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释氏稽古略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释氏稽古略卷四

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 觉岸 宝洲(编集再治)

赵姓。以土德王。都汴。今汴梁路。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钦宗
    高宗(南渡)
    孝宗
    光宗
    宁宗
    理宗
    度宗
    幼主

太祖

讳玄朗。初名光胤。曰匡胤。西京洛阳人。赵姓。仕周至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简。受周禅。年三十四岁。即皇帝位。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在位十六年。寿终五十岁。帝屡造佛寺。每岁度僧八千人(系年录)。系年录者(上天竺寺讲经首座慧鉴之所编也) 建隆(三)乾德(五)开宝(八)。

庚申建隆元年 大辽应曆十年迁郑王(周帝也)居西京(洛阳也)。开宝六年正月殂于房州。諡曰恭帝。
赵  北汉刘钧天会四年    凤翔  吴越  
  荆南高氏保勗立  唐    蜀 广政  汉鋹 天宝三年  

九月帝征李重进于淮南。十二月诏于广陵(今扬州)战地造寺。额曰建隆。赐田四顷。拔荐战亡军士。命沙门道晖主之(系年录)。

辛酉建隆三年 大辽应曆十一年。
赵  北汉承钧    凤翔  吴越  
  荆南高氏  唐炬立    蜀  南汉 天宝四年  

春二月十六日圣诞。罢三教论讲。始自开宝已后。乃召三学僧入殿庭试义。凡自京师普天之下岁遇圣诞节。则命僧陞座说法祝圣。递代传流之实本于试义也(宋僧史略容斋三笔)。

壬戌建隆三年 大辽应曆十二年。
赵  北汉    凤翔  吴越  
  荆南高氏兄子继冲立  唐    蜀  南汉 天宝五年  

诏僧门童行。每岁经本州考试入京师。执政重监试。所业其妙法莲华经七卷。通者奏名下祠部给牒披剃。若特诏疏恩。如建隆太平兴国普度僧尼。不限此例也(系年录)。

癸亥乾德元年 大辽应曆十三年。荆南高继冲奉表纳土归宋。合五十七年国除。
赵  北汉刘氏承钧    凤翔  吴越  
  荆南国除  唐    蜀孟昶  南汉鋹 天宝六年  

甲子乾德二年 大辽应曆十四年。
赵  北汉      吴越  
  唐    蜀  南汉 天宝七年  

乙丑乾德三年 大辽应曆十五年。
赵  北汉      吴越  
  唐    蜀灭  南汉 天宝八年  

丙寅乾德四年 大辽应曆十六年。
  北汉      吴越  
  唐      南汉 天宝九年  

诏。秦凉既通。遣僧百人往西域。求佛经法(宋僧史略)。

丁卯乾德五年 大辽穆宗应曆十七年。
  北汉承钧      吴越  
  唐      南汉 天宝十年  

戊辰十一月改开宝元年 大辽穆宗被弑。景宗立保宁元年。
  北汉继元立 广运元年  吴越  唐  南汉十一年

九月二十七日诏成都府造金银字佛经各一藏。勅兵部侍郎刘熙古监视。冬十一月郊祀毕。肆赦改元。

北汉

秋七月。承钧寝疾。召平章事郭无为。执继恩手付以后事。继恩嗣位。谧承钧曰孝和皇帝。经六十余日。九月侯覇荣郭无为弑继恩迎继元而立之。改元广运。初汉主刘旻壻曰薛钊。甚贤生子曰继恩。而钊卒。其妇再适何氏生子曰继元。何氏夫妇卒。定王承钧无子。旻以二子命承钧养之。至是弑继恩而立继元(纪载)。

大辽

穆宗末年残忌猜忍。人人屏息虞祸。会醉索食不得。欲斩庖人。掌饍者恐祸及。因捧食以进。挟刃弑帝于黑山下。九月也。諡曰天顺皇帝。庙号穆宗。景宗立。讳明记。更名贤。世宗元欲子也。初世宗被弑之时。帝年九岁。御厨尚食刘解里以毡束之藏于积薪中得免。至是即位。婴风疾多不视朝。壬午乾亨九年十二月崩。諡孝成皇帝。庙号景宗。

己巳开宝二年 辽景宗保宁二年。
  北汉继元 广运二年  吴越  唐  南汉

春二月十六日。帝长春节。诏许四海僧上表入殿庭比试三学。下开封府功德使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全通者赐紫衣。号手表僧。至太宗大平兴国四年。功德使奏。天下一家不须手表。自此皇帝诞日宰辅亲王监司刺史各荐所知三学僧。惟两街僧录所荐者。是日入内授门下牒。谓之帘前师号。仍给紫衣。谓之帘前紫衣。分赐讫便同赐斋。自余王侯荐者。间日方出。节制廉问。牧守则又转降而赐焉(僧史略)。

庚午开宝三年 辽保宁三年。
  北汉 广运三年  吴越  唐  南汉 鋹降

南汉 岭南广也。刘鋹举国降宋。鋹鋹恩赦侯合六十七年国除。是岁勅修京师旧封禅寺为开宝寺。前临官街。北镇五丈河。屋数千间。连数坊之地极于钜丽(李焘长编皇朝事实)。

辛未开宝四年 辽保宁四年。
  北汉 广运四年  吴越  唐  

六月十一日勅成都再造金字佛经一藏(宋僧史略并系年录)。

壬申开宝五年 辽保宁五年。
  北汉 广运五年  吴越  唐  

帝自用兵平列国。前后凡造金银字佛经数藏。今年勅凋佛经印一藏。计一十三万版(北山录外信篇)。

癸酉开宝六年 正月周辽恭帝殂 保宁六年。
  北汉继元 广运六年  吴越  南唐李氏  

甲戌开宝七年 辽乾亨元年。
  北汉 广运七年  吴越  唐  

帝命曹彬与潘美曹翰征江南(南唐也)。十一月济师。彬甞面奉帝旨毋杀人。明年冬攻之垂克。彬称疾不视师。潘美帅诸将省之。彬曰。予病非药石能治。须诸公共誓。城破不杀人则自愈矣。诸将诺。共焚香为誓。是日拔金陵(建康也)。李氏降。城中按堵。彬位至使相。父子配食清庙。贵盛累世。实不杀之报应也(李焘长编东都曹彬本传)。

乙亥开宝八年 辽乾亨二年 三月往聘宋。宋乃初通使于辽。
  北汉 广运八年  吴越  南唐李炟降宋封违命侯合三十九年而国除

丙子年夏四月。上幸西京。有事于南郊。是岁十二月二十二日。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容斋续笔)。

太宗

讳炅。太祖母弟。封晋王。开宝九年太祖崩。帝即位。年三十八。偃武修文。改讲武殿为崇政殿。选用贤良谨择刺史。谓刺史最为亲民。苟非其人民受其祸。求言纳谏。风俗醇厚。在位二十一年。寿五十九岁。崩以十月十七日。为乾明节 太平兴国(八)雍熙(四)端拱(二)渟化(五)至道(三)。

丙子十二月改太平兴国元年 辽乾亨三年。
  北汉 广运九年  吴越

丁丑太平兴国二年 辽乾亨四年。
  北汉 广运十年  吴越

京师旧龙兴寺。周世宗废之为龙兴仓。至是主僧击登闻鼓诉复寺。帝感叹诏复之。赐名太平兴国寺仍为营葺。极宏壮之制(皇明事苑)。

戊寅太平兴国三年 辽乾亨五年。
  北汉 广运十一年  吴越奉表入朝纳土

三月。吴越忠懿王钱俶上表归宋入朝。尽献十三州之地。

四月。陈洪进奉表献漳泉两郡。秋八月十三日翰林学士知制诰李昉(妃两反)中书舍人扈蒙直史馆李穆宋白郑隣几徐铉奉勅表进太平广记。帙成五百卷。录佛法者列三十卷。

沙门赞宁随吴越王入朝。帝赐号通慧大师。勅住左街天寿寺。命修僧史。明年诏宁乘驿。进明州阿育王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入禁中供养。得舍利一颗。因之以开宝寺西北阙地造浮图十一级。下作天宫以葬之(皇朝事苑)。太平兴国七年十月。勅宁编修大宋高僧传。听归浙东秉笔。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嘉祥寺沙门慧皎作高僧传。始后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天监成十四卷。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终南山西明寺道宣律师作续高僧传。始天监之来迄贞观成三十卷。宁作始自唐贞观二十年至此端拱元年成三十卷。用梁唐义例开十科。一译经科。二慧解科。三禅定科。四戒律科。五护法科。大感通科。七遗身科。八读诵科。九兴福科。十杂科声德。正传者五百三十三人。附见者一百三十人。端拱元年冬十月。遣弟子显忠智轮诣阙上表以进。玺书赐帛奖谕。勅入大藏流通。十一月诏宁赴阙。淳化元年奉旨着鹫岭圣贤录一百卷。淳化二年。诏宁充史馆编修(帝王年运诠要)。至道二年。诏除宁掌洛京教门事(宋僧传后序)。戊戌真宗咸平元年。诏擢宁汴京右街僧录。主管教门公事。次年进左街。己亥咸平二年春二月。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主管教门公事通慧大师赞宁归寂。寿八十二。三月葬全身于天寿寺。己巳仁宗天圣七年。宁曾孙宗盛启塔荼毗之。收遗骸舍利。归葬钱塘故里。宁生杭州临安县。后唐明宗天成中出家杭州祥符寺。潞王清泰初入天台具探律部。博通三藏。吴越忠懿王补宁两街僧统。号明义宗文大师。所作僧史僧传并行于世(钱塘塔记)。

己卯太平兴国四年 辽乾亨六年。
  北汉五月太原刘继元降宋封彭城公合二十九年国除

庚辰太平兴国五年 辽乾亨六年。

译经 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法天三藏译经于蒲津。诏入京师。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学(译经总录)。

辛巳太平兴国六年 辽乾亨八年。

诏立右街副僧录。诏致祭建康锺山宝志大士。赐号道林真觉菩萨(大士碑记)。

壬午太平兴国七年 辽乾亨九年。十二月帝崩。治十五年。諡孝成皇帝庙号景宗。

诏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设官分职。西天中印度惹兰陀罗国密林寺天息灾三藏。与法天施护等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帝製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行为僧。不限有司常例。自太平兴国元年至八年度僧一十七万余人(僧史略)。

大辽

圣宗立。讳隆绪。景宗长子。年十二即位。改元统和。尊母萧氏为承天太后。临朝种制凡二十七年。乃归政于帝。癸丑改元开泰。复国号大契(音乞)丹。太平十年六月三日崩于上京。諡曰天辅皇帝。治四十九年。

癸未太平兴国八年 辽圣宗立。统和元年。

御赞舍利 初太祖迎洛阳。唐高宗显庆年间。大沙门宣律师天王太子所献佛牙舍利。于东京相国寺灌顶院安奉。至是帝亲以烈火煅试。晶明坚固光彩五色照人。帝製赞曰。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宣律师本传)得恐难。眼覩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改灌顶院为法华院。建重阁。以智照大师慧温主香火(南山舍利碑)。

甲申雍熙元年 辽统和二年。

春三月日本国僧奝然入朝。因言其国传世八十。历年三千二百矣。帝谓辅臣曰。中国自唐末五代分裂。不但其君朝成夕败。臣亦诛死相寻。朕兢兢求治。冀上穹鉴祐为子孙长久计。卿等亦保世禄(出十三朝圣政录)。诏修泗州僧伽塔。加諡大圣二字。寺曰照普(本传)。

十月诏隐士陈抟入见。赐号希夷先生。寻请归华山。

乙酉雍熙二年 辽统和三年。

丙戌雍熙三年 辽统和四年。

秋八月二十五日。秀水高僧晤恩端坐面西而逝。初天台宗。元自唐德宗建中三年荆溪尊者灭后五传而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羲寂。曰志因。寂以教观正脉传义通。通传知礼(四明尊者)遵式(下竺忏主)。源源授受。志因传晤恩。恩名着僧史。恩传洪敏源清。清传智圆(孤山法师)庆昭。昭传继齐咸润。境观解行各师其说。四明知礼辞而闢之。衡岳家世斥之为山外宗(天台教部)。

丁亥雍熙四年 辽统和五年。

十月。天台教荆溪尊者下六世螺溪传教定慧院净光法师羲寂入寂。义通嗣之(本传)。

四川西路益州(成都路也)香林院禅师名澄远。二月入灭。师生西川汉州绵竹上官氏。嗣云门偃禅师(传灯)。

戊子端拱元年 辽统和六年。

义通法师 传天台教。是年十月十八日入寂于明州宝云院。通本高丽王种。初出家传华严起信有声。石晋天福中渡海来谒螺溪羲寂。顿悟开显十法界圆融之旨。嗣法流通。逾二纪得知礼遵式高弟。益大其传(塔记)。

己丑端拱帝建开二年宝寺成 辽统和七年庚寅淳化元年 辽统和八年。

诏参知政事苏易简。撰三教圣贤事迹。易简奏。天寿寺通慧大师赞宁。大乙官道士韩德纯分领其事。通慧赞宁着鹫岭圣贤录一百卷。

辛卯淳化二年 辽统和九年。

壬辰淳化三年 辽统和十年。

癸巳淳化四年 辽统和十一年。

首山 汝州首山禅师。名省念。莱州狄氏子。受业本郡南禅寺。才具戒遍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之曰念法华。受风穴沼禅师记莂。开法首山为第一世。次住汝州叶县广教及宝应。于昨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时上堂说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却记来年事。来年记着今朝日。至今年十二月四日辞众上堂。仍说偈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言讫泊然而逝。荼毗收舍利建塔。师嗣风穴延沼。沼嗣南院慧顒。顒嗣兴化存奖。奖嗣临济义玄禅师。其嗣师之法道者。汾阳善昭叶县归省神鼎洪諲谷隐蕴聪广慧元琏丞相王随公等凡一十二人。省传浮山法远。远传净因道臻等。法道昌盛于后(僧传)。

甲午淳化五年 辽统和十二年。

乙未至道元年 辽统和十三年。

御製 秘藏诠二十卷。缘识五卷。逍遥咏十卷。命两街僧笺注。入释氏大藏颁行(大藏目录)。

丙申至道二年 辽统和十四年。

丁酉至道三年三月帝崩 辽统和十五年。

真宗

太宗第三子。讳恒。二十九岁即位。务从简易。作文武七条以赐臣僚。转运知州并带劝农事。东封泰山。西祀汾阴。以文理太平治二十五年。寿五十四岁。以十二月二日为承天节 咸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天禧(五)乾兴(一)。

戊戌咸平元年 辽统和十六年。

己亥咸平二年 辽统和十七年。

庚子咸平三年 辽统和十八年。

夏大旱。浙东天台讲宗知礼(四明尊者)遵式(下竺忏主)同修护国金光明三昧忏三日乃雨。明州太守苏为以碑颂其德(忏主行业记。四明教行录)。浙西自春涉夏亦不雨。给事中知杭州张去华率僚属具旛盖鼓吹。迎天竺圆通大士祷于梵天寺。继时雨霔四境沛足。此观世音菩萨出应民望慈悲灵感之始也(上竺纪实灵感传)。

辛丑咸平四年 辽统和十九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进新译经帝製序(大藏经驱字函)。

壬寅咸平五年 辽统和二十年。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请帝製继圣教序(天竺教藏荐字函)。

癸卯咸平六年 辽统和二十一年。

帝勅右街僧录。备仪仗音乐华旛。迎大相国寺佛牙舍利。供养于开宝寺塔。下帝製赞曰。西方有圣释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胜果。庶期饶益富黎元(三朝御赞舍利序)。

甲辰景德元年 辽统和二十二年。

传灯录 吴僧道原集释迦世尊初祖迦叶以至东土禅宗传嗣诸祖机缘。为景德传灯录三十卷进呈。帝览之嘉赏。勅翰林学士杨亿等刊正。撰序颁入大藏。天下流行(经目)。

日本国僧寂照。齎本国禅师源信所陈经论义目二十七条。问疑于四明法师知礼。受教归国(教行录)。

四明大法师知礼着十不二门指要二卷。开明南岳天台所证一心三观之妙(教行录)。

乙巳景德二年 辽统和二十三年。

丙午景德三年 辽统和二十四年。

丁未景德四年 辽统和二十五年。

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辽统和二十六年。

冬十月帝东封泰山祀上帝。十一月朔幸曲阜祭孔子。加諡曰玄圣文宣王。追諡齐太公曰昭烈武成王。周文王曰文宪王。各立庙。寻以圣祖讳改玄圣为至圣。己酉年二月诏许曲阜先圣庙立学(帝纪)。

己酉大中祥符二年 辽统和二十七年。

禅师名遇贤。姑苏长洲林氏子。七岁出家依嘉兴永安可依大德。年三十剃落圆具。往参龙华球禅师。发明心印。回居明觉院。唯事饮酒。醉则成歌警世道俗。号之酒僊。歌曰。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曰。金斚又闻泛。王山还报颓。莫教更漏捉。趁取月明回。曰。一六二六其事已定。一九二九我要喫酒。长伸两脚眠一寤(音忽)。起来天地还依旧。曰。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箇事。十分春色属谁家。曰。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濛濛。有不有空不空。笟篱捞取西北风。曰。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秖要喫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产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至是祥符二年上元日。师凌晨索浴罢就室。握拳以右举左张其口而化(平江域东禅院)。师嗣龙华彦球。球嗣长庆稜。稜嗣雪峯存禅师。存嗣德山鉴禅师(五灯录)。诏诸州路置天庆观(帝纪)。

申国长公主。太宗第七女。生不茹荤。至是恳求为僧。进封吴国。赐名清裕。号报慈正觉大师。都城西为建崇真资圣禅院。嫔御三十人。诏两禁送之入寺。赐斋申国。俗寿三十八。尼夏十六而入灭(皇朝事苑)。

庚戌大中祥符三年 辽统和二十八年。

冬十月。有旨改明州保恩院为延庆院。勅改华亭陆机别业大明寺额曰普照。勅改义兴函亭乡禅林院。额曰圣感禅寺。传十方住持。奉祠山祀典神祇(寺记碑文)。

辛亥大中祥符四年 辽统和二十九年。

诏译经润文使参知政事赵安仁翰林学士杨亿撰大藏目录(皇朝类苑)。

壬子大中祥符五年 辽统和三十年。

天竺酤兰古国刹帝利种沙门觉称至京师馆于译院。年始四十许通四十余本。经论润文使丁晋公(名谓)嘉其敏慧。遣译者导之见。杨翰林亿(名也)设茗果与之语。觉称曰。愿至五台山拜文殊即还本土。入此国见屠杀猪羊市肆悬肉。痛不忍观。西竺举国不食肉。他日晋公问。数万里远来更何所为。曰併欲礼宣律师塔耳(皇朝类苑若杨文公谈苑)。

癸丑大中祥符六年 大契丹开泰元年。

春三月帝赐御製法音集。付传法院笺注(藏经目录)。

帝赐译经院修心偈曰。初祖安心在少林。不传经教但传心。从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来妙理深(明教正宗记第十二卷)。

大辽复号大契丹。以幽州为析津府。改元曰开泰。至丙午咸雍二年。复称大辽。

甲寅大中祥符七年 大契丹开泰二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法天译金刚大教宝王经。冬十一月。京师建王清昭应宫成。起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至是年十一月毕工。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丁晋公(名谓)为修宫使。土木金石丹漆之用搜材选胜于天下。沉存中笔谈曰。温州鴈宕山诺矩罗尊者所居。前世人所不见。因昭应採木。此境始露(洪迈容斋三笔)。

乙卯大中祥符八年 大契丹开泰三年。

大法师遵式。讲于天台东掖山十有二年矣。至是始西渡居杭州古灵山寺(今下天竺)。初西晋天竺慧理法师居焉。隋高僧真观讲法华之地。唐道标继成之。至僖宗时为寇所毁。西岩有桧枯株。存于焚败之余。法师以水洒而祝之。枝叶重荣。力行四种三昧。建金光明忏堂。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殿宇全备。奏蒙朝廷赐天竺灵山寺额传天台教观(忏主衍业记)。

丙辰大中祥符九年 大契丹开泰四年。

丁巳天禧元年 大契丹开泰五年。

诏天下立放生池。明州大法师知礼。自丙辰春偕十僧。誓修法华三昧。三年满。如药王故事烧身供养妙法莲华经以生净土。翰林学士杨亿闻知。邮置长书坚请住世。仍委郡守李夷庚保护。天禧四年宰相寇。准翰林杨亿以知礼行业及遗身事奏闻。帝曰。但传朕意请留住世。特赐师号法智大师(教行录)。

秋七月太尉文正公王且薨。公在政府十八年。病革。嘱翰林学士杨亿曰。吾深厌烦恼。愿未来世为苾刍林间宴坐。观心为乐。至易箦时。君为我剃须发。着坏色三衣。用火葬礼。营骨塔于先茔之侧。亿曰。公三公也。敛赠公衮岂可加于僧体乎。与诸孤议。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宝玉而已(文莹湘山录)。

戊午天禧二年 大契丹开泰六年。

己未天禧三年 大契丹开泰七年。

庚申天禧四年 大契丹开泰八年。

辛酉天禧五年 大契丹开泰九年。

诏殿头俞源清。往明州延庆院为国修忏三昼夜。法智大师知礼着修忏要旨一卷(教行录)。壬戌乾兴元年。二月帝崩 大契丹太平元年。

帝特赐杭州天竺寺法师遵式号慈云大师。章献明肃皇后刘氏遗使至天竺为国修忏。法师着护国金光明三昧仪一卷上进(忏记)。

春二月。杭州西湖孤山法慧法师智圆号中庸子。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诗。十九日入灭。圆撰通经十疏。处士林逋和靖为隣。天竺法师遵式为友。寿四十七岁。腊三十九。葬以陶器(缶也)。仁宗景祐三年。因积雨山颓启其封。全体如生爪发俱长。唇红微开齿如珂雪。为袭新衣散众名香瘗之。高宗绍兴中。孤山建四圣观。迁师塔于北山玛瑙坡(孤山闲居编忏主行业记)。

仁宗

祯。真宗第六子。年十三即帝位。帝务仁厚。裁抑侥倖。委任贤良。专置谏官六员。纳谏不倦。置学校创广惠院以处穷民。自奉甚薄利泽施民。号为极治。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行崇天曆。在位四十一年。寿五十五岁天圣(九)明道(二)景祐(四)宝元(二)康定(一)庆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

癸亥天圣元年。行崇天曆 大契丹太平二年。

甲子天圣二年 大契丹太平三年。

临济下五世汾阳太子院禅师。名善昭。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见首山念禅师。契悟玄旨。游衡湘及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刹致师。凡历八请。师皆不赴。洎首山没。西河道俗遣僧契聪迎请住持。师闭关高卧。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先师弃世今何时而欲安眠哉。师曰。非公不闻此语乃赴其请。至是天圣二年。龙德府尹李侯致师住承天。价三返不起。价再至辟函。师曰。老病业已不出山。借往当先后之。价曰。唯师所择。师令具馔且趣装曰。吾先行矣。停筯而化。阇维收舍利建塔。师嗣首山念禅师。有曰十智同真者。师之语也(本传)。

乙丑天圣三年 大契丹太平四年。

丙寅天圣四年 大契丹太平五年。

诏天台教部入大藏流行。初天竺寺僧思悟求教藏流行。自乙丑春祷于大悲观音。至是行愿克遂。乃焚身于日观庵前。用报佛恩(天竺别集)。

丁卯天圣五年 大契丹太平六年。

九月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文元公晁逈撰法藏碎金十卷。皆理性自得之学也。

戊辰天圣六年 大契丹太平七年。

春正月五日明州法智尊者知礼趺坐集众而言曰。吾建延庆道场。誓在流通法华三昧。尔等莫作最后断佛种人。生必有死犹旦暮然。精修无间世世生生相逢有在。语毕骤称阿弥陀佛而寂。露龛二七日。爪发俱长。仪容如生。阇维(火北也)舌根不坏。舍利五色莫知数。资政殿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清献公赵抃着法师行业碑(教行录)。

己巳天圣七年 大契丹太平八年。

禅宗广灯录 附马都尉李遵勗撰三十卷。帝製序赐之。都尉薨附见慈明圆禅师章下。

庚午天圣八年 大契丹太平九年。

楞严经疏 嘉兴(秀州也)长水法师。名子璿。秀州人。初依本州洪敏法师学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闻滁州琅琊山觉禅师道望。趋往参见。及门值其陞座。遂问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厉声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璿当下豁然大悟。拟禀嗣之。觉禅师谓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璿如教。后住长水。众几一千。以贤首宗教疏楞严经十卷。御史中丞王随序之行于世(长水疏记)。琅琊山广照禅师。名慧觉。嗣汾阳昭禅师。

辛未天圣九年 大契丹太平十年 六月三日帝崩。諡曰天辅皇帝。庙号圣宗。在位四十九年。

夏四月。诏迎韶州曹溪南华禅寺六祖大鉴禅师衣钵。入禁中清净堂供养。八月十五日。遣使送还赐南华长老普遂号智度大师(续灯录)。大契丹兴宗即帝位。讳宗真。番名木不孤。顺圣元妃所生。圣宗第八子也。在位二十五年崩。

