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必须让佛号有个家

净界法师  2013/08/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必须让佛号有个家

那么我们上两堂课讲到什么是佛陀,那么现在这一科讲到什么是道法。那么佛陀的法其实严格来说它有三个重点:安住力,调伏力跟引导力,但这三个力量以安住为根本。

我们要面对我们无始的妄想,我们要处理我们无始劫来留下的生死业力,其实我们一生当中我们生生世世要处理的人生问题太多了,很多很多要处理的。我们经过无量的生死轮回,我们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安住,找到一个家,你不能没有家。一个流浪汉他要承受风吹雨打日晒,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他的生命很被动,他只能够利用没有下雨的时候,他只能够利用没有台风的时候,他才能够去做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

如果我们心中有一个家,我们不管是下雨不管是刮台风,我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去做我们想要做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是有家的,只是我们选择了我们不愿意待在家里面,我们愿意跟妄想在一起,这是众生的一个很大的盲点,明明我们受到妄想的伤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离开它,不想离开它。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块没有风雨的地方,没有烦恼的地方,没有业力的地方,没有老病死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安住的家。

你不能永远活在说,没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不起烦恼的时候,把冷气打开来的时候你才可以修行,你才可以提起佛号。所以你这个佛号生起来太多条件要具足了,你这个佛号是太脆弱了,你怎么经得起临命终的时候呢?临命终的时候你全身插满了管子,哪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候呢?

所以你必须让佛号有个家嘛,是不是?这个家是很坚固的不受干扰的,这个家是哪里呢?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你要先了解,你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嘛,如果我们本来就有妄想本来就有烦恼本来就有业力,那这样子人生就没有希望了,那佛陀也不要出世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但事实上不是嘛,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是后来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应该把失去的家找回来,这叫安住真如,你必须把这个家建立起来,你后面才有资格去处理所谓的调伏烦恼,导归净土,导归菩提,才有所谓的调伏力,引导力的问题,你的心就是整天动荡不安,弟子心不安,你心中没有家,你修行你就很麻烦,你永远进进退退了,你人生充满了变数啊。

所以我们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无量劫的生命留下很多问题要处理,这是没办法的,我们要对过去概括承受,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过去,因果丝毫不爽。我们也不逃避我们的过去,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先把心中的家建立起来,那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面对妄想;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来面对业力;本来没有老病死的角度来面对老病死,你才有可能在今生短时间成功的。

禅宗的祖师把佛法修学分成三个道次第,第一个你刚进佛门,内心很欢喜,这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古人说有相形,你心中很多的愿景,你希望能够透过今生的修学来生有美好的快乐的果报,这个可以理解,安乐道,所以我们愿意做义工,我们愿意利用人家睡午觉的时候偷偷跑去扫厕所,我们心中有愿景,我今生痛苦没关系,我积集善业,我来生照样可以享受快乐的果报,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有相行嘛。可是你慢慢慢慢的告诉你自己,有相的果报它会触动生死业力,你要付出代价的,一个甜美的蛋糕里面是有毒药的。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的从有相行提升到无相行,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段太重要了,整部《楞严经》就在讲这个观念,告诉你怎么离一切相,好的相状不好的相状通通不要管它,刚开始要先否定自己的妄想,你拒绝它几次它就没有力量,这个妄想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是你把它养得又肥又大的,你每次都随顺它,辗转增盛,《楞严经》说的自心取自心,结果非幻成幻法,你每一次都满足你的妄想都随他的愿,结果它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了,因为你打妄想的时间比较多,你念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你不对治妄想,你临终的时候就糟糕了,你心中两个势力,一个佛号的势力,一个妄想的势力。

所以我们要做到不随妄转第二个阶段很重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开始要见相离相,虽然有妄想你慢慢慢慢告诉你自己安住,不随妄转,因为这个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招惹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业力,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件事情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它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的。

你看我们现在操心说这个人还没有回来,那个人怎么样,诸位你要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会因为你的操心而改变事实,你要知道你这打妄想是白打了,你打妄想你倒不如去里面念佛。所以这个第二阶段是很重要啊,离相,离相清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然离相就是《楞严经》的思想,但是离相不能把它当圆满,因为它只是空性,到了法华会上即一切法,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告诉你,再把相状再找回来,籍众生的相来修你的六波罗蜜的法,但是那个时候的心情不一样,你是见相离相,那个时候你心中有众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面,你不执着,你是暂时借用。很多人都劝我讲《法华经》,我说不要紧张,先学《楞严经》先修离一切相。

