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过失

净界法师  2024/05/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过失

佛陀把我们一念心开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个是杂染生死的根本,第二个是清净涅槃的根本。我们看经文内容的讲述。请合掌: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个地方先指出三种人的过失。首先我们看凡夫的过失:

“佛告阿难。”前面佛陀讲了七处破妄的经文以后,正式要开显真心的时候,佛陀放光现瑞,从六根门头放出光明,来表示妄想即将破坏,真性即将开显。所以前面是以一种放光现瑞的方式来表法,以下佛陀就正式说法。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从无始以来,一切凡夫众生的生死归纳起来只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种种颠倒”。这个就是惑业苦的“惑”。颠倒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迷惑了,迷惑了就是颠倒。这个迷惑就是我们对真如本性产生了迷惑,迷真起妄。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不守自性,我们没有真实地安住在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一念妄动,向外攀缘。我们习惯性认为向外攀缘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其实错误了,我们产生错误认知,其实向内安住对我们才是有利的。所以我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个就是颠倒。而向外攀缘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烦恼,贪瞋痴的烦恼。所以这个“种种颠倒”就是一种贪瞋痴的烦恼。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个,业种。烦恼的活动久了以后,就推动我们的身业口业去造罪,就有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业就会有业力,这就是业种。第三个,自然。业力会招感三涂的果报,刀山油锅的果报。这个就是自然。我们每一个众生基本上就是惑、业、苦的一种相续,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叫恶叉聚,这个是印度的一种水果的名称。这种水果它不生则已,生则同时生三颗,惑、业、苦。表示我们造恶凡夫,由于迷惑、造业最后受苦,而产生的一种相续的情况。

第二个,我们先看外道之过。“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前面讲的是造恶凡夫,这个地方是修善的凡夫。他也能够依止外道的法门,来做一些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依止善法,因为内心的想法不同,而产生了诸天的果报,乃至于变成魔王或者魔王的眷属。

其实造善造恶都是攀缘心,只是他们所攀缘的境不同。前面的造恶凡夫他所攀缘的境,是五欲的境界,一种杀盗淫妄的境界。这个地方他所攀缘的是一个善法,一种布施的境、持戒的境、忍辱的境。但是他在攀缘这个境的时候,产生追求人天福报,或者追求人天感应神通的想法,所以变成了外道跟魔眷属。其实他的本质都是攀缘,只是所缘境不同。

我们再看第三个,二乘之过。“诸修行人”,就是指的发了出离心,修习四谛、十二因缘的这些修行人。他们基本上都希望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圆满的佛果。但是因为他的心是向外攀缘的,结果在成佛之道当中产生了偏差,产生了歧路,而变成了声闻缘觉。前面的两种凡夫造善造恶是攀缘有相的境,包括杂染的境跟善法的境。这个地方的二乘人所攀缘的是无相的真理,他攀缘一种我空的真理。他向外攀缘我空的涅槃,结果也丧失了万德庄严的无上菩提。

总而言之,这三种人的过失,都是以攀缘心来修行,结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实功德。所以他说,“皆由不知二种根本”,就是你在修行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了生死、涅槃两种根本,所以错乱地依止生灭的妄想来修学。这种情况就好像你拿沙去煮,想要煮成美好的食物,纵然经过尘点劫的时间,沙还是沙,顶多变成热沙。你去煮一辈子,它永远不能吃。因为它的本质是沙,不可能变成美好食物。所以说我们今天因为错乱的用心,即便你做了很大的加行,但是因为你本质是一个虚妄,所以我们得不到真实的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严以律己不诿过

大家要管好自己。事情只要你有参与,你就要把你份内的...

何谓「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

能折伏情欲称为善,能灭除情欲称为圣

【原文】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

食肉十过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记载食肉有十种过失: 一、众生...

学《法华经》继承了什么家业

诸位,你说我学《法华经》,我继承什么家业? 你继承两...

如何避免「说四众过」

问: 破邪显正要如何避免犯说四众过戒? 净界法师答:...

这一念的清净心就这么大的福德

什么叫无念的清净心呢?就是不执着,什么都看破了,什...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在一切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一法是最为直接、最为...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家庭不光是亲人的聚合,亦是利益的结合

父母、兄弟、姊妹、丈夫、妻子、儿女等虽是亲人,亦是...

人间也有强过诸天的地方

声闻法和辟支佛这两种佛法都是有出离心,对于世间生死...

芹菜的六大食疗功用

生活中,有很多人吃芹菜只吃梗而不吃叶,从营养学角度...

「把全体果觉授与薄地凡夫」是什么含义

问: 法师,阿弥陀佛把全体的果觉授与薄地凡夫,这句话...

【佛教词典】粪扫衣

【粪扫衣】 p1406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一卷九页云:如世...

【佛教词典】难信金刚信乐

(术语)弥陀之救济,信之无疑,坚固如金刚也。...

佛是日中一食,过午可以供佛吗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佛是日中一食,所以过午不能供佛。但...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时要注意的两个重点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要注意两个重...

一切诸相都从心所造,都是虚幻的

「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

佛陀灭火的因缘

失火了!失火了! 盛大的狂欢酒宴中, 全村人从迷醉中...

五浊恶世的煎熬

首先看劫浊。劫浊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就是所有的浊法都...

秘密用功的法门

修学律宗的有源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修道,有没有...

凡夫心的几个特点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攀缘...

没受戒念佛能往生吗

问: 在家修行没有受过居士戒,如精进念佛能否往生西...

临终的往生,取决于心中的爱取

在《高僧传》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的。这个僧藏法...

为人处事效仿弥勒菩萨

现代人常因人际关系紧张,感到心理负担很重,或人生的...

如何解脱妄想的侵犯

问: 为何念经时妄想会侵犯念经的意识?如何解脱妄想...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感应故事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