壬申明道元年 天契丹兴宗景福元年。

章献明肃太后刘。氏修京师景德寺成(通鉴长编)。西夏赵元昊封西平王。

冬十月八日。杭州天竺灵山寺慈云灵应尊者遵式入寂。遗命卧全身于还遐榻。葬寺东月桂峯下。嗣法明智大师祖韶。韶有二弟子。曰慧辩即海月禅师也。曰元净。即辩才法师也。海月华亭人。受业普照寺元净。字无象。生杭州于潜徐氏。赐紫衣。号辩才。元丰六年入寂(本传碑记)。

癸酉明道二年 大契丹重熙元年。

甲戌景祐元年 大契丹重熙二年。

勅试经通者度为僧。宋宣献公绶夏英公。竦在政府。同试童行。有行者诵法华经不通。问其习学几年。曰十年。二公笑且悯之。各取法华经七轴诵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遗一字。人性相远也如此(欧阳修归田录)。

乙亥景祐二年 大契丹重熙三年。

丙子景祐三年 大契丹重熙四年。

丁丑景祐四年 大契丹重熙五年。
戊寅 宝元元年  大契丹 重熙六年  西夏僭帝号 大庆元年

西夏

初唐太宗贞观三年冬闰十二月乙丑。党项酋长细封步赖并别部拓拔氏等来降。僖宗中和元年夏四月。拓跋思恭以兵赴国难。战黄巢有功。帝命思恭权知夏绥节度使。八月陞思恭为夏绥节度使。赐姓李氏。昭宗乾宁二年八月癸巳。思恭弟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园寨有功。癸卯以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至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岁十月。李继捧来朝。献州四夏银绥宥县八。其西夏自天福(石晋年号)以来未甞入觐。继捧来。太宗嘉之。继捧且自陈语兄弟多相怨怼。愿留京师。诏授彰德军节度。留京师奉朝请。赐姓赵氏名保忠。锡夏绥银宥密五州使。淳化元年(庚寅岁)夏四月。李继迁寇边。命将出师败继迁于夏州。淳化二年秋七月继迁降。赐姓赵氏名保吉。授银州观察使。保忠阴与保吉为唇齿。虽外示归顺。而潜结羌戎侵寇不止。先是赵保忠奏继迁诱蕃戎入寇乞师。帝命翟守义帅师屯夏州。继迁恐乃奉表归顺。淳化五年(甲午岁)春正月。李继捧与李继迁叛。帝遣李继隆率兵讨之。进攻夏州。李继捧狼狈出降就擒。继捧以归。帝诘责数四。诏释之留京师。继迁终反覆不臣卒为国衅。至道元年(己未岁)九月。李继迁犯边寇灵州。至道二年(丙申岁)九月。帝复命李继隆。分五路讨李继迁。丁酉年二月。继迁遁去。十二月继迁遣使修贡。求备边任。时真宗初登位。方在谅阴。姑从其请。加继迁定难节度。封以夏绥银宥静五州。咸平四年(辛丑岁)九月。继迁陷清远军。诏讨之。壬寅年三月。李继迁陷灵州。咸平六年十二月。李继迁陷西凉府。潘罗支邀击之。继迁中流矢死。子德明袭位。天禧元年(丁巳)赵德明以民饥上表乞粮数百万。诏许之。丁卯仁宗天圣五年也。五月赵德明寇边。明道元年封赵元昊(德明子也)西平王。至是宝元元年十二月。赵元昊僭号。先是元昊欲南侵。恐唃厮罗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至马衘山。遂筑瓦川会城。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之地。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始大补伪官。创十六司以统众务。又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统其众为镇守。总十五万人。又选豪族善弓马三千。迭直号六班直。元昊制番书。改元大庆。卒用其党杨守素之谋。筑坛受册。号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改大庆二年曰天授。遣使来告僭号。纳旌节勅告上表。略曰。臣父德明嗣奉世封。勉从朝命三十年。边情善守五千里。职贡常输。臣偶因端闲辄生狂裴。制小番之文字。改大汉之衣冠。不期历运在兹军民同请。伏望皇帝陛下许以西郊之礼。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朝廷议讨之。元昊从此猖獗寇陷军州或顺或逆。至理宗宝庆三年国灭。
己卯 宝元二年  大契丹 重熙七年  西夏 大庆二年改曰天授
庚辰 康定元年  大契丹 重熙八年  西夏 寇宋

慈明 潭州石霜山慈明禅师。名楚圆。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谒汾阳昭禅师。昭默器之。经十年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訢之曰。至法席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岁月飘流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语未竟。昭骂曰。是恶知识敢禆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昭遽掩其口。师乃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遂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禅师。嵩谓师曰。杨大年内翰知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师乃往见大年。大年问曰。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师曰。近奉山门请。大年曰。真箇脱空。师曰。前月离唐明。大年曰。适来悔相问。师曰。作家。大年便喝。师曰。恰是。大年复喝。师以手划一划。大年吐舌曰。真是龙象。师曰。是何言欤。大年顾令别点茶曰。元来是家里人。师曰。也不消得。良久又曰。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师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师曰放内翰二十柱杖。大年抚膝曰。这里是甚麽处所。师拍手曰。不得放过。大年大笑。又问记得唐明悟得因缘否。师曰。唐明闻僧问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水东流。大年曰。只如此语意如何。师曰。水上挂灯毬。大年曰。与麽则辜负古人去。师曰。内翰疑则别参。大年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师曰。一任[跳-兆+孛]跳。大年乃又笑馆干斋中。日夕质疑智证。因闻前言往行恨见之晚。大年(讳亿)入朝。见附马都尉李公(遵勗)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狮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奈何。大年默然归语师曰。李公佛法中人。闻道风远至有愿见之心。政以法不得与侍从过从。师黎明谒李公。李公阅刺使童子问之曰。道得即与上座相见。师曰。今日特来相着。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当道种青松师曰。不因今日节。余日定难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与麽则与上座相见去也。师曰。脚头脚底。李公乃出。坐定问曰。我闻西河有金毛狮子是否。师曰。甚麽处得此消息。李公便喝。师曰野犴鸣。李公又喝。师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辞去问临行一句。师曰。好将息。李公曰。何异诸方。师曰。都尉又作麽生。曰放上座二十柱杖。师曰。专为流通。李公又喝。师曰瞎。李公曰好去。师曰诺诺。自是往来杨李之门。以法为友。久之辞还河东。大年曰。有一语寄唐明。师明月照见夜行人。大年曰。却不相当。师曰。更深犹自可。午后更愁人。大年曰。开宝寺前金刚。近日因什麽汗出。师曰知。大年曰。上座临行岂无为人句。师曰。重叠关山路。大年曰。与麽则随上座去也。师作嘘声。大年曰。真狮子儿。师还唐明(唐明即太原路承天院三交智嵩禅师也。嗣首山念)。李公遣两僧讯师。师于书尾画双足写求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尾千里余。全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师时以母老南归至瑞州(今江西也)。首众于洞山聪禅师会中。依止三年。先是汾阳曰。我遍参雪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师故依止焉游仰山。袁州太守黄宗且请住南源山广利寺。迁潭州道吾。移住石霜山崇胜寺。迁南岳庄严寺移潭州兴化寺。宝元元年附马都尉李公遵勗遣使邀师曰。海内法友惟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僕年来衰落忍死以一见。师乃东下至京师。见李公月余。公画一圆相书偈遗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师曰。如何是本来佛性。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师临行一句作麽生。师曰。本来无罣碍。随处任方圆。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师曰。无佛处作佛。公于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闻都尉之化与师问答。嘉叹久之。师临圹而别。有旨赐师官舟南归。至是康定元年正月五日师人寂。世寿五十四岁僧腊三十二夏。铭行实于兴化寺。塔全身于石霜山。师嗣汾阳昭。临济六世也。嗣师者分宗。曰黄龙南杨岐会(续登录僧宝传)。

琅琊 滁州琅琊山(今淮东道)广照禅师。名慧觉。西洛人也。弱冠扶父衡阳太守柩归洛。过澧州药山古寺。宛若宿契。缘此出家。既得度游方参学。得法汾阳。应缘滁水。与明州雪窦显禅师(云门宗派)同时唱道。四方谓之二甘露门。逮今淮南遗化如在。师嗣汾阳昭禅师(续灯录)。
辛巳 庆曆元年  大契丹 重熙九年  西夏

湖州净觉法师仁岳撰楞严经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胡宿序之曰。室中千灯。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宣。鼓吹妙经。藻火圆教。法施岂方法哉。师英宗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入寂。葬全身何山(本传)。
壬午 庆曆二年  大契丹 重熙十年  西夏
癸未 庆曆三年  大契丹 重熙十一年  西夏来宋请和

西夏赵元昊。夏四月遣使来宋称臣请和。又复遣使称男不称臣。但称臣于契丹(宋鉴)。

译经院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惟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预自奏疏乞罢。帝曰。三圣崇奉朕而敢罢。且琛贡所籍名件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允。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帝出净疏示之。道辅之论遂止(湘山录)。

御赞佛牙 夏旱损稼。六月诏迎相国寺佛牙祷于禁中。随时大雨。其佛牙舍利。祖宗御封。帝手启之。灌以海上蔷薇水。得舍利一颗。五色光发。帝贮以琉璃瓶。製赞曰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域中称至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只见空遗塚。

何处将身示后人。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太宗试以烈火)色长新。以七宝庄严金盠贮之。藉以白[叠*毛]。覆以璎珞龙凤之衣。供养踰月。造金殿四门以象天宫而归之。详见翰林知制诰王珪三朝御赞佛牙舍利序(寺记)。
甲申 庆曆四年  大契丹 重熙十二年  西夏 宋册赵元昊为国主

十二月宋册元昊为夏国主岁赐银绢二十三万元昊更名囊霄(宋鉴)。
乙酉 庆曆五年  大契丹 重熙十三年  西夏

欧阳公修自谏院除河北都转运使。左迁滁州。游庐山东林圆通寺。遇祖印禅师居讷。谈论大教。折中儒佛。与韩文公见大颠相类(欧阳外传)。
丙戌 庆曆六年  大契丹 重熙十四年  西夏

杨歧 袁州杨歧山禅师。名方会。郡之宜春冷氏子。弱冠至瑞州九峯。恍若旧游。遂投师剃落。每阅经心融神会。参慈明圆禅师。圆自南源迁道吾赴石霜。师皆佐之总院务。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每咨参圆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参。圆曰。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圆适出雨忽作。师侦之小径搊住曰。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我便打。圆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师大悟。即拜于泥途。来日具威仪诣方丈礼谢。圆呵曰。未在师自是契会。辞归九峯。道俗迎居杨岐。至是迁云盖示寂焉。皇祐元年建塔于本山。嗣慈明(五灯会元)。
丁亥 庆曆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五年  西夏

贝州王则反。则元隷宣殷军小校。以妖术惑众。据贝州僭号东平王。国曰安阳。改年号曰德胜。寻灭之(长编)。
戊子 庆曆八年  大契丹 重熙十六年  西夏
己丑 皇祐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七年  西夏

汴京自周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因果。而天台止观达磨禅宗未行也。淳化(太宗年号)以来。四明尊者知礼。天竺忏主遵式。行道东南。而观心宗眼照耿天下。翰林杨亿晁逈首发明之。至是内侍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创兴禅席。帝赐额曰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公修陈公师孟奏请庐山圆通寺居讷允宁。亲自驰诏下江州。讷称目疾不起。常益敬重听举自代。讷乃以怀琏应诏(僧宝传)。

江西湖东道江州路庐山圆通禅寺禅师。名居讷。梓州东川蹇氏子。生而英伟。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一出家。十七试法华经。得度成业讲肆。会禅者南回勉其参请。于是遍历荆楚间迄无所得。至襄州荣禅师处。密契心要。留止十年游庐山。道望日重。南康守程师孟请住归宗迁圆通。至是净因诏之不起。举怀琏以自代。天下贤讷为知人。既老休居宝积岩。神宗熙宁四年二月八日无疾端坐而逝。寿六十二。腊四十五。塔于岩坞。师禅坐。初叉手自如。至中夜渐升至膺。侍僧每侯之以待晓色。师嗣襄州子荣禅师。荣嗣智门祚。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禅师(僧宝传)。
庚寅 皇祐二年  大契丹 重熙十八年  西夏

大觉琏 禅师。名怀琏。福建道漳州龙溪陈氏子。龆齓出家。丱角圆顶。笃志学道即慕参寻。造泐潭法席投机承印可。事之十余年。游庐山掌讷禅师记室于圆通院。皇祐元年诏圆通居讷禅师住持左街十方净因禅院。讷举师代己。至是庚寅二月十九日。召对化城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偈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谿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浩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麽事。皇情大悦。后遣中使问曰。才去竪拂。人立难当。师即以颂回进曰。有节非于竹。三星绕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帝览大悦。诏入对便殿赐罗扇。御题元寂颂于上。帝与师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二年三月。师乞老山居。进颂曰。六载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御和颂曰。佛祖明明了上机。机前荐得始全威。青山般若如如体。御颂收将甚处归。仍遣使宣谕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且住京国作兴佛法。师再进颂谢曰。中使传宣出禁围。再令臣住此禅扉。青山未许藏千拙。白发将何补万机。霄露恩辉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尧仁况是如天阔。应任孤云自在飞。帝初阅投子山禅师语录。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投云叱叱。由此有契。乃製释与颂十四首。今以一赐师曰。若问主人公。真寂合太空。三头并六臂。腊月正春风。师进和曰。若问主人公。澄澄类碧空。云雷时鼓动。天地尽和风。帝览之宣赐龙脑钵盂。师谢恩罢。乃曰。佛法以坏色衣。以瓦铁器。此钵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叹讶久之。修撰孙觉莘老以书问宗教。师答之。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甞寓之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说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余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而莫知返。良可叹也。师以禅寂自任持律严甚。于都城之西搆精舍。舜老夫禅师。名晓舜。住庐山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依师而住。师馆之于正寝而自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怪之。师具以实对曰。吾少甞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帝知之赐舜再落发。仍住栖贤寺。舜瑞州人。住南康云居。嗣洞山晓聪禅师。聪嗣文殊应真。真嗣德山缘密。密嗣云门偃禅师。舜于琏昆季也。英宗治平二年。师上疏匃归。帝附以札子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欵诚。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随他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坚请。师携之东归。鲜有知者。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四明郡守以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虚席迎之。九峯韶公作疏劝请。师乃赴之(九峯鉴韶嗣泐潭澄)。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御製诗颂。榜之曰宸奎。翰林学士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记。轼以书问之曰。承意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说。禅师出京日。英庙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任持。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师终藏而不出。逮委顺后获于箧笥。江西莹仲温罗湖录称之曰。大觉之不暴耀。足以羞挟权恃宠者之颜。若夫仁庙万机之暇与琏唱醻。发挥宗乘以资至治。所以宸奎阁所谓得佛心法。古今一人而已。诚哉斯言也。大觉年八十二岁。哲宗元祐五年无疾而化。师嗣泐潭澄。澄嗣五祖戒。戒嗣双泉宽。宽嗣云门偃禅师(五灯会元)。

浮山九带 禅师讳法远。郑州王氏子。年十九游并州(太原今冀宁路)。投三交嵩公出家。为沙弥侍嵩有省。进具后谒汾阳昭叶县省。皆蒙印可。甞与达观頴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师以智脱之。众以师晓吏事故号远录公。住舒州(今淮西安庆路)浮山。号圆鉴禅师。欧阳公修闻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碁。师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碁说法。师即令挝鼓陞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着碁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祇解闭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麁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麽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范文正公请师开山。住持平江路苏州天平寺。暮年归休会圣岩。叙佛祖奥义作九带。年七十余而归寂。自称柴石野人。师嗣汝州叶县广教院禅师归省。省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沼嗣南院顒。顒嗣兴化奖。奖嗣临济玄禅师(九带全文见僧宝传塔碑)。

夏五月十八日。台州东掖山神照法师本如入寂。师从法智悟经王。而继慈云东掖三十年。嗣子揸庵有严白莲处咸神悟处谦(教行录金圈集)。

心经 李觏字泰伯。盱江人。时称大儒。至是皇祐二年。范文正公以表荐之。就门除一官。复差充太学说书。未几而卒。泰伯初甞着潜书。又广潜书。力于排佛。明教大师嵩公携所着辅教编谒之辩明。泰伯方留意读佛经。乃怅然曰。吾辈议论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经。佛道岂易知耶。其门下士黄汉杰者。以书诘其然。泰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异端何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无所主。舍浮图何适哉(中温文事)。心经凡三译皆行于世。今泰伯所称者乃唐太宗诏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之本。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
辛卯 皇祐三年 佛示寂二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九年  西夏
壬辰 皇祐四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年  西夏

侬智高陷雍州。即州建大南国。僭号仁惠皇帝。改元启曆。据南诏。南诏去蜀二千余里(宋鉴)。

雪窦 明州雪窦山禅师。名重显。字隐之。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遂宁府李氏。幼依益州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受具出蜀浮沉。荆渚间。甞典宾大阳北游至复州。北塔祚禅师爱师精锐。留止五年尽得其道。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曾以书荐师于灵隐珊禅师。师至陆沉已三年。曾公奉使浙西访师于灵隐。堂僧千余人无识之者。检床曆物色得之。曾问向所附书。师袖而纳之。曾大笑。珊益以奇之。师出世苏州翠峯。迁明州雪窦。宗风大振。至是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一作七月七日)沐浴。出杖屦衣盂散及徒众。摄衣北首而逝。寿七十三。夏五十。全身塔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大师。得法上首。天衣怀禅师等。师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其敷扬宗旨妙语偈颂。遍播丛林。师嗣智门祚。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禅师(传灯)。
癸巳 皇祐五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一年  西夏

知制诰吕溱出知杭州。首请法智下第一世实相法师梵臻。以天台教观主天竺看经院(上竺纪胜)。
甲午 至和元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二年  宋封孔愿曰衍圣公
乙未 二年  大契丹二十三年八月改元清宁  西夏

八月。契丹主崩。在位二十五年。寿四十一岁。諡曰文成皇帝。庙号兴宗。子洪基立。改重熙二十三年为清宁元年。
丙申 嘉祐元年  大契丹 清宁二年  西夏
丁酉 嘉祐二年  大契丹 清宁三年  西夏
戊戌 嘉祐三年  大契丹 清宁四年  西夏

定祖图 明教大师契嵩。明道年间从龙兴西山欧阳氏昉(妃两反)。借其家所藏之书。读于奉圣院。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着为原教。是时欧阳文忠公修慕韩文公昌黎排佛。盱江李泰伯亦其流。师乃携所业谒泰伯。以论儒释脗合。且抗其说。泰伯爱其文之高。服其理之胜。因致书誉师于文忠公。既而师居杭州灵隐。撰正宗记定祖图。至是嘉祐三年。齎往京师。经开封府。投状府尹王公素仲仪。以札子进之曰。臣今有杭州灵隐寺僧契嵩。经臣陈状称。禅门传法祖宗未甚分明。教门浅学各执传记。古今多有争竞。故讨论大藏经。备得禅门祖宗所出本末。因删繁撮要。撰成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并画祖图一面。以正传记谬误。兼注辅教编四十篇。印本一部三卷。上陛下书一封。并不干求恩泽。乞臣缴进。臣于释教粗曾留心。观其笔削注述。故非臆论颇亦精緻。陛下万机之暇深得法乐。愿赐圣览。如有可采乞降中书看详。特与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帝览其书可其奏。乃送中书。丞相韩魏公琦参政欧阳文忠公修相与观叹。欧阳公曰。不意僧中有此郎。探经考证既无讹谬。于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师号。赐书入藏中。书札子曰。权知开封府王素奏。杭州灵隐寺僧契嵩撰成传法正宗记并辅教编三卷。宜令传法院于藏经内收附。札付传法院准此(出莹仲温罗湖文集。初见周昭王四年佛正宗记下)。仲温莹公赞之曰。嵩之高丈至论。足以寄宣大化。既经进献获收附于大藏。则维持法门之功。日月不能老矣。嗟夫吾徒有终身不过目者。岂知潜利阴益所自耶。
己亥 嘉祐四年二月弛茶禁  大契丹 清宁五年  西夏

欧阳公修宋公祁修唐书成。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洪迈容斋三笔曰。旧唐书五代史二书。关佛氏处。新书史删尽矣。

四月帝以周恭帝子崇义公给田千顷令奉周祀(帝纪)。
庚子 嘉祐五年  大契丹 清宁六年  西夏

达观禅师。名昙頴。杭州钱塘丘氏子。年十三依龙兴寺为大僧。二十游京师。师为人奇逸。智识敏妙。书史无不观。词章尤雅丽。夏文庄公竦王文康公曙欧阳文忠公修节度使李端慤端愿咸扣玄关。敬以师礼。殊相乐也。时录其语。目之曰登门集。师初谒大阳明安禅师。次谒石门聪公。侍之日久。尽契玄奥。东游初住舒州(今安庆路)香炉峯。迁润州(今镇江路)因圣太平之隐静明州雪窦。再迁润之金山。至是嘉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刁惊曰当奈何。乃复书诀别。驰书吏至岸。师遽命击鼓陞座。叙出世本末勉众勿怠。又曰吾化当以贤监寺补次(金山怀贤禅师)。下座读景纯书毕归方丈。大众拥随之。跏趺良久乃化。寿七十二。夏五十三。师嗣襄州谷隐山慈照禅师蕴聪。聪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临济派也(续灯)。达观甞作性辩。其文曰。今古圣贤言性者只得情也。脱能穷理不能尽性何也。不知三才万物皆性也。天性上。地性下。金利水湿木直火热土厚。此五行性也。统而论之。精而察之。万物之性皎然可见矣。就中最灵者人也。阴阳交遘而生。变化而动者情也。约人情纯粹者也。其所以可上可下为贤为愚受性上者君子也。外情不能惑性。虽溷于小人犹金玉之土石耳。至于尧舜禹汤垂名万古。乃当时保高位守常道。而察人情随性立法也。桀纣幽厉惑富贵失大宝。纵自性被情迁也。天地虽无情。风云四时易其候。山川万物乱其形。唯人居中。度天时随地利而不失其节。所以人为天地心也。情意识皆本乎性也。随物所显故外有多名耳。余不可备叙也。情者心也牵于用。意者志也记于事。识者知也辩于物。爱恶喜怒皆情也。夫为大圣人者性决定也。不被外惑不为情牵。性制于情也。所以我教谓之正觉者也。易唯知穷理尽性之说。而未见乎出古入今之道者也(僧宝传)。

越州天衣禅师名义怀。温州乐清陈氏子。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天圣年间试经得度。师七坐道场。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杭州临平山佛日禅师智才迎归侍奉。至是嘉祐五年。才往苏州。师速其归。才至。师说偈曰。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才曰。卵塔既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塔全身寺东之原。师嗣雪窦显禅师。徽宗崇宁中諡振宗禅师。
辛丑 嘉祐六年  大契丹 清宁七年  西夏

文潞公彦博。以使相镇魏府(曰北京今大名路也)。文慧禅师。名重元。居天钵寺。一日言别。公曰师老矣。复何往。师曰入灭去。公语其子友甫曰。元公道韵深稳。言笑有味。非常僧也。往候之。果已坐脱。方盛暑香风袭人。火化烟色白莹舍利无数。公执上所赐白琉璃瓶祝曰。舍利可得乎。烟即入瓶中。舍利填满。公愈信重。留心内典。师生青州千乘孙氏。年十七出家。冠岁圆具。游方至天衣法席。顿悟玄旨。天衣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师四易名蓝。在处缁白仰慕。嗣天衣怀禅师(传灯录)。

会正记 堪律师所作。师名允堪。钱塘人。幼从天台崇教大师慧思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庆曆皇祐以来。依律建戒坛于杭之大昭.庆苏之开元.秀之精严。岁岁度僧祝延圣寿。师着会正记等文十二部。讲续南山宣律师之律藏。自其后有灵芝律师元照。继嗣其宗焉。师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于昭庆。移塔西湖菩提。号真悟智圆大律师(塔铭)。
壬寅 嘉祐七年  大契丹 清宁八年  西夏

