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  2018/09/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章  净土修持方法

一、示念佛方法

导读

对于工作极其忙碌的人,印光大师推荐“十念法门”,对于一般人,印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推荐“十念记数法”。印光大师强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53既然有了真信切愿,就应当修念佛的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个方面,是念佛法门的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也不能往生;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一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如何修念佛的正行,各随自己情况而定,不可固定地执著一个方法。如果自己无事拖累,则应当从早晨至晚上,从晚上至早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让这一句阿弥陀佛洪名圣号,不离心口。如果洗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那么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是可以的。睡眠,身体裸露澡浴以及大小便的时候,或者到污秽不清洁的地方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不要认为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可以念佛,只是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宜出声念佛罢了。再说睡觉时若出声念佛,不仅不恭敬,而且会伤气,不可不知。

虽然长时念佛,没有间断,但还必须在早晨向佛礼拜完毕后,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然后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这个偈。念偈完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者一千声,或者五百声,应当围绕走动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顺时针方向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办法也可与礼拜一同实行,见文钞正编复马契西书五。)如果绕念不方便,或者跪或者坐或者立都可以。念到将要完毕的时候,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的,要依文义而发心。如果心不依文义而发,则徒有虚文,不得实益了。念《净土文》完毕后,念三归依,礼拜而退。这是朝时功课,晚上也可以这样。如果想要多多礼拜的,可以在念佛归位时,拜佛若干拜。九次称念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者在功课念毕后礼拜,随自己的方便,都是可以的。只是必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如果事务实在太多,没有空闲,应当在早晨洗漱完毕后,有佛则礼佛三拜,然后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者只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如果面前无佛像,即向西方问讯作礼,依照上面的念法而念。这叫做十念法门,是宋代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忙,无空闲修持的人而规定的。为何要尽一口气念?因为众生心散,又无空闲专念,这样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但必须随气长短,不可勉强使自己多念,勉强多念会伤气。又只可以十念,不可以二十,三十,多会伤气。因为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然已经各有办法,则半闲半忙的人,自己可以斟酌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法则。

54、闭关专修净业,应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也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还可以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如果有时心起杂念,马上集中思想虔诚念佛,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法缘,得名誉,想兴寺庙。如果有这种念头,时间一久必然会着魔。即使让心清净了,妄想降伏了,也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这也是着魔之根。

55、念佛的时候,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字一句,不要让它滑过去了,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佛号这种办法,实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无论任何人,都有利无弊,功德很深。不比观想念佛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有受损。

56、你不知净土宗旨,应当依照《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不要用观心念法,应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都集中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其他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这就叫做“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比那不摄心的,则心中清净多了,所以叫做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自然可以心归一处。浅一点的可得一心,深一些的则可得三昧。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别名,翻译为正定,也可说正受。正定,就是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再跑出去的意思。正受,就是心所纳受,只有佛号功德的境缘,其他一切境缘都不可得。(又正定即寂照双融,正受即妄伏真现。见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能真正都摄六根念佛,一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然清净明了,又怎么会引来心火上升的病呢?

你是业力极重的凡夫,却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是教家修观之法,这个方法对念佛之人,不很契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上,中,下,圣凡等一切根机众生的无上妙法。要知道“都摄”注重在听,即使心中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中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中的声音,仍然是清清楚楚的。果然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那么六根通归于一(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才可速至一心不乱。见文钞正编与徐福贤书)。与其他观法比较起来,这种方法(指持名念佛)是最稳当,也最省力,最契理契机的。

57、念佛之人应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然能够这样,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没有一点妄念,妄念也不至于很多。很多人只图快,图多,随口去读,因此无效。若能摄心,才可以说是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儿子思念母亲为比喻,儿子心中只思念他的母亲,其他事情,都不是自己心中的事,所以能够感应道交。

58、修习净土,随分随力,难道一定要排除世间万缘,才能修持吗?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然每天做事繁忙,这一念却无时无刻不在,一定没有忘记啊!修净土的人,也是这样。任凭每天做事有多繁忙,也决不允许忘记心中的佛念,这就得到修行的要旨了。

59、出声念,就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难念,适宜念“阿弥陀佛”四字。从白天到黑夜,睡着了任他去,醒来就接着念。以念佛为自己的本命元辰,决不片时放弃,才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往生西方啊。

60、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在六道中轮回,无业不造。如果无心修行,反而不能觉察出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恶念;如果发心修行,那么自己就会发现,这些念头反而更多(这是心地趋于清净而容易显露妄念,妄念从前并非没有,只是不能发觉罢了)。这个时候应当想,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因此不敢有一丝杂念妄想,就会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要。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了。当杂念产生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它在我心里作怪。果然能如此常念,则意地里自然清净。当杂念刚刚生起时,如一人与万人作战,不可稍有宽恕纵容的心。否则它就做了我的主人,我就受它的危害了。如果拼命抵抗,它就会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了。

你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地自然清净。心清净以后,仍旧念佛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者小声念,或者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即使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可自夸自大。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只有我一人实是凡夫。你果然能依我所说而修行,一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61、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只要收起心来恳切地念,自然能够归一。摄心之法,首先要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想要收敛也没有办法。如果心已至诚,而念头还未专一,应当收敛耳朵仔细听。无论出声还是默念,都必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仍有口念的样子)。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此摄心,妄念自然消失了。如果有时妄念还会汹涌而至,则就用十念记数法,将全心的力量都放在一声佛号上面,这样的话,即使想要产生妄念,也没有力量和时间来顾及了。

这种摄心念佛的究竟妙法,过去弘扬净土的人,尚未谈及,因为那时人的根基比较好,不必如此,便能使心归一。我印光因为心难制伏,才体会此法之妙。屡次试验屡次成功,并非我轻率乱说的。愿与天下后世钝根人共同如此修行,令万修万人去,所谓十念记数法,就是在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必须念得清清楚楚,还必须记得分分明明。到十句后,又必须从第一句至十句念,不可接着念二十,三十等。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只凭心记。如果十句一次记忆比较难,可以分为两次记,即从一至五,从六至十。如果还感觉费力,可以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次记忆。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插脚,一心不乱,久而久之自然得念佛三昧。

须知这个十念法,与早晨的十念法,收敛妄心是相同的,用功就大有差别了。早晨十念法是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十念法是以一句佛为一念。早晨十念法只能十念,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这里则是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即使每天念数万,都是这样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没有一点停滞和阻碍。从朝至暮,没有什么时间不适宜。

与掐珠记数法比较起来,所得利益有天壤之别。掐珠记数法身体劳累且心神不安,此十念法则身体安逸且心神安定。只是做事时,或者难以记数,就恳切直念。做事完毕,仍然再摄心记数。这样下去,则心中往来不绝的念头都消归于专注一境的佛号了。

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说,像我们这些钝根,如果放弃十念记数之法,想要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太难太难了!又必须知道这种摄心念佛之法,是既可以浅又可以深,既可以小又可以大的不可思议之法。只应当相信佛言,切不可因为自己想不到,就生疑惑,致使多劫善根,从此丧失,不能最后亲获实益,实在悲哀!

