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2011/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和愿力心。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上求佛道,是启迪智慧,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证。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历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师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发了菩提心,好象机器接通电源一样,力量更大、更迅速。对于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会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外乎为个人利益或集团的利益。如果你仅仅为个人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事业是要利益众生,一切都从自私自利出发,别人不会支持;为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其他集团不支持。更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

对学佛的人来说,愿力就是动力;修净土法门,发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学习《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就是“净土法门正行的纲领”。净土法门的总纲领是信、愿、行。发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愿在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实际上这十二个字,就把净土法门的总纲领完全包括在内。

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地藏菩萨称为“大愿王”,示现为婆罗门女,救母出地狱,扩大愿心,度一切众生,成为等觉菩萨。给我们提供一个愿力成就的好榜样。

现代台湾创办“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以一平凡的比丘尼,干出极不平凡的,影响全世界的慈悲济世的大事业。当初人们怀疑她靠什么背景?有什么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业,我依佛的教导,相信“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名言。因为这个愿力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有什么事业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
 
发菩提心是要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实践,用佛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践菩提愿心的过程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够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为自己的往生积累资粮。

首先,我们应明确净土是二力法门,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又要靠自己的信、愿、行。

蕅益大师说得很明白“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说明能不能往生净土,完全取决于有无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首重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念佛没达到一心不乱)也可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至诚恳切,便和弥陀愿力感应道交,就能蒙佛愿力接引。印光大师以大江大海来做比喻:大江大海虽不可能平静无波,只要没有狂风巨浪,天空的月影还是能显现出来。

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度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

所以,弘一法师说:“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说:“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这就很清楚,不发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

我们学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时劝人觉悟,叫做法布施,能够获得智慧的果报。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大的法布施,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比的。

印光大师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

净空法师说:“度,就是帮助,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个是佛法。我们真的这样修法,这一生决定能上品往生。”

以上说明要实践菩提大愿,必须积极投入弘法利生,举办念佛活动,多给大家宣讲,多劝人修学净业。还要积极参加临终助念活动。这是代如来度众生,能够送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成佛,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功德呀!

我们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发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自己的亲属、朋友再扩大到众生。其实度众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都是众生嘛。

一句阿弥陀佛,那个不会念?偏偏不容易念。极乐世界,那个不愿生,可是少有人往生。这主要由于念佛的人不懂菩提心,不知离相念佛(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必须持戒。不持戒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净业的守则。《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心中没有愿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没有正见,处处攀缘,瞧不起众生,见世间过,心外求法,不知内心觉悟就是犯戒,没有做到摄心为戒,只有戒行清净,身心才会清净,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德行,愿力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必具资粮。果戒与有缘同修共勉!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磨练,一碰到困难就抵不住了

修行办道这件事,首先在发心上,如果要出家的话,就在...

云门寺明醒首座:没有修行好苦哦

2004年11月18日,云门祖庭明醒首座做完他一天的修行功...

星云大师《求法的态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

慧律法师《熏染佛心》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 也就是说,人是非常...

圆满人身的修养

一、做正信的学佛人 既然我们大家学佛,我们要明白,...

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问什么是修行,答:心平气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

在修行的路上,要学会自我激励

外面的天气很冷,有很多人在寒风中为生计奋斗我们到高...

明一法师:枯燥乏味好用功

世间的人都怕做枯燥乏味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这是非常...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佛门秘传除病健身法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虽清苦,但长寿者...

如何才能有好人缘

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如何,即是...

最珍贵最稀有的微笑

我在行医的路上,曾经遇到一位患者菩萨,他虽然是一位...

真为生死而念佛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真为生死...

【佛教词典】名色

【名色】 p0585   瑜伽九卷十三页云:俱有依根曰色。...

【佛教词典】灵隐

(山名)在浙江杭州西。本名武林山,亦名灵苑,又名仙...

为什么布施会有福报

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1985年)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第一天 持念佛名 一心不乱 今天是我...

受持《金刚经》,前世重罪变轻贱报

读诵、抄写、宣扬《金刚经》的人,在别人轻慢你的时候...

《心经》与生活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

佛陀会做这7件你我都难做到的小事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若人求往生,得至心念拜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持,发...

修持大悲咒的感应和心得报告

特别提示:大悲咒的感应真是太多了,但这篇小文章的修...

能认识到妄想,这就是修道的收获

一天我们这个昏烦恼乱的事非常多,这都是由贪欲而起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们的业力

在祖师大德的判教当中,把我们整个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

【推荐】愿生极乐的人,不会在乎娑婆的名利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气地去向老和尚告状,说自己的媳...

念佛控制不住念头该怎么办

问: 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