云峯禅师。名文悦。生隆兴徐氏。七岁剃发于龙兴寺。粹美有精识。年十九遍参江淮。意诣荆州金銮瑞州大愚。先至大愚见芝禅师。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芝自提笠。日走市井。暮归闭关高枕欲去之。芝适上堂曰。大家相聚喫茎虀。唤作一茎虀。入地狱如箭射。下座师骇焉。夜造丈室。芝曰。来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法。汝可为众乞饭去。师即请行。未几芝迁西山翠岩。师从之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耶。汝不念乍住。屋壁疎漏且寒雪。我忍寒不能。何能为汝说法。佛法未到烂却。可为众营炭。师奉命及还。维那阙职。师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烂却。堂司一职今以烦汝。师有难色欲弃去。自念勤劳日久何得中止。然抑有恨于芝适后架。架上桶箍爆桶堕地。乃大悟顿。见芝从前用处。亟着伽黎走至寝堂。芝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师再拜汗下。服勤八年而芝殁。师东游三吴。所至丛林改观。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每集众茶。必横设特榻示礼异之。南昌移文请住翠峯。又迁云峯。上堂曰。语不离窠臼。焉能出盖缠。片云横谷口。迷却几人源。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汝等诸人到这里凭何话。会良久曰。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上堂。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祇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忘知心体合。诸禅德会麽。古佛与露柱相承。佛殿与灯笼斗额。若也不会单重交折。至是嘉祐七年七月八日。陞座辞众说偈曰。住世六十六年。为僧五十九夏。禅流若问旨归。鼻孔大头向下。遂泊然而逝。阇维五色舍利塔于禹溪北。师嗣大愚禅师守芝。芝嗣汾阳善昭。昭嗣首山念禅师(僧宝传)。
癸卯 嘉祐八年三月帝崩  大契丹 清宁九年  西夏

英宗

讳曙。濮王子。太宗孙也。即位年三十三。在位四年。寿三十七岁 治平(四)。
甲辰 治平元年  大契丹 清宁十年  西夏 寇宋边
乙巳 治平二年三月行明大曆  大契丹 咸雍元年  西夏

秋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水泛涨水。诏求直言(归田录)。宰相曾公亮。甞因敷陈知杭州沉文通奏。天竺看经院(上竺寺也)观世音菩萨。始自石晋至今治平。福天下泽生民。前后灵迹甚着。蒙旨赐曰天竺灵感观音院。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蔡襄继守是邦。一新院宇用揭新额(上竺纪胜)。
丙午 治平三年  大辽咸雍二年 契丹复号曰辽  西夏 寇宋边
丁未 治平四年正月帝崩  咸雍三年  西夏

正月。诏民间私造寺院屋宇及三十间者悉存之。普赐额曰寿圣(朱绘年通诠要)。

神宗

讳顼。英宗子。年二十即位。锐意求治卒于凋弊。在位十八年。寿三十八岁。熙宁(十)元丰(八)大教东被一千年矣。
戊申 熙宁元年  大辽 咸雍四年  西夏
己酉 熙宁二年  大辽 咸雍五年  西夏 宋册秉常为夏国主

隆兴府黄龙禅师。名慧南。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禅师分别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峯悟禅师游西山。夜话云门法道。峯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师诘其所以异。峯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药永银徒可翫入煅则流去。师怒以枕投之。明日峯谢过。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有法授人者死语也。死语能活人乎。师曰。若如是则谁可汝意。峯曰。石霜圆手段出诸方。子宜见之。师即造焉。中途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遂登衡岳谒福严贤。命师掌书记。俄贤卒。郡守以慈明补席。入院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师为之气索遂造其室。明曰。书记领徒游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师哀恳愈切。明曰。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十棒。是有喫棒分。是无喫棒分。师曰。有喫棒分。明色庄曰。从朝至暮鹊噪鸦鸣皆合喫棒。师遽炷香作礼。明端坐受之。复问之曰。赵州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且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师汗下不能加答。次日又诣。明诟骂不已。师曰。骂岂是慈悲法施耶。明曰。尔作骂会那。师于言下大悟。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雠。呈慈明。明颔之。后开法同安。初受请日。泐潭来僧审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举似澄澄不怿。师住黄龙。室中设三转语。人人有箇生缘。举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垂足曰。我脚何以驴脚。丛林目曰黄龙三关。迁黄檗。师嗣慈明圆禅师。至是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午刻馔客罢。起至寝室前。大众肃侍跏趺端坐而逝。阇维火化舍利五色。塔于前山。諡普觉禅师。传嗣弟子真净克文东林常总晦堂祖心等(普灯录)。

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饶州浮梁林氏子。世业儒。幼岁出家宝积寺。礼沙门日用为师。试法华经。受具游庐山。谒开先暹禅师。暹称赏之。年十七谒圆通讷禅师。讷以书记怀琏应诏虚其职。以师补之。年二十八住江州承天。为开先之嗣。自承天迁淮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润之金山.焦山.江西袁州之大仰。住云居四十年间。德洽缁素。苏翰林轼谪黄州。师住庐山。归宗与黄州对岸。相兴酬酢章句。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谈话别众。一笑而化。世寿六十七岁。僧夏五十有二。师嗣开先善暹。暹嗣德山远。远嗣双泉郁。郁嗣云门偃禅师(续灯)。
庚戌 熙宁三年  大辽 咸雍六年  西夏

富郑公弼。以使相镇亳州。迎至頴州华严禅院证悟禅师修顒。谘决心法。及致仕居洛阳。以颂寄苏州圆照本禅师曰。曾见顒师悟入深。因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仍有书曰。弼留心祖道为日已久。常恨不遇明眼人开发蒙陋。虽久闻盛德而无由瞻谒。昨幸出守亳社。与頴州接境。因里人张比部景山请得顒师。下访相聚几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处。会结夏逼日。四月初遽且归頴。其于揩磨淘汰则殊未有功。衰病相仍昏钝难入。昔古灵师所谓不期。临老得闻极则事。见之于弼今日矣。天幸天幸。弼虽得法于顒师。然本源由老和尚而来。宗派甚的必须亦欲成持。更望垂慈摄受。远赐接引未至令至。则为南岳下庞蕴百丈下裴休也(云卧纪谈)。

赵清献公抃平居以北京(今大名路)天钵重元禅师(嗣天衣怀)为方外友。而咨决心法。暨牧青州日。闻雷有省。即说偈曰。退食公堂自凭几。不动不摇心似水。霹雳一声透顶门。惊起从前自家底。举头苍苍喜复喜。刹刹尘尘无不是。中下之人不得闻。妙用神通而已矣。已而答富郑公书。略曰。近者旋附节本传灯三卷。当已通呈。今承制宋威去余七轴上纳。抃伏思西方圣人教外别传之法。不为中下根机之所设也。上智则顿悟而入。一得永得。愚者则迷而不复千差万别。唯佛与祖以心传心。其利生接物而不得已者。遂有棒喝拳指扬眉瞬目拈椎竪拂语言文字种种方便。去圣逾远。诸方学徒忘本逐末。弃源随波滔滔皆是。斯所谓可怜悯者矣。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无欠无余。古人为安乐法门。信不诬也。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禅录。抃素出恩纪。闻之喜快不觉手舞而足蹈之也。伏惟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休闲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今兹又复于真性有所悟入。抃敢为贺于门下也。清献公至是元丰二年以太子少保致政归衢州。与里民不间位貌。筑居曰高斋。有偈见意曰。腰佩黄金已退藏。箇中消思也寻常。时人要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又志其寿莹曰。吾政已致。寿七十二。百岁之后。归此山地。彼真法身。不即不离。充药大千。普现悲智。不可得藏。不可得置。寿茔之说。如是如是。公元丰七年秋八月薨(罗湖集录)。
辛亥 熙宁四年  大辽 咸雍七年  西夏 十一月夏请和于宋

夏六月。欧阳公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居頴州。公以文章道德为儒者宗。心虽一贯言必排佛氏。仁宗嘉祐五年为枢密副使。六年闰八月参知政事兼译经润文使。既登二府。多病。甞梦至一所。十人冠冕环坐。一人曰。参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之。君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人饭僧造经果有益乎。曰安得无。既寤病良已。自是深信佛法。丹阳葛胜仲得此说于简斋陈与义。与义得于公之孙恕昭然也(吴充作欧公行状。又韵语阳秋)。
壬子 熙宁五年  大辽 咸雍八年  西夏

实相法师梵臻。是岁居杭州南屏兴教寺。通守苏轼敬之(教苑遗事)。

舒州(今安庆也)白云禅师。名守端衡阳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禅师披剃。往参杨歧。歧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师曰茶陵郁和尚。歧曰。吾闻伊过桥遭[蹎*页]有省作偈能记否。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歧笑而。趋起。师愕然通夜不寐。黎明咨询之。适岁暮。歧曰。汝见昨日打驱傩者麽。曰见。歧曰。汝一筹不及渠。师复骇曰。意旨如何。歧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师大悟。巾侍久之辞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举师住承天。声名籍甚。又逊居圆通。次徙法华龙门兴化海会。所至众如云集。至是熙宁五年入寂寿四十八岁。嗣杨岐会。会嗣慈明圆禅师(僧宝录)。
癸丑 熙宁六年  大辽 咸雍九年  西夏 三月夏寇秦州

秋七月十七日。天竺灵山寺海月大师慧辩。晨起盥洁谢众趺坐而寂。杭州通守苏轼弔以三诗。序而赞之。辩之后慧净大师思义。义有四弟子。德贤仲元永湛慧日。皆相踵主法。元之弟子曰慈明大师慧观。又继日师住持。观收慈云忏主诗文。为灵苑金园天竺三集(天竺事迹)。
甲寅 熙宁七年  大辽 咸雍十年  西夏
乙卯 熙宁八年○行奉元曆  大辽 咸雍十一年  西夏
丙辰 熙宁九年  大辽 咸雍十二年  西夏
丁巳 熙宁十年  大辽 咸雍十三年  西夏

荆国公王安石。临川人。至是熙宁三年冬十二月拜相。七年夏四月不雨。安石罢相。八年二月再相(帝纪)。九年本用月安石罢政归建康。十年奏施建康旧第为禅寺。请克文住持。帝赐额曰报宁。赐文号真净禅师。文隆兴宝峯云庵禅师也。名克文。生陝府郑氏。参黄龙南禅师。深得玄奥。嗣南禅师。至徽宗崇宁元年十月十五日。出道具散诸徒。中夜沐浴更衣趺坐而逝。烟焰五色所至皆舍利。分骨葬渤潭新丰焉(碑记本传)。荆公谓蒋山(建康)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花。迦叶微笑。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三卷有云。梵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华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业(梅溪集)。

佛慧禅师。名法泉。生随州时氏(随州隷峡州路荆湖北道)。幼岁出家。群书博览过目成诵。雅号泉万卷。遍参知识。玄机頴悟。应世住持。屡迁太刹。住蒋山日(江东建康)因雪上堂。召大众曰。还有过得此色者麽。良久曰。文殊笑普贤瞋。眼里无筋一世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上堂。快人一言。快马一鞭。若更眼睛。定动未免。纸里麻缠。脚下是地。头上是天。不信但看。八九月纷纷黄叶满山川。晚年诏住京城大相国智海禅寺。上堂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如何即是众莫知对。便归方丈索笔书偈曰。非佛非心徒拟议。得皮得髓谩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青山正夕阳。掷笔跏趺而逝。使回奏。帝讶之。勅諡佛慧禅师。师嗣云居晓舜禅师(舜号尧夫)。舜嗣洞山聪。聪嗣文殊真。真嗣德山密。密嗣云门偃禅师(联灯录)。师甞作北邙行(洛阳山名)。其文曰。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哀歌幽怨满岩谷。闻者潜悲薤露歌。哀歌一声千载别。孝子顺孙徒泣血。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人生还如露易晞。从来有会终别离。苦乐哀感不暂辍。况复百年惊梦驰。去人悠悠不复至。今人不会古人意。栽松起石驻墓门。欲为死者长年计。魂魄悠扬形化土。五趣(天人鬼狱畜生)茫茫井轮度。今人还葬古人坟。今坟古坟无定主。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沉迷不记归时路。为君孤坐长悲辛。昔日送人哭长道。今为孤坟卧芳草。妖妖穿穴藏子孙。耕夫拨骨寻珠宝。老木萧萧生野风。东西壤塚连晴空。寒食已过谁享祀。塚畔余花寂寞红。日月相催若流矢。贫富贤愚尽如此。安得同游常乐乡。纵经劫火无生死(仲温云卧纪谈)。夏京辅大旱。帝斋祷甚力。夜梦。一僧驰马空中口吐云雾。既而沛然雨足。帝大悦使以像求之。得于京城相国寺山门阁五百罗汉中第十三尊者也。宰相王珪贺以诗曰。良弼为霖承空望。神僧作雾应精求。参政元绛曰。仙骥乘云穿仗下。佛花吹雨匝天流。人争诵之(东车笔录)。
戊午 元丰元年  大辽 咸雍十四年  西夏

杭州南山法师。慧才解行。入四明法智尊者之室。每持大悲咒。必百八遍而后止。甞梦观世音菩萨脱袈裟以衣之。至是春三月为灵芝元照及道俗千人授菩萨大戒于雷峯。方羯磨。观音像放光明。初贯宝焰渐散。讲堂灯炬月光皆为映夺。净慈法真禅师守一作证戒光记。米芾书。龙井辨才法师元净立石(灵芝塔铭)。
己未 元丰二年  大辽 咸雍十五年  西夏

冬十月二十日。慈圣光献太皇大后曹氏崩。宣净因禅师道臻。入庆寿宫陞座说法。僧问。慈圣僊游定归何处。师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宫庭无不加敬襧之曰善。帝悦赐与甚厚。及神宗上僊。哲宗诏师福宁殿登高座说法。诏曰。禅师道臻素有德行。可赐号净照禅师。

禅师名道臻。字伯祥。生福州古田戴氏。幼不茹荤。十四岁出家上生院。又六年为大僧。阅大小经论置之曰。此方便说耳。即持一钵走江淮。遍参知识。得旨于净山远禅师。游京师谒大觉琏禅师于净因。琏使首众僧于座下。琏公归吴。众请师继住净因。开堂日。英宗遣中使降香赐紫方袍徽号。京师四方穪庆。至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沐浴更衣。说偈已跏趺而化。寿八十岁。僧腊六十一。师嗣浮山法远禅师。远嗣叶县省。省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沼嗣南院顒。顒嗣兴化奖。奖嗣临济玄禅师(东都事略并僧宝传)。
庚申 元丰三年  大辽 咸雍十六年  西夏

译经官制。自唐以来至是元丰。译经僧官皆授试光禄卿少卿试鸿胪卿少卿。今改赐试卿曰三藏大法师。试少卿曰三藏法师(容斋三笔)。

文同。字与可。东州梓潼人。甞守洋州浙西湖州历馆职。文行高洁。画竹精妙。至是一夕沐浴冠带正坐而逝。馆职崔公度闻之惊曰。昨别与可于州南。意翛翛然曰。明日复来乎与公画。公度携宾往候观其画也。与可不答。明日独往。与可曰。与公话遂左右顾恐有听者。与可徐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舌引至眉间。三叠如饼状。今言其死与可信异人也(东都事略本传)。
辛酉 元丰四年  大辽 咸雍十七年  西夏

苏州(平江路也)瑞光寺禅师宗本。移住杭州净慈。奔走天下禅子道场甚盛。灵芝照律师送布三衣(僧伽黎衣九条七条五条)瓦钵。致书于师曰。佛制是物上中下根悉令遵奉。事因时举。道藉人弘。勉其受持为后学劝。师受之终身。食用瓦钵。陞座说法。服此大布之衣(照律师行业记)。

丞相张无尽居士(讳商英)平居与庐山南林照觉总禅师为方外侣。当是辛酉秋。以序送羽士蹇。拱辰。字翊之。往参问于总曰。成都道士蹇翊之来言于余曰。吾乡羽衣之族。世相与为婚姻。娶妻生子。与俗流无异。拱辰因观道藏神僊传记。翻然觉悟。当吾血气刚强视听聪明。喔咿哇鸣顺吾耳。青黄赤白炫吾目。甘脆膏腴爽吾口。馨香馥烈适吾鼻。滑泽纤柔佚吾体。欢欣动荡感吾意。此六冠者乘吾瞀乱。昼夜与吾相亲而未甞相释也。一旦吾之形耗而羸。气耗而衰。精耗而萎。神耗而疲。八风寒暑之所薄。百邪鬼祟之所欺。阴魄欲沉。阳魂欲飞。则六冠者曾莫吾代。而天下之至苦。吾独当之。房闼之恋莫如妇。血肉之恩莫如女。拱辰于是悉囊中之所有。与之而谢去。给以他事。出游百里。遂泛涪江下濮水。历缙重出涂山。访岑公之洞府。瞻神女之祠覩。而达于渚宫也。将泛九江入庐山。结茅于锦綉之谷。长啸乎香炉之顶。抚陶石以遥想。挹远谿以濯足。盖吾之术以炷为基。以命为衣。始乎有作终乎无为。窃闻先生究离微之旨。穷心迹之归。奏无弦之由。驾铁牛之机。故不远而来见先生也。当试为余言之。余曰。壮哉子之志乎难行能行。难弃能弃。吾弗及子矣。余适有口疾不能答子。吾有方外之侣。曰常总居于东林。必能决子之疑。请持吾之说而往问焉(见莹伸温云卧纪谈)。
壬戌 元丰五年  大辽 咸雍十八年  西夏 五月冠鄜延

诏中使梁从政。闢汴京相国寺六十四院。为二禅八律。起自元丰庚申成是壬戌之秋。以东西序为慧林智海二巨禅刹。驿诏杭州净慈禅师宗本住慧林。江州庐山东林禅师常总住智海。总辞之固。诏容之就赐号广慧禅师(僧宝传)。

冬十月八日。温州法师继忠沐浴更衣结印坐脱。红光亘空而西去。忠得法于广智尚贤。述广智传法智十类之义成十卷扶宗记一卷。嗣法二子。曰从义。有天台三大部补注一十四卷。曰处元。有义例随释六卷辅赞记三卷。元传之道渊。渊传道琛。即圆辩法师是也(释僧传)。

东京慧林圆照禅师。名宗本(世称大本)。生常州(浙西道)无锡管氏。年十九依苏州(平江也)承天永安道昇禅师出家。巾侍十年剃度受具。又三年礼辞。游方至池阳。谒天衣怀禅师悟旨。漕使李公复圭请师开法平江瑞光。法席日盛。杭州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命师择居。苏人拥道遮留。又以净慈为请移文谕道俗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至是元丰五年。诏闢相国慧林禅刹召师为第一祖。既至开法。翌日召对延和殿问道赐坐。师即跏趺。帝悦赐茶。师举盏长吸。荡而撼之辞退。帝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元丰七年驾幸相国慧林寺。诏长老宗本禅众无烦出迎。帝升遐。召师说法福宁殿赐号圆照禅师。乞老林下。得旨任便。云游州郡不得抑令住持。乃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意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扬州。晚居平江灵岩。其嗣法传道者不可胜纪。哲宗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师熟视之曰。痴子我寻常尚嬾作偈。今日特地图作甚麽。寻常要卧便卧。不可特地今日坐也。乃索笔大书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众撼之已去矣。门人塔全身于灵岩山。阅世八十五岁。坐五十二夏。师嗣天衣怀禅师。嗣师之法道者。曰修顒省聪崇信守一等。再传如顒之有富郑公弼。聪之有苏黄门辙。信之有慈受禅师怀深(五灯会元碑志)。

江州东林禅师。名常总。生剑州尤溪施氏。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又八年落发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师受具。初至吉州禾山。闻南禅师之道。往归宗依之经二十年。尽得玄奥。洪州太守荣公修撰请住泐潭。或谓马祖再来。元丰三年。诏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禅刹。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宝觉心禅师主东林。心举师自代。师闻之宵遁去千余里。王公檄诸郡必得之。得于新滏殊山穷谷中。遂乃应命。学士苏轼初游庐山与师契会。乃师之名达京师。天子有诏住相国智海禅院。州郡敦请急于星火。师固辞。诏容之。就赐紫衣徽号广慧禅师。哲宗元祐三年徐王奏号照觉禅师。座下衲众常盈七百。元祐六年九月示疾。二十五日沐浴安坐而逝。十月八日葬全身雁门塔(远公葬所)之东。世寿六十七岁。坐四十九夏。嗣黄龙南禅师(续灯录)。
癸亥 元丰六年  大辽 咸雍十九年  西夏 正月夏众数十万奄至兰州

宋九月。夏人纳欵。仍乞还侵地撤边戍长为蕃臣。乃赐秉常。诏略曰。其地界已令鄜延经略司旨挥保安军牒宥州施行候疆界了日岁赐依旧(宋录)。宋封孟轲曰邹国公。
甲子 元丰七年  大辽 咸雍二十年  西夏 二月夏人又寇延州十一月上表来贡

冬十月。越国大长公主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附马都尉张敦礼建法云禅刹于国城之南既成。诏法秀开山。赐号圆通禅师(续灯传)。

汴京法云寺圆通禅师。名法秀。生秦州陇城辛氏。随应乾寺鲁和尚学经。乃称鲁氏。年十九为大僧。讲大经。章分句析机锋不可触。京洛着闻。怪圭峯学禅。唯敬北京天钵元禅师。元雅号元华严。恨元不讲曰。教尽佛意如元公者不应远教。禅非佛意如圭峯者不应学禅。世尊教外以法私大迦叶者吾不信也。谓同列曰。我将南游穷其窟穴。楼取其种类抹杀之。以报佛恩乃已耳。初至随州护国读净果禅师碑。僧问报慈。如何是佛性。慈曰谁无。又问净果。果曰谁有。其僧因有悟。秀大笑曰。岂佛性敢有无之。矧又因以有悟哉。去至无为军铁佛。谒怀禅师。怀貌寒危坐涕垂沾衣。秀易之。怀问曰。座主讲何经。秀曰华严。怀曰。华严以何为宗。秀曰法界为宗。怀曰。法界以何为宗。秀曰以心为宗。怀曰心以何为宗。秀莫知为答。怀曰。毫釐有差。天地悬隔。秀退而自失。悚然敬服。愿留左右日夕受法。久之乃获证悟。怀禅师迁住池阳柤林。移吴及广教景德。秀皆从之。秀初住淮西四面山。至栖贤蒋山长芦。常有千众。至是元丰七年。诏住京城法云寺为第一祖。开堂日帝遣中使降香。赐磨衲僧衣。传圣旨表朕亲至。皇弟荆王致敬座下。至哲宗元祐五年八月示疾。诏以医诊。师挥去之。乃更衣说偈曰。来时无物去时空。南北东西事一同。六处住持无所补。乃良久监寺慧当进曰。和尚何不道末后句。师曰珍重珍重。言讫而逝。寿六十四岁。坐四十五夏。师嗣天衣义怀禅师。怀嗣雪窦显。显嗣智门祚。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禅师(续灯录)。元丰间枢密蒋公頴叔与师为方外友。公平日虽究心宗。亦泥于教乘。因撰华严经解三十篇。颇负其知见。漕淮上至长芦访秀。而题方丈壁曰。余凡三日遂成华严解。我于佛法有大因缘。异日当以此地比觉城东际。唯具佛眼者当知之。秀于时辩之曰。公何言之易耶。夫华严者圆顿上乘乃现量所证。今言比觉城东际则是比量。非圆顿宗。又云异日。且一真法界无有古今。故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若言异日。今日岂可非是乎。又云。具佛眼者方知。然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凡圣情尽。彼我皆忘。岂有愚智之异。若待佛眼则天眼人眼岂可不知哉。公于是悔谢。及秀之示寂也。公祭之侑以文曰。方外之友唯余与师。念昔相见一语投机。师来长芦我漕淮沂。亦复交臂笑言熙怡。我论华严师为品题。陷虎机缘脱略径畦。曷为舍我先其往而。蔬奠致诚庶其歆之(罗湖录)。

十一月司马温国公光居洛十五年矣。上表进所编书赐名资治通鉴。帝製序赐之。
乙丑 元丰八年 二月帝崩  大辽 咸雍二十一年  西夏

春三月。哲宗即帝位。四月诏法云秀禅师诣先帝神御说法。赐号圆通禅师。冬十月葬神宗永裕陵。诏净因道臻慧林宗本。入福宁殿说法。赐臻号净照禅师本号圆照禅师(僧宝传)。

五月司马光除门下侍郎。

义天僧统 高丽国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出家名义天。是冬航海至明州。上表乙游中国询礼。诏以朝奉郎杨杰(杰字次公)馆伴。所至二浙淮南京东诸郡。迎饯如行人礼。遍访三学宗工。初抵鄞师事明智。中立而友法隣。请跋教乘(草庵教苑遗事)。入天台山拜智者塔。渡浙造杭州上竺。以弟子礼事慈辩从谏。受天台教观(祠山观经疏注)。次灵芝拜大智元照禀律藏(灵芝行业碑)。历慧因(今高丽寺)。从晋水净源问贤首宗乘(华严阁记)。过润州金山以禅规大展拜佛印禅师了元。元据座受礼。馆伴杨杰以为疑。佛印曰。众姓出家同名释子。义天抑僧耳。不如是何以示华夏师法乎。朝廷闻之以元为知大体(佛印本传)。义天朝京师。礼部郎中苏轼接伴。谒拜慧林圆照禅师宗本。有司馆遇甚厚(圆照禅师本传)。