掐珠念佛,只适用于行住二时。如果静坐养神,因为手动的缘故,心神不能安定,时间久了就会得病。而此十念记数法,行住坐卧,没有哪个时间不适宜。

62、摄心念佛,是一定不变的大道。摄心之法,只有反闻最为第一。

63、凡是修净业的人,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是诸法的基础,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帅,信愿是往生的前导。

64、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为因入果海,果通因源的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的功夫。这样做下去,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这才不辜负此生为人。

65、追顶念佛容易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怎么可以死执一法,以至于得病呢?随息念佛不如静听,因为随得不好,也会得病。静听不会得病。

66、念佛闭目,容易使人昏沉,若不善于用心,可能还会着魔。如果你眼皮垂帘(就如佛像上佛眼睛微闭的样子),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也不生头火。你念佛,如果感觉头上有物抚摩及牵制等,这是念佛时心朝上想,引起心火上炎的现象。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就消灭了。切不可认为此为念佛功夫好,也不可怕它为魔境,只要至诚摄心而念。并观想自身在莲花上或坐或立,一心想着所坐或所立的莲花,则这种问题自然马上就没有了。

67、学佛之人,平时一举一动,都必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如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这也是善根发现的好相,但切不可恳切常常如此,否则必着悲魔。凡是心情适意时,也不可过分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度,以致心火上炎,或者产生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分用力,以防得病。掐珠念,能防止懈怠,但静坐时,切不可掐珠,掐则手指动而心不能定,时间久了必得病。

68、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解释说:“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也可以这样解释:“大心念,则所见的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就可见佛的殊胜微妙应身或报身了。

69、感应的道理,可以用撞钟为比喻,撞的力气大则大鸣,撞的力气小则小鸣。世上常常有小感而大应的,这是他前世修持的功德所引来的。

70、念佛修持,如病人吃药。能够明白教理,就如同能够全部知道病源,药性,脉理;如果再能够吃药,则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如果不能这样,只要肯吃佛陀医王代你所制的阿伽陀药,也可以愈病。也可以用此药,让一切人服以愈病。只要能够愈病,就不必为不知病源,药性,脉理而遗憾了。

71、念佛之法,怎么可以固定?古人立法,如药店中准备了很多药品。我们怎么选择,必须根据自己的精神气力,过去的善根等,或大声念,或小声念,或金刚念,或默念,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也是这样。如果经常大声念,必定引起疾病。别说普通人,不可以经常如此,即使极强健的人,也不可经常如此。

72、净土法门绝对没有什么口传心授的事情,任凭人们在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益。在唐,宋时,还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是一种历代源流罢了,称它为法,也太可怜。净土宗绝对没有这种事。你来山看我,还不如在家看书更有益。古人说:“见面不如闻名。”即使你来了,我能与你说的,也仍然是《文钞》中的话,难道另外还有什么特别奥妙的秘法吗?十多年前,我曾在给吴璧华的信中末后说:“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决。知此二者,就不必再问人了。

73、如来的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摄受之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皆熏照。然具足烦恼的凡夫,对此却绝对不闻不见,如有眼疾和鼻疾的人,中午路过旃檀林,却一点也不知道有檀香和日光一样。倘若产生正信的心,并经常念佛号,因为如来的万德洪名,在冥冥之中熏照加被,则业消智现,障尽福高。自然可以随自己的分量,或许证得三昧,而对此稍有所闻见,或许证得无生而大有闻见,直到证得佛的境界而完全见闻佛的庄严。监院妙真大师,希望莅临此处的人能同染佛香,同蒙佛光,所以求我题此“香光庄严”四字,并作跋以告来哲。

74、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自己有殊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未得说得,未证说证,他的罪过超过杀盗淫百千万亿倍。此人若不尽心诚意地忏悔,一气不来,即堕落到阿鼻地狱。因为他的说法坏乱了佛法,疑误了众生。所以你千万要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过了头有罪过,少说了也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没有得到他心通,天眼通等神通,只能凭你所说来判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目的是为了验证邪正是非,则无过;如果不是为了验证,仅仅是想要炫耀自己,就有过。如果向一切人说,也有过。除了求善知识验证外,不可以跟其他人说。说了,则以后便永远不能得到这种殊胜境界。这是修行人第一大关,在天台教中已屡次说明。

所以,近来修行的人,很多着魔,都是因为以急躁妄心,希望得到殊胜境界。莫说他的境界是魔境,即使他的境界是胜境,一旦产生贪恋欢喜等心,他就只会受损不受益了,何况他的境界未必就是胜境呢?倘若此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恋心,见到各种境界,就像没有见到,既不产生欢喜贪恋,又不产生恐怖惊疑,莫说胜境出现有益,即使魔境出现也有益。为什么呢?因为心不被魔转,功夫就能上进。须知学道的人,眼光要大,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莫说此种小境界,即使真的得了五通,也要置之度外,最后才可能得到漏尽通。如果一贪恋,就难上进,甚至退心堕落,不可不知啊。

75、念佛的人,应当保持随时往生的心,但如果未到命终,也只可随缘在世。倘若限定自己在某一时间往生,若功夫成熟,则固然无碍;否则只是这种希求的心,便成魔根。倘若这种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随顺一世生命之报,致以诚心,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正道;任意中止自己寿命来达到即刻取证的目的,是戒经所严厉指责的做法。(《梵网经》后偈云:“计我着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只能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应当自己刻意限定某一时间一定要往生。

学道的人,心不可偏执,偏执可能会导致丧心病狂,则不独无益,还会危害很大。净业若成熟了,今日即生当然更好,若未成熟,就要往生,便是拔苗助长。这样恐怕魔事一来,不但自己不能往生,而且使身边的无知修行人都退了信心,说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借鉴,这种危害实在不是很小了。我希望你将决定刻意限期往生的心,改作唯愿速往的心,即使不速也无遗憾,只要致诚致敬,发愿寿终往生则可,不要有急躁妄心结成的不解之团,以免招来魔事的祸害。

76、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都必须念佛若干声回向往生西方,才符合修净业的宗旨。

77、念佛回向,不可忽视。回向即是信愿发在口中。然而回向只适宜于夜课完毕,或者日中念佛诵经完毕后实行。念佛则应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心中只要具有愿生的念头,即是常时回向。

78、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把这些功德都回向往生。如此,则一切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譬如聚集一切尘土造成大地,聚集一切河流汇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知道它的边际和深浅?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众生。如果能将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又速能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然修妙行,可感来的果报就很卑劣了。

79、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全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有这种心愿,功德无量。若只为自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也狭小了。譬如一盏灯,只有一盏灯的光明。如果肯以自己的灯点燃其他的灯,就会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盏灯,它们的光明就无法比喻了,而自己的灯却毫无所损。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愿别人得到利益。

80、什么是回向呢?因为自己所修念诵等种种功德,若任其所作,不做回向,就会随其功德得到各种人天福报。所谓回向,就是现在将所作得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乃至将来最后成佛的果,而不是使它仅仅只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个“回”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个“向”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希望出世之方。这就是所谓的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功德,人天的因,要回向涅磐的果;所作功德,生灭的事,要回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个人行为,要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回向”即发愿,立誓,决定所向的意思。“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之法虽不统一,但是必须以回向西方净土为唯一不二的最妙法。因为其他大愿,不生净土,常常难以成就;若生净土,则无愿不成。因为这个缘故,凡是所作一切功德,即使另外有所期盼,也必须再回向净土。

81、发愿,应当于朝暮念佛完毕后进行。可以用《小净土文》(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后发愿)。若有空闲时间,则用莲池大师的《新定净土文》比较合适。这篇文章词理周到,为古今之冠。须知发愿读文,是要你依文发愿,而并非读文一遍。就是发愿了。

