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让我们轮转不休受痛苦的就是五欲

大安法师  2020/07/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让我们轮转不休受痛苦的就是五欲

无量劫以来我们在五欲六尘打滚,你说对五欲六尘能够通体放下,这是大丈夫气概,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做不到,虽然也念念佛,也修点行,还是把五欲六尘,享五欲的快乐作为他的目标。

这个五欲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境。因为这五种尘境,它不是欲本身,但其中有味道,它能够引发行人的这种占有欲之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叫五欲。

那我们的六根追逐六尘,如果把意根放下,就是五根追逐五尘,它是本能的,十二因缘当中就讲六入,六根就自然要入到六尘里面去,追求那种快感、快乐。

所以你要使六根不追逐六尘的快乐,这不是一般的浅显的智慧所能降伏的,那唯有甚深的空慧的智慧和坚固的那种为生死之心,才能把这个五欲的这种趋向的这种心给它降伏下来。

所以大乘经典特别般若系经典就是要让我们厌离五欲,众生就是被五欲——如果直接就说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常常就是一生就是为这五欲去奋斗,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懊恼,一辈子都是求五欲。所以这些五欲的快乐得到了,他就会更猛利地去追求,他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欲壑难填嘛。

但是这个五欲,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去思惟,它是没有什么味道的,就像狗咬这块骨头,咬来咬去也没有肉,但它又不放弃,如狗咬肉。而这追逐五欲,就是会增加斗争,就像这个鸟追逐这块肉,这个鸟之间相互要厮杀。这个五欲焚烧人就像我们逆风拿的一个火把来烧自己,五欲害人就像我们脚踩在毒蛇上,五欲本质上没有真实性,就好像梦中所得。

所以大乘经典都在教我们怎么远离、厌离五欲,但世间人迷惑颠倒,就贪恋执著这个五欲,到死亡的时候都不舍弃。比如说这个色欲,他到死亡的时候,哪怕有一点精力,有一点力气,他都会思念这个东西。

所以这就是我们轮转不休,受无量痛苦的原因,让我们堕落,让我们不得出离,这就是五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善用心者,即可以苦为乐,以祸为福

原文: 然苦乐祸福,本无一定。善用心者,即可以苦为乐...

受苦能消业的前提是什么

问: 《文钞》中说,受苦时作消业想。弟子的困惑是,受...

念佛虽易,殊不知为真实出生死之要路

【原文】 念佛虽易,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殊不知为...

在娑婆打滚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难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

无「我」让心灵不受到伤害

人生在世,心灵常常受到伤害,伤心、伤感、伤痛经常折...

人间如剧场,个个是演员

要出家就没有远和近,就要发起心来,慈悲喜舍四等心遍...

悟而未证,绝不能了生脱死

原文: 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应如何看待堕胎现象

问: 请问法师,应如何看待堕胎现象? 大安法师答:...

闻到净土法门而不能信受——非愚即狂

世间人对净土法门常常会小看,认为是浅近之法。怎么概...

天天伴佛眠,朝朝从佛起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都在我们的念...

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问: 请介绍一下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大安法...

【佛教词典】百界

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佛教词典】眼触身

【眼触身】 p0998 集异门论十五卷二页云:云何眼触身?...

跳出轮回的苦

在这个三界轮回,最好的是天,再么人,再么阿修罗,阿...

容易分心,该如何用心

问: 「我很容易分心,在做事的同时,会操心下一刻的...

始信参禅输懒惰

沩仰宗的创始人灵祐禅师在没有成为一代宗师之前,跟随...

劝人布施也要注意善巧方便

问: 师父,以下综合几位同修的问题,请慈悲开示:对于...

怎样处理是非

常听人说:是非止于智者,是非真的能止于智者吗?其实...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

道尚难办,何能污情染爱

参禅人,立志孤高,迥绝人世,只身孤诣;以道为侣者,...

圣严法师: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癌症

问: 台湾企业家郭台铭的妻子过世,很多人不免感叹,...

回归本来面目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讨...

「利和同均」化解利益冲突

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讲的是均等、公平的原则,可...

过去世不知道造了什么业,应该如何忏悔

我们今生造的业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向佛菩萨发露,对不...

容人与结缘

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以及成长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