衣蒲童子 是时太尉吕惠卿。字吉甫。学通内外。甞注华严法界观。及出新意解庄子。因戍边。暇日游五台山至中台。忽云雾四合暴风雷雨声振林壑。从者惊竦潜伏。斯须有物。状若苍虬。半出云雾间。太尉骇甚移时稍霁。外望见一童子体黑而披发。以蒲自足缠至肩。袒右膊手执梵夹。问太尉曰。官人何见而震骇如此。太尉曰。夙有障缘遇兹恶境。童子曰。今皆灭矣。官人何求而来。太尉曰。愿见大士。童子曰。欲见菩萨何为。曰甞览华严大教旨深意广。欲望大士发启解心。庶几笺释流行世间。使幽夜顿获光明。大心者即得开悟。童子曰。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意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数纸。今时枝蔓注近百卷。而圣意逾远。真所谓破碎大道也。太尉曰。童子貌若此。而敢呵前辈乎。童子笑曰。官人谬矣。此间一草一木无非文殊境界。在汝日用触事不迷。此真文殊耳。曷以凡情乱于思虑。太尉悔前言之谬即顿首下拜。才起之间。童子现大士形。夸狮于隐隐云中不见。太尉自尔惋恨心神恍惚。家人问故。太尉曰。吾欲竭诚悔过期再见衣蒲童子。即严具香火。晨夕以之。志于必见。而后已久之忽见童子于香几上。呵曰。胡为住相贪着之甚耶。太尉曰。正欲世人咸见大士示化之真容耳。即命画工图之。顷刻不见(华严感应录。并紫芝佛运编年)。

哲宗

煦。神宗第六子。十岁即位。宣仁太后高氏临朝听政。相司马光吕公着。元祐之治盛焉。绍圣之后政不逮矣。在位十五年寿二十五 元祐(八)绍圣(四)元符(三)。
丙寅 元祐元年  大辽 咸雍二十二年  西夏

春二月。司马光拜左相。三月程颐为崇政殿说书。一日言闻陛下宫中盥而避蚁有是乎。帝曰然深恐伤之耳。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圣政录)。夏四月。吕公着拜右相。文彦博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帝纪)。秋九月。温国文政公司马光薨于相位(帝纪)。

冬十月勅改衍圣公。为奉圣公。仍置教授一员。教孔氏子弟(宋鉴)。

台州白莲寺法真大师处咸。七月二十三日与众言别。跏趺而逝。嗣法二弟子。曰智涌了然。曰真教智僊。僊传圆智。上竺证悟大师也(释统)。

净土 汴京有曦法师者。定中游净土。见大莲华光明黄色。题名其上曰宋比丘宗本之座。既而定起。往述其事。是时圆照请老归苏州灵岩。曦问曰。禅师何故位归净土。圆照曰。宗本修禅时心在极乐世界。无二相也(人天宝鉴)。
丁卯 元祐二年  大辽 咸雍二十三年  西夏 春正月宋册李乾顺为夏国主

秀州崇德界有车溪。僧因唐世青镇古塔建寿圣院。请法师择卿开山住持。卿慈辩之子。南屏之孙。法智下第三世也。入寂于徽宗大观间。塔葬院南芙蓉浦上。有嗣子。曰可观有朋齐璧如湛善荣。灯灯相续学侣皆龙象。岁建法华三昧期忏。高宗居德寿宫。改寿圣为广福院。吴越讲宗多车溪之派系(寺记)。
戊辰 元祐三年  大辽 咸雍二十四年  西夏 四月寇塞门寨

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师。名净源。生晋江杨氏。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学者以晋水称师。受具参方。受华严于五台承迁。学合论于横海明覃。南还听楞严圆觉起信于长水法师子璿。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因省亲于泉。泉主请住清凉。复游吴住报恩观音。杭守沉文通置贤首院于祥符寺以延之。迁秀州青镇密印宝阁。移华亭普照之善住。左丞蒲宗孟抚杭。愍其苦志于宗。奏慧因寺以居师。高丽义天僧统之来也。申弟子礼以见师。初华严一宗疏钞久矣散坠。因义天持来咨决逸而复得。义天之还国也。以金书华严三译本一百八十卷自高丽遣使遗师。建大阁安奉之。故俗呼慧因为高丽寺。至是元祐三年十一月己酉师乃入灭。世寿七十八岁。塔舍利于寺西北隅。其宗称为中兴教主。太尉吕惠卿。字吉甫。为建行业碑。仍作华严阁记。蒋之奇立石(本传)。华严经(晋译六十卷。唐译八十卷。唐又译后分四十卷)。
己巳 元祐四年  大辽 咸雍二十五年  西夏

灵芝律师元照。普劝道俗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时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乃以舍其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采画净土佛像。以荐父母。仍作颂赞之(东坡文集) 冬十月真州长芦院禅师宗颐。与当时名胜盛结莲华净土念佛社(苇江集)。

冬十一月三日。高丽国义天僧统遣其徒寿介至杭。祭晋水于坟塔(行业碑)。
庚午 元祐五年  大辽 咸雍二十六年  西夏

西湖 唐白侍郎居易刺杭州。浚理为胜概。至是龙图阁学士苏轼守杭州。奏杭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而葑生已翳。乃浚湖之旧。环三十里际山为岸。积其葑于湖旁。直通南北为长道。杨柳木芙蓉间值其上。杭人名曰苏公堤(坡集奏议)。
辛未 元祐六年  大辽 咸雍二十七年  西夏

太史黄公讳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至是丁家艰馆黄龙山。从晦堂禅师祖心游。与死心新草堂清尤笃方外契。晦堂因语次举。孔子谓弟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请公诠释而至于再。晦堂不然其说。公怒形于色。沉默久之。时当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及在黔南致书死心新曰。往日甞蒙苦口提撕。常如醉梦。依俙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州道中昼卧。觉来忽然廓尔寻思。平生被天下老和尚懑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感山莹仲温罗湖录)。

秋八月。汴京法云寺禅师法秀入寂。诏杭州净慈寺禅师善本继席住持。赐号大通禅师。师名善本。姓董氏。汉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隶。遂为隶人。甫及长博极群书。无仕宦意。仁宗嘉祐八年。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试经得度。习毗尼。东游至苏州(今平江路)。礼圆照本禅师于瑞光。发明悟真。执侍五年。圆照令师依圆通秀公。又尽其要。神宗元丰七年渡淮留太守岩。久之出住双林。迁净慈。至是诏住法云。赐大通号。师凡所住见佛菩萨像之行立者。终不敢坐。斋食以鱼胾名者不食。其真诚敬事防心离过类如此。元祐七年秋。师丐老归杭州西湖。制可。至徽宗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谓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殁。塔全身于上方。世寿七十五岁。僧腊四十五夏。师嗣圆照本禅师。世谓大小本焉。圆照嗣怀禅师(续灯)。

九月二十日。杭州龙井山辩才法师入寂。师名元净。自仁宗嘉祐末历治平熙宁三朝。住上天竺一十七年。道满朝野。元丰间辞而复住又三年。晚居龙井。饮食起居之际。眉间流光。皆舍利。谓参寥子道潜曰。吾净业已成。越七日无疾右脇而逝。门下侍郎苏辙铭其塔。龙图阁学士知隶州苏轼祭之。文曰。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南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维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我初适吴尚见五公。讲有辩(海月也)臻(南屏也)禅有琏(大觉也)嵩(明教也)。后二十年独余此翁。此又去矣。后生谁宗(东坡文集龙并碑记)。

江西隆兴府(今降兴路)兜率寺禅师。名从悦。生赣州熊氏。初首众于道吾。谒云盖智和尚。智指之见洞山文禅师。深领奥旨。出世鹿苑。至是元祐六年冬十一月辛卯。师澡浴集众说偈曰。四十有八。圣凡尽杀。不是英雄。龙安路滑。奄然而化。领法要悟心者。无尽居士商英张公。公遣使持祭且曰。老师于祖宗门下有大道力。不可使来者无所起敬。俾塔于龙安之乳峯。后为奏諡师号。嗣真净文禅师。与法云杲同禀。

无尽张公。蚤负禅学。犹欲寻诸宗师与之决择。因朱给事世英语。及兜率悦禅师禅学高妙聪敏出于流类。至此元祐六年。公漕江西按部分宁。五禅住持逆于旅亭。顾问至兜率。公曰。闻师聪敏之名久矣。悦遽对曰。从悦临济儿孙。若以聪敏说文章。定似都运谈禅。公虽壮其言而意不平。遂作偈命五禅举扬曰。五老机缘共一方。神锋各向袖中藏。明朝老将登坛者。便请横矛战一场。悦当其末提纲之语尽贯前者。公因喜之。乃游兜率相与夜谈。及宗门事。公曰。比看传灯录。一千七百尊宿机缘。唯疑德山托钵话。悦曰。若疑托钵话。其余则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乐境界。公愤然就榻。屡寝屡起。夜将五鼓。不觉趯翻溺器。忽大省发。甚喜。即扣悦丈室门。谓悦曰。已捉得贼了也。悦曰。赃物在甚麽处。公拟议。悦曰都运且寝。翌旦公有颂曰。鼓寂钟沉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记来。别去未几。悦遂归寂。公登右揆之明年。当徽宗宣和辛卯岁二月奏请悦諡号。遣使持文祭于塔祠曰。昔者仰山谓临济曰。子之道他日盛行于吴越间。但遇风则止。后四世而有风穴延沼。沼以谶常不怿。晚得省念而喜曰。正法眼藏今在汝躬。死无遗恨矣。念既出世首山。荒村破寺衲子才三十余辈。然其道大振天下。师于念公为六世孙。于云庵为嫡嗣。住山规范足以追嫓首山。机锋敏妙初不减风穴。余顷岁奉使江西按部西安。相识于龙安山中。抵掌夜语。尽得其末后大事正宗显决。方以见晚为叹。而师遽亦化去。惜其福不逮慧。故缘不胜。喜其德不可掩。故终必有后。有若疎山了常兜率慧照慈云明鉴清溪志言者。皆说法一方。有闻于时。有若罗汉慧宜杨岐子圆广慧守真灨川智宣者。皆遯迹幽居。痛自韬晦。风穴得一省念。遂能续列祖寿命。今龙安诸子乃尔。其盛岂先师灵骨真灰烬无余耶。盖其道行实为丛林所宗向。有光佛祖。有助化风。思有以发挥之。为特请于朝蒙恩追諡真寂大师。呜呼余惟与师神交道契。故不敢忘外护之志。虽其死生契阔之异。而蒙被天子之殊恩则幸亦共之。仰惟觉灵祇此荣福(莹仲温罗湖录)。仲温赞曰。夫蔚为儒宗而崇佛道未有如公者。然非敏手安能激发。苟非上根未易承当。至于岳立廊庙展大法施。既不忘悦之道义。而特与追荣。矢心以词。勤勤若此。盖所以昭示尊师重法欤(仲温文集)。托钵因缘。雪峯义存在德山作饭头。一日德山托钵赴堂。雪峯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麽处去。德山便归方丈。雪峯举似岩头全奯。全奯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德山闻知令侍者唤奯来前曰。汝不肯老僧那。奯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陞堂。果与寻常不同。奯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秖得三年活。德山后三年示寂(传灯录)。
壬申 元祐七年  大辽 咸雍二十八年  西夏

灵源禅师惟清。参承晦堂心禅师于黄龙。清侍者之名着闻丛林。至是元祐七年。无尽居士张公漕江西钦慕之。檄分宁邑官。同诸山劝请出世于隆兴观音。其命严甚。时清寓兴化。不得已遂亲出投偈辞免曰。无地无锥彻骨贫。利生深愧乏余珍。廛中大施门难启。乞与青山养病身。黄太史鲁直忧居里闾。有手帖与兴化海老曰。承观音虚席。上司甚有意于清兄。清兄确欲不行亦甚好。蟠桃三千年一熟。莫做退花杏子摘却。此事黄龙兴化。亦当作助道之缘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树拔却梯也(林间录)。莹仲温罗湖录赞曰。江西法道盛于元祐间。盖弹压丛林者眼高耳。况遴选之礼优异如此。灵源以偈力辞。而太史以简美之得非有所激而云。
癸酉 元祐八年 九月大后高氏崩  大辽 咸雍二十九年  西夏
甲戌 绍圣元年  大辽 咸雍三十年  西夏
乙亥 绍圣二年  大辽 寿昌元年 帝加尊号改元  西夏

辽道宗洪基。加号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聪仁孝惠天祐皇帝。寿昌二年。大国舅帐萧解里四郎君善骑射。豪杰不羁。常养亡命数十人。从行往来游猎于辽。至东西郡间。其饮食用度。强取办于富民。一日获罪。辽国捕之甚峻。即啸聚为盗。未旬日有众二千余人。攻陷乾显等数州。诸道发兵捕讨。潜率众奔生女真界(女真之种有生熟之分。居溷同江之南者谓之熟女真。阿骨打所居。乃江之北谓之生女真。亦臣于辽国)。就结杨割大师谋叛。诸军追袭至境上不敢进。乃具以闻北枢密院。寻降宣札子付杨割一面图之。杨割迁延数月。独斩解里首级。遣长子阿骨打献辽。余悉不遣绐云已诛绝矣。辽不得有二进杨割父子官爵。自是杨割父子内恃有功于辽。阴怀异志。吞併旁近部族以金珠良马。时常赂遗权贵以通情好(契丹国志)。

六月九日。韶州南华寺禅师重辩。请龙图阁学士苏轼。书柳宗元所撰六祖大鉴禅师碑。轼又题其后曰。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国。必託于儒之能言者。故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者。以房融笔受故也。柳宗元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自唐以来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通亮简正如宗元者。盖推本其言与孟轲氏合。其可不使学者昼见而夜诵之。

三塔 是年南康云居山真如院祐禅师始创之。以葬寺之物故僧侣童行骨殖之所。诸方自尔遵有之。祐生信州上饶王氏。嗣黄龙南。南嗣慈明圆禅师(续灯录)。
丙子 绍圣三年  大辽 寿昌二年  西夏 冬十月大举寇宋至延州见有备乃拔去
丁丑 绍圣四年  大辽 寿昌三年  西夏

苏轼谪儋州。惠州太守方子容奉勅书谓子瞻曰。室人奉淮泗大圣僧伽甚谨。前夕来别于梦中曰。送苏子瞻过海南。今果此行数分已定。夫复何忧(宋僧史)。元符三年庚辰岁六月。轼归自海外居常州。遨游宜兴。初黄州谪所筑室东坡。因号东坡居士。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王局观苏轼卒于常州。
戊寅 元符元年 六月改元  大辽 寿昌四年  西夏 永安元年
己卯 元符二年  大辽 寿昌五年  西夏

钱塘高僧名道潜。以诗见知于苏文忠公轼。公号其为参寥子。凡诗词迭唱更和。形于翰墨。必曰参寥。及吕丞相公着为奏妙总师名之。后与简牍。则曰妙总老师。江浙石刻具存者多矣。今略记。公离钱塘。以长短句别之曰。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俛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仲温莹禅师赞曰。噫今世之小生。于有道宗师必名呼而示其忽慢。亦安知文忠于一诗僧尚尔敬重。况道德崇重者耶。莹嗣大慧杲禅师(普灯)。

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师。名有严。退庵于栌木之下。号曰樝庵。怀安养故乡。有诗四首。凄婉感人。其一章曰。西方真净本吾家。今忆归程十万赊。客路竛竮都已困。风尘孤苦最堪嗟。七重树耸千般乐。八德池开四色华。莫怪近来归梦切。奈何荣辱事无涯。时争传诵。严生平笃于净业。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夏四月将终。见宝池大莲华天乐四列而归寂。师着大部备检四卷笺难四卷助览四卷或对四卷流通(释统)。
庚辰 元符三年 正月帝崩  大辽 寿昌六年  西夏

辽帝秋七月大渐。戒孙延禧曰。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又戒大臣曰。嗣君若妄动。卿等当力谏止之。帝崩在位四十六年。庙号道宗。諡天福皇帝(辽志)。

宋冬治泰陵知。登封县楼并请因余力治嵩山少林道场。达磨初祖之居也。自监司郡县百执事下逮士庶工贾不挽而同。一朝而具名曰面壁庵。林出芝十二本。华各异色。甘露雨于池。夜有光四起属天合为大陈。东西数十里。后山居士陈师道记曰。子孔氏之门颜闵冉皆无传。仲弓之后有荀卿。曾舆之后有孟轲。端本赐之后有庄休。而荀孟庄之后无闻焉。李氏之传关尹。尹之传复无闻焉。释自能仁二十八世而为达磨。又六世而为曹溪。至于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校其源委误矣(后山文集)。

隆兴黄龙山晦堂宝觉禅师。名祖心。冬十一月十六日入寂。师生南雄邬氏。嗣黄龙南禅师。得宝觉法道者。曰草堂惟清死心悟新太史黄山谷吴中立等(普灯)。

徽宗

讳佶。神宗第十子。初封端王。年十九即帝位。在位二十五年。六月十日为天宁节。时当承平日久。苏杭置造作局。朱勔父子致花石纲。营良岳万岁山。民间一花一石。亦以供御为名。而胁之受赂满所欲方免。蔡京为太师。内侍童贯领枢密。受辽国燕人李嗣良而同归。言辽可取。适女真来聘。约夹攻辽。金既灭辽复侵宋。帝乃禅位太子。尊帝曰太上皇。为金师拥之北去。降封天水郡王。终于五国城(续宋通鉴) 建中靖国(一)崇宁(五)大观(四)政和(七)重和(一)宣和(七)。
辛巳 建中靖国元年  大辽乾统元年 天祚立  西夏

辽天祚立。讳延禧。道宗之孙。秦主元吉之子。自称天祚皇帝。淫纵失道。卒至于亡国(辽志)。

女真

杨割太师是岁死子阿骨打嗣。

续灯录 秋八月十五日汴京法云寺佛国禅师。名惟白。集禅派宗师机缘。为续灯录三十卷进呈。帝亲为製序以赐之。其文曰。昔释迦如来之出世也受然灯佛记。生净梵王家。分手指乎天地。而其机也已露。游门观于老死。而幻缘也顿寂。及乎唱道鸡园腾芳鹫岭。无边刹境遂现于一毫之端。大千经卷毕出于微尘之表。西被竺土。东流震旦。编叶而书。则一时圣教。虽传于庆喜。拈花而笑。则正法眼藏。独付于饮光。自达磨西来实为初祖。其传四七二三而至于曹溪。于是双林之道逾光。一滴之流愈广。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各擅门风。应机酧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则一莫不箭锋相拄鞭影齐施。接物利生启悟多矣。源派广迤。枝叶扶疎。而临济云门二宗遂独盛于天下。朕膺天宝命。绍国大统。恭惟艺祖闢度门于緜寓。太宗阐秘义于敷天。章圣传灯于景德。永昭广灯于天圣。皆宏畅真风协助神化。以成无为之治者也。于皇神考尤嚮空宗。元丰三年。诏于大相国寺剏二大禅刹。闢慧林于东序。建智海于西庑。壬戌之岁。以越国大长公主及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附马都尉张敦礼之请复建法云禅寺于国之南。于是祖席光辉。丛林鼎盛。天下袭方袍慕禅悦者云集于上都矣。今敦礼。以其寺住持僧佛国禅师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义。屡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扬妙旨良惬至怀。昔能仁说法华经。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而弥勒发问。文殊决疑。以谓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持是经者妙光法师。得其证者普明如来。今续灯之名。盖灯灯相续光光相入义有在于是矣。噫圆证觉海本含裹于十方。生灭空沤遂沉沦于三有。因明立所由尘发智。识妄相仍转入诸趣。良可悲也。若回光内照发真归元则是录也。直指性宗。单传心印。可得于眉睫。可荐于言前。举手而擎妙喜世界。弹指而现庄严楼阁神。通妙用真不可思议者也。嘉于有众。缔此胜缘。俱离迷津。偕之觉路。斯朕之志也。

汴京法云禅寺佛国禅师。名惟白。生静江府冉氏。嗣圆通秀禅师。秀嗣天衣怀。怀嗣雪窦显禅师(普灯)。
壬午 崇宁元年  大辽天祚皇帝乾统二年  女真 阿骨打初年  西夏

宋赦书一件应天下。旧来有名德僧为众师法未曾諡名者。仰所属勘会闻奏。諡给师号。诏天下军州创崇宁寺。又改额曰天宁寺。至高宗改报恩寺光孝。追崇严荐(南渡中兴小曆)。
癸未 崇宁二年  大辽 乾统三年  女真 二年  西夏

宋夏四月。勅諡杭州天竺寺慈云大师遵式号法宝大师。南屏法师梵臻諡实相法师。未兴军终南山澄照律师諡法慧大师(南屏諡碑)。
甲申 崇宁三年  大辽 乾统四年  女真 阿骨打三年  西夏

漏泽园 宋春二月。诏天下州县置漏泽园。殡客死无归之士(东都帝纪)。

御赞佛牙 宋夏五月五日。帝迎三朝(太宗真宗仁宗)御赞释迦佛牙于大相国寺。入禁中供养。帝展敬。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点。帝赞以偈曰。大士释迦文。虚空等一尘。有求皆赴感。无刹不分身。玉莹千轮在。金刚百炼新。我今恭敬礼。普愿济群伦(翻译名义五十二篇)。

蕲州五祖山禅师。名法演。夏六月二十五日陞堂辞众入寂。师生绵州邓氏。嗣白云端和尚。端嗣杨岐会。会嗣慈明圆禅师。临济下九世也。嗣师之法者。佛果勤(圆悟也)佛鉴勤佛眼远。世呼曰三佛。远之嗣曰黄龙牧庵忠等。忠之嗣普庵菩萨印肃等(普灯录)。

龙门三自省 佛眼远禅师居龙门日作之也。一曰是身寿命如驹过隙。何暇闲情妄为杂事。既隆释种。须绍门风谛审先宗。是何标格。二曰。道业未办去圣时遥。善友师教诚不可舍。自生勉励念报佛恩。惟已自知大心莫退。三曰。报缘虚幻岂可强为。人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缁林宝训)。
乙酉 崇宁四年  大辽 乾统五年  女真 阿骨打四年  西夏

宋秋八月铸九鼎成作乐名曰大晟(东都事略帝纪)。
丙戌 崇宁五年  大辽 乾统六年  女真五年  西夏
丁亥 大观元年  大辽 乾统七年  女真六年  西夏

宋诏左街十方净因禅院禅师道楷住天宁寺。开封尹李孝寿奏赐紫衣号定照禅师。楷谢恩罢。上表辞谢。不敢窃冐宠荣。帝再遣孝寿齎玺书谕意。楷确然不回。帝怒收楷付岳。有司问。长老有疾乎有疾免罪。楷曰。生平不曾妄语。岂敢侥倖称疾。遂受罚着缝掖编管淄州。次年放逐。便庵于芙蓉湖上。学者益亲。帝赐所居额曰华严禅寺。师生沂州崔氏。初游京师籍名术台寺。试华严经。得度得法投子山青禅师嗣之。重和元年五月十四日入寂。邓州丹霞子淳等嗣之。淳有二弟子。曰清了(即真歇也)曰正觉(即天童宏智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九月二十日。宏智出辞明越郡侯。十月十日还寺。十一日手书请育主大慧杲禅师主后事。掷笔而逝。齿发道具舍利流缀。葬全身于东谷(师隰州人碑记)。
戊子 大观二年  大辽 乾统八年  女真七年  西夏

宋蔡京进太师。童贯加武康熙河等路宣抚。内侍建节始此。五月加贯检校司空易镇泰宁。贯由此恃功选置将吏。不复关朝廷矣(宋鉴)浙西湖州有邵宗益者。剖蚌中有珠现阿罗汉像。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纹毕具。僧俗惊喜奉之以归城南慈感天台教寺。寺临苕溪。建炎间宪使杨应诚与客传玩。不觉越槛跃入溪中。后溪涸沙明索而获之。建阁藏焉(韵语阳秋)。

饭僧嚫金练塘居士洪庆善持江东使节。夜宿池州梅山。愚丘宗禅师迎之相与夜话。洪问。以饭僧见于何经其旨安在。宗曰。四十二章经有云。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乃至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住无作无证之者。其无修证则是正念独脱。能饭斯人则功超诸佛。然前辈知此旨者多矣。洪曰。其为谁乎。宗曰。且以近说如秦少游藤州贬所自作挽章。有谁为饭黄缁之句。东坡既闻秦讣。以书送银五两。嘱范元长为秦饭僧。及东坡北归至毗陵以疾不起。太学生裒钱。于东京慧林饭僧。苏黄门撰东坡墓志首载之。洪曰。嚫金有据乎。宗曰。公岂不见毛诗小雅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盖饮食不足以尽敬。而加赠遗以致殷勤也。于是为诵丁晋公斋僧疏曰。佛垂遍智。道育群生。凡欲救于倾危。必预形于景贶。谓白衣干禄叨家宰之重权。丹陛宣恩忝先皇之优渥。补仲山之衮曲尽巧心。和傅说之羹难调众口。甞于安寝忽梦清容。妙训泠泠俾尘心而早悟。贡仪隐隐恨凡目以那知。盖智永周身事乖远害。至祸临而莫测成灾。及以非常黜向西京。感圣恩而宽宥。窜于南裔当忠宪以甘心。咎实自贻。孽非他作。念一家之散地望万里以何归。既为负国之臣。永绝经邦之术。程由湘土。道假灵山。正当烦恼之身。忽接清凉之众。方知富贵难保始终。直饶鼎食之荣。岂若盂羹之美。特形归命恭发精诚。虔施白金充修净供。饭苾刍之高德。答嬾瓒之深慈。冀保此行乞无他恙。伏愿天回南眷。泽赐下临。免置边夷。白日便同于鬼趣。赐归中夏黄泉再感于天恩。虔罄丹诚永紧法力。洪曰。向读名臣传。只见补仲山衮知傅说羹一联而已。今获全闻。其精祷若此(感山云卧纪谈) 衡岳寺高僧名明瓒。性懒而食残。时曰懒残李泌异而往谒之。拨火出芋。以其半噉必曰。领取十年宰相。
己丑 大观三年  大辽 乾统九年  女真八年  西夏

