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净界法师  2014/09/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一、惟念他佛──专注佛境──净土法门

二、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

三、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一、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

二、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

我们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开示,有三种念佛:

第一个惟念他佛,专注佛境,这个叫净土法门。

他佛这个他是指心外的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所以一般来说,专修事修的,他的所观境就是观察弥陀的相好、或者是弥陀的名号,来感应道交。

在净土宗的传承当中,以善导大师提倡专念他佛最为得力,善导大师强调三业专修:身业,所有佛都不拜,只专拜阿弥陀佛;口业,只称叹阿弥陀佛;意业,只观想阿弥陀佛:三业专修,能够万修万人去。这当然是有它的特色。

第二个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这个就不是净土了,这个自就是自性弥陀。

他修行的时候,他可能念佛,但是他的重点在念佛是谁,所以他的所观境,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说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所以他的整个修行,是在恢复他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返妄归真。

所以他的所观境不是佛的功德,他的所观境是一念心,这个是完全的自力法门。

第三个是末期祖师所强调的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这个自指的是我们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简单的讲,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这样同体的现前一念心性,来修习所谓的禅净双修。

这个禅净双修的理论,我看净土宗的祖师当中,最早的是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在《宗镜录》有很多禅净双修的观念。

到了第八祖莲池大师,你看《阿弥陀经疏钞》就有很多这种思想;到了第九祖的蕅益大师,就把禅净双修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看过历代的祖师,很少说一句佛号,三力具足──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本愿功德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你看以前的时候,善导大师在念佛,他所强调的是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他很少在乎能念的心是什么,反正你就是一句佛号通身靠倒就对了,可能那个时候的人烦恼淡薄。

但是到了宋朝六祖以后,可能这个法门有问题了,众生在归依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一些破障法门,可能会有困难。

所以在六祖的时候,净土宗就开始调整了,开始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之外,又加一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开始注意到调伏现行烦恼的问题,你不是归依就行了,你心中要有一定的觉悟的力量在,你心中要是颠倒,你归依也没有用。

当然,这个思想是有传承的,为什么?

《无量寿经》就是这个观念,《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甚至有一些古德,把发菩提心当往生的正因,他认为念佛是助缘:这二个是有争议。

总而言之,到了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以后,已经知道你心中的觉悟,对往生来说是扮演一半的角色,就是佛力的加被,还有你自身的觉悟,这二个要加强。 所以到了蕅益大师,他讲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他就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强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这个见思就是贪嗔的烦恼,枝末无明。你刚开始要有无常、无我的智慧,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要有一些不随妄转的力量。你的心被妄想牵动,你要归依阿弥陀佛是没有用的,所以第二个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这更难了。 前面是达妄本空,这个是消除人我的对立。

我们讲有所得心,你要能够正念真如,真实的体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才能够消灭人跟人之间对立的思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往生西方,是否需—心不乱」的争论

近来在净土同仁间, 酝酿着一场往生西方, 是否需心不乱...

一生所系惟念西方,佛声浩瀚仙乐满耳

智仙,俗姓李,仙居人(浙江永安县)。从小就不好乐于...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重要性

阿弥陀佛保任一件事,这个事很重要,就是临终接引。临...

【推荐】净业的十种信心

彻悟禅师的净业十种信心,是从信心上讲的,这十种信心...

化导二乘行人回小向大,发意往生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

蕅益大师开示三种念佛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

净土行人勿定往生时间

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 那个...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画传

一、父梦憨山,友成儿郎 截流大师(公元16261680年),...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平常起烦恼忘了佛号,临终也自然会忘了

我们刚开始建立佛号时,是在没有烦恼时建立佛号,你不...

思考方式决定你快乐或烦恼

有时候我想:人为什么会生气?其实人生气的时候往往是...

人生在世那叫业力的释放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

佛经中圣者的精进境界

以下引经中圣者的精进境界,作为学人发愿的目标。阅后...

【佛教词典】戒为圣道本基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言圣道本基者,如成实云,戒如...

【佛教词典】功德使

(职位)唐朝置管领天下僧尼之官,谓为功德使。僧史略...

九幅寺院佛系楹联,感受清凉智慧【图】

九幅寺院佛系楹联,一起感受清凉智慧...

夫妻间的10大陋习让婚姻崩溃

陋习一:夫妻谁赚钱谁就当家。 谁有钱谁就有说话权,谁...

惟贤长老:宗教与封建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区别。 一、产生的...

如何对佛法生起胜解心而不退转呢

问: 请问法师,如何对佛法生起胜解心而不退转呢? 大...

欲海漂流具众苦

讲苦,那佛说了种种方法,断苦的方法,但是我们用不上...

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

俗语说: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此是从小事上可反映...

儿童德育启蒙

孝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过失

佛陀把我们一念心开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个是杂染...

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印光大师一肩云水,行脚于东...

集体皈依的仙人

中印度有一个宗教首领名叫弥遮迦的,得五种神通,领导...

为了自己的好运,请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的人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要靠自己努力打...

了解阿弥陀佛之前,先了解他的特色

念佛法门,普遍在整个大众当中,是很多人修学的。 但是...