心感到很害怕,知道这只是杀业的花报而已,正式的果报,是来生的刀山油锅;心中生起了惭愧心之后,不敢再做杀业了,就离开家乡,到道场去修拜忏。

他也知道,所有的法门都来不及、时间不多了,他就一心归依无量光、无量寿﹔当然这种乞求救拔的人、业障深重的人,对佛号的归依是非常强烈的。他就这样专拜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用功。有一天,突然跟身边照顾的人说:「我明天就要往生净土了,先跟你们道别。」他的那些同参道友,知道此事后,也有来送他,就在大众的助念声中,他最后说:「佛来也!」,就安然地坐化了。

关于吴琼居士的公案,是出自于<龙舒净土文>。王龙舒居士把这个公案提出来,说明一个造恶凡夫,虽然内心充满了杀生的罪业,但是当他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在心中启动了之后,还是能够把杀业的力量给消解,而往生到净土去。

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力,不怕烦恼跟罪业,问题是:你要能够在心中,把它运转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讲:太阳是不怕黑暗的,有太阳的地方、不可能有黑暗,问题是你要把太阳带动起来。所以要看清生命的真相,佛法还是重视般若波罗蜜,你要知道生命在流转当中,什么是真实的永恒功德、什么只是暂时让你受用的因缘,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抉择、真实的归依;然后从真实的归依心,对佛号产生一份坚持。

结 劝

当然,凡事起头难,佛号对我们来说很生疏,心中的妄想已经打那么久了,每一个妄想都跟我们非常熟悉;在这么多、又这么熟悉的妄想当中,想要让佛号运转起来,就看你愿不愿──「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看你的坚持力量够不够!

毕竟真与妄,本来就势不两立,你要能坚持真实、虚妄自然就消灭;你不能坚持、妄想就把真实掩盖。我们现在心中有佛号跟妄想,你坚持佛号、妄想就消失;你无所谓、佛号就被妄想破坏,就这么回事。

总之:面临生死关键时刻,整个成败的关键,谁能够「坚持佛号」,谁就能成功!

(1-3)前 言

净土宗的整个修学,所强调的是感应道交──从「平时」的感应道交,而达到「临终」的感应道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乘佛法的感应道交,跟一般外道有所不同。你看我们一般民间宗教,或者多神教,也有很多感应的事迹,你去拜一个石头、拜一个树神,也可能出现感应之事迹。

正 文

大乘佛法跟民间宗教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大乘佛法感应道交的特色:是「向内安住」。一般民间宗教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

两者方向不一样;所以古德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菩萨的心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是不动念头的。

不动念,那我们怎么跟佛菩萨感应呢?

为什么佛菩萨不主动救拔我们呢?因为所有的行动必须由心来推动,佛菩萨安住在无念,感应的唯一方法,就是要你去启动他。怎么启动呢?「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这句话,道尽了我们跟佛菩萨之间、接触的关键点,就是你要把心的善根准备好─心要「寂静」,才可以感应道交。也就是你这念心的磁场,要跟佛菩萨的磁场,调得相随顺,才可以感应道交。

我相信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人,绝不是在起烦恼、躁动的状况下成就的;如果你在起烦恼,还可以感应道交,那肯定不是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可能跟其他众生感应道交,因为磁场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至少内心要有一点善根:禅定、智慧、大悲心,才可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过去在美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圣诞节的晚上,站在一个卖鞋子的橱柜前,看到一双非常漂亮的鞋子,两个眼睛就一直盯着这双鞋子,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都不肯离开。这时候,外面漂着大雪,很寒冷;鞋店的老板走出来问说:「小男孩,你有什么事情,为什么不回家呢?」这个小男孩就告诉老板说:「今天是圣诞夜,您可不可以替我转达上帝,希望他把这双鞋子送给我,当作我的圣诞礼物?」鞋店老板看到小男孩这么虔诚,就请他到店里面坐,倒一杯热咖啡给他喝,对他说:「你坐在这里等一等,我进去跟上帝报告你的意思,看上帝怎么说。」老板走进去一段时间之后,就出来跟男孩说:「我跟上帝沟通过了,上帝的意思是说:他只能送你一双袜子,你穿这双袜子,去找你要的鞋子!」讲完之后,老板就帮他穿上一双干净的袜子,然后送他到门口,小男孩就离开了。

经过几十年之后,鞋店老板接到一封信,里面写着:「在几十年前,因为你给我那番鼓励、给我一些宝贵的金玉良言,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鞋子。」最后署名:美利坚共和国总统-林肯敬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意思是说:「上帝不能把鞋子直接送给你,你自己要有一些努力过程!」

我觉得这个故事跟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完全相同。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看法,只有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生命的改变,一定是由你明了的心去主导;所有的外在因缘,都只是一种助缘。你要到地狱去,没有人可以推你到地狱去,是这念心让你自己到地狱去;因为你内心累积很多烦恼、罪业,所以变成<楞严经>说的,心比较沉重,是你的心把你带到地狱去了。又,为什么你会升到天上去了呢?谁把你送去的?还是这念心把你送到天上去的;同样的,也是这念心把我们送到极乐世界去。

十法界的因缘果报会归起来,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创造出来的;离开这念心,什么都不存在,这是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一种真实描述。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要知道:阿弥陀佛把四十八愿创造出来之后,心中没有任何想法,并没有锁定目标跟谁感应道交、跟谁不感应道交,完全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没有任何的分别。他就把四十八愿释放在法界当中,谁能够找到钥匙、密码,就能打开;不管你是五逆十恶,不管你是什么善人、恶人,只要密码对了,西方之门就被打开;密码不对,来生再努力一次,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去修行是很辛苦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走这条路,因为──没有人可以把禅定送给你、没有人可以把智慧送给你、也没有人可以把慈悲送给你,是靠你自己修来的!

