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宣化上人:欲速则不达

宣化上人  2011/08/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很多学生刚入学时,皆抱定一个目标:预备读好书后,要做什么事,或读科学、电脑学,或其他课程。读书的期间,若总把目标存在心里而不专一攻读,则读书读不好,为什么?因为你心中有障碍物。譬如你想得到医学博土,但不专心致志去读,终达不到目的。必须暂时把医学博土的念头放下,放下任何的期望,只专心读书,才能达到目的。

坐禅的道理一样,坐禅乃为了开悟,开大智慧,了生脱死。但你坐时不要存这个念:我什么时候开悟?我如何开大智慧?如何了生脱死?应该念兹在兹,参悟“念佛是谁?”不要管开悟不开悟,开智慧不开智慧,了不了生死。若常存著这些念头,总不能开悟。为什么?因为你心里有障碍物,必要将身心放下,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专一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一番天地。可是你也不需要存这个心。当你的功夫纯熟,它自然会到这个地步,不要贪快,所谓“毋欲速,欲速则不达;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坐禅人要把心制之一处,不打旁的妄想,制之一处,则无事不办,一切事都会相应,你会得到你所应得的成绩。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我刚一坐,便想有什么感应。”不要求感应、贪效验,若贪效验,很容易走火入魔。魔见到你贪便宜,你既然把贪欲之门开了,他就会钻进来:你若无贪快的心、贪便宜的心,魔也对你没法子。这一点,各位知见上要搞清楚,才去坐禅,不可忽略。

为什么我举出读书的例子?因为读书是这样,参禅也是这样,无论做什么事,只管向前做,不要存收获的企图。你若存收获的企图,则大相迳庭,与本来的目标离得远之又远!

再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好像人人懂得吃饭。你肚饿时,只要吃饭便饱;若只去想你饿了而不去吃,终不会饱。人穿衣服穿得不够,便觉得冷,你若添多一点衣服就够了;若只想著冷而不多添衣服,总是冷的。人坐禅亦同理,只要坐就够了,不需要想你如何开悟?如何开大智慧?如何了生脱死?只要去参就够了。所谓“道是行的,不行哪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必要付诸实行,才能相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境无好坏,好坏起於心

境缘无好坏,好坏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

如本法师:出家修行的十点要求

出家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是世...

【推荐】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一日,舍利弗与维摩诘辩论不二法门,辩论到最精彩处,...

慧律法师《知足则幸福常存》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

如来有无量三昧,可这与我们何干

阿难被摩登伽女弄住了,后来佛问阿难:当初你为何出家...

学佛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听经闻法。 听经闻法,才能够了解到佛法...

修行,从心开始

有一天,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在禅堂打坐。苏东坡忽然问禅...

修行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放下

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内心的平静...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不是咒语不灵 而是你不守规矩

一、没有功德却要持咒支配护法,只有增加自己的罪业 《...

气功,神功,鬼功

现在全世界到处都讲气功,可以说是一种时髦的东西,所...

父母之恩撮发难报

我们众生都应该孝顺父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那就有罪...

女人的五障十恶

这女人身,是最麻烦的,有很多的麻烦──先有个客尘来...

【佛教词典】三僧祇百大劫

(术语)菩萨为度他而作三阿僧祇劫之修行,更为自己成...

【佛教词典】难伏地

佛地的别名,因无任何力量足以降伏佛。...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修行的十大要点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向...

家里出事,你要给他回向

大乘经教好多都是,最初你所学的经论,都要你好好地保...

善导大师答往生念佛文

知归子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

娑婆跟极乐都是如梦如幻,为什么还要取舍

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既然安住一念心性,娑婆跟极乐世界...

你布施出去的东西,最终还是你的

你布施出去了,你就创造了一个人天福德之身,那人天福...

一念熏修虽然短暂,但却是真实的力量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

证严法师:学佛

学佛者,最重要是培养慈悲心。若是失去了慈悲心,就失...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

圣严法师《念佛的人有三种,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

高僧大德为何偶尔也会示现重病缠身

问: 三宝弟子请法师开示,法师或高僧每天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