宋十二月二十七日。四明法智下二世杭州慈辩法师从谏自元丰元祐至大观住上竺二十四年。退居处州寿圣入寂。嗣法弟子十人。西浙择卿齐璧其传最盛(教行录)。
庚寅 大观四年  大辽 乾统十年  女真九年  西夏

宋六月。以张商英入相。时久旱。是夕大雨。御书商霖二大字赐商英。次年四月罢。宣和四年薨。号无尽居士。寓荆南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圆悟舣舟谒之。剧谈华严旨要。圆悟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无尽于是不觉促搨。圆悟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圆悟曰。且得没交涉。公色为之愠。圆悟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翌旦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圆悟又问。此可说禅乎公曰正好说禅也。圆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无尽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罗湖赞曰。夫圆悟融通宗教若此。故使达者心悦而诚服。非宗说俱通安能尔耶(莹仲温罗湖录)。

圆悟 西川成都府昭觉寺禅师。名克勤。彭州骆氏子。世宗儒。儿时日记千言。游妙寂寺见佛书有感。遂出家。依师自省祝发。从文照法师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黄龙晦堂心东林总。皆称美之。晦堂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后到蕲州。谒演禅师于五祖山。尽领其奥旨。至是崇宁中还乡里。成都帅翰林郭公知章。请开法六祖寺更昭觉。政和初谢事复出峡南游。时无尽居士张公商英寓荆南。师谒之谈华严。无尽公信敬拜礼之。留住碧岩。复徙道林。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师号。诏住建康蒋山。勅补汴京天宁万寿寺。帝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又迁镇江金山。适高宗驾幸扬州。诏入对赐号圆悟禅师。迁江西云居。久之还领昭觉。绍兴五年(高宗年号)八月己酉示微恙。趺坐书偈别众投笔而逝。火化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塔于昭觉寺之侧。諡真觉禅师。嗣五祖山演禅师。演嗣白云端。端嗣杨岐会。会嗣慈明圆禅师。临济派也(普灯录)。
辛卯 政和元年  大辽 天庆元年  女真阿骨打十年  西夏
壬辰 政和二年  大辽 天庆二年  女真阿骨打十一年  西夏

宋太师楚国公蔡京喜食鹑。预笼蓄而烹之。甞梦鹑数千诉于前。其一致词曰。食君禀中粟。充君箸下肉。一羹数百命。生死犹转毂。看君寿千春。祸福相倚伏。京甚畏焉 宋秋九月。改官名太宰少宰。曰左右僕射。
癸巳 政和三年春三月王安石进封舒王  大辽 天庆三年  女真阿骨打十二年  西夏

宋东都妙慧尼寺住持净智大师慧光。生成都范氏。其着书号唐鉴。乃其叔父也。是年帝自禁中以法衣施诸禅长老。光亦预焉。因命资次说法。而光受当其末。陞座问答罢顾视大众曰。若论说禅说道。则诸大禅师已说了也。教山僧到这里说箇甚麽即得。岂不见先德道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然虽如是毕竟如何。遂以法衣覆顶。良久云。衲帔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便下座。于时缁素听者万计。靡不叹服。所以韩舍人子苍铭光之塔称其多闻善辩焉。塔剏于豫章西山圣相之原(云卧纪谈)。

宋四月。西蜀嘉州奏。风折大树枯株有僧在定。髭发蒙密指爪缠身。帝令送至京师。秋八月迎入禁中。译经院三藏大师金总持。鸣金磬出其定。僧曰。我东林远法师之弟慧持也。西游峨嵋。因入定于此。远公无恙否。三藏曰。远公东晋人。去世已七百年。僧遂不语。三藏徐启。今欲何归。僧曰陈留县。即复入定。乃用其言葬陈留。帝令绘其像颁天下。御製赞三首曰。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隻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未作皮。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为语庄周休拟议。树中不是负趍人。有情身不是无情。此彼人人定里身。会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普灯录二十二卷。慧持见东晋义熙八年)。
甲午 政和四年  大辽 天庆四年  女真阿骨打十三年秋八月叛辽  西夏

女真 金也。世本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世为酋长。服属大辽二百年。世袭节度使。至龛福下四世。妻女真女生二子。长曰胡来。胡来生三子。长曰核里。次曰蒲刺束。季曰杨割。杨割生三子。长曰阿骨打。次曰吴乞马。季曰思改。思改生粘罕。女真至杨割太师始雄诸部。丙子岁萧解里啸聚。辽捕之。遂投生女真界(见寿昌乙亥下)。辽命杨割图之。杨割但斩解里。遣长子阿骨打献首级于辽。自此杨割内恃有功。阴怀异志。杨割死。阿骨打之年。会辽主天祚掊剥是嗜。上下荒淫。其相李俨萧奉先辈庸琐贪婪。阿骨打承其父杨割富庶之余。兵强马壮力有异图。先是女真之地东北隣于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曰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天祚嗣位责贡尤苛。逼其国人穷取以献。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苦之。且沿边诸帅邀求赂遗无虚日不胜其扰。诸部怨叛于辽。潜结阿骨打举兵谋乱。至是甲午年秋八月。阿骨打始叛。用粘罕胡舍为谋主。银木割移烈娄宿阇母等为将帅。甲马二千犯溷同江之东宁江府。天祚遣兵御之。皆败遂失宁江州。阿骨打将兵转战而前。乙未年秋八月。辽主天祚下诏亲征女真。路出长春。军中一夕戈甲有光。辽相张琳曰。唐庄宗攻梁。矛戟夜有光。郭崇韬曰。火出兵入破贼之兆。天祚喜而信之。十一月进战兵溃。天祚一日一夜走五百里。退保长春。女真乘胜。遂併渤海辽阳等五十四州(辽志) 长白山溷同江。俱今辽阳开元路咸平府。
乙未 政和五年 二月立定王相为皇太子  大辽 天庆五年  女真阿骨打十四年  西夏

宋四月。明州延庆院明智法师中立入寂。立嗣神智鉴文。文嗣广智尚贤。三世皆继住持延庆祖庭。至立益盛。晁说之铭其塔(祖庭塔铭)。

宋左街香积院法师永道。勅赐号宝觉大师(道三藏法师传)。

隆与府黄龙山死心禅师。名悟新。韶州黄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状。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进具参方谒晦堂心禅师。得其法要。遂嗣之。至是乙未十二月十三日入寂。荼毗舍利五色。后有过其区所者。获之尤多。塔于晦堂丈室之北(普灯)。

隆兴府泐潭湛堂禅师。名文准。生兴元府梁氏。受具后参方谒真净文禅师。服勤十年。一日举杖决渠水溅衣忽大悟。显谟李公景直守豫章。请开法云岩。迁泐潭。至是政和五年十月二十日。更衣说偈而化。阇维睛齿念珠不坏。舍利晶圆光洁塔于南山之阳。无尽居士丞相张公商英撰行业碑。大慧杲禅师为禅侣时请之也。师嗣真净文。文嗣黄龙南禅师(普灯)。
丙申 政和六年  大辽 天庆六年  女真阿骨打十五年  西夏

宋秋九月一日杭州灵芝寺律师元照跏趺入寂。寿六十九岁。僧腊五十一夏。葬寺西北隅。諡曰大智。刘焘铭其塔。关演碑其行业。孙觌为立石。照字湛然。生余杭唐氏。初毗尼大学亲自佛制。自文殊已降不许措一词。优婆离结集不敢衍一字。人间天上十方三界。刹海无尽圣众。唯同一律可谓严矣。如世礼乐征伐必自天子出。公侯卿大夫不容僭也。然大法东度。唯律未明。学者失己。唐太宗贞观中永兴军终南山澄照大律师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钞弘四分律。流传逾四百载。释义近六十家。于中大昭庆律师允堪作会正记。独为尽理。最后此灵芝太智元照。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与会正师殊途同归。推明南山元意。而上合于佛制。自是会正资持又分宗于律矣。如析金杖不失金体。无作戒体果可分耶(系年录)。
丁酉 政和七年诏改节度观察留后为承宣使  大辽 天庆七年  女真阿骨打十六年  西夏

林灵素者温州人也。善符术辅以雷公法。初往来不逞于宿毫淮泗间。乞食诸寺。僧薄之。至楚州(今淮安路)。与释慧世相敺击讼于官。时府倅石仲喜其辩捷轻俊。为脱之置馆中。问吐纳烧炼蜚昇之术。至是政和七年正月。仲携之入京谒宰相蔡京。京致见帝。林大言曰。天上有神霄王清府。长生帝君主之。其弟青华帝君皆玉帝子。次有左相僊伯并书罚僊吏褚慧等八百余官。谓帝即长生帝君。蔡京乃左相僊伯。灵素即褚慧。帝忻然信之。赐林号金门羽客。作通真宫以处之。帝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二月诏改天下天宁观为神霄王清万寿宫。所在无观者以寺充。仍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像。建宝籙宫。置道学科。宣和元年帝有景贶。冬十一月放林灵素归温州死之(东都事略帝纪)。隆兴府黄龙山佛寿灵源禅师。名惟清。得法晦堂室中。至是秋九月十八日入寂。师嗣晦堂宝觉心禅师。嗣师之法慧古德逢守市皆高第弟子。时伊川居士徐师川.朱世英.洪驹父皆从之问道(普灯录)。

汴京智海佛鉴禅师。名慧勤。舒州(今安庆路)汪氏子艸岁师本郡广教圆深。试所习得度。每以法华经佛言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味之有省。入五祖演和尚室。深得法要嗣之。舒守孙鼎臣请住太平。法道大播。政和初诏住汴京智海。经五年乞归。得旨居建康嶈山。枢密邓公子常奏赐师号紫服。至是政和七年九月八日。上堂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直饶不去不住。亦未是衲僧行履处。且作麽生是衲僧行履处。待十月前后为诸人注破。至十月八日。沐浴更衣端坐。手写别故旧书数纸停笔而化。阇维收灵骨舍利。塔于寺左。嗣师之法者守珣等。珣生湖州施氏。住何山天宁。号佛灯禅师。至绍兴六年亦以十月八日归寂。通判双槐居士郑绩。待制养空居士潘良贵深有扣明焉(普灯录)。
戊戌 重和元年  大辽 天庆八年  大金阿骨打称帝天辅元年  西夏

宋帝汴京作寿山艮岳。是年秋七月成。赐名华阳宫。蜀郡汉州雒县僧祖秀。字紫芝。钦宗靖康初亲游其间。作华阳宫记。载之东都事略。秀甞集文忠公修江州圆通讷禅师论议佛法大旨。作欧阳外传。后湖居士苏庠序之。高宗绍兴二年。其弟子昙运仲宏集师讲义为传。作疏钞三卷。汝阴王銍又叙之。右相魏国公张浚併述后叙。刊行于世。秀作佛运编年通论。祖琇者作统纪。併为己有之。琇号石室(云卧纪谈)。

大金

女真也。阿骨打建国称帝。辽主天祚在京中。闻燕王兵败女真入新州。昼夜忧惧。秋女真取东京黄龙府五十余城。是时有杨朴者。辽东铁州人也。本渤海大族。登进士第累官校书郎。先是渤海人高永昌杀辽东京留守萧保先。自称为渤海国皇帝。据辽东五十余州。辽主遣相张琳将兵讨之。琳败绩。女真破渤海军斩高永昌。降杨朴而用之。朴劝阿骨打称皇帝。改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以其国产金号大金。又说阿骨打曰。自古英雄开国受禅。先求大国封册。秋八月。阿骨打遣人诣辽主天祚求封册。其事有十。徽号大圣大明皇帝(一也)国号大金(二也)玉辂(三也)衮冕(四也)玉刻御前之宝(五也)以兄弟通问(六也)生辰正旦遣使(七也)岁输银绢二十五万匹两分南宋岁赐之半(八也)割辽东长春两路(九也)送还女真阿鹘产赵三大王(十也)天祚付群臣议。萧奉先大喜。以为自此无患。差静江军节度使萧习烈.翰林学士杨勉充封册使。副归州观察使张孝伟.太常少卿王府充通问。副使卫尉少卿刘湜充管押礼物官。将作少监杨主忠充读册使。备天子衮冕.玉册.金印.车辂.法驾之属。册立阿骨打为东怀国至圣至明皇帝。其册文略曰。眷惟。萧慎之区。实介扶余之俗。土滨上国。材布中嶔。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父祖之胤。碧云袤野固须挺于渠材。皓雪飞霜畴不惟于绝驾。章封屡报。诚意交孚。载念遥芬宜膺多[戬-(ㄙ*ㄙ)+(ㄠ*ㄠ)]。是用遣萧习烈等。持节备礼。册为东怀国至圣至明皇帝。义敦友睦。地裂丰腴。呜呼戒哉钦哉。式孚于休所有徽号。缘犯祖号改为至圣至明。余悉从之。使人自十月发行。冬十二月至金国。是月阿骨打追尊九代祖龛福。諡景元皇帝号始祖。八代祖名讹鲁諡德皇帝。七代祖名洋海諡安皇帝。六代祖名随阔諡定昭皇帝号献祖。五代祖名实鲁諡成襄皇帝号昭祖。曾祖太师名胡来諡惠皇帝号景祖。父大师名杨哥諡孝平皇帝号穆宗。妃后皆追加諡号(金志)。阿骨打以辽使仪物示杨朴。杨朴以仪物不全用天子之制。又东怀国乃小邦怀其德之义。仍无册为兄之文。如遥芬多[戬-(ㄙ*ㄙ)+(ㄠ*ㄠ)]皆非美意。彤弓象辂亦诸侯事。渠材二字意似轻侮。命习烈归易其文。习烈曰。兄友弟恭出自周书。言友睦则兄之意见矣。杨朴等面折以为非是。阿骨打大怒。叱出使副欲腰斩之。[米*古]罕诸酋为谢乃解。然犹人各笞百余。至次年三月止遣萧习烈杨立忠回云。册文我都不晓。徽号国号王辂御宝我都有之。须称我大金国皇帝兄即已。能从我今秋可至军前。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天祚恶闻女真事。萧奉先揣其意皆不以闻。迁延久之。闻上京已破和议遂寝。后天祚虽复言和。阿骨打皆不报(辽志)。
己亥 宣和元年  大辽 天庆九年  大金 天辅二年  西夏 元德元年

宋二月诏改佛为大觉金僊。余为僊人大士。僧称德士。尼为女德士。寺为宫。院为观。禁铜钹。赐佛天尊服。德士衣道流戴冠执笏。京师左街崇先香积院宝觉大师永道上书谏曰。自古佛法与国运同盛衰。元魏太武信崔浩灭佛法。不五六年崔浩赤族。文成帝大兴之。周武信卫元嵩灭佛法。不六七年元嵩贬死。隋文帝继兴之。唐武宗信李德裕李归真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朱崖。宣宗盛兴之。我国家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列圣相承译经试僧流通佛法。自有成宪万世可守也。上震怒黥永道于道州。道在贬所斋戒严整如常。时道昔者甞从西天总持三藏禀真言轨范。至是值军民多瘴疟。道咒水以饮之。无不全安。三月京师大水街衢浩淼。朝廷委林灵素治水。日夜溢涨。君臣怀惧泗州僧伽普光王现灵禁中。帝焚香归敬。见僧伽振锡登城。水乃顿涸。上下大悦。冬十一月放林灵素归温州。宣和二年秋九月。诏复佛号。德士复为僧。永道量移近郡。宣和七年诏永道还京师复僧形服。朝廷旌其护法。念其精忠。改赐名曰法道。住昭庆昭先院。兼领右街显圣释迦院(东都事略又道三藏本传)。金人四月攻陷辽国。上京路祖州则太祖之天膳堂。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殿。庆州则望僊望圣神仪三殿。比先破乾显等州。如凝神殿安元圣母殿木叶山之世祖殿诸陵寝皇妃子弟影堂。焚烧掠尽发掘金银珠玉。所司即以闻。萧奉先皆抑而不奏(辽志)。
庚子 宣和二年 复僧佛号  大辽 天庆十年  大金 天辅三年  西夏 元德二年

宋太尉陈良弼建大会斋延诸禅讲。有善法师。贤首宗之雄者号义虎。致问诸禅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而禅宗以一喝转凡成圣。攷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五教是为邪说。是时诸禅列坐。法真禅师一公以目眴慈受禅师深公。深肘净因使对之。净因召善而谓之曰。承法师所问。不足劳诸大禅师之醻。只净因小长老可解法师之惑。其五教者如愚法小乘教乃有义也。如大乘始教乃空义也。如大乘终教乃不有不空义也。所谓大乘顿教乃即有即空义也。所谓一乘圆教乃空而不有有而不空义也我此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世间诸子百家一切技艺悉能相入。乃喝曰。还闻麽。善曰闻。成曰。汝既闻则此一喝是有。是能入小乘教。又召善曰。汝今还闻麽。善曰不闻。成曰。汝既不闻则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大乘始教。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销。汝复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即今实无。既乃不有不无。是能入终教。我有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毫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能入圆教。善遂稽首谢。师复召善曰。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道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善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成曰。汝且向下会取。善曰。如何是宝所。成曰。非汝境界。善曰。望禅师慈悲。成曰。恁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善于是愀然变容俛首而退。是时帝私幸观之。太师鲁国公亦预焉。帝顾谓近侍曰。禅宗玄妙深极如此。净因才辩亦罕有也。侍臣奏曰。此宗师之绪余耳。莹仲温罗湖录赞曰。成之学赡明道。左右逢原乘机挫锐于人天众前。借使先德扶宗。亦蔑以加于此矣。禅师名继成。字蹒庵。生江西袁州宜春刘氏。诏住净因禅刹。师嗣智海道平禅师。平嗣大沩慕喆。喆嗣翠岩可真。真嗣慈明圆禅师。成之嗣有二弟子。曰瑞岩胜.冶父川。临济派也(罗湖文集五灯会元)。
辛丑 宣和三年秋八月童贯进大师  大辽 保大元年  大金 天辅四年  西夏

宋二月。诏政和七年所改寺为神霄宫者。田产尽还僧寺(统纪)。三月二十五日诏慈受禅师怀深。住汴京大相国慧林禅刹。师生寿春夏氏。高宗绍兴二年入寂。嗣长芦信。信嗣慧林圆照本禅师(普灯)。

白云庵 杭州灵隐寺方丈后山之庵也。至是宣和三年。有比丘曰清觉。自号本然。仁宗庆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生洛京登封县孔氏。宣尼五十二世孙。曾祖高勍事梁历唐。同光时领襄州泽潞河阳节度使。官至太子太师。父訢进士隐德。母崔氏。觉幼而頴悟习儒业。累请乡举。神宗熙宁二年。阅法华经有省。求出家。父母许之。依汝州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大师剃染。嘱其南询。初参嘉州峨眉山千岁和尚。次抵淮西舒州(今安庆路)浮山。结庵于太守岩。宴坐二十年。哲宗元祐七年游浙。明年至杭州灵隐寺随众居止。汪罗二行人求师心要。学侣日臻。灵隐圆明童禅师。以寺后白云山庵居觉。玄化开阐。乃自立宗。以所居庵名为号曰白云宗。移居余杭龙门山。庵曰福地。为龙神说三归五戒。至是崇宁三年。至钱塘六和塔开化寺后紫云庵居。道俗请就正济寺讲华严经。时当毁教。觉着证宗论三教编十地歌。大观元年。卓庵湖州归安千金市。名曰十地。次至乌程菁山。卓锡得泉结庵而居。名曰出尘。徒众复请归正济寺。忌之者以证宗论于忤朝政闻官。政和六年编管广南思州。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十人诣京陈状。蒙旨放令逐便。至是辛丑年七月二十日谢恩。八月三日作偈投太守游公。指以九月二十六日为别。至期乃化去。世寿七十九岁。显腊五十二夏。弟子慧能禀遗训。奉灵骨舍利归葬杭州余杭之南山。当宣和五年之二月也。塔曰白云。院曰普安。后弟子改曰普宁。其于崇德甑山.松林善住。皆其行道之所。德清.龙山.超山.方山.乾元山.归安.岩山。皆分葬舍利之所。其宗聿兴浙右。
壬寅 宣和四年十二月无尽居士薨  大辽 保大二年  大金 天辅五年  西夏

辽春三月。金人破中京(奚国也)。天祚在燕京闻报甚惧。即日出居庸关。率骑兵五千西奔云中府。留宰相张琳李处温与燕王淳守燕。淳居燕二十年得人心。天祚趋渔阳入夹山。李处温等三月十七日会百官父老。立燕王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下诏废天祚为湘阴王。天锡以燕云平中京上京辽西六路奄为己有。沙漠以北西南面西北路招讨府诸番部族。天祚主之。称保大二年。辽国自此分矣。八月燕帝淳病薨。諡曰宣帝。无嗣。越王萧干会百官父老。议立燕帝妻萧氏为皇太后。权主军国事。奉迎天祚次子秦王为帝。萧氏即位于柩。前改元德兴。天祚闻淳死。下诏削淳官爵。并妻萧氏降为庶人。赐姓虺氏。金主趋中京。天祚走及夏国。十二月金人抵居庸关(辽志)。
癸卯 宣和五年  大辽 保大三年  大金 五月改天会元年  西夏

宋秀州(今嘉兴路)春旱。祷精严寺观音有验。重装圣像。夏旱复有讲。郡守曾侯梦白衣天人曰。我固当为此方致雨。然面目不净三十里无所见。不能与众圣会奈何。明日诘其由。果匠者欲圣容明润。用鸡子牛胶调粉故尔。遂改新之。随祷即应(系年录观音感应集)。

辽春正月。燕帝后萧氏在燕。闻金人入居庸关。夜率萧干及车帐出城。声言迎敌。实乃出奔。至松亭关议所往。耶律大石材牙辽人也。欲归天祚。四军大王萧干奚人也。欲就奚王府立国。宣宗(燕王淳也)附马都尉萧勃迭曰。今日固合归天祚。然而有何面目相见。林牙命左右牵出斩之。传令军中有敢异议者斩。于是辽奚二军列阵相拒而分矣。辽军从林牙挟萧后归天祚于夹山(七月到夹山。天祚命杀萧后并外甥常哥。余免本罪)。奚渤海军从萧干(名夔离不)留奚王府。干据府自立僭号神圣皇帝。国号大奚。改元天兴(又曰天嗣)。七月奚兵遇金人战于腰铺。奚大败。萧干为其部曲得哥杀之(辽志)。

金癸卯春。陞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改辽之上京曰北京。先是女真之初无城廓。止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至是改焉。置三省六郡尹贰曹属。左丞相陈王兀室撰女真字以行(金志)。五月阿骨打旻。北追天祚途中以疾殂。諡曰大圣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旻建国登位首末凡六年。弟吴乞马立。改名晟。杨割太师第二子也。改天辅六年曰天会元年。在位一十一年。旻八子皆封王。初燕人张珏者平州人也(河东山西道平滦路滦州皆古平州)。登建士第仕燕。建福元年(燕王淳之年号。壬寅岁也)授辽兴军节度使(辽与军平州也)。金人粘罕欲擒珏。康公弼曰。是激其反也。独往见珏谕金国之意。珏曰。契丹八路今特平州存耳。敢有异志。所以未释甲者防萧干耳。康报其言。粘罕信之。改平州为南京。加珏同平章事判留守。事实欲图之也。珏杀金左企弓等。以平州附宋。十一月金兵袭破平州。得宋朝所赐珏金花笺御笔书诏金乃归曲于宋。累檄宋朝宣抚司取珏。宋不得已。命王安中诛珏。函首送金。未几金太子窝里孛由平州侵宋矣(金志)。

金主旻八子。一曰阿母。二曰室曷(熙宗胄之父也)。三曰说梁虎。与室曷同母。乃正室所生。四曰斡离不(误呼曰二太子)。五曰窝里嗢(误呼曰三太子)。宋高宗绍兴四年冬犯江上者生。第六曰兀朮(误呼曰四太子)。七曰窝里溷(误呼曰五太子)。八曰阿骨保邪王号自在郎君是也与兀朮同母旻第二第三二子早世。所以误呼其四为二。五为三。六为四也(金志)。
甲辰 宣和六年  大辽 保大四年  大金 太宗晟 天会二年  西夏

