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七种不退转之法

2017/03/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七种不退转之法

古印度时,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弘扬佛法。有一天,摩竭国阿阇世王对大臣们说:“拔祇国非常富庶,百姓人口众多,我想率领军队攻伐,将其兼并成为我的国土。”

阿阇世王告诉婆利迦婆罗门:“你到迦兰陀竹园,以我的名义向世尊问讯顶礼后代我请示世尊:‘大王想出兵征伐拔祇国,不知可不可行?’假如世尊有所言说,你要好好思惟、记录下来,回来向我禀告。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会前后说法不同。”

婆利迦遵奉阿阇世王的钦命,来到迦兰陀竹园,问讯世尊后坐在一旁,向佛陀禀告:“阿阇世王非常恭敬您,嘱咐我代为向佛陀请安问候,并想请示佛陀:‘大王有意要攻打拔祇国。’不知世尊您的看法如何?”当时,婆利迦婆罗门身穿长袍,从头部覆盖到脚踝,脚穿着象牙屐,腰间配戴着利剑,依戒律而言不应对他说法。因此,世尊就对阿难尊者说:“阿难,若拔祇国的人民修七种法,终不会被外来敌国所毁坏,是哪七种法呢?如果拔祇国的人民团结群聚一处,就不会被他国所击败,这是第一种。

再者,假如拔祇国上下一心,人民和合安乐,就不会遭逢外敌攻城掠地,这是第二种法。其次,如果拔祇国的人民不贪着淫欲,不贪着他人妻女的美色,洁身自持,这是第三种不会被敌国所毁坏之法。假如拔祇国的人民能够不搬弄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造成双方的误解,就不会被他国所侵害,这是第四种法。另外,如果拔祇国的人民能恭敬供养沙门、婆罗门,礼敬修清净梵行者,这是第五种不会被敌寇得逞的方法。

如果拔祇国的人民不贪求他人财宝,国家也不会遭受他国的攻击掠夺,这是第六种法。最后,第七种法:假如拔祇国的人民能够万众一心,不迷信神寺庇佑,而能专心一志、团结其意,便不会被外敌所毁坏。阿难,若该国人民能修这七种法,终不会被外来敌国侵略破坏。”

坐在一旁听闻的婆利迦婆罗门对佛陀说:“假设拔祇国的人民能修其中一法,尚且不能被外敌所毁坏,何况是修七种法呢?今日,向世尊的请法先到这里,因为国事繁多,我必须返回王宫了。”这时,婆利迦婆罗门随即离座,起身回宫。

当婆罗门离去不久,世尊便对比丘们开示:“现在佛要宣说七种不退转之法,你们要专心谛听!善加思惟其中的道理。”比丘们齐声回答:“是的,世尊!”世尊告诉大众:“何谓七种不退转之法呢?比丘们你们应该要知道,若比丘们聚集一处时,都能和合调顺,上下有序,精进提升道业,修诸善法而不退转,便不会被魔乘隙而入,这是第一种不退转之法。其次,僧众们和合,对于佛之教法依教奉行,精进用功提升道业而不退转,也不会被魔王所破坏,这是第二种不退转之法。

其次,如果能不著于世间俗务,也不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精进提升修行,并且不被魔王所扰乱,这是第三种不退转之法。比丘们,如果能不读诵世间杂书,终日专心一意,于佛法上勤奋不懈,必能提升修行,不被魔王乘虚而入,这是第四种不退转之法。再则,比丘们,精勤修法,戒除贪睡恶习,恒常警惕不自懈怠,修行定能更上层楼,终不会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坏修行,这是第五种不退转之法。

此外,比丘不学习世间技艺,也不教人学习,乐于居住闲静处,精进道业,必能深化、提升修行,不被魔王有机可乘,这是第六种不退转之法。最后,比丘们,要能思惟“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修习禅定等诸观行,信受佛陀的教法,道业必能不断地提升,便不会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坏修行,这是第七种不退转之法。如果有比丘们能成就这七种法,共相和合、信顺佛教,便不会被魔王得逞扰乱破坏。”

世尊开示后,便为比丘们说此偈语:“除去于事业,又非思惟乱,设不行此者,亦不得三昧。能乐于法者,分别其法义,比丘乐此行,便致三昧定。”

“所以,比丘们!当勤修各种方便行门,成就此七种不退转之法。”当时,诸比丘闻佛所说,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七日品第四十之一(二)》

 
省思:

七不退转之法,总括而言,就是和合、信顺佛法,精进、专注用功,远离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论云:“三界久居,犹如火宅。”凡夫因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贪着在五欲之乐中,而起惑、造业、受苦,犹如刀刃有蜜,爱着刀口上的蜜,对锋利的刀刃视若无睹,必感割舌之患。欲望所引发贪、瞋、痴的烦恼,烧灼众生心,使之不得清凉、不得自在。若欲离苦得乐,当勤修七种不退转法,实为得自在解脱之道。

佛法不离世间法,若能在生活当中依之落实,不论家庭、事业、学业、道业,都能圆满成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苦修》

编按:许多禅师的法名与高山、雪有关,这是因为禅师通...

没有信愿,持名不是真效果;没有持名,信愿得不到真感通

净土法门一直讲到说是感应法门,这个成就不是靠你的禅...

修行不要搞得太复杂了

问: 师父您好!请您开示,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是否...

在家居士如何修学净土

问: 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

如何策发自己不生退心

问: 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诚然是古德对后世学者之警语...

戒为无上菩提本,修行应一门深入

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

慧律法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

心理学家说: 我们一定要了解别人的立场,人与人之间...

发心应学二事

发心应学二事, 一智慧,二慈悲方便。 欲学智慧,莫若...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南岳怀让禅师

气概冲天,心虚没量。揽曹溪水,兴波作浪。睡着马驹,...

目犍连尊者一念嗔恨的果报

这是目犍连尊者在修行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释迦牟...

住持之道与待人之道

心定法师刚接任佛光山寺的住持不久,他告诉我一件事:...

以貌取人

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比丘名叫拔提...

【佛教词典】随宜

(术语)随众生根机之所宜也。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

【佛教词典】五家七宗

我国南宗禅各派之总称。又作五派七流。即临济、沩仰、...

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动念想下山,因此...

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障碍

昨天讲到,动和静,昏和散,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

如何看待师父的「不清净」显现

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是末法时期,...

懂得低头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一生功绩卓绝,这与他的一...

有六种情况,必须把这个罪忏掉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

若当时不随喜,何有今日之事

万法一体,人我同源,经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随...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

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佛出世的因缘为的什么?因为佛是觉的,人是迷的。人既...

无知和愚痴的杀生者

杀生者总以为被杀者是无知的、可欺的。诚不知,是自己...

布施多而福报少的原因

《菩萨本行经》里面谈到,若有众生不能以至诚心去布施...

可否先做世间事业,然后临终才念佛

问曰: 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

四大不调在身体上的表现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