二、劝兼念观音

导读

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82、观世音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中,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因为慈悲心切,虽然安住在常寂光土,但又垂迹于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三土;虽然常现佛身,但又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然常侍奉在弥陀身边,但又在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以说只要有利益众生的事,观世音菩萨无不使之兴盛。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迹之处,观世音菩萨示现在普陀山,是想让众生虔诚礼拜有个地方,岂是菩萨只在普陀山,而不在其他地方?一月高悬天空,大地万川影现,即使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现全月。若水昏浊而动荡,则月影就不清楚了。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就在冥冥之中显灵使众生获益了。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就难蒙菩萨救护了。此义很深,应当看《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石印普陀山志序》便可以明白。

菩萨名叫“观世音”,是因为菩萨在因地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菩萨名号的音声而施救护,所以名为“观世音”。“普门”的意思,是因为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使他们就路还家,不单独只建立一个法门。如世人病有千般,那么药也有万品。菩萨不执定一法,而是根据众生所迷之处及其易觉悟之处,去点化他。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都可获证圆通佛果。因此法法头头都是出生死,成正觉的法门,故名“普门”。如果菩萨只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了。

83、观音大士,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为度众生,不离常寂光佛土,现菩萨身。还普应各种不同根基众生的需求,化身于六道中,用三十二应化身,十四种无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好像月印千江,春育万草一样。虽然不作计较考虑,但是能随缘施为了无妨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完完全全证到了一切唯心的境界,圆融显露了自性。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即以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由此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都在菩萨寂照心中。所以能够慈云遍布一切处,让一切众生得甘露,波浪涌现于悲海,永无疲倦普渡众生,有求必应,无愿不从啊!

84、要知道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以能够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这是由于众生心的本体,与菩萨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极大险难时,众生一产生向观世音菩萨求救的念头,即获感应。还有菩萨现身救苦,不一定只现有情众生身,其他如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也会随机显现。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使已入绝境的众生,再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没有地方躲藏的众生,得到大遮蔽。菩萨的种种救护,难以说尽。

85、我们的心,与菩萨的心,同一体性。我们由于一念迷惑,背离觉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业,受尽各种苦恼。如果我们知道产生贪瞋痴的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的心,则起心动念,哪一念不是菩萨在显神通,说妙法呢?

86、念观音名号,大心念则大感应,小心念则小感应,绝对没有不感应的道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即使看不见感应,也不能说没有感应。

87、菩萨的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被迷惑,不生信仰,所以没有感应。譬如虚空,用物阻障,便会隔离。如果穿一个小孔,就得到一个小孔的空间;穿一个大孔,就得到一个大孔的空间;如果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的虚空,浑然一体毫无间隔了。因此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88、如果病痛得厉害,不能忍受的人,应当在朝暮念佛回向以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现身一切国土,寻声救苦。人在危急的时候,如果能够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得到菩萨的慈悲保佑,使众生摆脱苦恼而获安乐。

89、上海战争时,闸北区的房舍,多烧成了灰烬。唯独我的皈依弟子夏馨培的寓所未曾波及。因为当战事激烈时,他们全家同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最奇异的是,战事起后第七日,他们一家人,才被十九路军救出来。到战停归家时,家中所有一切,都一无所失。如果不是菩萨佑护,怎么能够如此呢?他在新闻报馆工作已数十年,夫妻均吃素,念佛很虔诚。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众生如遇到灾难,一称圣号,一定蒙菩萨救护。有人说:“世人千千万万,灾难频频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怎么能够同时到很多人身边去救护呢?即使能救护,也太劳累了。”这是不知道并非观音菩萨处处去救,是众生心中的观音救众生啊!

90、观音圣号,是当今世人的大依靠,应当劝一切人念。如果是修净业的人,念佛之外,兼念观音。没有发心修净业的人,就让他专念观音,因为他的心愿是得到观音大士保佑而消灾免祸罢了。等到他修净土的信心产生了,就可以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实际上,念观音,求生西方,也可如愿。

91、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92、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哪里有不救苦难的事情?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又哪里有不接引众生生西的道理?往生西方应当以信愿为本。如果遇到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或者只专一念弥陀,有苦难,也必定得到解脱。

93、救灾,应当念那些大众都会念的圣号或咒语才能得到大利益。如念摩利支天咒,即使印得多,也难以在大劫临头时用,所以应当取消。让人念观音圣号,即使是三岁孩童也能念。不要说念支天咒的利益大,念观音圣号的利益小,即使此咒是观音示现,也应当以念观音圣号为事。你信心虽好,但是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还不知最要紧的时候应该越简单越好的道理。儒教孟子也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简约去。”你若知道这个道理,应当会认为我印光的话是至论。

三、明对治习气

导读

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

94、念佛想要得一心不乱,必须发真实心,为了自己了却生死轮回,不是为了获得世人称赞我真实修行的虚名。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是这样,百千万句也是这样。能够如此,那么妄念就没有办法产生,心与佛自然可以相契合了。

95、念佛时心不能恳切,是因为没有深切体会到娑婆世界的痛苦,极乐世界的快乐罢了。如果想到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而人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一定随宿生今世的最重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这样一来,想到地狱的苦,就会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机器受电,如火药加硫,它的力量很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的力量,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的啊!

96、念佛时,只要时常想自己将死,而且死后将堕地狱,则不恳切也会自然恳切,不相应也会自然相应。以恐惧痛苦的心念佛,就是出苦第一妙法,也是随缘消业的第一妙法。

97、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迫切。如果经常想到自己将被大水冲走,被大火烧死,又无所救援,或者想到死后堕地狱等种种痛苦,则心自然会归一,无须另求妙法。因此经中多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是大觉世尊最切要的开示,可惜世人不肯认真思量啊!地狱的痛苦超过水火之惨无量无边倍。可人一想到水冲火烧就恐惧,而想到地狱反而无所谓。这是因为自己心力小,不能详知地狱中一切痛苦的事,一旦亲眼看见,不觉毛骨悚然啊!

98、念佛号时,杂念纷飞,这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的现象。想要这种境象不出现,只有专心痛念自己将要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就会促进自己励志念佛,完全不起其他的念头,时间一久,则一切杂念自然可以澄清。

99、今天庆幸得到这个大丈夫身,又听到了最难听到的净土法门,怎么敢将这有限的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让自己仍旧虚生浪死,仍旧沉沦六道,求出无期呢?必须径直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自己的额头上。凡是不应当贪恋的事情出现,就要知道这是我死后下镬汤炉炭地狱的前奏,那么就一定不至于象飞蛾扑火一样,自取烧身了。凡是我分内所应做的事情,就要知道这是走出痛苦的慈航,那么就一定不至于当仁固让,见义不为了。这样,则尘境就可以作入道的缘,难道一定要屏绝尘缘,才能修道吗?