宋高僧寂音尊者 江西瑞州清凉禅师。名惠洪(亦名德洪)。郡之彭氏子。年十四父母俱丧。依三峯靘禅师居。日记数千言。览群书殆尽。靘器之。年十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得度。从宣秘讲成实唯识论。逾四年弃去。谒真净文禅师于庐山归宗。文迁石门。师随行命掌记室。未久去之。显谟朱公彦守抚州。请开法州北景德。后住江宁府清凉。大慧杲禅师处众日。亲依于师。仰叹其妙悟辩慧。高宗建炎二年五月辛酉入寂于同安。世寿五十八岁。僧腊三十九夏。太尉郭公天民奏赐宝觉圆明之号。师嗣真净文禅师。撰禅林僧宝传三十卷林间录。又文集曰石门文字禅。流行于世(普灯录)。

辽甲辰秋七月。天祚牵鞑靼诸军五万。携其后妃二子曰秦王赵王及宗属。南来越渔阳岭。金人粘罕回军云中。天祚复奔山。金司与小胡鲁谋南归宋。又谋奔西夏。国计未决。小胡鲁密遣人递报粘罕。金使娄宿驰骑犯天祚。小胡鲁遂俘天祚以还。金人削封天祚为海滨王。送长白山(今辽东道开元路咸平府)。东筑室居之。明年乙巳殂辽国亡。辽起自后梁均王贞明二年丙子岁至是甲辰。凡九主历二百单九年(辽志)。
乙巳 宣和七年  大金 天会三年  西夏

宋六月。封童贯广阳郡王。宋朝凡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蔡京用事持绍述之说以资姦谋。遂赠王安石舒王。其后何执中赠清河郡王。王爵于是滥矣。十二月童贯复宣抚。自太原逃归(宋鉴)。

大金十二月。斡离不粘罕分道入侵宋。因平州张珏归宋至于搆怨。东路之军斡离不主之。建枢密院于燕山。以刘彦宗主院事。西路之军粘罕主之。建枢密院于云中。以时立爱主院事。国人呼为东朝廷西朝廷。于是斡离不之军自燕山直犯河北。粘罕之军犯河东陷朔武代忻等州。直趋太原。金之渝盟也一因张珏。帝所恃者童贯贾先临敌逃归。贯本庸缪。因蔡京为助。遂握兵权。贯今统兵身远敌常数百里。是致将不先敌士不用命。屡见败衂。庚申帝禅位太子。以道君号退居隆德宫。遣李邺使金虏。告以内禅且求和(帝纪)。

钦宗

桓徽宗子至是以皇太子受内禅即帝位年二十七岁尊徽宗曰太上皇在位二年 靖康(二)。
丙午 靖康元年  大金 天会四年  西夏 四月攻宋朱昭死之

宋正月。金人陷相州。己巳帝下诏亲征。太上皇出幸南京。辛未帝置守城战具粗毕。而金人抵城下矣。白时中罢相。李邦彦起复太宰。张邦昌少宰。都人呼邦彦为浪子宰相。壬申遣使督诸路帅臣将兵入援。金人索金银犒师。尊我主为伯父。归我燕云之人在汉者。割中山太原河间之地。亲王宰相为质。我乃退师。诏以皇弟康王为军前计谋使。张邦昌副之。李邺高世则偕行。所求皆与之。其三镇诏书。李纲留之不遣。乙亥诏金国以大金称。丁亥勤王之兵并至号二十万。京师人心稍安。二月金使复来。帝遣宇文虚中。齎李纲所留三镇诏书以往。仍奉迎康王。先是康王留金营。与金国太子同射。连发三矢皆中。鹄连珠不断。金人谓将官良家子。似非亲王乃遣归。更请肃王为质。乙巳康王自金营还。金人围京城凡三十三日。既得三镇诏书及肃王。不俟金银数足。丙午金师退窜蔡京儋州。至潭而死。年八十。蔡攸窜万安军。寻有诏所在斩之。童贯远窜追斩于南雄。三月命枢密使李纲。迎上皇于南京。四月始至京师。赵良嗣先窜[木*去*ㄗ]州。至是就斩之。初徽宗政和元年秋九月。童贯使辽归至幽州虏沟河。有燕人马植者。得罪于辽之燕王无所容。遂见贯陈灭燕之策。贯携之归改姓李名良嗣。荐于帝赐姓赵。复燕之议始于此也。宣和二年二月女真请遣使通好。因遣赵良嗣往约夹攻契丹。卒于败国。今乃斩之。金人以三镇未得。冬十月复两道入寇。十一月乙酉斡离不犯京师屯刘家寺。闰月粘罕犯京师屯青城。诏康王搆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搆为元帅。宗泽副之。速领兵入卫。丙辰京城失守。辛酉帝如青城。二酋令孙觐撰降表书成。令帝签名。北望拜发。且云其主别立贤君但称宋王。帝默然。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康王开元帅府于相州。癸亥帝自青城回。粘罕请遣使迎康王。使还报不见康王为辞(宋鉴)。

西夏四月。夏人寇边攻震威城。戎酋呼知城朱昭曰。大金约我夹攻。自河以北大金得之。自河以西我国得之。今麟府诸垒悉己归我。公何恃而不降乎。攻甚急城陷昭死之。十一月夏人寇边陷怀德军守贰刘诠杜栩死之(宋鉴)。

丁未靖康二年正月辛卯朔庚子。金粘罕遣人邀帝到营。帝以孙传谢克家辅太子。监国传仍为留守。梅执礼副之。帝出城。僕射何栗以下皆从帝至青城。与粘罕相见。留之营中。并留亲王宰相执政学士院礼部太常寺官。余令先归。金人根括金银。帝遣中使归云。朕拘留在此。候金银数足方可还。于是增官根括。搜掘戚里宗室内侍僧道伎术之家。凡八日得金三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衣段一百万。输纳金营。二月丁酉。粘罕遣金牙郎君来责。又发教坊人孟子着内侍蓝折医官周道隆等所藏窖隐金银。凡十八日城内得金七万五千八百两银一百一十四万五千两衣段四万八十四疋。纳金人军前。丁巳金人索郊天仪制及监书图籍印板。戊午金人索大成乐器太常礼制器用以至琴棋博戏之具珍奇图画等物。丙寅粘罕令萧庆读金主诏于帝曰。别立异姓废渊圣为陈留王。保州守坟墓。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仍邀太上皇出城。丁卯太上皇后妃郓王以下三十余人诸王妃公主都尉等皆从。三月丁酉金人册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丁巳太上皇北行。宁德皇后及诸亲王妃嫔以下皆行。由滑州路进发。斡离不军护送。四月庚申朔。渊圣皇帝北行。皇后皇太子偕行。由郑州路进发。粘罕军护送。渊圣率后诸王望拜城中泣别宗庙。哭声震动青城。庚午元祐皇后孟氏垂帘听政。邦昌以太宰退处资善堂(邦昌僭位凡三十三日。元祐孟太后哲宗后也。时六宫有位者皆从二帝。惟后以废得存)。癸亥群臣请康王即帝位。辛巳康王至单州。壬午至虞城县。邦昌闻车驾至南京。排辨舆辇冠冕服御仪物。百官有司各以其职并赴南京以备册礼。癸未康王次应天府(今归德府隋曰宋州豫域)。翌日诣鸿庆宫朝三殿御容张邦昌至。伏地恸哭请罪。王慰抚之。甲申耿南仲等议。改元建炎。以有宋火德之祥也。戊子太后遣使齎手书。略曰。今闻涓辰之吉受册有期。将同日月之照临。行布风雷之号令。天命所属。黎民咸竭于驩心。神器既安。衰老愿谐于素志。康王乃以己丑即帝位于南京。

高宗

讳搆。徽宗第九子。封康王。靖康二年五月康寅朔。改元建炎。以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窜张邦昌于潭州。寻赐死。建炎三年三月。御营司都统制苗傅副统制刘正彦作乱。逼帝逊位太子。居帝睿圣宫。太后垂帘听政。十一日改年曰明受。张浚.吕颐浩.辛永宗.刘光世.韩世忠等勤王。上复辟幸建康。秋七月韩世忠生擒苗刘。脔于建康市。议驻札越州发建康。金人犯建康陷杭州。帝航海至温州。复回越州。车驾如杭州。陞杭州为临安府。绍兴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壬寅。帝发越州。丙午驻驿临安府。久之秦桧自金回。专主和议。徽宗.钦宗.郑后.邢后相继崩于五国城。金还河南地及梓宫以和(赞于越州)。继而复入寇。张浚韩世忠岳飞吴麟等大败之。遂遁去。帝颁黄庭坚所书戒石铭于州县。兴太学。建二舘。开经筵。躬籍田。正经界。秦桧不能体上意。罢诸将之权以沮忠义之气。卒使境土不能复也。帝年二十一岁即位。在位三十六年。禅位孝宗。自称太上皇居德寿宫。年八十二岁崩(宋续通鉴) 建炎(四年)绍兴(三十二年)。
丁未 建炎元年 冬十月车驾狩扬州  大金 天会五年  西夏
戊申 建炎二年正月诏金山住持克勤入对扬州赐号圆悟禅师普灯  大金 天会六年  西夏

冬十月四日。苏州北禅天台法主净梵入寂。梵传慧明。明传蕴尧。报慈法师也(兰陵集释统僧传)。
己酉 建炎三年  大金 天会七年  西夏

诸天行位 秋八月二十一日。杭州上天竺慧觉法师齐璧入寂。石林叶梦得铭其塔。璧着普贤观经疏三卷祖源记二卷。嗣子神涣.如湛.法久。涣甞考论诸天行位。以君臣宾主男女本迹为纲目。谓大梵尊天君临三界统上冠下。诸天皆其臣属也。大梵为三界主。三目摩醯为大千主。帝释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主领八部。虽君臣不同。要各有主义。若大辩在山泽。功德在北天园中。皆客寄耳。实无所主领也。梵释四王是男天。功德大辩地神树神皆女天。不可使男女失序。况鬼子母有女名。功德天有男名。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可谓之以母从子。其可居天主之上乎。梵释四王本是地住菩萨。金刚密迹本护千兄成佛。不揣其本而齐其迹可乎。知此四义然后始可与言天矣。焕有三弟子。曰总庵妙心.常斋法拜.觉庵简言。言传鉴堂思义。宝庆绍定间住上竺(释统僧传)。

护国金光明忏 冬十月。帝狩台州至金鳌山寺。寂然空静唯广殿香清。有白发僧老甚。祷诸天于佛前。忧时保国语意诚笃。帝悦而问之。对曰。护国金光明三昧忏也。是后驻跸杭州。辇下诸巨刹岁赐金帛。修金光明期忏。实本于此(赵彦惠拥炉闲话)。
庚戌 建炎四年春二月驾狩温州驻江心寺因改曰龙翔  大金 天会八年  西夏

金人粘罕谓张邦昌之死。请于国主。乃以河南之地。九月九日册立济南守刘豫为帝于大名圆号大齐。年曰阜昌。宋屡征讨之。豫屡败卹。至丁巳年。金主以刘豫不能立国遂废豫。齐立八年亡。豫生景州。守济南(金志)。
辛亥 绍兴元年秋八月范宗尹罢相秦桧右相  大金 天会九年  西夏
壬子 绍兴二年秋九月秦桧罢相朱胜非复拜右相  天会十年  西夏
癸丑 绍兴三年  天会十一年  西夏
甲寅 绍兴四年九月赵鼎八相  太宗崩熙宗立 天会十二年  西夏
乙卯 绍兴五年  天会十三年  西夏 大德元年

宋九月丙辰。驾幸上天竺。以万岁香山供养菩萨。召住持应如赐对。如辩慧称旨。赐金帛祠部度僧牒以勉修造。初绍兴三年七月。龙图阁学士梁如嘉知临安府。奏圆通大师应如住上竺。至是帝悦(上竺纪胜)。

金太宗晟。天会十二年十二月崩。熙宗孝成帝亶立。太祖嫡孙也。宗浚之子。称天会十三年至戊午改元天眷。辛酉改元皇统。己巳皇统九年十二月十日。为从弟岐王亮弑之。孝成在位十六年。幼而聪达。贯宗经业喜文辞威仪。太宗深所爱重。平日嗜杀。晚年性尤暴。宗族大臣皆惧不免。遂相与结约以伺其间而弑之。亮既即皇帝位。追废亶为东昏王。亮死世宗立。諡亶曰武灵皇帝。庙号闵宗。久之改孝成皇帝。庙号熙宗(金志)。
丙辰 绍兴六年  大金 天会十四年  西夏

平江虎丘隆禅师入寂。塔全身于西南隅。师和州含山人。嗣圆悟勤禅师。勤嗣五祖演(普灯)。
丁巳 绍兴七年七月二十一日诏佛日禅师宗杲住径山能仁禅寺  天会十五年  西夏
戊午 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复拜右相  金改 天眷元年  西夏

勅绫度牒 宋秋八月。诏赐天下僧尼勅绫度牒(释统兴废志中兴曆)。
己未 绍兴九年  天眷二年  西夏

宋诏以女真来和。大赦天下。诸郡县州建报恩光孝禅寺(以崇宁万寿天宁寺改也)奉徽宗皇帝香火(释统兴废志中兴曆)。
庚申 绍兴十年  大金 天眷三年  西夏拓跋仁孝立 大庆元年

宋冬十一月七日。杭州北关妙行院沙门名思净入寂。礼部侍郎张九成铭其塔。净之族钱塘喻氏建妙行院接待。供僧三百万。画阿弥陀佛入于神妙。杨侍郎杰赞为喻弥陀。人从而称之。净于西湖之北镌石为大佛头(塔铭寺记)。
辛酉 绍兴十一年秦桧张浚谋诛大将岳飞  金改 皇统元年  西夏

宋朝散郎知温州张九成。字子韶。号无垢居士。杭州盐官人。初绍兴二年三月。帝策试进士。九成第一。九成谓前辈搢绅所立过人。伊洛名儒所造精妙皆由悟心。因是参学究竟。初谒大通之嗣宝印禅师楚明。见佛日杲禅师于径山。明悟心要。穷元尽性。至是辛酉年。佛日重其悟入。特为上堂。引神臂弓以言之。是时军国边事。方议神臂弓之用。右相秦桧以为讥议朝政。五月民佛日窜衡州。贬九成南安军。九成谪居十四年。寓横浦僧舍。谈经着书。皆学者之未闻。其心传录曰。六经皆妙法也。然言者道之赘。六经其赘道哉。囿于经则赘矣。又曰。世间无非幻。人处幻中不知万古纷纷。喜怒爱恶从何而起。以为本有则物不形。以为本无不可责之。如木石其间能自觉者。又是认幻为觉。觉即幻也。无幻则不觉。因觉知幻。觉自不可着。况于喜怒爱恶之情乎。况于功名富贵之尘乎(莹仲温罗湖集)。

宋秋七月。台州智涌法师了然住白莲天台教庠已二十四年。至是沐浴更衣。跏趺说法而逝。然着南岳止观宗圆记五卷十不二门枢要二卷虎溪前后集八卷。嗣法诸子。泽山.与咸.山堂.元性.白莲.妙璘.虚堂.本空(释统僧传)。
壬戌 绍兴十二年  大金 皇统二年  西夏

宋春显仁太皇后韦氏自北归(徽宗后也)秋九月尚书左僕射冀国公秦桧封太师魏国公(宋鉴)。
癸亥 绍兴十三年  皇统三年  西夏

金夏六月。英悼太子生。诏海慧大师。于上京宫侧创造大储庆寺。普度境内童行。有籍于官者为僧尼。道士亦如之。通百万计。次年诏留海慧清慧二禅师居大储庆寺。迎瑞像供养本寺积庆阁(金志寺记)。

宋勅于临安府西山建天申万寿圆觉寺成。四月十九日。令藩邸看经僧德信奉香火。至理宗宝庆二年五月十三日。始诏师赞住持。传十方天台教观(圆觉碑刻)。

翻译名义 宋秋八月苏州(今平江路)景德寺沙门法云编成七卷。唯心居士周葵序。
甲子 绍兴十四年宋明州延庆院改赐寺额  大金 皇统四年  西夏 元庆元年

宋诏改天竺灵山寺为时思荐福。赐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奉先香火。宁宗庆元三年冬十月。卜地灵隐之西。建时思荐福寺成。复还天竺旧额。嘉定十年六月。庆远军节度使吴琰请子朝曰。时思荐福乞依上下天竺事体。永传十方天台教观。始诏景迁开山住持(吴寺碑刻)。
乙丑 绍兴十五年  皇统五年  西夏

金国海慧大师迁化。帝偕后亲奉舍利。五处立塔。特諡佛觉佑国大禅师。次年正月赐清慧号佛智护国大师。登国师座。特赐金襴僧伽黎大衣珍异缾炉宝器。帝与后亲奉接足礼拜授衣。其钦敬古所未有(本传)。
丙寅 绍兴十六年  大金 皇统六年  西夏
丁卯 绍兴十七年  朦辅国祖元皇帝 天兴元年  皇统七年  西夏

金国挞辣既诛。其子胜花都郎君者。率其父故部曲以叛。与朦骨通。兀朮都元帅未死。自将中原所教臂弓手八万人讨之。连年不能克。皇统六年八月。复遣萧保寿奴与之和议。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围寨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册其酋长熬罗孛极烈为朦辅国主。至是始和。岁遗甚厚。于是熬罗孛极烈自称祖元皇帝。改元天兴。大金用兵连年卒不能讨。但遣精兵分据要害而还。冬都元帅兀朮薨(金志)。

宋三藏法师初名永道。改赐曰法道。徽宗宣和元年。诏改佛为大觉金僊。左街崇先香积院宝觉大师永道上书谏。帝怒黜道于道州。宣和七年诏道还京师。复僧形服。朝廷旌其护法。改赐名曰法道。住昭庆昭先院。兼领右街显圣释迦院。高宗建炎元年。以五月二十一日圣诞为天申节。汴京留守宗泽承制。请道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为国焚祝参谋军事。三年道随驾南巡。累召至都堂。预议军国事。欲加冠裳。道辞。帝从其志。仍前号宝觉加赐圆通法济大师。四年五月回驾次越州。夏旱。诏道祷雨于圆通教寺。雨通。帝悦。绍兴二年二月。宣道入对。久之。诏住江州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禅寺。三年春二月。道上札子陈僧道班次依祖宗成法。五月夏旱。诏道入禁中祷雨大通。帝赐道金钵。绍兴至是十七年。四月道叙大宋僧史略。秋七月二十一日跏趺谓其徒曰。法门扶持更在诸公。言讫而逝。塔于杭州西湖之九里松。宁宗嘉定间。东阳吴克己为道作传(府志)。
戊辰  绍兴十八年  大金 皇统八年  西夏

宋佛智禅师。名端裕。吴越王钱氏之裔。嗣圆悟勤禅师。初住邓州丹霞。迁虎丘移径山庵于西华。勅住保宁万寿。迁闽之玄沙寿山西禅。被旨补灵隐。是年秋赴育王之命。嗣子净慈水庵师一等(普灯录)。
己巳 绍兴十九年  金主被弑 亮立改九年曰天德元年  西夏 天盛元年

宋五月二十三日。勅赐婕妤刘氏功德院。以褒亲崇寿为额。宁宗嘉定十七年。始诏正悟法师元粹开山住持。传十方天台教观。风山刘寺今为两竺之亚(寺记)。

金十二月甲子。左丞相岐王亮即皇帝位。追尊父为德宗。改元天德。迁都燕京。又迁汴京。南侵宋至扬州。正隆六年十一月乙未。为诸将弑于瓜洲镇龟山寺。在位一十三年。諡曰海陵炀王(金志)。

宋江西隆兴牧庵禅师。名法忠。明州鄞县姚氏子。幼性专静。告亲出家。父母送之。依郡中崇教院师道英受业。年十九试经得度。趋讲肆。究天台教旨。颇自负。一日暴所习于禅者。为其折困因有疑。投天童交禅师。交使其南询。遂造闽之雪峯需禅师席。不契。走淮西舒州龙门佛眼远禅师席下。纵步水磨。覩其牓曰法轮常转。豁然大悟。说偈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佛眼颔之。辞去度九江登庐阜。露眠草宿。蛇虎为隣。山舒水绥处。会意则居焉。住胜业南大云盖公安大沩五刹。复赴豫章黄龙。至是己巳年。大尉邢公孝扬施金。为忠营寿塔于寺东之芗源。工才毕。忠笑曰。吾将行矣。书偈曰。六十六年游梦幻中。浩歌归去撒手长空。瞑目而寂。法嗣佛眼远禅师。远嗣五祖演。演嗣白云端端嗣杨岐会。会嗣慈明圆禅师。临济派也。嗣忠之法者普庵肃禅师等(普灯)。

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贶禅师 名印肃。生江西袁州宜春余氏。年六岁梦异僧勉之出家。父母送之。从寿隆院贤公受业。年二十七落发。越明年受具足戒。贤勉之读法华经。师曰。甞闻诸佛元旨。必贵了悟于心。遂辞师游湖湘。谒牧庵忠禅师于大沩山。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竪起拂子。师遂有省。后归受业院。至是绍兴癸酉有隣寺曰慈化。众请师住。无常产。师布衾纸衣粥食禅定。一日阅华严经合论。说偈曰。揑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平居说偈曰。灵妙如如不异太虚。造化万物不碍方隅。慕师之道而来者。师随宜而为说法。或书偈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受者即愈。灵应非一。由是鼎新梵宇。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师画一画云。会麽。云不会。师云。止止不须说。孝宗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示众曰。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元契矣。善自护持毋令退失。索浴更衣。跏趺而逝。世寿五十五岁。僧腊二十八夏。塔全身于寺。累受恩勅封諡。师容貌魁奇。智性天发。法嗣黄龙牧庵忠禅师(普灯)。
庚午 绍兴二十年  大金 天德二年  西夏
辛未 绍兴二十一年  天德三年  西夏

释迦文佛入灭至是二千一百年。

宋杭州径山佛日禅师。名宗杲。生江东宣州宁国奚氏。嗣法佛果圆悟勤禅师。初绍兴七年诏住径山。辛酉十一年五月。为张九成上堂言神臂弓。朝廷毁其衣牒窜衡州。至是二十一年十一月移梅州。未几诏复形服。蒙恩北归。四方虚席以邀。不就。十二月二十三日诏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绍兴二十八年诏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示寂于径山明月堂。世寿七十五岁。僧腊五十八夏。葬全身于寺山。赐諡普觉。塔曰宝光。孝宗为普安郡王时。甞遣内都监至径山问道。佛日献偈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王嘉之。及封建王。复遣内知客至径山。供五百阿罗汉。亲书妙喜庵三大字。制真赞以寄师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孝宗即帝位。赐师号大慧禅师。尽取向所赐宸翰。以御宝识之。圣恩隆厚。嗣法弟子灯分甚众。右相汤思退。参政李炳。内翰汪藻。礼部侍郎张九成。给事中凭楫。士大夫得其道悟彻者。具载如长书普说。少保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张浚铭其塔。赐语录入藏流行(普灯录)。

宋隆兴泐潭草堂清禅师会中书记。名修仰。南闽人。佛日杲禅师奉旨自衡州移梅阳。仰侍行。郡守谢朝议以佛日语僚属曰。朝廷编置所谓长老者但一僧耳。兵马司东偏之隙地从其居止。既而僧行日至几数百指。施锹钁而平基址。运竹木而缚屋庐。听其指呼无敢怠者。守虽闻其服勤如此。亦未知果何人也。于是延见一二观其能为。仰适承命乃与从容弥日语论英发。榷古商今逢原左右。守复徵等伍更有蕴异能者否。仰遂告以负大经论者有之。博极书史者有之。诗词高妙者有之。翰墨飘逸者有之。其所以未能明彻。则佛祖大事因缘而已。是以不惮艰险随侍而来得依仁政幸莫大焉。守且骇异知其徒侣皆为法忘躯之士自是于佛日禅师日益加敬遣其子纯粹求入道捷径佛日示以法语八篇存语录中(云卧纪谈)。

宋显仁太皇后韦氏。绍兴十二年自北归(东都事略)至是辛未二十一年十月于杭州皐亭山建新寺成额曰崇先显孝诏洞山下九世真歇禅师清了开山住持召对称旨赐金襴衣。未几而寂。全身葬于寺。有碑存焉。真歇生蜀绵州雍氏嗣丹霞淳淳嗣英蓉楷禅师太后谓道家四圣殊有冥助。改孤山寺为延祥观。以奉香火。迁孤山尊者法慧法师智圆全身葬山玛瑙坡(武林图纪)。
壬申 绍兴二十二年  金自会宁府迁都燕京 天德四年  西夏
癸酉 绍兴二十三年  金改 贞元元年  西夏

