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佛法莫作容易想

大安法师  2019/08/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佛法莫作容易想

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

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之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开示,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这个道理,大乘圆顿的经典常常是这样表达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就是我们的念头,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了,灭尽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是十方诸佛的常住真心。常住真心,有时候表现为佛性,有时候表现为一真法界,有时候表现为圆觉,有时候表现为无量光、寿。

所以,我们要体会常住真心,一定要达到无念的状态。那么,心行处有,就是我们心里这个五蕴,尤其是受、想、行、识,念念不间断,有念头的话,这个有念的业识心,就是我们众生无量劫以来在六道生死轮回的“业心”。所以,是真心还是妄心,就是在有念和无念当中判断,这里面不容有一丝毫差错。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修行做功夫怎么做?就是要截断生死的业心,要像香象过河,截流而过。我们念佛就得要绵密,净念相继,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使念佛的心没有一点点空隙,你稍微有空隙,马上妄想杂念乘虚而入,妄想杂念不招自来,汹涌澎湃,这是无量劫以来,六尘缘影在我们内心的累积,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空隙挡住,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净念相继,才有可能得到“几分相应”的功夫。

这个功夫,确实是要发长远心的,要累积起来的。这个心性上的功夫,不是你在外面作秀,做宣传广告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功夫用得是不是得力,用得是不是绵密,这是不能骗人的。做功夫一定要长远地去做,不能说念了半年或者十个月,就沾沾自喜,“你看看,我多么苦心修道,每天我要念多少。”你就是做了半年、十个月的功夫,你就觉得很了不起了,甚至就想歇手不干了,这恰好是障道之处,千万要避免这样的短期行为。

再就是,念佛功夫虽然精进,你念得比较长远,但是这个功夫如果还没有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的时候,还没有到打成一片的时候…… 确实,我们念佛的功夫要取法于上,争取做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你要耕耘,你一天几万声佛号,要雷打不动地去念。

无论你是闭关还是打佛七,真正是要忘我地投入,使这句佛号在心性上像铜山铁壁一样的坚固啊!铜山铁壁的力量上来了,你虚妄的妄想杂念就进不去。这样,念念都是清净的佛号,你才有功夫成片的可能性。

你千万别说,我念念佛,好像得了点轻安,好像很舒服,就认为功夫到家了,差不多了,就停下来了,这就是半途而废。你半途而废,必定是前功尽弃。为什么呢?古人把修行比喻成钻木求火,木头里面有火,但你钻木求火的这过程,得要有很大的耐心。你不能钻一钻就停下来,停下来再拿起来钻,这样猴年马月都不会成功。

所以钻木取火就是你盯着这个木头不断地钻,钻得有点影像,就是有点暖气,有点温度了,但是你还要继续钻,钻得即将起火的前身,木头还会冒烟,等冒烟的时候,还不是成功的时候,你还要继续钻,钻到它起火了,你才成功了。如果你钻得火没有起来,只是有点温度,有点冒烟,你就停下来,它又冷了,冷了你再钻,那不是前功尽弃,毫无利益吗?

念佛也是一样啊!本来你这段时间念得很清净,念得比较好了,这时候你一放,放几个月,去忙世间的事业去了,等忙得一头雾水,心很散乱,想一想,再来念念佛,念一段时间,又觉得还不错,又放下来了,又去忙什么事情,你就等于是钻木求火,火没有出来,老是给它中止。

这是凡夫众生修道的大病——得少为足,这是不可不知道的。要知道,心性的修行,佛法如大海,你功夫用到一分,对佛法的理解就增进一分。佛法像深广的大海,你会觉得越进入就越深,永远找不到它的底,无有边涯。佛的智慧无限深广,你怎么能说你修行一段时间就能到家呢?

大家知道龙树菩萨,他是公元二世纪左右的一位上根利智之人,他原来没有接触佛法之前,所有外道的典籍都通达,他真的是过目不忘,非常聪明,等他以后出家,在很短的时间当中把所有的佛经全都看完了。看完以后他就生了一念傲慢之心,觉得自己是不是可以另外立一个宗教做教主。

大龙菩萨就怜悯他,怕他以这种傲慢心造孽,所以就方便引他到龙宫,打开龙藏让他看。龙树菩萨这一看,龙藏里面无量无边的佛经,这时候他才知道佛法太深广了,他的傲慢心才被降服下来了。《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诵出来的,大本、中本、小本,他诵了一部小本的《华严经》,十万偈。

翻译成中文是四万五千偈,我们八十一卷的《华严经》,不够小本《华严经》的一半。

所以,佛法大海绝对不是凡夫鼠目寸光的知见所能穷尽的。现在我们在这世间修行佛法,为什么难?难就难在,第一,我们的知见狭劣,难以理解大乘佛法圆顿的奥义。第二,寿命短暂,好不容易看点佛经,有点味道,但是寿命到了,死魔。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以谦恭的心,尽形寿来修习净土法门,一定使修行这个法门到达一定的高度,这里讲造极为则,以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作为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说实在话,我们要树立取法于上,但能不能达到?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事一心不乱是伏断见思惑,理一心不乱都要破一品无明。有相当的难度,但我们也要尽量去做。

所以对佛法的修行,切莫作容易之想,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面对佛法的大海,都有兴叹之感,更何况一般根机的人。在这个时代,我们发四宏誓愿,佛法无边誓愿学,我们要发这个愿,但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兑现这个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依止无明烦恼来修学,都不能成就圣道

我们对于因缘所生法,在《楞严经》讲到两种根本:一个...

佛陀的三十二相从何而来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

【推荐】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

在楞严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

修行的十想观

十种想首先是 无常想, 我们众生有种种的颠倒执著,无...

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问: 无法参与道场或团体修行的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不知不觉又一天,你在这里打坐,打了多少个妄想?一刹...

山高那碍白云飞

唐天复年间(901-904),善静禅师南游参学,礼谒元安寺洛...

行住坐卧都要不忘念佛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极乐世界绝不是化城

化城是《法华经》里讲,为了引诱那些根机暗钝的众生,...

我们找到了最可依靠的力量

当我们执持这个名号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认知,要有一...

以折摄二门令起厌欣

原文: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

拜祖先用不用烧纸钱

问: 拜祖公到底用不用烧纸钱?请解答。 大安法师答:...

【佛教词典】三法轮

又名三转法轮,这是就如来说法的时期分出来的。一为根...

【佛教词典】火界

(术语)谓火之自体也。界为持之义。火持火之自性,而...

为何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问: 我是一名大学生,9岁就皈依佛门,现在念英语本科...

母亲的心

有一位寡母茹苦含辛把幼小的独子抚养成人,母子身影相...

弥勒菩萨应身——傅大士的故事

傅大士,齐明帝时东阳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业为...

在家学佛逆缘多,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问: 在家学佛逆缘多,怎么对待和处理才如理如法?如...

突然意外死亡能往生到佛国吗

在《大智度论》讲一个故事,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车夫,这...

如果利益不到众生,也要尽可能不伤害他们

昨晚,我住进深圳一家海边的酒店,享受着怡人的风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有一个剃头匠,很不会说话,每次说话都伤人,常惹人不...

道源法师: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缘起 南投县埔里镇之佛光寺,为满该...

慧律法师《不二法门》

禅,是感情和理性达到最平衡点的境界。此外,禅亦可解...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修五念法门

问: 修净土法门为什么要修五念法门?五念法门的内容是...

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约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150...

修行的三点开示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 以佛祖的言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