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寺院拜佛应注意以下几点

2011/09/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第二拜念开经偈;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经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从何而来

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说法从何而...

不要以为建庙功德很大,功德大是因为有人修道

人们做着种种苦力,才能够造一个房子。所以建庙造伽蓝...

宏海法师:灵光寺舍利塔开示

佛舍利的缘起(上) 好,阿弥陀佛,各位我们现在,在...

湖南29家寺院主动取消门票

2013年5月10日,在湖南省佛教协会第6次代表会上,中国...

岂能一日不拜佛

《普贤行愿品》的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可见佛法修持要...

香积厨中出高僧

禅宗历代祖师都主张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皆是修行,而并...

在寺院当义工,接受寺院所送物品是否犯戒

问:道场分给师父们的水果、饮料等,师父们可以给居士...

吃寺院的饭会欠十方债吗

问: 有师兄说不能吃东林寺的饭,吃了欠十方的债,这个...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圆瑛大师:素食与佛教、世界、人类的关系

人生日用所需,饮食为一大宗。素食、荤食,与佛教,与...

能够这样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脱死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办,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门。因为念...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

大乘佛法的一个观念是这样,诸位要知道,你要修圆顿止...

人生旅途要随缘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

【佛教词典】病起六缘

摩诃止观卷八之上所言,众生之病皆因六缘而起,即:(一...

【佛教词典】大会众

(术语)贤圣之众会。往生论注下曰:以赞叹阿弥陀佛,...

要选择希望还是绝望

有兄弟俩,一起外出经商。然而,在半途遭遇了恶人,他...

书房挨着卫生间,是不是对佛像及经书不恭敬

问: 至诚恭请法师慈悲开示,家里有佛像,也有经书,但...

吃素如何吃到皮肤年轻细滑且营养够

作者:善心莲花 我个人的经验:我吃素,不吃蛋,很少...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憨山大师放生功德偈

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 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命。...

懂得随缘,你就不苦

不受磨,不成佛,要在苦难当中成长。对一切乐不贪著,...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圣严法师《人,为何而活》

问:如何在生命的逆境中,将受伤、瞋恨的心转为感恩心...

要想得地藏菩萨加持,起码要有下至心

现在这个地球,有六十五亿人口,能够念他的名号,跟他...

虚云老和尚的节俭惜福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

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

开悟不是想出来的

功夫用踏实了,开荒种地,磕着碰着都能开悟。 香严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