宋诏台州东掖山圆智住上天竺。太师秦桧问曰。止观一法耶二法耶。智曰一法也。譬之于水湛然而清者止也。可鉴须眉者观也。水则一耳。以众生心性有重昏巨散之病。用止观为药。救而治之。归一法界之全体。法界寂然名为止。寂而常照名为观。止观明静之体岂有二耶。桧悦首施钱五万缗。以建法堂。绍兴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证悟法师圆智入寂。曹勋撰塔铭。诏嗣法首座若讷继席住持。

宋给事中知泸州凭楫。悟心法于大慧杲禅师。号不动居士。南渡后所在寺院佛藏经残失。楫印施补之足五千余卷者凡四十八藏。又四大部者亦如之。所至与贤士大夫高僧逸民。续庐山莲社遗风。每月建系念净土会。至是癸酉冬十月三日。具衣冠望阙再拜已。换着僧三衣。陞高座跏趺。说偈而逝(普灯录)。

宋温州圆辩法师道琛所至居止。每月二十三日建净土系念道场。会禅律讲宗名胜毕至缁素常逾万人。至是癸酉冬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传法嗣子法莲.慧询.伸韶.韶着指南集二卷。江湖宝之(佛法系年录)。

全真教 金国贞元元年。有吏员咸阳人王中孚者。倡全真教谈。马丘刘和之。其教盛焉。章宗泰和四年元学士作紫微观记(全叵纪实)。
甲戌 绍兴二十四年  大金 贞元二年  西夏
乙亥 绍兴二十五年太师秦桧老病乞与男熺致仕遂薨中广小[尸@(林/吕)]  贞元三年  西夏
丙子 绍兴二十六年  金改 正隆元年  西夏

宋华亭余山马[山*(老/目)]禅师。名法宁。生山东密州莒县李氏。幼岁投沂州天宁妙空明公得度。住沂州马[山*(老/目)]山净居寺。绍兴初。航海抵华亭青龙镇。有宦居察判章衮母夫人高氏。梦天人曰古佛来也。翌旦师至。迎之止钱氏园。师乃建精舍。掘基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华亭令柳约申明所司奏赐所建寺额曰净居。往明州省妙空于雪窦。庵于补陀别峯。曰青山(今小保宁)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初哲宗元符间。余山有精舍曰灵峯。请部符改额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致师开山住持。迁明州广慧。复回昭庆。至是丙子年正月八日入寂。塔全身方丈之东偏。世寿七十六岁。僧腊五十九夏。嗣雪窦明禅师。明嗣长芦和。和嗣法云本。云门宗派(五灯会元)。
丁丑 绍兴二十七年  大金 正隆二年  西夏
戊寅 绍兴二十八年  正隆三年  西夏
己卯 绍兴二十九年  正隆四年  西夏
庚辰 绍兴三十年  正隆五年  西夏

宋诏諡杭州天竺慈云尊者。曰忏主禅慧法师。塔曰瑞光之塔(下竺碑刻)。
辛巳 绍兴三十一年  金世宗立改正隆六年曰大定元年  西夏

金辛巳年秋七月。金主亮迁都汴京。九月亮背盟伐宋。宋帝下诏亲征。亮勇于诛杀。兴兵搆祸。是时豪杰并起。太名王友直济南耿京。太行陈俊倡集义众。契丹之裔耶律窝斡并兴于沙漠。于是渤海一军万人叛亮。归会宁府。立褎为帝(褎改名雍。太祖孙也。冀主宗辅之子)。十月庚朔。褎即皇帝位。改元大定。左丞相张浩自汴京录褎赦文驰报亮。亮叹曰。朕欲俟江南平后取一戎大定之义以纪元。是子乃先我乎。命取书一帙示之。乃预谶改元之事。十一月乙未诸将集兵万余人控弦直入亮寝帐中。左右亲军散走。诸将射帐中。矢下如雨。亮即崩。皇子光瑛留汴京。亦为众所杀。褎追废亮为海陵王。諡曰炀。后徒单氏为海陵夫人。褎更名雍都燕京。仁厚慈俭。在位二十九年。谓之小尧舜(金志)。
壬午 绍兴三十二年  大金 大定二年  西夏

金世宗雍正月。入都于燕。以父故名宗辅改曰宗尧。追諡尊曰懿宗。建大庆寿寺于燕都城北。诏玄冥禅师顗公主之。为开山第一代。勅皇子燕王降香赐钱二万缗沃田二十顷(金志寺记)。

宋二月。帝自建康回临安府。六月诏太祖皇帝七世孙建王玮赐名慎。立为皇太子。追封皇兄子称为秀王。丙子。帝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称太上皇帝。居德寿宫。冬十月。淫雨勅内侍邓从又赉香祷上竺观世音菩萨。即日开霁。帝悦赐内府三品王供养以谢(曾觌宝王记)。

孝宗

讳慎。封建王。立为皇太子。年三十六岁受内禅即帝位。以十月二十二日为会庆节。锐意克复神州。会臣下有以内修劝帝者。乃以敷文德。求民瘼。劝农桑。修水利。明赏罚。惜名器。五日一朝太上皇。以极两宫之奉。在位二十七年。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寿六十八岁。

(宗录) 隆兴(二)乾道(九)淳熙(十六)。
癸未 隆兴元年  大金 大定三年  西夏

御赞观世音菩萨 七月。帝御选德殿。製观世音菩萨赞曰。观音大士。以所谓普门示现神通力故。应迹于杭之天竺山。其来尚矣。朕每有祷祈。随念感应。曰雨曰暘不愆晷刻。是有助于冲人者也。因为作赞曰。猗欤大士。本自圆通。示有言说。为世之宗。明照无二。等观以慈。随感即应。妙不可思(上竺石刻)。

宋诏蒋山大禅禅师了明住径山。明生秀州陆氏。嗣大慧杲禅师。杨和王重敬之。舍苏州庄田。岁入二万斛。径山由是丰足增益(明禅师行业碑)。
甲申 隆兴二年  大金 大定四年  西夏
乙酉 乾道元年  大定五年  西夏
丙戌 乾道二年诏灵隐道昌住净慈昌湖州人受业宝溪鹿苑寺普灯  大金 大定六年  西夏
丁亥 乾道三年  大定七年  西夏

宋春二月。帝幸上天竺。展敬观世音菩萨。问住持若讷曰。何故岁修金光明忏。讷曰。大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释提桓因天帝中御三十三天。以临下土。四镇天王共誓护法护民。故佛为诸天说金光明三昧。此帝王盛世之典也。朝家香火故宜岁岁行之。帝悦擢讷右街僧录赐钱二万。即开山石晋僧道翊故居。建十六观堂。勅翰林学士楼钥作记按图。亦建于禁中。次年四月八佛诞日。宣讷请五十僧。入内观堂行护国金光明三昧。斋罢命讷说法。帝悦进左街僧录。号慧光法师。僧赐帛各一疋。自是岁岁如来诞日例赐帛五十疋。付上天竺。遵修佛事。乾道六年十一月御书灵感观音之寺灵感观音宝殿十二大字。赐上天竺。昭揭山门。乾道九年正月七日。宣讷入对选德殿。午初引见赐坐。帝曰。岁元曾去斋菩萨。讷曰。已领圣恩。帝曰。光明忏科仪如何。讷曰。经中有理忏有事忏。理忏者。端坐究心。是以曰业障如霜露。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慧日能消除。事忏者有五。谨自正心。诚意思惟大乘甚深空义。从善如流改过不吝。是修第一忏悔。孝事父母以先四海。是修第二忏悔。正法治世不枉人民。是修第三忏悔。于六斋日境内不杀。是修第四忏悔。深信因果心存因果。不忘灵山付嘱。是修第五忏悔。不必剋期礼拜。但能行此五者。以事契理。是名第一义忏悔。帝大喜曰。甚有开发。帝曰。每日讲甚经。讷曰。妙法莲华经。帝曰。七卷经妙在何处。讷曰。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曾动着本体。点铁成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帝悦。奏未时。讷谢恩下殿。淳熙元年。帝给内帑钱二万缗。付上天竺建藏殿。赐印福州经一藏。命皇太子书殿榜。曰法轮宝藏(普见上竺纪胜)。淳熙二年春三月。帝幸上竺。展敬观世音菩萨。建护国金光明道场赐白云堂印一颗。主管教门(灵隐直指堂印)。夏六月一日。宣讷入对内观堂。帝曰。近看宝积经。其文何广。讷曰。华严般若宝积涅槃皆为大机说法。文长义广。帝曰。楞严深造渊微。何故说得如此好又说得如此澜翻。讷曰。佛乃识达本源者也。从体起用。以无尽藏三昧。说默一如。中使奏未时。讷退。淳熙十一年。讷匃老进左右街都僧录。退居竺山弥陀兴福院。诏以嗣法高弟首座师觉补右街鉴义。继席住持。淳熙十六年宣觉入留内观堂。七日讲天台圆顿止观。光宗绍熙初。帝居重华宫。许讷肩舆出入。注金刚般若经进呈。光宗御製赞文。至绍熙二年十月一日。讷归寂。世寿八十二岁。僧腊六十九夏。葬弥陀兴福院。给事中宋之瑞作行业碑。嗣法诸弟子曰僧录(师觉)。广慧妙珪虚庵有宏.石磵从戒等。淳熙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帝于内观堂书般若心经一卷。至宁宗嘉定二年四月十日。申锡御宝赐上竺僧录妙珪。参知政事楼钥给事中邹应跋后。藏于上竺(纪胜碑刻)。

四月十七日。明州延庆教寺法师草庵名道因入灭。寿七十八。夏六十一。自幼游历诸方。登明智照慧之堂。又入真歇了宏智觉无示谌之禅室。回归读指要钞。方大悟。初住延庆。拈香曰。三入禅室。五陞讲堂。始终亲近八善知识。彼皆光明硕大有德有言者缘不在彼。如水投石。此一瓣香。敬为承嗣延庆第一世法智尊者。存则人亡则书。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高宗绍兴丙寅退居城南草庵。以生平所得道妙。着草庵录十卷。其言文而真。江湖诵之(本传)。
戊子 乾道四年  大金 大定八年  西夏

金国十月一日。诏大庆寿寺顗禅师。于东京创清安禅寺。度僧五百员。作般瑟于叱会(金志)。

宋十二月初三日。明州延庆寺法师有朋坐清玉轩。一众围绕讽观经。至真法身观。朋寂然坐而逝(释统僧传)。
己丑 乾道五年  大金 大定九年  西夏
庚寅 乾道六年  大定十年  西夏 乾祐元年

金国世宗真仪皇后出家为尼。建垂庆寺。度尼百人。赐田二百顷(金志)。

宋冬十月十五日。诏杭州皐亭山崇先显孝禅院前住持禅师慧远。住景德灵隐禅寺。次年二月二十三日。宣远入对选德殿赐坐。帝曰。如何免得生死。慧远对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如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麽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天颜大悦。乾道八年春正月二十八日。车驾幸灵隐寺。秋八月七日宣上竺径山灵隐僧道三教集内观堂。斋既罢。宣远入东阁赐坐。帝曰。有一二事欲问卿。前日睡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陛下问处起。帝复问。前日在此阁静坐。忽然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箇见处。远曰。愿闻圣训。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斵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法。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天无二日。帝首肯久之。冬十月三十日。诏景德灵隐寺佛海大师慧远。特改赐佛海禅师。淳熙元年五月三十日。宣远入对。帝曰。古宗师坐脱立亡今世有谁。远曰。徽宗皇帝朝改僧为德士。诏下日建州有崇宁长老。集众陞座曰。木简拈来。坐具放下。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便安坐而去。绍兴二十七年。南剑州西岩寺宗回。因官以茶园事招拾。登座说偈曰。官府追呼不暂停。何如长往事分明。从前有箇无生曲。且喜今朝调已成。言讫安坐而去。又圆悟住昭觉时有五百众。第一座名道祖。一日为众入室既毕。复有僧问曰。生死到来如何回避。祖即屹然而去。圆悟亟至其所。连唤祖首座。遂开眼。圆悟曰。抖擞精神透关去。祖点头便行。此皆今世坐脱立亡者。帝嘉叹久之。御侍皆相顾(远禅师奏对录)淳熙三年春正月十五日。远入寂。寿七十四岁。腊五十九夏。葬灵隐之西山。参政周必大铭其塔。语录三卷。左相虞允文序之。二月二十九日。诏台州报恩光孝寺德光。继远席住灵隐。冬十一月入对选德殿。淳熙五年。特赐光号佛照禅师。淳熙七年六月五日。诏光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至光宗绍熙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诏光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宁宗嘉泰三年入寂。光生临江军彭氏。嗣大慧杲禅师(五灯会元)佛海禅师名慧远。生眉山彭氏。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为僧。游山听习。会圆悟复领昭觉。远依之。圆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麽人。马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闻之大悟。东下由虎丘。奉诏住皐亭山崇先。屡迁名刹。禀法嗣佛果圆悟勤禅师(普灯录)。
辛卯 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云门下八世净慈禅师道昌入寂  大金 大定十一年  西夏 乾祐二年

宋四月庚戌。帝听朝谓左右曰。太祖皇帝问赵普曰。天下何者最大。普曰道理最大。朕常三复斯言。祖宗每事必问道理。焉得不治(中兴事鉴)。
壬辰 乾道八年  大定十二年  西夏
癸巳 乾道九年  大定十三年  西夏

观世音菩萨应梦缘起 宋正月七日。宣上天竺左街僧录慧光法师若讷。入对选德殿。帝曰。上竺起因今得几时。讷曰。起自石晋天福四年。僧道翊者庵山中。夜每见前山发大光明。寻之有异木。起取而刻为圣像。梦神人曰。明日有洛阳僧来。宜从之求舍利。果得舍利三颗。置菩萨顶髻中。太祖开宝间。吴越忠懿王钱俶。梦白衣天人曰。吾居处甚陋。觉而询其实。为广其殿宇。名天竺看经院。英宗治平间。沉文通蔡襄继守杭州。具奏始末。宰相曾公亮敷陈之。赐额灵感观音院。今蒙陛下宸翰。改院为寺。乃成大刹(慧光奏对录)。感山纪谈曰。蜀僧祖秀。字紫芝。蚤以文鸣士大夫间。慕嵩明教之风。着欧阳文忠公外传。苏养直庠为序冠其首。略曰。君子以佛之教不见证于尧舜禹汤之世。而孔子孟轲之后。历代先儒虽当国不少禁。听其横流宇内。古今持此论者有矣。独秀公以谓。尧之丹朱不足以授政而禅舜。舜亦忧商均而禅禹。至汤武革命。斯教之所始。使孔子行事。亦何以异此。由尧迄武王。佛未诞生有以也。成康既没。佛于是显迹。然而未被中国。以俟圣人生于鲁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甚矣圣人困于鲁卫陈宋。欲居九夷乘桴浮海。当是时以外数万里之教加于中国。天子诸侯畴听之哉。佛之法不苟传。非显宗(后汉明帝)感而求诸远。恐未能速应耳。此皆秀公京师之书。其骇古震今之论。溢数万言。秀又赞东坡像曰。汉之司马杨王。唐之太白子昂。是五君子者皆生乎蜀郡。未若夫子而有耿光。夫子之诗抗衡者其唯子美。夫子之文并轸者其唯子长。赋亦贤于屈贾。字乃健于锺王。此夫子之绝技盖至道之粃糠。夫子之道是为后稷伊尹。可以致其君于尧汤时议将加之以鈇钺。而夫子尤讽于兴章。海表之迁如归故乡。信蜀郡之五杰者。莫得窥夫子之垣牆。秀至是癸巳年归老蜀山焉(莹仲温文集)。
甲午 淳熙元年  大金 大定十四年  西夏

宋淑妃陈氏建功德院于杭州南山。赐额曰宁亲广福(陈寺碑刻)。四月八日。诏温州雁荡山灵峯寺禅师中仁入对选德殿。奏答称旨。仁于徽宗宣和间庆基殿赐牒落发。往来译院。谛穷经论。后得法于圆悟勤禅师(普灯录)。
乙未 淳熙二年  大金 大定十五年  西夏
丙申 淳熙三年  大定十六年  西夏
丁酉 淳熙四年  大定十七年  西夏

九世同居 金国郑州尹泌九世同居。三月诏免赋役三年。御书曰。勅赐旌表孝义尹氏之家(金志)。
戊戌 淳熙五年  大金 大定十八年  西夏
己亥 淳熙六年  大金 大定十九年  西夏
庚子 淳熙七年  大定二十年  西夏

金国正月。勅建仰山栖隐禅寺于燕京之西山。诏玄冥禅师顗公开山。赐田设会万人(碑刻)宋秋召明州雪窦寺禅师宝印。入对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箇道理。印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不同。孔子以中庸设教耳。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曰。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曰。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间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唯释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原。顿令悟入。不乱于死生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学者不见夫子之心。当其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箇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竟捉摸未着。而圣人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圣人未甞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蹉过了。昔张啇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曰。庄老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证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淳熙十年春二月。帝亲注大方广圆觉经一部。遣中使齎赐宝印。许述序刊行。淳熙十五年印请老。赐退居庵。名曰别峯。光宗绍熙元年十一月到寺。身交承智策禅师与之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归别峯。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项温。葬于庵之西冈。勅諡慈辩禅师。塔曰智光。嗣华藏民禅师。民生眉州朱氏。嗣圆悟佛果勤。慈辩名宝印。生嘉州李氏。自幼通六经。而厌俗务。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去。会圆悟归昭觉。印依之随众入室而大悟。嗣之(五灯会元)。
辛丑  淳熙八年  大金 大定二十一年  西夏

原道论 宋帝御製论曰。朕观韩愈原道。言佛老之相溷三教之相纰。未有能辩之者。但文烦而理迂。揆圣人之用心则未昭然。何则释氏专穷性命。弃外形骸不着名相。而于世事了不相关。又何与礼乐仁义哉。然尚犹立戒曰不杀不淫不盗不饮酒不妄语。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如此与仲尼又何远乎。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所为孰非礼乐孰非仁义。又乌得而名焉。譬如天地运行阴阳循环之无端。岂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此世人强名之耳。亦犹仁义礼乐之别。圣人所以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强名揆而求之则道也。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仁义礼乐固道之用也。杨雄谓老氏弃仁义灭礼乐。今迹老子之书。其所宝者三。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孔门曰温良恭俭逊(让避御讳)。又曰。惟仁为大。老子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曰不敢为天下先。岂非逊之大者耶。至其会道则互相偏举。所贵者清净宁一。而与孔圣果相背驰乎。盖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佛老绝念无为。修心身而已矣。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耜而耕机抒而织。后世徒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曰当如之何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可也。唯圣人为能同之。不可不论也(中兴治蹟十三朝圣政录)。
壬寅 淳熙九年  大金 大定二十二年  西夏

宋春二月十九日。四明法智下四世秀州(今嘉兴路)当湖竹庵解空尊者可观入寂。世寿九十一岁。僧腊七十八夏。少依车溪择卿讲席得旨深稳。一日闻举般若。寂寥言下大悟曰。如服一杯降气汤。卿即可之。又见慧觉法师于湖州。雪窓下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豁然喜曰。世间文字语言皆糠粃耳。初高宗绍兴戊午主当湖德藏。至是乾道七年秋。左相魏杞在平江。请住北禅天台寺。适九日入院。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销。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强登高。闻者悦服。魏杞牧鄞致师住延庆祖庭。时八十九岁矣。不二载归竹庵入寂。荼毗日无风无雨无事。邦人诧为三无事日。烟所到处皆舍利。塔于德藏院。解空着楞严补注四卷金刚通论事苑二卷圆觉手鉴一卷兰盆补注一卷山家义苑二卷草录一卷。生平提唱宗旨。如颂中论四句。曰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句道尽无剩语。我说即是空假中。珠帘暮捲西山雨。又颂船子曰。夹山不在一揖上。明月芦花夜夜寒。船子故应无可做。偶来此地弄钓竿。嗣师之法者。曰宗印等。印(北峯也)生杭州盐官陈氏。年十五具戒参学得竹庵道。隐雷峯毛氏庵。赴华亭普光。迁秀州德藏。复迁华亭之超果苏之北禅。移天竺灵山。宁宗召对选德殿。赐号慧行法师。嘉定六年行化十二月八日至松江。谓其徒曰。吾化缘毕此。右脇而逝(本传)。
癸卯 淳熙十年  大金 大定二十三年  西夏
甲辰 淳熙十一年  大定二十四年  西夏

昊天寺 金国大长公主。二月降钱三百万。建寺于燕京城。额曰昊天。给田百顷。每岁度僧尼十人(本寺碑刻)。
乙巳 淳熙十二年  大金 大定二十五年  西夏
丙午 淳熙十三年  大定二十六年  西夏
丁未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太上皇高宗崩  大定二十七年  西夏
戊申 淳熙十五年  大定二十八年  西夏
己酉 淳熙十六年二月光宗受禅即帝位三月皇子扩进封嘉王  大定二十九年  西夏

宋春正月。以周必大留正为左右丞相。二月辛酉朔壬戌。帝内禅移居重华宫。皇太子即皇帝位。立妃李氏为皇后(宋鉴)。

光宗

讳惇。孝宗第五子。年四十岁。自东宫受禅。尊孝宗曰寿皇圣帝。在位五年。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寿五十四岁 绍熙(五)。
庚戌 绍熙元年  大金 章宗璟 明昌元年  西夏

金国主雍正月癸巳崩。章宗璟立。太子允恭之子也。改元明昌。追諡雍为世宗。父允恭为显宗。璟幼好学善属文。宽裕温和。母赵氏(金志)。
辛亥 绍熙二年  明昌二年  西夏
壬子 绍熙三年  明昌三年  西夏
癸丑 绍熙四年  明昌四年  西夏

金十月诛皇叔郑王允蹈。先是太子允恭早世。允蹈次长当立。枢密使强克已内侍江渊等以私意立太孙璟。然允蹈性宽厚。母亦赵氏。远避恩宠。中外无党。璟每见之有愧色。日亦酣饮。内都智省江渊出入宫掖。大受四方馈遗。国体始弱矣。京师谣言立郑王。璟恶之。遣东队主李白曜.西队主张飞龙.御前将军完颜黑铁分兵擒捕。置狱会同舘。狱成郑王允蹈.附马都尉唐适蒲刺.同母妹新兴公主.荣安公主并赐死。余同逆者夷三族。次年正月。郑王长子大通节度使爱王大辩据五国城以叛。报父雠也(金志)。

金诏洞宗禅派万松长老。于内殿说法。章宗躬亲迎礼。奉锦绮大僧祇衣诣座授施。后妃贵戚罗拜于前各施珍财。建普度会。每岁设斋。后于承安二年。诏万松禅师住西山之仰山(金志)。
甲寅 绍熙五年六月丁酉夜寿皇圣帝孝宗崩  大金 明昌五年 受王叛  西夏

宋无准禅师。名师范。生蜀郡梓潼雍氏。是年十月登戒参学来杭州。见松源岳于灵隐.肯堂充于净慈。谒破庵先禅师于平江西华秀峯。顿悟玄旨。出世明州清凉。移焦山。迁雪窦。诏住育王。迁径山。召入对修政殿。赐金襴僧衣。宣诣慈明殿陞高座说法。帝垂帘而听。赐号佛鉴禅师。后建接待。御书赐额曰万年正续。又策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入寂。塔全身于圆照嗣破庵祖先禅师(行业碑刻)。

夔州卧龙破庵禅师。名祖先。广安王氏子。嗣密庵杰禅师(宗派祖图)。

明州天童密庵禅师。名咸杰。生福州郑氏。自幼頴悟。出家为僧。遍参知识。后谒应庵于衢州明果。应庵孤硬难入屡遭呵叱。一日应庵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未几辞去省亲。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项门。相从今四载。微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跳-兆+梁]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遵。出世衢之乌巨。次迁祥符建康蒋山华藏。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天童。示寂塔全身于寺之中峰。嗣应庵华禅师(五灯会元)。

明州天童应庵禅师。名昙华。生蕲州江氏。生而奇杰。年十七出家于东禅剃发。受具遍参知识。谒圆悟禅师于云居。悟入蜀指之见彰教隆禅师。隆移虎丘。师侍行半载间。顿悟玄奥。累迁巨刹。住归宗日。大慧在梅阳。寄师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其归重如此。孝宗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寺山。嗣虎丘隆禅师。隆讳绍隆。嗣圆悟勤禅师。临济派也(五灯会元)。

临安府净慈肯堂禅师。名彦充。生杭州于潜盛氏。幼依明空院义堪为师得度。游学领旨于东林卍庵颜禅师。充奉勅住净慈。示寂塔于寺之南庵。嗣卍庵颜。卍庵住江州东林。名道颜。蜀郡潼川人。族鲜干比。久参圆悟洎悟还蜀。嘱之依妙喜。仍以书致喜曰。颜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眼耳。妙喜居云门及洋屿。颜皆侍焉。朝夕质疑方得大悟。遂嗣大慧杲禅师(五灯会元)。

