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分粥的启示

宽运法师  2014/06/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分粥的启示

自从佛陀创教后,僧团逐渐形成独特的组织和制度,传入中国之后,东晋.道安大师制定了中国佛教第一部僧制亦是清规的《僧尼轨范》;到了唐代又有百丈怀海禅师创立了《百丈清规》,于是丛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准则与语言表达上,可兹依循的禮仪规范。

中国的僧团因此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領众熏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可惜《百丈清规》一书历经时代更迭,今已散佚。现行通用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代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大师奉敕重新编修的。

在融和原始戒律与现实生活而制定的清规之下,千百年來,佛门中人以典雅的丛林语言与行止待人接物,一直维持着僧团的清净与和谐。由此可见,制度、禮仪与规范之重要。而僧团内的僧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互相影响,互相启发,教人反省,值得深思;就好像以下的例子:

觉严老法师最近接纳了五个年轻弟子,他们来自各地,出身也不尽相同,习惯、爱好、性格差异也很大。这五个弟子自从进入佛门剃度为僧后,修行念经还算是认真、虔诚的,但自私自利的旧习依然没有根除,比如好占小便宜,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等,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尤其是在吃饭、分菜的问题上,更是矛盾重重;由于当时寺内经济困难,粮食甚少,蔬菜也不多,往往因为谁分得多一点、谁分得少一点而起争执,闹得不可开交。

于是觉严老法师便把五个弟子唤来,慎重地对他们说:「你们因为吃饭的问题常常争执,不但破坏僧团的和合,而且浪费很多的时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从今日开始,你们自己想想有什么好方法来分粥,令到大家都觉得是最好、最公平的,以后我们就以这个方法来实行。」

五位年轻比丘一起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先试行第一种方案:选出一人担任分粥工作。没过几天,发现这位分粥法师碗里的粥比其他四人多出很多,大家都认为他不公平,于是就换了另一位法师来分,其结果也和第一位法师一样——他自己的粥最多。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了,唯有停用。

大家只得推出第二种方案:五人轮流分粥,每人负责一天;以为这样就每人都有分粥的权利,人人都平等了。可是,每天只有一个法师吃得挺饱,其他四个皆不满意,所以这个方案很快也被取消了。

于是,第三种方案诞生了:大家推选一个最老实、最厚道的法师主持分粥。头两天还算公平合理,分粥均匀,人人的碗都一样满,大家挺高兴的;但是好景不常,没过几天,发现平时和他关系最友好的法师碗里的粥较多,而他自己的粥也多;因此,这个方案也是不行的,只好再次被推翻,重新寻找更好的方案。

第四个方案应运而生:一个人分粥,一个人监督。开始时很顺利,分粥平等,皆大欢喜。三天之后就露馅了——分粥的法师与监督的法师意见分歧,先是吵架,接着恶骂,最后动手打起来,就连粥勺子也当做武器抡起来了,结果头破了、流血了,锅里的粥都撒了,大家都喝不上,五个法师饿肚子了!

无奈之下,又想出了第五个方案: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要求分粥者分完给别人最后才分给自己。分完粥后,就会发现——这五碗粥是一样多的,不存在谁多谁少的弊端了。这种方法分粥,人人认可,大家都感觉到:公开、公平、透明,没有偏差,没有意见,没有私弊;而且开始反省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寺院的粮食很多时候都得依靠十方来供养,如果心存自私的想法,所谓「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又怎对不得起师父、对得起斋主?从此大家也就少计较、多做事,一团和气了。

世人、世事就是这样,凡事先考虑别人才考虑自己,把别人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最后面──把「自我」放低、放下,自然能逐渐减轻甚至是消除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如此,所有的纷争、分歧自然也就消失,不但僧团内可行,社会团体、组织里亦复如是;有了既定的方案、规范,就能使人人循规蹈矩,有所遵循,避免矛盾,免生是非。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小区,一家企业;大到一县、一市、一省,甚至一个国家,有了合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自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达致和平世界、和谐社会的最高目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有四事不可轻视

释迦牟尼佛初证道不久,住在舍卫城郊外的给孤独精舍。...

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愿力走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

无能所无对待,合二为一

在终南山有两位修道者,有一位修道者自己感觉一直没有...

学佛久了,最怕就是起傲慢心

以前广钦长老在建承天寺时,就常以建寺来教育弟子。他...

谦卑不会减少你的实力

愚痴的凡夫由于无始世以来虚伪恶邪妄想,由于无始世以...

何谓「卑劣慢」

问: 关于慢心,末学不甚明了。什么是卑劣慢?与其他...

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

有人问印光大师学佛的秘诀。印光大师则回答:学佛的秘...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施比受更快乐

施比受更快乐!我们办公室的庞老师说过不止一次,因为...

为什么出家人不能礼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

坚持为什么这么可贵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滴水穿石的故事。一滴水,看起来微...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

【佛教词典】爱流

谓贪爱之烦恼。贪爱能惑溺人心,譬如暴流,故称爱流。...

【佛教词典】无量光佛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无量寿经上曰:无量寿佛、号无...

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一个人从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欲望,为了实现这些欲望,他...

出家人托钵意义何在

出家,乃出离俗家牵缠杂务之束缚,以期证悟无上菩提为...

四十八大愿——(第32愿)严饰超诸天人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光阴过的很快,今天是第二个七的第二天了。光阴无情,...

这些病都来自于身见

[坏诸欲堑],这也是一个比喻。堑就是护城河啊,它很...

文殊菩萨十大愿

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

一日无常到,唯有业随身

我们众生现在梦中,在这里造业,在这里寿命短暂,在这...

你贪求冥感,魔就来了

开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别什么叫魔事、什么叫魔相,修...

不求万事如意,只求万事如法

奉劝各位,在社会里边,不要热衷名利。名利好比过眼云...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应劝彼念佛求生西方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

净业修持的八大要领

彻悟大师是净土宗十二祖,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归心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