100、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原因,都是因为妄念所引起的。现在念佛时,就作自己已死而未往生想。在一念一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全部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没有其他一念可得。为何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已经死了,所有一切妄念,都用不着了。能这样念佛,必有大利益。

101、初学念佛,没有到亲证三昧的时候,谁能没有妄念?可贵的是,内心能够经常反省,不跟着妄念而转。比如两军对阵,必须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让敌人稍有侵犯。等到敌人一发动进攻,就迎敌去攻打。一定要用正觉之兵,把敌人四面合围。使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们感到恐惧,怕得灭顶之灾,就会纷纷投降了。最重要的一着,就是要主帅不昏沉不懈怠,经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旦昏沉懈怠,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被敌人消灭。所以念佛的人,如果不知收心,就会愈念愈生妄想。如果能够收心,则妄念就会渐渐轻微,以至于没有。因此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清醒;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102、心向外攀缘,不知道返照回光,这样学佛,很难得到实际利益。《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求其能放下向外攀缘的心而已。”你学佛却不知息心念佛,连儒教的思想都不能实践,又怎么知道佛教是真实息心的法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 ;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于世间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这都是开示人遇到境界要认识自己本心的妙法呀。一向只想博学一切学问,这并非没有利益,只是这业障没有消除,还没有得到博学的利益,就先受其害了。

103、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功夫进一分。有的人修行愈用力,习气就愈显露,这是由于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返照回光,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情所引起的。如果在平时,预先提防,那么遇境逢缘,凡夫习气自然不会发作。倘若平时能认识到我这个身心,全属幻妄,找不到一个实体实性的“我”,既然没有了“我”,那么哪里还有什么因境因人而生烦恼的事?这才是根本上最切要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明白我空的道理,应当依如来所开示的“五停心观”,作为对治。(五停心,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使心安住,不随境转。)所谓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多散众生修数息观,愚痴众生修因缘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

104、在凡夫的境界,谁没有烦恼?必须在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烦恼习气不至于突然发作。即使发作了,也能顿时反省,让它消灭。产生烦恼的情境,不一而足。举出其中最厉害的,只有财,色与横逆几个方面罢了。如果知道不义之财,其危害超过毒蛇,那么面对不义之财就没有苟且求得的烦恼了。与人方便,最后终归也是给自己方便,就没有遇到穷困危急患难者求救时,因为惜财而不肯帮助的烦恼。色则即使面对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即使是面对娼妓,也要有这种想法,生怜悯心,生度脱心,这样就没有看见美色而动淫欲的烦恼了。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生儿育女继承祖业的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的工具,那么就没有求欲灭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烦恼。子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那么就没有忤逆亲心,败坏门风的烦恼。至于遇到被他人欺压强暴之事,必须生怜悯心,怜悯他无知,不与他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经恼害过他,因为这个缘故,他就来恼害你,现在就当作偿还这一笔宿债,要生欢喜心,如此就没有横逆报复的烦恼了。然而,上面所说的道理,是随顺初机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证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么无尽的烦恼,都变化为大光明藏。

105、人真是痛苦,每天都在烦恼中,还不知是烦恼;如果知道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了。(心本是佛,因为烦恼未除,枉作众生。只要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见文钞正编复袁闻纯书。)譬如如果将盗贼错认做家人,则所有家财,都会被他偷走;如果知道他是贼,那他就逃走了。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不在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让心神失所。要能识破它没有什么势力,发生劳扰心神的原因,都是我自找的。经上说:“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可以照例说:“若知无我,烦恼何生?”古德说:“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106、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即无明,也叫惑,就是指不明白道理(即贪,瞋,痴),妄起各种不顺理的心念。(要灭各种不顺理的心念,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都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了。见文钞三编与谢融脱书。)业,即因为有贪,瞋,痴烦恼的心,便引起他做杀,盗,淫等恶事,所以叫业。恶业已成,则将来必定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恶报。

107、所谓贪,就是见境而心中产生爱乐的念头。欲界众生,都是从淫欲中出生的,淫欲是因为爱而产生的。如果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仔细观察,就只见污垢汗液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便,小便,身体臭如死尸,污如茅厕。谁见此物,会生贪爱?贪爱之念既然已经平息,则心地自然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怡,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不可思议。

108、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现在当作我已经死了想,任他刀割香涂,于我无干。遇到所有不顺心之境,都当作我已经死了想,就无法起瞋怒心了。这就是如来所传的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的罪业,并非我印光别出心裁妄说的。

109、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今天既然知道瞋心于我们有损无益,就应当以海阔天空的肚量容纳一切事情;则现在的宽宏习性,就可转变宿生的偏窄习性。倘若不加对治,则瞋怒习气越来越大,它的危害就不是一点点了。

110、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已有损。轻则心烦意乱,重则肝目受伤。必须让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高了。

111、愚痴的人,并非说他没有一点知识。而是指世人不知善恶境缘都是宿业所引,现行所感招的,胡说没有因果报应,没有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没有慧眼,不是执著于“断”,便是执著于“常”。执“断”的人,说人是受父母之气而生的,未生之前,什么也没有,等到已死,则形体既然腐朽消灭,魂也飘散了,有什么前生和后世?那些见识短浅的读书人,多作此说。执“常”的人,说人死了后还是变人,畜牲死了后还是变畜牲,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的道理。过去曾有极恶毒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蛇;极残暴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虎。当他的业力太猛厉时,在生尚且都能使他的身体发生改变,何况死后神识随业力牵引而转变呢?因此佛说的十二因缘,是连贯三世而论的,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都是自作自受,并非从天而降。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代为安排罢了。生死循环,没有尽头,想要恢复本心以了却生死的人,如果舍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贪瞋痴三,是沉沦生死的根本;信,愿,行三,是了脱生死的妙法。要弃贪,瞋,痴,必修信,愿,行。信,愿,行得力,贪,瞋,痴自然消灭了。

112、对于俗务纠缠,无法摆脱的人,当俗事纠缠时,只要心念能不随事务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子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如果不知此中道理,即使让你屏除俗务,无所事事,仍然有散乱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的人,必须站在平时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事,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虽整天俗务纠缠,却又整天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113、要使真知显现,应当在日常生活一切行为中,常起觉照。使一切违理情想,不在心中萌芽。常常使自己的心,空无一物,明净透彻。譬如镜台,映现外境一切,而自己却不随境转,美丑是对方的,于我有什么关系?既不预计外境的来临,也不留恋外境的离去。如果违理情想一在心中萌动,就应当立即严以攻治,剿除干净。

114、众生的心念,与佛没有区别,只是由于迷而未悟,所以全体智慧德相,都变成了烦恼业苦。心本来是一个,迷悟不同则苦乐也不同了。因此要知道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只是由于烦恼障蔽,没有智慧照见,则全体都成了烦恼业苦海。今天用智慧觉照它,则烦恼业苦海,就变成了智慧功德海。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115、凡夫心的本体,与佛没有区别,因此佛让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的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的佛心,使他的烦恼惑业,全部四散消落,只留下一颗清净纯真的心,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说“心即佛,佛即心” 。不到这个境界,不过是从体性上论的,若从相与用上去论,则完全不是这样了。

116、念佛,既是养气调神之法,也是参本来面目之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的心经常纷乱,如果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都会渐渐消灭。一旦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你不知念佛是可以消除妄想的,姑且试试念佛,你就会觉得心中妄念都出现了。若念的时间一久,自然就没有这种妄念。最初发觉有妄念,是由于念佛的缘故,才显出心中的妄念,不念佛就不显露。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射进一线阳光,就会发现屋中微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因为阳光而显露;心中之妄,因为念佛而显露。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仰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所以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这种经常忆念,与念佛有何差别呢?佛见众生的心口,被烦恼惑业所污染,就以“南无阿弥陀佛”的洪名圣号,让众生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的时间一久,业消智现,障尽福高,自心本具的佛性,自然可以显现。

117、圣人想要天下永远太平,人民时常安乐,特作《大学》,来开示方法。开章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虽然明德,人人都各各具备,可由于没有克服妄念和反省观察的功夫,则明德就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显现,因而也不得受用。使明德显露的办法,在于克服妄念。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

