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清净光明真富贵

2017/06/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清净光明真富贵

在波罗奈城有一位长者之子耶舍,非常聪明且富贵胜人,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脚上穿着无价珠宝镶饰的鞋子。一晚,耶舍与诸多表演歌舞伎乐的女子狂欢后,各自倒头便睡。半夜耶舍突然醒来,看见这些女子睡得东倒西歪,个个蓬头垢面、流着口水,乐器、戏服也散落一地……眼前的一切,令耶舍生起了厌离心,心想:世上灾难、祸患无奇不有,我居然在这种种不净当中,妄以为清净而心生贪着,这真是颠倒。

这些疑惑念头萦绕不去,此时一道天光乍现,耶舍便循着天光走向了鹿野苑。来到恒河边的耶舍,不由得感叹:“真是苦啊!苦啊!”对岸的佛陀听到了,知道耶舍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便召唤他:“快来吧!我这里有离苦得乐的无上妙法。”耶舍一听,立刻把价值连城的鞋子脱在河边,涉水渡河来到佛所。

佛陀相好庄严、威德具足,耶舍见佛心生欢喜,雀跃不已,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佛足,祈求佛陀慈悲拔苦与乐。佛陀应允,为他开示“色、受、想、行、识”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耶舍一心谛听,当下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佛陀继而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门,令耶舍顿时断除一切疑惑、心开意解,得大自在,证阿罗汉果。耶舍禀白:“如世尊所说,色、受、想、行、识五蕴,真正是无常、苦、空、无我呀!”

此时佛陀见耶舍仍然穿着世间庄严服饰,便以偈劝说:“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身虽在旷野,服食于粗涩,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耶舍听到后,心想:“世尊所以说此偈,是因为我还穿着世间七宝之服,我现在应脱去世俗之服。”于是顶礼佛足,求佛应允出家。佛陀慈愍地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耶舍即现清净比丘身相。

天明之时,耶舍的父亲发现儿子不见了,非常焦急,悲伤哭泣地四处找寻,总算在恒河边看到耶舍的鞋子,便寻着足迹来到佛所。佛陀知道长者寻子心切,如果看到耶舍已经出家,必定生大悲恼,便暂以神通力将耶舍隐匿起来。

耶舍的父亲恭敬顶礼佛足后,佛陀便依着他的根机,为他开示五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长者听佛开示,当下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告诉世尊:“世尊!色、受、想、行、识五蕴,真正是无常、苦、空、无我。”佛陀知道他已见道迹,情执淡薄,于是询问他来此的因缘。长者说明寻子之事,一转眼,耶舍便出现在面前。见到耶舍已现清净的出家相,长者满心欢喜地赞叹:“真是太好了!出家修行是真实的一条路,既能自度又能度他。就像你追随佛陀出家,我才有因缘听闻正法,得见道迹。”长者即于佛前求受皈依,成为优婆塞,是佛陀的第一位在家弟子。

耶舍有五十位好友皆是长者之子,听闻佛陀出世,又得知耶舍已经随佛出家修行,亦心生向往:“无上尊贵的佛陀出世了,而聪慧善辩、才艺兼备的耶舍,立刻舍弃万贯家财、五欲享乐,落发出家修行,守志奉道。我们还有什么好眷恋的,何不效法耶舍一起出家修行?”于是五十人相约同往佛所,快到之时,远远看见相貌庄严的佛陀,周身散发着光明,身心顿觉法喜清凉。他们虔敬地来到佛前,合掌围绕,五体投地顶礼佛足。长者子皆宿植德本、聪明慧达,如来应机说法,为他们开示五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五十人当下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于是禀告佛陀:“世尊!色、受、想、行、识五蕴,真正是无常、苦、空、无我,希望世尊听许我们出家修行。”佛陀慈允:“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五十位长者子即现清净的出家相。佛陀继续为他们广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理,五十人随之烦恼漏尽,证阿罗汉果。

佛陀于鹿野苑中度化了五比丘后,耶舍及五十位长者子也相继得度。佛陀告诉诸比丘:“你们皆已断除烦恼、成就圣道,为世间殊胜福田,堪受大众供养植福修慧。应当到各处弘扬佛法,慈悲心教化一切有缘众生。而我将独自前往摩揭陀国王舍城,度化有情。”诸比丘依教奉行,向世尊顶礼告假,各持衣钵,弘化一方。

典故摘自:《释迦谱·卷第一·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之四》

 
省思:

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人一生汲汲追求,不外权势、名利、地位,然而纵使拥有了这一切,仍无法避免无常的催逼。从贵为一国太子的佛陀,乃至耶舍等聪慧富有的长者子,因如实体悟世间一切“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故而能舍小我的贪爱,为究竟离苦得乐而出家修行,弘法利生。佛法是人生的真理,能令人开启智慧,解脱烦恼,走向光明的人生。透过以身行道、实践佛法、广弘佛法,更能接引无量有情同入佛智,迈向清净光明的未来;在利他当中成就自己的道业,也点亮每个人心中的自性光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若能放下,即时解脱

最近看到苏轼的一首词《行香子述怀》,词云: 清夜无尘...

身受与心受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

用感恩的心来修行,智慧就会一直出来

今天我们修行要记住,要感念一切境界,用感恩的心来修...

「痛」并不等于「苦」

一般人常把痛苦连在一起讲,分不清痛与苦的区别,多半...

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别让坏情绪毁了你

我们常说认识感情动物,人有七情六欲,欢喜、愤怒、痛...

想求得「好死」,不容易

五福的最后一福是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善终,或一般人所...

想了生死必须掌握正确的轨则

初学者必须由文字来做引导的,这以下举出一个实际的例...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弘一大师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师以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

善顺善成就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园中。当时,佛陀...

活驴现杀,受现世报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和动物打交道,记得我上小学时我们...

为止口业,止语三年

原文: 德美,姓王,清河临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

【佛教词典】溥光

元代僧。又称普光。生卒年不详。山西大同人,俗姓李。...

【佛教词典】相轮樘

(堂塔)作相轮塔者俗称也。樘者柱也,不作塔,仅形容...

思惟十二光如来的功德

阿弥陀佛这十二光如来的这种功德我们要常常思惟。当我...

「舍身心求往生」与「求加持痊愈」矛盾吗

问: 印祖说过,当人重病时,舍下身心求往生,若寿未尽...

供灯的四种清净功德

灯是佛教中的六种供养具之一。灯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

苦难众生最后的机会

这部《无量寿经》是由诸佛如来所特别加持护念的。首先...

为什么出家人不能礼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

吃亏是一种智慧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流传下来的一句至理名言,经过漫长时...

没有这两大特性就不叫财富

佛说,贪心之人永不富有,永远贫穷。我说,心贫穷是永...

佛的八十种好

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 (1) 指爪狭长,...

道宣律祖传记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事。声飞五天,...

一位80后大学生如何成为素食者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莲池大师 经过长时...

阿弥陀佛是谁?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转自腾讯佛学)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腾讯的网友们,...

星云大师《拥有与享有》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睡眠几尺?你有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