有一个禅师他在行脚的时候,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那么他远远望去在山上的最顶的地方有一个茅棚,那个茅棚几乎没有路可以走上去,就全部长满了草丛,看这个人是在上面住很久了,因为他没有路可以走上去。

所以这个禅师很辛苦才登到了山顶,找到这个茅棚,跟他敲门,这个修行人看有行脚比丘,请他进来喝一杯茶。那么这个行脚比丘就问这个修行人说: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问这个问题,内行人,内行人不会问你说:你一天拜几拜啦?念几声佛号啊?这个是枝末。他说你心中是安住在什么道你才能够住下来,得何道理在此修行?

这个住茅棚的比丘说:我几年前看到一只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这个牛充满了泥巴沉入水中。那么这个行脚比丘说: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出来呢?等待泥牛浮出水面。那么这个泥牛沉入水中是说,这泥牛当然古人讲那个泥牛就是我们的心,心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牛可以做一件事情,说这个心以前打太多妄想,我必须让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里面,从空观的智慧好好地洗涤这个牛身上的污垢,我必须让自己先沉淀下来,让妄想沉淀下来。那么等这个牛再出来的时候是一个干净的牛了,是一个离相清净的心,我就有资格从空出假广修方便,这个时候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我籍众生的心来修布施;我籍众生的心来修持戒;那么籍各种因缘来念佛,但这个佛号是坚固的,这叫不生灭心。

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转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很快乐,他突然间变得不快乐,不要紧张,好事。他现在开始,真的修空观的人没有什么快不快乐,他的心是寂静的,他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你一定要经过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的阶段,你的修行才正常。

如果你学佛以后一直很快乐,不正常,因为你没有办法进步,因为你活在有相。你不断用妄想来刺激你,你完全用善业来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很快乐。学佛要先求快乐,然后没有快乐,然后才有快乐那就对了,第三阶段再出现那是法喜。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说安住,你必须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净心先安住下来,你才有办法去处理无量的生死问题,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谈安住的问题,那么以这个本来无一物为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一心要念佛,一心又急着要一心不乱

一位童子说:『关于刚才的问题,我就想到师父跟我们讲...

疑根致懈怠,懈怠致放逸

有的人念佛念得有气无力,念念念呢,觉得是不是真有阿...

如何解决往生的最大障碍

从净土宗的观点来看,对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贪...

隋代高僧智者大师

所有的佛教宗派祖庭,基本上都在西安,只有一个宗派天...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是否要祈求阿弥陀佛帮助驱除贪嗔痴

问: 是否能够在念佛号之前祈求阿弥陀佛佛光加持,帮...

海山长老谈净土法门的修行

2013年4月24日,海山长老安详示寂,世寿86岁。长老以弘...

持名念佛的胜妙功用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依因性来显现功德

我们现在讲这个净土缘起门呢,今天的内容讲到这个依因...

业是自己造作,也是被自心所保存

一个内心邪见的暴恶众生,心随境转,内心随着虚妄的情...

从工作中创造人生意义和喜悦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没有做和尚,说不定已经做了木匠...

佛说六事令钱财日耗减

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 一者喜饮酒。 二者喜博...

【佛教词典】界内理教

(术语)天台谓通教。彼教事相之谈逊于藏教,穷理稍深...

【佛教词典】鸠槃荼

梵名 Kumbhānda,巴利名 Kumbhanda。又作俱槃荼、究槃...

如何才能生起厌离心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

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佛进一步开示,地藏菩萨因地久远劫来的威神誓愿不可思...

念佛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的圆顿法门

【原文】: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

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

末法时代地藏法门的殊胜

问: 文殊菩萨跟地藏菩萨给您不同的启示。 梦参老和尚...

恭敬供养能得五种功德福报

古印度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世...

身体尚且无常,何必劳心外物

法因,字刳心,俗姓顾,明州(今浙江慈溪)人,学法于...

茶饭禅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

人生当前之所受

人一生、自出生到死亡,中间就是用痛苦来联系的,所谓...

专一念佛之章程

手书备悉。丧中如此办法,不但于亡人有益,实令阖家均...

一口吸尽西江水

庞蕴居士参访马祖道一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

【佛学漫画】真能放下才是真信切愿

嵩安法师的往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