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爱妻爱子,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以至于荡产灭门。这都是由于贪与爱的私欲所引起的。如果将这种不合情理的私欲,消灭干净,则妻,子的是是非非自然知道。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所以,对于这个“物”字,我们先要认识它是幻妄不合情理的私欲,那么把它格除,就变成很容易的事了。否则,尽平生之力,也不能奈何它。即使读尽世间书,也只能成为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的愚痴汉。

厉害啊!私欲之“物”的祸害。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原以为难以做到的出乎意料地做到了。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作佛。因为一切人民,各各都具有明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都是因为被私欲淹没了,不奋力去提高克服妄念的功夫,以致于从劫至劫,随私欲而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这难道不悲哀吗?然而,如果只以儒家“格致”为训导,而不以佛家的“因果规律”相辅来引导人们,则人们就难以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了。

118、你年纪才二十一,就能诗能文,这是由于你前世有善根。但你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在人前摆聪明,骄傲炫耀。学问越广博,越要觉得不足。能够那样,则后来成就,不可测量。

119、民国十年,我到南京。魏梅荪对我说:“佛法我也相信,佛也肯念,师父的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我说:“富贵人习气难忘,您要吃素,希望熟读《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此文先说众生与佛心性不二,然后说众生历劫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次引梵网,楞严,楞伽经文为证。熟读深思,不只不忍食,而且不敢食了。见息灾法会法语。)应当多次读,自然不能吃肉食了。”这是八月十二日的话。到十月,他六十生辰,恐怕人情难却,就往金山过生日,回家即长吃素了。

120、世人对于衣食等供身之物,都知道预备,不致临时失措。可对于身心性命之事,却不但不知道预先修行,而且还认为人不享福却预先修行是愚痴,认为自己放肆纵情,任意淫杀,是有福,是有智。殊不知世间那些盲,聋,喑,哑及残废无依之人,以及那些牛马猪羊及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的畜生,就是这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到的“福智”的真实报应啊!

121、你既然知道自己性情暴戾,就应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别人想。即使别人在德行上对不起我,也要当作我对不起别人想。感觉自己对一切人都很惭愧,惭愧的心情常常有,则暴戾之气,就没有办法产生了。大凡暴戾之气,都从傲慢而起。既然感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心平气和,就不会贡高我慢,盛气凌人了。

122、佛法要义,在于无执著的心。如果预先执有欲得种种境界利益的心,便含魔胎。如果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一念可得,才会有所得啊!

123、这本《自知录》里的话,是引人入魔的最为可恶的魔话。上海罗济同居士得到此书,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想要广为流布,让罗济同寄我一包,丁桂樵自己写信给我,希望我作序,以作推广。我看后不胜惊异,就将原寄之书,全部退回给桂樵,并极力说明此书的祸害。因为初发心的修行人大都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却经常想要看见好境界,倘若一见此书,就会以急切的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之变化呈现他所仰慕的境界。等到他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此人即丧心病狂,佛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124、色欲一事,是举世之人的通病。不仅仅是中,下根之人,被色所迷,即使是上根之人,如果不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那么也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本来足以为圣为贤,只因为过不了此关,反而为下愚不肖,更有永堕恶道者,数不胜数。《楞严经》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来是为了出离生死,如果不痛除此病,则生死很难出离。即使是念佛法门,虽然是带业往生,可若淫习牢固凝结于心中,就与佛隔离,难以感应道交了。要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都作亲想,怨想,不净想。所谓“亲想”,就是见到年纪大的女人,将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想,比自己年长的当作自己的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当作自己的妹妹想,年幼的当作自己的女儿想。淫欲心即使很旺盛,也绝对不敢在母,秭,妹,女身边起不正的念头。看一切女人,都是我的母,秭,妹,女,则理智降伏了欲望,淫欲就没有地方产生了。

所谓“怨想”,即要这样想:见到美女,便起色心,就是这种色心,引我堕落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这样一想,则所谓的美丽娇媚者,其危害比盗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强百千倍。对于这样的极大怨家,还要恋恋不舍,难道不是迷惑到了顶点的人吗?所谓“不净想”,即要这样观想:即使是美貌动人的女人,也只不过是外面一层薄皮罢了。如果揭去此皮,则不忍见了。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完全没有一物可让人爱,虽是人们被薄皮所蒙,就妄生爱恋。花瓶盛了粪,人们就不会玩赏它。今天这美人的薄皮,不异于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污秽,怎么能爱其外皮,却忘记了皮里的种种秽物而乱生妄想呢?如果不战战兢兢,保持警惕,痛除此习,则一见女人姿质美丽,就爱箭入骨,以致不能自拔。平素尚且如此,死后想要不进入女腹,就不可能了。进入人女的腹还算可以,进入畜女的腹,那怎么办?一想到这里,心神惊怖。然而要想见境不起染心,就必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以上三种观想,则见境自然可以不随境转。否则即使不见境,意地里仍旧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束缚。所以,一定要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才有自由往生净土的分。

125、我常常说世间人民,在十分之中,因为色欲直接而死的,占有四分,间接而死的也有四分。因为色欲会使人身体亏损,而易受别种外感,导致死亡。对于这些死者,人们无不推之于命。哪里知道贪色者的死,都不是他们命里注定的事。能终天命的人,都是居心清贞,不贪欲事的人。那贪色的人,都是自己害了自己的性命,怎么可以说他的死是他命里注定的呢?依命而生,命尽而死的人,才不过十分之一,二啊。由此可知,天下多半都是枉死的人。色祸的危害,世上没有比它更大的了,难道不可悲,难道不可畏吗?

世上也有不费一分钱,不花一点力就能成就最高德行,享受最大安乐,给子孙遗留无穷福荫,使来生得贞良眷属的人,这种人有这么大的福报,不就是因为他戒邪淫吗?夫妇正淫,前面已略说利害,今暂且不论。至于邪淫的事,没有廉耻,极秽极恶,是以人道之身,做畜生之事。因此,艳女来奔,妖妇献媚,君子视为莫大的祸殃而拒之,必会招致福星高照,皇天保佑;小人视为莫大的幸福而纳之,必会招致灾星降临,鬼神杀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如果在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乐,以及子孙无穷的福荫,来生得贞良眷属等的这些福报,断送在一瞬间的欢娱里了,可悲啊!

126、聪明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色欲。所以要经常保持敬畏之心,切勿稍有邪念的萌芽。如果偶然产生这种念头,就要想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全知全见。人的前面尚且不敢为非作歹,何况在佛天森严之处,敢存邪想卑鄙的念头,敢做邪想卑鄙的事吗?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如果不能守身,即使能够侍奉亲人,也只是皮毛形式而已。实际上,看贱亲人生我养我的身体,也已经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临终时,才敢说放心无虑的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不到死时,都要一心保持警惕,使身体不失贞洁。曾子尚且这样,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

127、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久而久之,则凡是一切劳神损身的念头,都没有办法产生了。整天都有佛的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我敢保证你不须十日,即见大效。

128、业障重,贪瞋盛,体弱胆小等毛病。只要能一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都会治愈。《普门品》说:“若有众生,淫欲,瞋恚,愚痴等念头很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些念头就能离开。”念佛也是这样,只要尽心竭力,没有怀疑,没有二心,便无求不得。

四、论存心立品

导读

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种善业。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

129、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种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因为他的心与佛相应,所以感动佛的慈悲接引。如果虽然经常念佛,但心却不皈依正道,或者对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就会心与佛相背,就难以往生了。因为自心发生障碍,佛也无法慈悲来接引了。

