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净界法师  2013/12/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它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因缘观,说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那么为什么会有生命现象呢?就是说,宇宙万法本来是不存在的,《楞严经》说,本来是毕竟空的。那么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么多的生物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依止他的心念创造了一个因缘,那么这个因缘现在成熟就现出了他目前的果报,他可能是一只蚂蚁,可能是一只狗或者是一个人等等,那么等到这个业力释放结束以后,他这个果报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由因缘来支持的。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因缘,所以因缘的相续就造成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的相续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在对因缘的观察,有两个不同的差别。如果从道理上来看,我们在观察因缘是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块来分成两重因缘,就是过去跟现在,这是一重因缘,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是一个因缘;第二个因缘就是今生跟来生,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又是一种因缘。所以从道理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都具足了这两种因缘。这个是从道理上观察,但是实际上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不这样看,因为这样看太复杂,

从修行的角度,佛陀在经论上的指导,就是一个修行有观照力的人,他把因缘不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他分成内外,就外因缘跟内因缘,什么叫外因缘呢?就是生命的结果,只要这个东西跟结果有关系的,都叫外因缘。比方说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你长大以后会跟谁结婚?你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今生的成就有多大?只要跟生命的果实有关系跟结果有关系的,这个因缘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叫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当你看到外在的环境的时候,那是一片已经成熟的水果。可能这个水果有甜酸苦辣,但这个水果,只要你到了五十岁,这个水果都长得差不多了,很难改变了,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

所以佛教的思想,它的因缘观,他是先知命而认命,这个很重要。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这个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佛教都先讲结果,再讲过程,佛陀讲四谛苦集灭道也是先讲结果,就是说,我们面对我们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认命,你才能够来顺受。你不认命你的心就躁动不安,你就会抗拒。

所以学佛人第一件事,你要接受命运,你不能抗拒命运,不管你同不同意,你满不满意,先接受它,你才能够利用你今生的资源去创造来生,如果你一直排斥今生,你就毁了你的来生,这就是借假修真的道理,所以当我们学佛以后第一个我们要接受今生,不管这个今生的生命体你满不满意,但是这是你唯一的希望,因为你要创造来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所以佛教的修学,当我们看到外面的很多很多的水果树的时候,充满酸甜苦辣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我们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都是我过去的业所招感的,我没有二话先接受它,然后你才有希望,因为你才能够安定下来。所以佛教第一个思想不抗拒命运,佛教都是逆来顺受的,没有一个人抗拒命运的。那么当我们接受命运的时候,我们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就是接受我们的过去,我们承认我们的过去。

第二个更重要是开创未来,这个就是你内因缘。外在的因缘是充满了果实,内在的因缘是一片的土地,都还没有开始种,你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就是心灵的力量。外在是一种业力的主导,那是你做不了主的,但是你内心的世界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有无穷的希望。你可以把种子种下去,来生就马上受用得到。

所以我们现在一个人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说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注意结果,这个错了,因为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只花了很少时间去经营我们的心地法门,这个是错误的,这个是错用心。所以这个人生就是一代一代的一直错下去。

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结果要放弃,我们只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操之在我的,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是你可以决定的。你今生的成败得失,这个是前生就决定了,当业力成熟的时候,当它形成水果的时候,一种果报的时候,你不能改变它。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他会慢慢的把心收回来,他知道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不能改变了,所以我开始要去创造我的来生,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开始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

有什么样的心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这是我儿时曾经听一位...

心灵的佛堂

第一次跟婆婆一起去上香,走了十多里山路,又坐小三轮...

圣严法师《心自在和身自在》

什么叫自在?自在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

给人感动也是一种布施

有一个妇人,年轻时就欢喜打牌,几乎到了一天不打牌,...

大安法师: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发心修行,...

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

成差。天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火,鱼见是窟...

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推荐】内心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始终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 从前我和其他比丘...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法师,请问我能出家吗

时常有人问我:法师,请问我能出家吗? 虽然每次我的...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我们...

世间苦事无量,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要说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先来说明苦,迫恼身心,使人...

即使都追求到手了,也不过是如幻梦一场

人们所乐爱及追求的,没有一样能逃离无常的腐蚀。生命...

【佛教词典】正命

梵语 samyag-ājīva。巴利语 sammā-ājīva。又作谛...

【佛教词典】三识

(一)类别八识为三种,是为三识。此系四卷楞伽经卷一所...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只念一句观音圣号,菩萨就可以感应到

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只要念一句观世音菩萨,观世音...

新加坡114岁寿星许哲拜会证严法师 畅谈有爱不老

2011年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得主新加坡国宝、114岁的人瑞...

真参禅人,二六时中俱用持久之心

参禅人,工夫能做到不打失、不走作、不间断,三能办到...

修修慈悲心

四大名山的菩萨各有所表:文殊菩萨表大智,普贤菩萨表...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星云大师《六根互用》

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业恶,来达到...

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是「借」来的吗

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 他说我们...

家庭和谐的十个要点

一、当家庭的啦啦队长(多鼓励),不要当办案的审判官...

玄奘法师取经成功的两件法宝

玄奘法师在去印度求法的路途中,在一座庙子里碰到一个...

学佛要实修实证

《大庄严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从前有兄弟二人同时出...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中国的佛教行门就是修持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