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三年苦功抵不住亲情一句,实为可悲啊

大航法师  2023/11/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三年苦功抵不住亲情一句,实为可悲啊

正在机场候机室里看书时,一位白发斑斑的长者,坐到隔壁的位置来,他很客气向我打声招呼,并说:“是否方便向你讨教一些事情?”见其甚有诚意,我也乐于与他交谈。他先表明他对佛法深具好感,偶而也会拿经典来看,只是对出家人与家庭隔绝,以致不能尽孝,无法认同。我了解这是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典型疑惑,因此也并不以为忤。

我回问他:“您相不相信三世与六道轮回?如果不相信,您便无法了解佛家如何看待“孝”,以及如何尽孝。”

他脸露疑惑:“我相信,但尽不尽孝与这个有什么关系?”

我回答他:“若有三世,我们怎会只有今生父母?若有六道轮回,宿世父母沉沦六道,受苦无量。试问,您如何尽孝?” 他哑口无言。

我接着说:“出家人并非无情,甚至比世俗人更有情,因为我们求的不是对今生父母尽一时的奉养之责,而是为生生世世父母寻得永断轮回的解脱之道。”他点头微笑了。

社会一般人有如此认知,实属正常。然若修道人不清楚自身修行定位,不具佛法正见,随世俗见解动摇,则为不该。毕竟披搭如来衣,不是等闲之事,没有另一番见地与胸怀,岂能感得出世之功与入世之德呢?

今日一些儒家学者,常引明儒王阳明书中所载例子,以嘲讽佛家不符世间伦常。其内容如下:

‘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先生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即开视对语。先生问其家,对曰:有母在。曰: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先生即指爱亲本性谕之。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矣。’

文中僧人死守修行形式,即使三年不言不看,却压不住内心的躁动与不安,被王阳明一眼看穿,当下直呵,肉眼虽合,心眼却不住地攀缘;嘴虽未开,妄想分别从未停过。三年苦功抵挡不住“亲情”一句,便抛下当初出离生死的誓言,实为可悲啊。

他没想清楚,放不下今生亲情,难道就放得下宿世无尽的亲情吗?再者,放不下,难道就提得起吗?待父母终老时,你能不放下?还不是眼睁睁看他们轮回去!自己尚且是生死轮回之身,如何让父母脱离苦海。思念亲情确为人之常情,修道人亦无可避免,但是却必须从更高、更究竟的角度来对应亲情。修道的价值看得透,业果轮回认得清,了解亲情之为亲情的三世业报关系,修行人便知如何才能真正报父母恩。该等道理《佛说父母恩重经》及众多经典已有明示,只是弟子们还是无法依教奉行罢了。

然而细心观察,这难道不是许多佛弟子的通病吗?虽名为求解脱、行菩萨道,却始终脱离不了世俗知见,见富贵便生羡慕之情,见贫贱便生厌恶之心,终日有几时确实依着佛法思维人世间事?凡此种种,皆因正见未立之故。正见不是笼统的观念或知识,而是能落实于现实中的抉择力与信念力;它识得了虚实,因此包含着正确的价值判断。

例如见到人富贵时,便知富贵为此人宿世善业所感。由于是“此生故彼生”,因此也会“此灭故彼灭”,所以不可作为终极的归依处。既不生欣慕之心,亦不生忌妒之情,而是以佛法正念,愿他以福生慧,以慧导福,福慧增上,得至究竟。而不是以世间价值观论好坏,而致心生染污。

正见若未立,一切修行便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再怎么精勤,皆如古德所说:‘磨砖成镜,无有是处。’正见为八正道之首,正说明正见的养成,是一切修行的第一着,亦是佛法立标竿的基础。

佛在世时,有一幼童,名苏陀夷,年仅七岁。一日,佛问他:你家在哪里?苏陀夷回答:三界苦空无常,无有一家真实可住,为何佛陀问我家在哪里?佛陀称许他的知见,已具修行之相,特为他破例,容他以七岁之龄受戒成比丘。

我常想像,若王阳明见到的是苏陀夷,他将无法以世间之情,动摇苏陀夷,反过来,苏陀夷可能会激发他重新思索,生住异灭的世间。其永恒性在哪里。再者,王阳明当时所见的僧人,若能具足正见,加诸他的耐力与决心,功夫自不是王阳明等辈所能测度,自然不会成为后世的笑柄,也不会令后人误解佛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断除业力的相续,尤其净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

供养沙门狗得餐,转生王女见心欢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时候,有一位虔诚的居士,每天发心供...

成就九法得道果

昔日,佛陀与五百位比丘于迦毗罗国的闇婆梨果园弘法度...

【推荐】戒律中对僧人从事占卜算命的观点

佛教的基本义理是反对占卜算命的。那么,这个线索从哪...

留学的僧人回来后,不信大乘佛教了

你比如说现在,不少出家人兴起留学热,到斯里兰卡去留...

我们执着的只是心中的假相

佛陀把五阴的相貌讲出来,让我们提高警觉。五阴的真实...

【推荐】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业果的问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妄杀群牛

俗语说:宁愿玉碎也不愿瓦全。就是说,自己得不到的东...

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

根机利的,你用一些小法来跟他谈,那也不对机,这就叫...

居士无病,您的妙药还您

有一年寒冬将至,药山惟俨禅师依照常住往例,请寺里的...

站着被烧焦的鸟

1996年3月,一则极为感人的有关动物的新闻在全美播放:...

【佛教词典】圆融三观

谓于一心中修空、假、中三观。为天台宗之观法。与“次...

【佛教词典】八正道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阿含经二十八卷有八正...

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如何看待所谓的「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没有要求...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

圣严法师《思善、思恶》

我们先要善恶分明,才能开始修行。善恶分明的人,是正...

星云大师:养成孝敬的美德

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一个年轻人,必须具备很多...

在家居士不想过世俗的生活,该怎么办

问: 师父您好!我是一个在家居士,快三十了,没有结...

互相嫉妒猜忌,导致无谓的纷争忧扰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

如何不让种下的恶因产生果报

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慧远大师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持戒精严,尊...

牵着母亲的手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

达摩西来意

菩提达摩开创了中国禅宗,成为印度来华高僧中对我国佛...

【佛学漫画】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陀罗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