130、如果遇到境况不佳时,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作安乐吗?如果疾病缠身,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厌离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净业,誓愿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以致成就佛道,我们要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六道轮回。须知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等苦,将会天天奔驰于声色名利等场合,不会停止。谁肯在春风得意,声名显赫的时候,会去想未来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来锻炼他,可人只愿意承受天的顺境。孟子所说的“大任”,是世间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忧劳,才可不负天心,何况我们是地上的凡夫,径直要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贫病的挫折,那么凡夫惑业就会一天天旺盛,净业难成,本心迷惑,永堕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了。古德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个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说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131、小人之所以敢假装做善事而实际上却做恶事,是因为自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哪里知道,只有世间的凡夫才不知实相。如果是得道的圣人,则清清楚楚全部知道。还有天地鬼神,虽未得道,但因为他们有他心通,所以也清清楚楚全部知道,更何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有他心通和慧眼,圆见三世,如放在手掌之中呢?所以想要没有人知道,除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若知道,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全知全见。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松懈散漫;在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发恶念了。(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见文钞正编复高邵麟书四。)因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所以,即使是不知惭愧的人,想到这里也会惭愧得无地自容了,更何况是真修实践的君子呢?

所以要使自己少有过失,就必须先从恐惧鬼神诸佛等全部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开始。(《文昌帝君阴骘文》)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这还是就世间情见而浅显说的。实际上我们的心与十方法界一体吻合,只是由于我迷惑的缘故,所知就仅局限在自己一身了。那些十方法界的圣人,彻底证得了自心本来具有的法界藏心,对法界中一切有情众生的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佛同具真如自性,在这点上自己和他人并没有两样。人若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主敬存诚。刚开始时则努力消除妄念,时间一久则无妄念可得了。(恶念愿属妄念,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如果能觉照,则妄念灭而真心现。)

132、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时时提防过错,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才与佛道相应。这样的人,一定往生。若不这样,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133、学佛之人,先从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然消失,怎么还会有不如法的地方?若有就要用力消除,才是真实履行所学。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为愈下,这是今天学佛自称通家者深入骨髓的大疮。倘若能够希望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则学得一分,就得一分实益了。

134、诸恶众善,都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具体做事。心地上完全不起恶念,则全体是善,这个人念佛,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要使心地只有善没有恶,应当在一切时,一切处,主敬存诚,如同面对佛天,才有希望。心一放纵,各种不如法的念头,随之而来。

135、过去的罪业,虽然极其深重,只要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用正确的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矢志不渝,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所以经上说:“世间有两种好健儿,一是自己不犯罪,二是做了能忏悔。”“悔”这个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口说无益。譬如读药方却不服药,则一定没有愈病的希望。倘若能依方服药,自然可以病愈身安。所怕的是,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了。

136、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这样,则他的学问和品德,便可高出同流之辈。常常有一些聪明人,都是矜夸暴露,尖酸刻薄,他的心绝无涵养。这种人不是终身坎坷,就是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见文钞续编复金善生书。)

137、“忠”这个字,它的含义可以贯穿在一切行为之中。人如果存有忠心,则必定能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和睦亲族,诚信待友,怜悯孤儿,周济寡妇,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忠心,则不欺诈,不欺诈就会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分则属于自己分内中事,自己必然会实干实行,绝不会有表面上应付你而实际上却不尽心尽力的欺诈行为。近世虽然已经推倒了帝制,但是仍然必须事事讲忠,才不至于互相诈骗,没有依从的道德标准。

五、评修持各法

导读

印光大师认为,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也就是在所有的法门中,禅和净是最好的法门。而将禅与净相对比,净又是最好的法门。修净最好的方法则是持名念佛。祖师告诫,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对于各种苦行,印祖一般不提倡。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

138、我私下思考修持法门,有两种不同。如果依靠自力修戒定慧,以至于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般法门。如果具有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这是特别法门。一般法门全靠自力,特别法门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也属于自力。现以比喻来说明。一般法门如画山水,必须一笔一画而渐渐完成。特别法门如拍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拍照就完成了。一般法门又如步行起程,身体强健的人每天也不过百十里。特别法门如乘转轮圣王的轮宝,一天即可遍达四大部洲。我们既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除见惑,可以无论如何都不造恶业的实证,如果不专修净业,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则恐怕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出生入死,没有办法解脱啊!这难道不可悲吗?愿我同人,都生正信。

139、不要说缘想一尊佛,不如缘想多尊佛的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释天宫的因陀罗网珠,千珠入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如果是久有修证的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如果是刚发心的末学,缘境如果宽了,则心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许会引起诸多魔事。所以我佛世尊,及历代祖师,都让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缘故。等到他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都全部具足。古人说:“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形容了。

140、我等心性,与佛同类,只因迷惑,轮回不息。如来慈悯,随机说法,广使众生,就路回家。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如人渡海,必靠舟船,很快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唯此捷径,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菩提心,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等到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141、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底看见西方。持名一法,是入道的玄门,成佛的捷径。今天的人对教理观法,都不清楚明白,若修观想实相,也许会引起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应当修易行之行,自然感来最妙的果了。

142《观无量寿佛经》虽有十六观,但修行人学习,应当从容易修的开始。或者作如来白毫观,或者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让人知道修行往生的前因与后果罢了。只要完全了解明白就行了,不必特别以此作观。观的道理,不可不知,观的实践,暂且缓行。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心浮气躁去修观想,则容易引起魔事。即使能使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的念头,也会因喜成障,也许又会前功尽弃了。故《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此法千稳万当。等到心归于一,净境自然会现前。

143、作观只取对自己最得力的练习,何必从头至尾,天天重习?佛说十六观,前面则是让人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后面九品往生,让人知道所修的因果。各观既然知道,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其他各观。

144、《观无量寿佛经》说:“此心作佛,此心是佛。”“作佛”,就是说观想佛像,忆念佛德以及佛号。“是佛”,就是说在观想忆念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现于观想忆念者的心中。如镜子照像,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全部摄录。如果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如一张白纸。心的作用的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它的本体虽然相同,但它的造诣却完全不同。所以说:“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我们对于所念所作可不慎重吗?

145、观想这个方法,如果不是那种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速成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的人,修它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是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都是实相念佛,即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这个念实相佛,说起来容易,要修行有证,实在是难中之难。如果不是再来的大士,谁能即生亲证?持名这个方法,是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的一个法门。于持名念佛的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当体实相,则利益宏深。外面持名念佛而实际上是专修实相的,一万个人中也难得一,二个实证的。能得到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的果报,已经是属于上等的了。了生脱死的大事,难道光志大言大就可以成办了吗?