<智度论>上说:佛菩萨有很大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唯有善根不能跟众生分享;只要跟解脱、了生死有关的,就没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花三天的时间,在这个地方不断地忆佛、念佛,去栽培禅定、智慧、大悲的理由,因为修行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

结 劝

「心力」与「佛力」的相互关系:

必须用内心的善根,去打开阿弥陀佛那扇门;如果你的善根不具足,门就打不开,里面很多珍宝,你就无法受用,是这个道理;净土法门一定是「以自力带动佛力」,这才合乎佛法的因缘观。

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如果谁说「可以帮你加持,之后你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肯定不是真实的善知识。没有这回事情,那是心外求法,大家要了解。

问:打佛七的时候,要如何「摄心」─把心安住在佛号上?

答:几乎所有的修行法门都必须要摄心,没有例外。其实这个「摄心」,有一个方便法可以用,《楞严经》上说:我们这念心,它的作用表现在六根门头─眼睛叫做「见」,耳朵叫做「闻」,鼻子叫做「嗅」…也就是整个心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六根的见、闻、嗅、嚐、觉、知。而这六根活动有两个方向:

一、当六根「向外攀缘」时,带动生死流转之门。

二、当六跟「向内安住」时,趋向涅槃安乐之门。

六根同时具足二门:向外和向内。但是不论你是修禅宗、或是修密宗、净土宗,只要跟了生死、解脱有关系,修出世间的功德,六根一定要向内安住、反闻闻自性。

但是,我们不可能同时去缘两个根,不可能同时处理耳朵、又同时处理鼻子,一心二用,什么事都办不成;所以必须选择一个最容易修习的圆通本根。

那么,在整个六根当中,释迦牟尼佛说:娑婆世界「耳根」最好修──用耳朵来听声音、从声音当中来反闻闻自性,最切合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基,修行比较容易成就。因为耳根在诸根当中,具有两个特色:

第一、容易成就「专注力」

通常我们用眼睛去看东西,必须用力才看得清楚;用鼻子去嗅东西,经常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如果是用耳朵听声音,不但可以听得很远很远,而且三百六十度都可以听得很清楚。耳朵的功能特别强,所以耳根容易产生专注力。

第二、耳朵所产生的「相续力」,比较不会疲惫

我们在修习三昧时,像:念佛三昧、楞严三昧、法华三昧,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打佛七需要七天的时间,诸位可以试试看,如果用眼睛去看佛像七天,你的眼根肯定会受不了,眼根没有相续的功能,容易疲惫。

但是「耳根」不一样,就算听一整天的声音,也不会有疲惫的感觉,耐久性、持久性特别强;这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娑婆世界宣扬佛法,都是靠声音。其实佛在世的时候,没有文字;念佛、持咒、听闻经典,全靠音声----口耳相传,这叫「音声佛事」。所以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也是用自己的耳根来听自己的声音,容易抓住所缘境,这是耳根第二个特色─不容易疲惫。

《楞严经》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意思是说:若以六根入门,不必全部修,只要一根摄住了,其他五根就全部摄住。好比我们跟一个人接触,专心听他说话,大概就没办法专心其他的,所以说「一根摄入,六根都摄入。」也就是「六根归摄入一根」。

那应该怎样来摄心呢?其实只要把「耳根」摄住了,你的心就摄住了!所以不要去管你的心是不是摄住,因为心无形相,你也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佛号是有形相的──只要你心中的佛号还在,你的心就摄住;佛号不在,你的心就跑掉了!

简单说,摄心的方法是: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一定要听到每一句佛号的声音,只管你的佛号在不在就好,这就是摄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如何回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

顾源居士往生纪

明朝顾源居士,又称宝幢居士。少年时性格豪放,善于写...

圆因法师:莲池警策

(一) 放下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

海山长老谈净土法门的修行

2013年4月24日,海山长老安详示寂,世寿86岁。长老以弘...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

1.生平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

当下的念头若是念佛,就不会犯戒

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 信愿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

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里要辨识几个概念: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菩提正...

念佛能改变因果规律吗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比如一个人癌症本来该受报的,诚...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念佛生净土的三大资粮

念佛求生净土,则须具足根本,最关键的三大往生资粮:...

百八首诗胜楚歌,闻者厌离娑婆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1686~1734年),活动于清朝的...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有人说: 念佛比参禅较为稳当。其实念佛一法,又有事念...

满愿第一的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佛教词典】成就十法

成就十法。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何等为十?...

【佛教词典】云盖山

位于湖南长沙善化县西约三十五公里处,洞庭湖之南。杨...

短期出家须慎重

有人问我说短期出家,你有什么看法?佛教本来没有一个...

一家人,各有各的业力

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

临事对人时,应抱持怎样的态度

我们每天张开眼睛后,生活的二六时中,总会面临许多不...

虔诚一念包含无限

《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是记载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

阿那律尊者得天眼第一的因缘

摩尼娄陀(阿那律),在佛陀为大众开示的时候,打了瞌...

如何才能生起厌离心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

人为什么痛苦?

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过百年,这在历史长河里...

盎覆不吉虫喻

过去有三兄弟,都说自己高大健壮,某次三人一起守夜,...

【推荐】一碗面给予的启发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馆老板正准备关门之时,一个...

教化儿童

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有一天,在行化的途中,...

药师法门的特质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唐玄奘、义净法师等译...

【佛学漫画】佛为什么要救恶人

昙鸾大师言: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