杭州景德灵隐禅寺禅师。名崇岳。生处州龙泉吴氏。孝宗隆兴二年。得度于杭州西湖白莲精舍。游方参请。最后见密庵杰禅师于衢州西山。密庵移建康蒋山华藏杭之径山。皆侍从之。密庵开室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忽大悟。密庵迁灵隐。命师居第一座。旋出世平江澄照。为密庵嗣。迁江阴光孝无为治父饶州荐福明州香山平江虎丘。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庆元六年上章乞老。帝许之退居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交旧公卿。垂语于学者曰。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书嗣法弟子。香山光睦.云居善开.嘱以阐法。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寿七十一岁。腊四十九夏。塔全身北高峯之原(行业碑刻)。

宋 绍熙五年春三月。寿皇不豫。六月丁酉夜寿皇崩。帝寝疾。是日太皇太后有旨。听就内中成服。秋七月甲子。太皇太后降旨云。皇帝以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亲笔自欲退闲。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嘉王固辞。且顾枢密赵汝愚曰。某无罪恐负不孝之名。閤门宣赞。中侍关礼等。遽以黄袍披嘉王。王拒不受。汝愚固请。遂即皇帝位于东槛之素幄(宋鉴)。

宁宗

讳扩。光宗长子。封嘉王。即帝位。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省刑薄赋。罢岁贡宽民力。留心帝王之业。服澣濯之衣。二十七岁受禅。在位三十年。寿五十七岁(帝纪) 庆元(六)嘉泰(四)开禧(三)嘉定(十七)。
乙卯 庆元元年  大金 明昌六年  西夏
丙辰 庆元二年  金改 承安元年  西夏

金国改元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员(金志)。
丁巳 庆元三年  大金 承安二年  西夏
戊午 庆元四年  承安三年  西夏
己末 庆元五年  大金 承安四年  西夏

金九月大后赵氏寝疾。国王候起居。郑宸妃亦至。后曰。我有一心愿未遂。宸妃能成我意乎。我家三四百口为炀王(即海陵炀王也)所杀。丛塚在和龙(即燕慕容氏之黄龙府也)我欲创一寺在彼追荐冥福岁时奠享。我不敢费公钱。我自有钱七万可以办。汝说与皇帝。越旬太后崩。宸妃以其遗留分与中外姻亲及诸赵氏之在京远近者。奏手诏下和龙府起大明寺。造九级浮图。遣太后殿内侍侯衍监造。务极壮丽。且度僧三万人。施以度牒。度及五万人也。寺傍建八寺以处之(金志)。
庚申 庆元六年  大金 承安五年  西夏

宋五月丁亥寿仁太上皇后崩。諡曰慈懿。八月丁亥太上皇帝光宗崩(宋鉴)。

金爱王既叛。求援大军。是年大军大举深入。十二月丁酉。取大都城围和龙(大军今元朝大势也金志)。
辛酉 嘉泰元年  金改 泰和元年  西夏
壬戌 嘉泰二年行禅宗机缘普灯录  泰和二年  西夏
癸亥 嘉泰三年  泰和三年  西夏
甲子 嘉泰四年追封岳飞曰鄂王宋鉴  泰和四年  西夏
乙丑 开禧元年  金议迁都 泰和五年  西夏
丙寅 开禧二年  泰和六年  西夏

西夏拓跋失都儿忽。仁宗姪也。乾顺之小子曰仁友者之子也。五月立。在位六年(金志)。
丁卯 开禧三年  泰和七年  西夏
戊辰 嘉定元年  泰和八年  西夏

金十一月丙辰。章宗崩。无嗣。群臣奉遗诏立卫王允济。丙寅即帝位。世宗第七子也。在位四年。纥石烈[幸*力]中弑之。
己巳 嘉定二年  金改 大安元年  西夏
庚午 嘉定三年旃檀佛像至是庚午计二千二百二年矣  大安二年  西夏

旃檀瑞像 是岁止金国十二年矣。十月迎赴上京禁庭供养。按翰林程钜夫瑞像殿记曰。释迦如来初为太子生七日。母摩耶弃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昇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国王自以久失瞻仰于如来欲见无从。乃刻旃檀为像。目犍连尊者虑有阙陋。躬以神力摄三十二匠昇忉利天。谛观相好三返。乃得其真既成。国王臣民奉之犹真佛焉。及佛自忉利天复至人间。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腾步空中向佛稽首。佛为摩顶授记曰。我灭度千年之后。汝从震旦(东土也)广利人天。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龟慈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凉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四年。丁丑岁三月燕宫火。迎还圣安寺居。今五十九年。乙亥岁当今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也。帝遣大臣孛罗等四众。备法驾使卫音伎。迎奉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万安寺。己丑岁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后殿。大作佛事。瑞像计自优填王造始之岁至今延祐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殿记碑刻)。
辛未 嘉定四年  大金 大安三年  西夏 神宗 光定元年

春西夏神宗拓跋须蕃邸立。始为大军所攻。求援于金。金不能救。夏人乃叛金。是时大朝国势益强。但居其故地。于燕云置行省。命其大臣领之。所谓太师国王也。鞑靼之先与女真同类。盖皆靺鞨之后也。其国在元魏齐(北齐)周(宇文)之时称勿吉。至隋称靺鞨。地直长安东北六千里。东濒海离为数十郡。有黑水白山等名。白山本臣高丽。唐灭高丽。其遗人迸入渤海。惟黑水完彊。及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后为奚契丹所攻。部族分散。其居溷同江之上(辽东开元路咸平府长白山黑水发源粟米河。曰溷同江)初名曰女真(一曰溷同江。即高丽鸭缘水之源。盖古肃慎之地也)乃黑水遗种其居于阴山者。自号为鞑靼。在唐末及五代时常通中国。宋初各再入贡。鞑靼之人皆勇悍而善战。其近汉地者谓之熟鞑靼。尚能种秫穄。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其远者谓之生鞑靼。止以射猎为生。无器甲用骨镞而已。盖以地不产铁故也。契丹虽通其和市。而铁禁甚严。后金人得河东及执刘豫废铁钱。由是秦晋铁钱皆归鞑靼。得之遂大作军器。而国以益彊。方金国盛时。鞑靼岁时入贡。卫王(金主)立鞑靼主忒没真(始称皇帝)成吉思皇帝。山东两河皆为大朝收附矣。又有朦骨国者。在女真之东北。唐谓之蒙兀部。金国谓之蒙兀。亦谓之萌骨。人不火食。夜中能视。鲛鱼皮为甲。可捍流矢。自金国熙宗天眷年间始叛。都元帅宗弼用兵连年。卒不能讨(宗弼即兀木所谓四太子是也)但分兵据守要害反厚赂之。其国亦自称祖元皇帝。建立年号时为边患。得契丹汉儿妇女而妻妾之。自是渐有火食。至是大朝乃自号大蒙古国。然二国居东西两方。相望凡数千里。不知何以合为一名。盖金国盛时置东北招讨司。以捍御萌骨高丽。西南招讨司以统隷北方。西夏萌骨所据。盖金主大宗创业时地二十七围寨而北方之境。东接临潢府。西与夏国隣。南距静州。北抵大人国。今尽为大朝之所有矣(金志)。
壬申 嘉定五年  金改 重庆元年  西夏
酉癸 嘉定六年  大金改至宁元年九月改贞祐元年  西夏

金八月起纥石烈执中为右副元帅。将武艺军三千迎敌大军。二十日发燕京至紫金关。执中开关延敌。闻大军过关一时溃走。执中还京见帝言。大军势盛难敌。完颜纲亦败而回。密奏执中故放大军入关。执中闻之惧诛。先是左副元帅南平沮格军赏众共怨之。执中因人心之愤欲废主。遂回军以诛南平为名。二十四日军至东华门外。召南平计事手刃之。宫中闻变门皆不开。执中欲纵火烧门。守门将军合住启其门。执中引兵入宫。侍卫皆散走。执中遣兵执帝并其后囚于旧府。甲午(二十六日)夜执中遣内侍李监成弑国主于其府。国主为人仁厚。居兄弟中最贤。在位五年。宣宗立降封为东海郡侯。宣宗讳珣。世宗之孙也。显宗允恭之长子。九月丙午即位。改至宁元年为贞祐元年。拜纥石烈执中太师都元帅领三省事封泽王。大军至紫金关。距燕京二百里。遣左监军高乞以糺军五千拒之。失期不至。执中欲斩之。国王以高有功谕令免死。执中益其兵令出曰。胜则赎罪。败则杀无赦。出战军大溃。自度必为执中所杀。遂引糺军围执中府突入其卧内杀之。退诣应天门待罪。十月辛亥国主以高乞掌兵不欲加罪。尽收执中弑逆之人杀之。拜高乞平章军国加枢密大使。时大军围燕京。又约宋夹攻(金志)。
甲戌 嘉定七年  大金 贞祐二年  西夏

金三月。京师乏粮。军民饿死者十四五。金主遣使大军议和。索公主及护驾将军十人细军百人从公主童男女各五百人綵绣衣三千袭御马三千匹金银珠玉。又请左丞相完颜福兴为质。金主皆从之。以东海郡侯少女应之。又令金主乡其国遥拜。主不敢拒。又曰。元帅围燕日久未甞掳掠。欲得犒军金帛。主亦从之。大军北归。是时京城白金三斤不能易米三升。死者不可胜纪。议迁都汴梁。九月二十八日起驾。十月二十四日入汴京。大军既归。闻金迁汴怒曰。既和而迁是有疑心而不释憾。特以和为欵我之计耳。次年八月复围燕京。分兵下中原州郡遣使至汴。索犒军金银等物。金主皆与之。东平大名真定勤王之兵遇大军皆溃败。自是内外不通。太子守绪自燕京取间道归汴。燕京宫阙雄丽为古今冠。至是为乱兵所焚。火经月余不绝(金志)。
乙亥 嘉定八年  大金 贞祐三年  西夏
丙子 嘉定九年  贞祐四年  西夏
丁丑 嘉定十年禅宗联灯录 净慈晦翁明禅师集  金改 兴定元年  西夏

金国地势日促。遂有南窥江汉之谋。搆怨于宋。数攻宋地而取之。是时西夏于金益怀贰心。以书来宋议夹攻金。八月宋安丙允夏谋(金志)。
戊寅 嘉定十一年  兴定二年  西夏
己卯 嘉定十二年  兴定三年  西夏

痴绝禅师。名道冲。生武信长江苟氏。光宗绍熙三年出峡参松源岳禅师于饶州荐福。会松源举首座。曹溪生和尚出世妙果。听其入门法语有省。遍历丛林皆分半座。至是嘉定十二年。由径山首座出世嘉兴天宁。嗣曹源生迁蒋山。理宗嘉熙三年移雪峯。方半载诏迁天童。育王虎席兼摄住持说法两山。淳祐四年奉旨住灵隐。退归金陵。朝命以虎丘俾其养老。淳祐八年六月诏住育王。使者三返不起。明年二月开山吴之法华。八月诏住临安府径山。淳祐十年五月十三日入寂。八十二岁。僧腊六十一夏。遗骨舍利葬金陵山中(墓志碑刻)。
庚辰 嘉定十三年  大金 兴定四年  西夏
辛巳 嘉定十四年  兴定五年  西夏
壬午 嘉定十五年  兴定六年  西夏
癸未 嘉定十六年  金改 元光元年  九月拓跋德仁立改 乾定元年
甲申 嘉定十七年秋闰八月 帝崩皇子成国公立  元光二年  乾定二年

宋闰八月丁酉。帝崩于福宁殿。年五十七岁。皇后杨氏史弥远立贵诚为皇子。进封成国公即皇帝位。更名昀。尊皇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废皇太子竑降封济阳郡王。出判宁国府杀之(续宋通鉴)。

金十月国主珣崩。庙号宣宗。珣第三子。名守绪即帝位义宗也。性宽和慈仁。少而嗜书。长而博学。才藻富赡好为文章。在位十一年(金志)。

理宗

讳昀。宁宗姪。年二十岁即帝位。尊尚道学。崇重士类。初政翕然。晚年宰相贾似道买民田为官田。抑军赏而不行。国体由是多故而衰焉。在位四十一年。寿六十一岁崩(续宋通鉴) 宝庆(三)绍定(六)端平(三)嘉熙(四)淳祐(十二)宝祐(六)开庆(一)景定(五)。
乙酉 宝庆元年  金改 正大元年  西夏
丙戌 宝庆二年  大金 正大二年  西夏拓跋德仁七月卒清平郡王立

金国是时群盗纵横干戈充塞。括马敷粮公私并竭。金由是困矣(金志)。
丁亥 宝庆三年  正大三年  西夏 灭

西夏自五代唐明宗天成间。纵乱剽掠而州城被扰。且河西诸镇言定难节度使李仁福潜通契丹。朝廷虑其连兵併吞河右南侵关中。长兴四年三年癸未仁福卒。迁其子彝超为彰武留后。彝超不奉诏。遣其兄阿罗王守青岭关。集境内党顼诸胡以自守而轻朝廷。废帝清泰二年二月丁丑。夏州(赫连勃勃所筑之城拓跋氏世居焉)节度使李彝超上言疾病。以兄行军司马彝殷权知军州事。彝超寻卒。晋出帝开运元年二月壬子。诏以彝殷为契丹西南面诏讨使。汉乾祐二年正月甲寅。诏以静州隷定难军。二月辛未。彝殷上表谢。彝殷以中原多故有轻傲之志。每藩镇有叛者。常阴助之邀其重赂。朝廷知其事。亦以恩泽羁縻之。周显德二年正月庚寅。定难节度使李彝兴耻与折德扆并列节度。乃塞路不通周使。二月癸未。世宗遣供奉官齐藏珍。齎诏往责之(司马通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十月。李继棒来朝。太宗嘉之。诏授彰德军节度。赐姓赵名保忠。留京师奉朝请。仁宗宝元戊寅。赵元昊僭称帝。至是丁亥七月二十七日。北朝大军灭之。止一百九十年(宋鉴)。
戊子 绍定元年  大金 正大四年
己丑 绍定二年  正大五年
庚寅 绍定三年  正大六年
辛卯 绍定四年  正大七年
壬辰 绍定五年  金改年春曰开兴夏改曰天兴 天兴元年

金国为大军合围汴京。金人百计守城。四月天向热。大军意将还师。又讲和好。取太子金紫为质。所与金帛无数。城中虽暂退敌师。然兵疲力尽。河南荡析。宋师瞰其南。洪寇扰其东矣。天使复至命。金主黜尊号拜诏称臣。去冠冕髠剔。为西京留守交割京城。金主难之。亲率护卫军五千人突围而出。与大军战获胜。左丞相完颜白撒奏。请过河取卫州截其归路北至卫州。大军云集。金主急回被其追及。元帅贺都喜死之。先是金主既出嘱崔立以留守事。卫州既败。诸军从者止二千人。汴京闻之。崔立尽杀朝官之在京者。以太后皇后皇妃公主皇兄荆王降于大军。悉取宫中金帛珠玉玩好之物以献。自称郑王兼丞相。大军因而授之加河南行省权皇帝。金主留归德府(大金国志)。
癸巳 绍定六年  大金 天兴二年

金归德绝粮。六月戊戌金主自毫迁蔡州。宋十一月遣襄阳太尉江海.襄阳帅孟珙。以兵四万人攻蔡州驻城南。帅臣史嵩之(弥远侄也)运粮十万给南北军。且置榷场于城南更相贸易。大军赖之。十二月初九日大军攻外城克之。十六日大军併力攻西城弗克。十八日大军复大至凿其西城。十九日金主悉出御用器皿赏军士。二十二日金主微服将马军百步军千夜出东城将遁。及栅不战而还(金志)。
甲午 端平元年  大金 天兴三年 金亡

金正月初十夜。摘三面精锐军备西城。天未明大军至方大战。南面宋兵万余以薄城矣。金主知城必破。乃诏大臣。逊位于东面总帅丞麟。丞麟西向固让。金主自持符玺授之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己哉。以朕体肥不便鞍马。城陷之后驰突必难。顾卿平昔以趫疾闻。且有将略可称。万一得免使祚胤不绝。此朕之志也。强以符玺。丞麟跪受之。金主退闲閤门而自缢之。宣徽使温敦命东上閤门使事僕散斜不失。引后主丞麟陞正座。身披甲冑。立受百官拜礼成咸出迎大军战。南城之陴皆宋师旗帜四面鼓譟夹攻。声震天地。守者开门纵大军进。金兵巷战久不能御。退保子城。后主丞麟知主崩。率百官诣前拜泣。谓众曰。先帝在位勤俭宽仁。图复旧业有志不就。可哀而已。吾欲諡曰哀。酧酒未终。大军已至城下攻急城陷。后主为乱军所害国亡。諡金主哀者咸谓未尽也。庙号义宗。

金自徽宗重和戊戌称帝。至是端平甲午九主合一百一十七年而亡。义宗既自缢。权点检完颜斜烈觉之。矫制召丞御石盏氏。近侍局大使焦春和.内侍局殿头宋规。赴义宗前斜烈晓以名分。与三人者皆从死。初斜烈将从死。遗言奉御绛山。使焚于义宗缢所幽兰轩。火方炽子城陷。近侍左右皆走。独绛山留为大军所执。问之为谁。绛山曰吾奉御也。大军帅曰。众皆走而汝独留何也。绛山曰。吾君已崩。吾欲收其骨瘗之。大军笑曰。汝狂者耶。汝之命不能保能瘗君骨耶。绛山曰。汝事汝君。吾事吾君。吾君有天下十余年。功业弗终。身死忍徒暴露遗骸与士卒等同耶。吾逆知汝必不违我情。吾故留于此也。大军以其言白倴盏。倴盏曰。此奇男子也。许之。绛山乃入掇其余烬。裹以弊衾。瘗于汝水之傍。绛山再拜号哭投身汝水。军士救而存之(金志)。

乙未端平二年。诏集议楮币出度牒。收两界会子 丙申三年议。楮币官造十八界降黄牓措置会子(续宋通鉴)。

丁酉嘉熙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诏覈州县义仓以备赈济 庚子四年右相史嵩之以称提会子。以五折二十七界会子五道准十八界一道(续宋通鉴)。

辛酉淳祐元年 壬寅二年。癸卯三年。甲辰四年。史弥忠薨。特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郑国公。令有司定諡以闻。诏弥忠子嵩之。起复右丞相。兼枢密使永国公。乙巳五年嵩之致仕。丙午六年丁未七年。

戊申淳祐八年。明州育王山笑翁禅师三月二十七日入寂。世寿七十二岁。僧腊五十二夏。师讳妙堪。生明州慈溪毛氏。宁宗庆元三年受具。参松源岳禅师于灵隐。次谒无用全禅师于天童领旨。无用讳净全。生越州翁氏。嗣径山大慧杲禅师。堪出世明州妙胜嗣全禅师。次迁金文移光孝。迁台之报恩平江虎丘福州雪峰。奉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闢寺左屠沽之地。为丛林立门曰飞来峰。又建僧行焚化瘗骨之三塔于山北。皆奏淮焉。史魏王明州建大慈寺。请师开山说法为第一代。王薨。谢去主台州瑞岩。移温州江心。诏住净慈。又诏住天童。有旨主育王。至是戊申春再诏移净慈不赴。遂入寂(行业碑刻)。

己酉淳祐九年庚戌。十年辛亥。十一年壬子。十二年。

癸丑。宝祐元年 甲寅二年。乙卯三年。丙辰四年。丁巳五年。戊午六年。

己未开庆元年 释迦文佛入灭。至是己未二千二百八年矣。

鞑靼国宪宗皇帝。九月亲帅大军入蜀。顺流东下。斡腹一军自大理国南来。历邕桂之境南至静江府。一军度江围鄂州。吴潜入奏。帝以贾似道为宣抚视师江上。十月丁大全罢相。吴潜入相。帝以贾似道为右相荆湖宣抚策应大使。进兵援鄂州。赵葵为枢密使江东西宣抚策应大使屯信州。遏广右斡腹之师。十一月宪宗驾留钓鱼城下。似道遣使约和。阴许岁币兵解去。雪寒。帝出内库银绢。犒戍海兵(宋鉴)。

庚申景定元年。

鞑靼国薜禅皇帝。四月即位。五月十九日建元中统。宋贾似道入朝。以右相兼太子太师。北使郝京来宋寻盟。贾相讳言前事。拘留郝京于真州不遣。又使来荆湖。贾相又留之汉阳之纯口。致成背盟之祸卒于国亡。宋十月以皇弟嗣荣王与芮之子祺为皇太子。封忠王(宋鉴)。

辛酉景定二年 壬戌三年。右相贾似道买民田为公田。直欲得一千万亩岁入六七百万硕。台臣交章言。星变灾异。公田不便。民间愁叹。不平之所致。乞罢公田以答天意。贾相力辩之。自此公论顿沮矣(宋鉴)癸亥景定四年。

甲子景定五年(鞑靼国改至元元年)宋造金银见钱关子。以一准十八界会子之三。废十七界不用及关子之行也。物价顿踊。冬十月帝崩。皇太子即帝位。帝本福州古田县之宗室。父为越州山阴尉。娶县人全氏生二子。一曰与莒(乌太保理宗也)一曰与芮(嗣荣王也)隷越遂为越人焉(续宋通鉴)。

度宗

初讳孟[启-口+山]。理宗弟。嗣荣王与芮之子。理宗子多而不育鞠。孟[启-口+山]于宫中改名孜。又改曰祺。立为皇太子封忠王。赐名睿。帝即位进封嗣荣王为福王。是时权臣持国。帝拥虚器。在位十年。寿三十五岁(帝纪)咸淳(十)。

乙丑咸淳元年 诏净慈虚堂愚禅师住径山师嗣湖州道场山运庵岩岩嗣松源岳禅师(行业碑志)。

丙寅咸淳二年 丁卯三年到曾参邴国公.孔仍沂国公。配享先圣颛孙师陈国公。陞十哲之位。进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魏国公。帝称师臣。通国称曰师相(宋鉴)。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二月。帝一日问似道。曰襄阳之围三年矣奈何。贾相曰北兵已退去。陛下得何人言。帝曰适有女嫔言之。贾相诘问而杀之。自是无人敢对帝言边事者(续宋通鉴)。

辛未咸淳七年三月。淮西制置司申襄围不解。乞调兵增戍。鞑靼国建国号大元。取周易乾元之义。以明资始之功(续宋通鉴)。

临安府中天竺永祚禅寺首座。讳净伏。出世潭州石霜。嗣虚舟度禅师。诏中天竺虚舟禅师普度。住景德灵隐。师扬州人。受业扬子桥白莲寺。嗣常州华藏无得通禅师。通嗣灵隐松源岳禅师(行业碑墓志) 壬申八月癸酉九年。

甲戌咸淳十年七月帝崩。

少帝

讳[日/丝]。度宗长子。年五岁即帝位。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明年改元德祐。帝在位二年。大兵临城。举国归附(宋鉴) 德祐(二)。

乙亥德祐元年。

丙子德祐二年二月丙申朔乙卯。起三宫北迁。丁巳出宫。太皇至燕。七年崩。封寿春郡夫人全后为尼正智寺。少帝封瀛国公(续宋通鉴)。

右宋一十六主。合三百一十七年。举国归附。

大元

宝洲以旧辑手鉴再治而广之为稽古略。予读而美之。题以赞其万一云耳。

并门刘庸和南。释氏新书得静观。其中妙理足盘桓。因知研讨皆余绪万象冥冥总内安。

释氏稽古略卷四(终)


上篇:佛祖历代通载

下篇:释鉴稽古略续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史传部目录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门人灌顶撰 大师讳智顗。字德安。...

诸上善人咏

诸上善人咏 吴郡沙门 道衍 文殊师利菩萨(第一)  智...

古清凉传

古清凉传序 夫。紫府名山。七佛师栖真之处。清凉圣境...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并序 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

萨昙分陀利经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佛在...

【注音版】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 法孙继忠集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

【注音版】暮时课诵--双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佛说懈怠耕者经

佛说懈怠耕者经 宋沙门惠简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 (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

禅法要解卷

禅法要解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行者...

圣严法师《看清执著和固执》

我们常说坚持己见的人太固执或是执着,到底什么是执着...

与同行们一起赚钱

台湾企业家郭台铭曾接到一笔大订单,就在集团上下摩拳...

福报减损会出现哪些现象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在受云谷禅师启发之后,发愿改命...

慎言

去年冬天,一个安徽的朋友送给我一只山里的小墨龟。整...

佛经中为我们开示了吃素的三个理由

作为一名佛教徒,吃素最正确的动机应该是大乘菩提心。...

什么会让你迷失方向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

助施功德也能得佛授记

无数劫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孤苦伶仃,以卖麻油膏为生。...

如何忏悔重大的罪业

子三,明业果相续。这个地方讲到的果报,是指的众生跟...

四十八大愿——(第28愿)菩萨道树普见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

学佛有了目标,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呢

问: 平时有人说,做人需要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学佛...

学做「平凡人」

他比我职位高、比我更有财富和资源,比我得到更多的关...

人生五个不在乎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应该非常在乎的,比如做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