146、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我们怎么可以不自量力,而专门以最难的观想为主呢?超过常人八尺的丈六金像,佛已为我们说过了。下品将要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因此《观无量寿经》仍然以持名为最重要的修行。《无量寿经》详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极乐世界清静庄严之相,是作为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的要诀。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本经,我们才知道《阿弥陀经》的内容只是上述两本经的要点罢了。因此,虽然是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但也不能忽视这两本经,认为它们无关紧要。至于修持,果然真正至诚,一顶礼一称名,都可消灭无量罪过,增无量福德,并非一定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啊!心地清净,圣境现前,是我本来就具有的,怎么可以如贫儿拾金,显出喜得发狂的样子?既然有这个样子,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147、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万修万人去的最直捷稳当的法门。我们心中,必须先要清楚明白这个法门的所以然。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参究一切经论。各种法门,都可作为这个法门的辅助。

148、今天既然发心念佛,就应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欲得一心不乱,在于心专注与恳切罢了。见文钞三编答幻修学人问。)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向。不必求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以开悟为事,净宗则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的,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的,万无有一。

149、没有做到一心不乱之前,千万不能萌发见佛的想法。能做到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即刻可见,不见也完全没有妨碍。倘若急着想要见佛,心念纷飞,要见佛的念头,牢固结于心中,便成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债主,趁你有这个急躁妄念,现作佛身,企图以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身都是魔气,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腑,着魔发狂。即使有活佛来,也无可奈何了。

只要能够一心不乱,何必就要预先想着见佛?一心不乱以后,自然知道善恶好坏。不见佛固然能够工夫上进,即使见了也能更加息心专修,一定不会有误会的事情发生,只有更加精进的好处。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一点修持,便怀越分的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一定会光明显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只希望发光,本来是一块浑身垢秽的镜子,若有光产生,也属于妖光,不是镜子本身的光。我恐怕你不善于用心,以致不但自己失去利益,并且还退人信心,因此补寄一信告诉你如何做。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依照他的话这么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道了这个,就应当能够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了。

150、闭关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然归一了,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归一之前,千万不可以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一定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加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到的事物都会从镜子里面反映出来,形形色色,可它是它,我是我,与我有什么相干呢?心未归一而急求感通,即此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

151、近来的人常常好高骛远,稍微有一点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大多将念佛看作无用。他只知道禅家机语的玄妙,相宗法相的精微,密宗威神的广大,却不知修禅之人即使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若烦惑未尽,则依旧不能了断生死。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即使明白种种名相,也如人只说食物却吃不到,只数珠宝却得不到一样,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密宗虽然说现身可以成佛,可能成的人,决非地上的凡夫。凡夫妄生这种想法,则着魔发狂的,十有八九。因此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它是千稳万当的无上第一法则。

152、如果他天姿聪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但仍须以净土法门为依归修行,才不至于有因无果,把了生脱死的妙法,作口头活计,得不到它的实际利益了。必须要主敬存诚,对经像如对活佛,不敢稍存怠慢和忽视之心,这样才会随自己的诚心大小,而得到深浅不同的利益。至于根机愚钝的人,暂且专门研究净土法门,果真信得及,守得定,一定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与那深通经论,却不修行净土法门的人相比,所得到的利益有天壤之别啊!如上所说,无论什么资格,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什么邪执谬见,我慢放肆,或者以为圣境太高,就以下劣自居等病,由这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无不随手而愈。

153、禅宗常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是大彻大悟。说见性成佛,是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实际是理即佛与名字佛,并非是福慧圆满的究竟佛。这人即使悟到最高境界,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在一切境缘中,对治烦恼习气,让自己心地清净没有其他污垢,则可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了。佛在世时这种人很多,我国唐宋时还有,今天则大彻大悟,尚且不易得到,何况烦恼全无的人呢?密宗现身成佛,或说即生成佛,这与禅宗见性成佛的话相同,都是称赞功夫很高的说法,不可以认做真能现身成佛。要知道现身成佛的,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除此之外即使古佛示现,也没有现身成佛的事。

154、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弘扬阐述净土,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导人修持。至于他对专,杂二种修法的开示,可以使人受益无穷。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意业专念,这样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就是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专一,所以难以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变的铁案。

155、每日根据自己的精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此作为自利利他的依靠。对一切人,都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让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才可以依靠佛的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还要不与人说做不到的大话,任人说自己是百无一能的粥饭僧,大略就是如此修行。

156、他人教人修行,多在玄妙的地方着力。我教人,多在尽分上指点发挥。假设不能尽分,即使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罢了,况且还没有穷源彻底的事呢?

157、刺血写经一事,暂且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怕血耗神衰,反成为修行障碍了。身安而后道隆。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只要能够得一心,就法法圆备了。

158、居士(指高鹤年)在俗修真,随缘精进。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不厌其苦游遍圣地名山,记录游访事迹以开人耳目,确实可以说是为法忘躯的人了!但是以我的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息了。如果还要广游,宜以神而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就可当作游访路程。安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则身愈健,念愈广则心愈一。寂,则一念不可得;照,则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与你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相比,不只是一天与一劫的差距啊!鄙见如此,不知居士以为如何?

159、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确实应当舍繁就简,专修净业。净业有大成就后,再弘扬其他法门。才会得到自利利他之实益。否则虽能利人,也非究竟。

160、修净业的人,来不得一点机巧。如果好奇而厌恶平常,必然会弄巧成拙。这就是为什么通宗通教的人,常常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更有实际利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往生极乐,一定可以预见,否则,生不了极乐,也是可以预见的。

161、念佛一法,只有死尽一切狂妄知见的人才能得益。任凭你智同圣人,也都要置之度外,将这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即使以死相逼,让你改辙,也不可得。这样才算是聪明人,才能得实际利益。否则由于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一无知识的老实人,更容易得益了。

162、看你的来信,知道你是个发大菩提心,期望自,他都得利益的人。可你说:“自利心淡,利他心切。”我认为这句话也很有问题。不能自利,一定不能大利于他人,二者应当不分亲疏才对。然而利他是纯真之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那么自利这一边怎么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份呢?

163、你喜欢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为净土助行。可净土五经,它的功德也不亚于《金刚经》。寄你的经书,先详阅我所作的序,则书中大意可以全部知道。然后再静心恭敬阅读,则无边利益,自然可亲得。

164、玉峰法师行持虽好,但见理多偏。比如他说的念佛四大要决,他的用意也并非不善,可措词立论,完全与古德相反。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这全体都是背离正道的谬论。佛经教人求一心,他却教人不求。不消除妄想,能得一心吗?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怎么可以因为做不到一心不乱就不按佛经上的教法去做呢?如果以不易得一心而让人不取法,则是让人取法于下了啊!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却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可要亲证三昧,能静当然好,不能静,也无妨即动而静。他却完全以静为邪,说这样是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要旨。这种说法的过错真是难以说尽啊!况且念佛一法,圆融包容一代时教一切法门,可在他那里,“静”这个字,尚且隔在外面,怎么可以说他是净宗真善知识呢?希望二次再版时,删去这四大要决。这样,才不会让初机受害,而通人也不会讥笑了。

165、不修身而念佛,也有利益,可能否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才干杰出的人只求恭敬诚意,这是他幸运的地方。你所撰的两句,虽然对,但不是很确切,宜改为“智断烦情超苦海(烦,即烦恼。乃通指。情,则专指淫欲。),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用功法则,都包含在这两句话里了。

166、念佛一事,要现生得利益,就必须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即使是游戏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会在后世因为这个善根,发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庙,想要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这一句佛号,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因此要知道肯念佛当然好,不肯念,为他说,他听到佛号,也种善根,听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167、十念一法,使人的心随气息而收敛,无从散乱。这个法的奥妙,不是智者则无法知道。然而只可在早晨用一次,或者早晚及日中用三次,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千万不可说此法最能摄心,让人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是出声还是默念,要看他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倘若所处之境地不宜大声念,则只可小声念,或者金刚持。念佛功德只在专心致志,音声大小还是次要的。

168、你想要我让你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现前,莲池大师的发愿文里虽有这些境界的话,可你千万不可发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你了。譬如小儿扶墙学走路,连不跌倒尚且难以做到,却想要飘行长空,遍观四海,难道不是梦话吗?只求往生,即了生死。如果想要悟此心,见此境,还必须慢慢修,才能有一分悟即有一分见。如果想要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

169、“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学佛道来摆脱凡俗,如果不注重这四句话,就如无根之木,期望它能盛茂,无翅之鸟,盼望它能高飞一样。“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地上的凡夫,想要在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这四句,则相当于无因却想要得果,未下种却想要收获,万万没有这样的道理。果然能将这八句,全心全意担负起来,则一定可以在生进入圣贤之境,死后往生极乐之邦。

六、勉行人努力

导读

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难免五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种快乐。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这些话还不醒悟,还不精进修净业,则与同时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无情木石一样了。

170、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难免五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种快乐。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这些话还不醒悟,还不精进修净业,则与同时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无情木石一样了。有血性的汉子,难道肯在生做走肉行尸,死后与草木同腐吗?感觉圣境界高不可攀,就甘心自己处于凡愚地位,遇大警策而不奋发图强,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实践,是天辜负了人呢,还是人辜负了天呢?

171、人生在世,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以依赖,即使生到天上,福寿很长,可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或者堕入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就没有办法挽救自己了,今天既然略晓佛法,难道可以将这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的日子吗?

172、一句佛号,包括一切大藏教义,其微妙含义无穷无尽。通宗通教的人,才能作真念佛人。另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是口会说话的人,也可为真念佛人。除开这两种人,则信念真不真,都在于自己努力与否,是否依教罢了。

173、前世培植了这个慧根,当然不容易。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精进用功,以期待亲证如来本性,则如坯器未烧,一下雨就化散了。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没有证道的人,从悟入迷的,万有十千,而从悟增悟的,亿无一二。怎么忍心让无上法器的坯胎,经再生之雨,而又变为尘土了呢?

174、古人说:“重在行动的君子,得到一句善言,终身受用无尽。”不重视躬行实践,即使读尽世间书,对于自己仍然没有什么利益。如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洒一世界,而泥龙即使泡在水中,也难免丧身之祸。

175、黄后觉临终所出现的现象,对学佛的人有大利益。无论他究竟是往生,还是堕落,姑且不论,果然是真正的念佛人,知道他临终的现象,决不敢轻慢从事于了生死的念佛法门了。看看他的外表行迹,似乎至诚,但看看他临终所现的景象,则说明他平日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并且他从前或者因为吝惜钱财,而致人丧命,或者因为吝惜言语,而致人丧命,如此等业而引起临终这种现象。(什么叫“吝惜言语,致人丧命”呢?比如,自己知道有强寇来了,并知道可以躲避的地方,因为心无慈悲,乐人得祸,所以不肯告诉他人。此事此心,极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出现临终前不能言语,而且讨厌听到念佛声等现象。)然而从一时不死,等助念人离开,未久则死的现象来看,这与吝财吝言误人性命,完全相同。

虽不堕饿鬼,可他的迹象,是饿鬼的迹象啊!然而他或者因为自己心中能够忏悔,或者因为助念人及儿女的诚恳,罪过因此得以减轻,不至直堕饿鬼了。现在最好的做法是,必须是他的儿女及其眷属,想到他的痛苦,同发自利利人的心,为他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如果十分诚恳的话,则可料定他一定可以往生。因为父子天性相关,佛心有感即应。可眷属们若是泛泛悠悠应付了事,则难以消业障而蒙佛接引了。千钧一发,关系极重。

凡是念佛人,各须务实,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气,与人方便。凡是必须说的,即使对方与我有仇,也要跟他说,让他趋吉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说话理直气壮真实可信,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的道理,与教儿女,立太平的基础,心如直弦,语不模棱两可。居心可以质鬼神,做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绝对没有这种可怜可悯的现象。能够这样,黄后觉就是大家的接引导师了。大家既因为他而将来可得到大利益,那么他将来也依靠大家的心力,而灭罪往生。我这话并非首鼠两端,是一定不欺骗人的定论。

176、念佛不分圣凡。“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只是天人因为快乐的缘故,不能念佛的占多数;三恶道因为痛苦的缘故,不能念佛的更多;阿修罗因为瞋心的缘故,也不能念佛;只有人最易念佛,可是富贵的人被富贵所迷,聪明的人被聪明所迷,愚痴的人被愚痴所迷,芸芸众生,能念佛的,有多少呢?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应当勇猛修持,不要导致自己今后陷入想要念佛又不能念佛的地步。勇猛精进地念佛,才不会辜负此生此遇了!

177、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女婿家送双鹅做奠雁礼,他就将此双鹅放生于华亭山云栖寺,现已三年了。这两只鹅每当早晨和晚上,庙里人上殿做课诵时,就站在殿外伸长脖子看佛。今年四月,雄鹅先亡,大家没有介意。后来雌鹅几天不食,它去看佛,寺里维那开示它,让它求往生,不可恋世。然后为它念佛数十声,鹅绕三圈,两翅一拍即死。张拙仙因此作《双白鹅往生记》。真是奇异啊!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作佛,鹅尚且如此,而我们人反而不如鸟吗?

178、古人说:“死生的事情太大了,可以不悲叹吗?”我个人认为仅仅悲叹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必须知道生死是大事,信愿念佛。既然知道死是可悲的,就应当在未死之前,修此法,则死不但不可悲,而且大可幸了。为什么呢?因为净业成熟,依靠佛的慈力,径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从此能够永离众苦,只享受快乐,渐次进修,直至成佛而后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必须下很大功夫来面对每一个起伏的心念

我们在学院里面,乃至于在修道路程上,往往会迷失方向...

南无阿弥陀佛即六字真经

【六字真经堪读诵,谁言名字假非因。即名显体方称妙,...

修行这条路没人能够代替我们走

印度北方有一个叫做舍卫城的都市,佛陀有一个供大众内...

为何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原文】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

佛陀开示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杂阿含卷四九一经》,是佛陀教导在家人...

出现恐惧的时候,千万要紧抓这句佛号

我们闭关念佛,很多人就谈到,他一入关就觉得很害怕。...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利益他人来展现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

恶人尚且能往生,何况善人

隋天台智者大师临命终时预知时至,梵僧预告他化缘已毕...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四世同堂皆由多生培植而来

详夫春回大地,百卉各遂其生成。风起长空,万籁咸为之...

日常生活俗事太多该怎么修

原文: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

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测度。彼愚人唯知以医药治病,及...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

【佛教词典】具足法行

【具足法行】 p0824   瑜伽七十九卷十七页云:云何菩...

【佛教词典】十圣处

乃小乘行人所修之十种法。此十法能生圣者,又为圣者所...

慈母八旬始念佛,十年功成生净土

母亲俗名李香云,法名胜修,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九月初...

普贤十忍

在《华严经、十忍品》里,普贤为菩萨摩诃萨提出十忍,...

真正的大神通是什么

一般人学佛修道是假的,喜欢玩神通是真的,大家都求先...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六祖坛经》有一句话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意...

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一朵莲花吗

问: 我听说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

净土宗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

学佛有了目标,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呢

问: 平时有人说,做人需要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学佛...

念佛是享受,念的时候就是极乐

我们今天大概从早上五点多钟有几位菩萨就在那里练习。...

经商与学佛

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

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后可以染发吗

问: 请问法师,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可以将白发染成黑发...

犯五戒后能忏悔吗

问: 请问受五戒,如果犯戒的话,是否要在佛前求忏悔...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

当嗔恨心即将生起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对方引起我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